配方
鮮藕350克,雪梨300克,白糖200克,蜜櫻桃、白礬各10克。
製法
將白礬用2000毫升清水溶化。鮮藕切片,泡入白礬水中;雪梨去皮、核,切成條狀,亦泡人白礬水中。鍋中倒入白礬水,燒沸後入藕片、梨條煮10分鐘,撈出後用清水漂洗2次。把藕片置入碗中,兩邊放雪梨,加白糖,用濕棉紙將碗口封嚴,上籠蒸3小時取出。蒸碗內原汁潷入鍋內收汁。藕、梨翻入盤中,擺上蜜櫻桃,淋入收汁。
功效
健脾胃,益陰血。
用法
隨意服食。
藕
【異名】光旁(陸璣《詩疏》)。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莖。植物形態詳"蓮子"條。
【採集】秋、冬及春初採挖。
【化學成分】藕(根莖)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還含焦性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精、新綠原酸、無色矢車菊素、無色飛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約0.3%,以及過氧化物酶。
【性味】甘,寒。
①《別錄》:"寒,無毒。"
②《本草蒙筌》:"甘,寒。"
③《本草經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溫。"
【歸經】入心、脾、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②《本草經疏》:"入心、脾、胃三經。"
③《要藥分劑》:"入心、肝、脾、胃四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生用:清熱,涼血,散瘀。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①《本草經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
②《別錄》:"主熱渴,散血,生肌。"
③《藥性論》:"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④崔禹錫《食經》:"主煩熱鼻血不止。"
⑤孟詵:"生食之,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
⑥《本草拾遺》:"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壓食及病後熱渴。"
⑦《日華子本草》:"破產後血悶,生研服亦不妨;搗罯金瘡並傷折,止暴痛;蒸煮食,大開胃。"
⑧《日用本草》:"清熱除煩,凡嘔血、吐血、瘀血、敗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⑨《滇南本草》:"多服潤腸肺,生津液。"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搗敷。
【宜忌】贊寧《物類相感志》:"忌鐵器。"
【選方】①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聖惠方》)
②治霍亂吐不止,兼渴:生藕一兩(洗,切),生薑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姜藕飲)
③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④治紅白痢:藕一斤,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南採藥錄》)
⑤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綱目》)
⑥治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綱目》)
⑦治麥芒及塵土並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淨搗爛,以帛子裹於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濟方》)
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嶺南採藥錄》)
【名家論述】①孟詵:"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經疏》:"藕,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產後血悶,罯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
③《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後瘀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清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④《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
⑤《隨息居飲食譜》:"藕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煨極爛,入煉白蜜收乾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梨
【異名】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綱目》)。【來源】主要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種的果實。
【植物形態】①白梨
落葉喬木。小枝粗壯,幼時有柔毛,越年生的枝紫褐色,有皮孔。葉互生;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40厘米,寬約6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罕圓形,葉緣鋸齒銳細如針,初時兩面有絨毛,後變光滑;葉柄長2.5~7厘米。傘形總狀花序,有花7~10朵;花梗長1.5~3厘米;苞片2,針狀;萼片基部狹窄,有腺狀鋸齒。內面有黃色細毛;花瓣5,白色,卵形;雄蕊20;花柱5或4,與雄蕊約等長,光滑。梨果球狀卵形,直徑2.5~3厘米;先端留有殘萼;果梗長3~4厘米;果皮黃白色,稍有斑點。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華北、西北和遼寧等地。
②沙梨
喬木。小枝光滑或幼時有毛。葉略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卵形,長7~13厘米,寬4~8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圓形或近乎心臟形,或廣楔形,邊緣密生刺尖狀鋸齒,兩面無毛,或嫩枝葉有絨毛;葉柄長3~4厘米。傘形總狀花序,有花6~9朵;萼片5,自基部分裂,三角狀卵形,先端長尖,長0.6~1厘米,較花托長2倍,緣有腺質鋸齒,內面基部有黃毛;花瓣5,卵形,長1.5~4.5厘米,白色,先端有不規則的缺刻,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5或4,無毛,與雄蕊同長。梨果近球形,皮赤褐色,或青白色:果肉稍硬,頂部無殘萼。種子楔狀卵形,稍扁平,黑褐色。花期4月。果熟9月。
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淮河流域。
③秋子梨
喬木。嫩枝有綿毛,鏇即脫落。葉近圓形或廣卵形,長5~10厘米,寬4~8厘米,先端尾尖,邊緣有刺毛狀尖鋸齒,基部通常圓形,有時心形,兩面無毛,光澤;葉柄長2~6厘米,幼時有毛。傘形總狀花序,有花6~12朵:萼片三角形,先端漸尖,邊有絨毛;花瓣白色;雄蕊多數。梨果近球形,徑長1.5~6.5厘米,暗綠色稍帶褐色,或黃色,常有紅色斑點;花萼宿存;果柄直生,不下垂,長1.5~2厘米。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我國東北及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以上三種植物的根(梨樹根)、樹皮(梨木皮)、枝(梨枝)、葉(梨葉)、果皮(梨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化學成分】沙梨果實含蘋果酸、檸檬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白梨果實含蔗糖、果糖等。
【性味】甘微酸,涼。
①《日用本草》:"甘,酸,平。"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微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本草經巰》:"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經。"
②《要藥分劑》:"入心、肺二經,兼入肝、胃二經。"
【功用主治】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治熱病津傷煩渴,消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便秘。
①《千金·食治》:"除客熱氣,止心煩。"
②《唐本草》:"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差。又主熱嗽,止渴。"
③《食療本草》:"胸中痞塞熱結者可多食好生梨。卒闇風失音不語者,生搗汁一合頓服之,日再服。"
④《日華子本草》:"消風,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胸中熱結;作漿吐風痰。"
⑤《開寶本草》:"主客熱、中風不語,又療傷寒熱發,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
⑥《滇南本草》:"治胃中痞塊食積,霍亂吐瀉,小兒偏墜疼痛。"
⑦《綱目》:"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⑧《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⑨《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躁。"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去皮、核)搗汁或熬膏。外用:搗敷或搗汁點眼。
【宜忌】脾虛便溏及寒嗽忌服。
《本草經疏》:"肺寒咳嗽、脾家泄瀉、腹痛冷積、寒痰痰飲、婦人產後、小兒痘後、胃冷嘔吐,法鹹忌之。"
【選方】①治太陰溫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涼水內浸半日,(搗取汁)時時頻飲。(《溫病條辨》雪梨漿)
②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
③治小兒心藏風熱,昏怕躁悶,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聖惠方》)
④治消渴:香水梨(或好鵝梨,或江南雪梨,俱可),用蜜熬瓶盛,不時用熱水或冷水調服,止嚼梨亦妙。(《普濟方》)
⑤治卒咳嗽:㈠梨一顆,刺作五十孔,每孔內置椒一粒,以面裹於熱火灰中煨令熟,出,停冷,去椒食之。㈡梨,去核,納酥蜜,面裹燒令熟,食之。㈢梨,搗汁一升,酥一兩,蜜一兩,地黃汁一升。緩火煎,細細含咽。凡治嗽皆須待冷,喘息定後方食,熱食之反傷矣,令嗽更極,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湯餅飽食之,便臥少時。(《孟詵方》)
⑥治痰喘氣急:梨,剜空,納小黑豆令滿,留蓋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搗作餅,每日食之。(《摘元方》)
⑦清痰止嗽:梨,搗汁用,熬膏亦良,加薑汁、白蜜。
⑧治中風痰熱:梨汁同霞天膏、竹瀝、童便服。
⑨治急驚風熱痰壅:梨汁和牛黃服之。
⑩治血液衰少,漸成噎膈:梨汁同人乳、蔗汁、蘆根汁、童便、竹瀝服之。(⑦方以下出《本草求原》)
⑾治反胃轉食,藥物不下:大雪梨一個,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內,濕紙包四五重,煨熟食之。(《聖濟總錄》)
⑿治卒患赤目胬肉,坐臥痛者:好梨一顆(搗,絞取汁),黃連三枝(碎之)。以綿裹漬令色變,仰臥注目中。(《本草圖經》)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梨,多食則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斟酌,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終不能卻疾。"
②《綱目》:"《別錄》著梨,止言其害,不著其功,陶隱居言梨不入藥,蓋古人論病多主風寒,用藥皆用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食爾。然惟乳梨、鵝梨、消梨可食,余梨則亦不能去病也。"
③《本草經疏》:"梨,能潤肺消痰,降火除熱,故蘇恭主熱嗽止渴,貼湯火傷;大明主賊風心煩,氣喘熱狂;孟詵主胸中痞塞熱結等,誠不可闕者也。《本經》言多食令人寒中者,以其過於冷利也;乳婦金瘡不可食者,以血得寒則凝而成瘀為病也。凡人有痛處,脈數無力,或發渴,此癰疽將成之候,惟晝夜食梨,可轉重為輕。膏粱之家,厚味釅酒,縱恣無節,必多痰火卒中癰疽之病,數食梨,可變危為安,功難盡述。"
④《重慶堂隨筆》:"梨,不論形色,總以心小肉細,嚼之無渣,而味純甘者為佳。凡煙火、煤火、酒毒,一切熱藥為患者,啖之立解。溫熱燥病,及陰虛火熾,津液燔涸者,搗汁飲之立效。"
櫻桃
【科屬】薔薇科
【植物形態】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達8米。樹皮灰褐色,環狀裂。葉互生,廣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6.5~15厘米,寬4~8厘米,基部圓形,有腺體,先端漸尖,邊緣為重鋸齒,齒牙為卵形而先端短,表面平滑,背面側脈上有短毛,葉柄有溝,無毛或有短毛。花白色,先葉開放,3~6朵叢生或為總狀花序腋生,萼、花瓣均5片,雄蕊多數,子房上位,1室。核果近球形,熟時紅色。
生態分布:產我國中部。
藥用部分:根、葉及果殼藥用;青葉曬乾入藥,夏至前後果熟食用,後將遺下的殼洗淨曬乾生用,秋後采根。
用途:性味酸,微溫。能透肺熱,助托斑疹。果殼辛、平,無毒。葉甘、平,無毒。用量:內果皮、核1~3錢;根1錢~1兩。
白礬
【異名】石涅(《山海經》),礬石、羽涅(《本經》),羽澤(《吳普本草》),涅石(《山海經》郭璞注),礬石(《本草經集注》),理石(《藥性論》),白君、明礬、雪礬、雲母礬、生礬(《綱目》)。
【來源】為礦物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
三方晶系。晶形呈細小的菱面體或板狀,通常為緻密塊狀、細粒狀、土狀等。顏色為無色、白色,常帶淡黃及淡紅等色。條痕白色。光澤玻璃狀,解理面上有時微帶珍珠光,塊狀者光澤暗淡或微帶蠟狀光澤。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平行不完全。斷口晶體者呈貝狀;塊體者呈多片狀、參差狀,有時土狀。硬度3.5~4。比重2.6~2.8。性脆。常為鹼性長石受低溫硫酸鹽溶液的作用變質而成,多產於火山岩中。
【採集】採得後,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發濃縮,放冷後即析出結晶。
【藥材】為不規則的結晶體,大小不一。無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硬而脆,易砸碎。氣微,味微甜而澀。以色白、透明、質硬而脆、無雜質者為佳。易溶於水或甘油,不溶於酒精。水溶液顯鋁鹽、鉀鹽與硫酸鹽的各種反應。
產甘肅、安徽、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炮製】白礬:揀淨雜質,用時搗碎。
煅白礬(又名枯礬):取揀淨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取出,剁塊。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礬,須以磁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亦,用鉗揭起蓋,鏇安石蜂窠於赤瓶之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後,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
【性味】酸澀,寒。有毒。
①《本經》:"味酸,寒。"
②《吳普本草》:"扁鵲:鹹。雷公:酸,無毒。"
③《藥性論》:"澀,涼,有小毒。"
【歸經】入肺、脾、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肺、肝二經。"
②《長沙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①《本經》:"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②《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③《藥性論》:"治鼠漏,瘰癧,療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④《日華子本草》:"除風去勞,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風失音,疥癬。和桃人、蔥湯浴,可出汗。"
⑤《本草衍義》:"火枯為粉,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⑥《本草蒙筌》:"禁便瀉,塞齒疼,洗脫肛澀腸。敷膿瘡收水。"
⑦《醫學入門》:"治耳卒腫出膿,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瘡,牙齒腫痛出血,歷久碎壞欲盡,急喉風痹,心肺煩熱,風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蠍、惡犬、壁鏡、驢涎,馬汗毒傷。"
⑧《綱目》:"吐下痰涎飲磷,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蠍百蟲傷。"
⑨《醫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卻水。"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0.2~1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
①《吳普本草》:"歧伯:久服傷人骨。"
②《本草經集注》:"甘草為之使。惡牡蠣。"
③《藥性論》:"畏麻黃。"
④《本草衍義》:"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
⑤《本草經疏》:"凡陰虛內熱,火熾水涸,發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陰虛血熱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匯言》:"泄痢日久,由於脾胃氣虛;婦人白沃,由於中氣下陷;營血不足以致寒熱者,不宜用。"
【選方】①治癲狂因憂鬱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鬱金七兩。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本事方》白金丸)
②治風痰癇病:生白礬一兩,細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衛生雜興》化痰丸)
③治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吐痰為度。(《綱目》)
④治國中風失音不語,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痰,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生薑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薑湯研濾。分三服,鏇鏇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救治。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吐得痰毒,別增疾。(《聖濟總錄》白礬散)
⑤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澱粉一份。用冷水做丸,如黃豆粒大小。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錢。(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肺壅熱,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白礬(枯)、熟乾地黃(焙)、玄參,知母(焙)、貝母(炒)、訶黎勒皮各一兩。上六味,搗羅為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薑、棗湯下,食後臨臥時服。(《聖濟總錄》白礬丸)
⑦治喉痹、乳蛾、喉風:明礬二兩,膽礬五錢。上研為極細,吹患處。(《普濟方》吹喉散)
⑧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作六瓣)。上將礬於銚內,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候乾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玉機微義》白礬散)
⑨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棗湯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車丸)
⑩治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金匱要略》礬石丸)
⑾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牡蠣(熬)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千金翼方》)
⑿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每天服二次,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濟科選編》)
⒀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淨瓦盆合定,用火煅過)八兩,為極細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湯,食後服。(《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⒁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訶黎勒散)
⒂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硫黃二兩,消石一兩。上藥同研,於銚子內,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極細,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白礬丸)
⒃治蛔蟲病、蟯蟲病:白礬五分,紅蔥三寸,花椒二十一粒。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⒄治心氣疼痛:醋一盞,加生白礬一小塊,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溫服。(《儒門事親》)
⒅治反胃嘔吐:枯白礬三兩,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十五丸。(《普濟方》)
⒆治衄血不止:枯礬末吹之。(《聖濟總錄》)
⒇治齒齗間津液、血出不止: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後不用,朽人牙根。(《千金方》)
(21)治小兒重舌舌強:白礬半兩,桂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乾敷舌下,日三上。(《聖惠方》)
(22)治小兒鵝口並噤:白礬-分(燒灰),硃砂末一分。上藥,和研極細。敷兒舌上,日三上,以亂髮洗舌上垢,頻令淨,(《聖惠方》白礬散)
(23)治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枯礬二錢,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共研細末。將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用棉棒擦乾後,吹入上藥,一日三次。(《全展選編·五官科》)
(24)治目翳及胬肉:礬石上上白者,納如黍米大於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淚出,以綿拭之,令得惡汁盡,日一,其疾逐惡汁盡,日日漸自薄。好上上礬石,無過絳礬色明淨者,慎如療眼常法。(《千金翼方》礬石散)
(25)治赤目風腫:甘草水磨明礬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礬頻擦眉心。(《瀕湖集簡方》)
(26)治爛弦風眼:白礬(煅)一兩,銅青三錢,研末,湯泡澄清,點洗。(《永類鈐方》)
(27)治一切瘡癰惡毒(先服此丸護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為毒蟲蛇犬所傷:黃蠟二兩,白礬一兩。先將蠟溶化,侯少冷,入礬和勻,為丸。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漸加至百丸則有力。瘡愈後服之亦佳。加雄黃名雄礬丸,治蛇、犬、蟲咬毒。(《醫方集解》蠟礬丸·一名黃礬丸)
(28)治疔腫惡瘡:白礬(生用)、黃丹各等分。上各另研,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三棱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膏藥蓋之。(《衛生寶鑑》二仙散)
(29)治瘰癧已取下:五倍子一兩,礬石半兩。上二味,為末。每用二錢匕,沸湯一碗,調勻令洗,湯溫即止,每淋洗了,用軟帛裹乾,用生肌藥摻於瘡口上。(《聖濟總錄》)
(30)治刀斧金瘡:白礬,黃丹等分。為末敷之。(《急救仙方》)
(31)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礬燒灰,細研敷之。(《聖惠方》)
(32)治黃水瘡:枯白礬、熟松香、黃丹。三味等分,研極細末,真芝麻油調塗患處。(《本草原始》)
(33)治疥:白礬(燒灰)一兩,硫黃一兩(細研),胡粉一兩,黃連一兩,雌黃一兩(細研),蛇床子三分。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豬膏和如稀麵糊,每以鹽漿水洗,拭乾塗之。(《聖惠方》白礬散)
(34)治燒傷:明礬、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適量。將明礬、五倍子研成細末,麻油調成糊狀。塗患處。(《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35)治鼻中患肉,不聞香臭: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日息肉隨藥消落。(《千金方》)
(36)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搖:白礬(煅枯)二錢,硇砂五分。共為細末,每用少許點上。(《醫學心悟》白礬散)
(37)治腋下胡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綱目》)
(38)治婦人陰癢脫:礬石,熬,末之。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翼方》)
【臨床套用】①治療內痔
用明礬製成15%或18%注射液注入痔核,對各期內痔及混合痔合併黏膜脫垂,均有效果;且療程短,副作用少。據數百例的觀察,一般在治療後5~7天痔核即可脫落,絕大多數於1~2周癒合。極少數有全身反應及發熱現象;手術後疼痛亦不劇烈,約4小時後即消失;便後帶血及肛門脹痛則比較普遍,但大量出血少見;小便不暢偶亦有之。對嚴重的痔出血,年紀較大或體力不能忍受割治的患者,均可套用。術後無大便失禁或肛門狹窄之慮;飲食、大便均不受限制。操作時按常規消毒,局部麻醉。先用血管鉗沿直腸縱軸將痔核基底完全夾住,而後將明礬液注入痔核內,藥液量以注入後痔核膨脹呈白色或紫黑色為度(切不可使藥液漏入健康組織,以免引起壞死或劇痛)。注射完畢,用血管鉗儘量壓榨痔核,使其成為一層薄膜樣的萎縮組織,而後送回肛門,並加以推揉,以丁字帶固定。亦可塞入坐藥。治療期間如出現劇痛、小便不利、大便帶血及肛門水腫等併發症,可對症處理。此療法的缺點是:尚不能治療一切類型的痔瘡;創口較大,體弱者收口較慢。禁忌症:㈠內痔在發炎期;㈡因心臟病、肝硬變、惡性腫瘤及妊娠等而引起的繼發性內痔;㈢伴有嚴重高血壓、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及急性傳染病、急慢性胃腸道炎症者;㈣各型外痔。晚期大塊脫垂的內痔,雖不屬禁忌範圍,但亦非適應症。
②治療脫肛
將明礬製成10%注射液,於肛門四周作點狀注射。治療18例,經3個月隨訪,均獲痊癒,無1例並發感染及出血。注射時針尖距肛門0.5厘米處刺入,深約3~4厘米。通過肛門指診確切肯定針尖刺入黏膜下層時,方可推入明礬液(切勿注入肌層,否則將導致腸壁壞死)。肛門上下、左右共選擇四點注射,每點注入藥液0.5毫升。注射後數小時內稍有疼痛,一般不需特殊處理。治療中進半流質飲食,臥床休息2~3天;每晚服適量緩瀉劑,以防便秘。但須注意,用10%明礬液環繞脫出的直腸作黏膜下點狀注射後,曾有引起直腸潰瘍出血的不良反應。究其原因,可能與㈠注射液過多,浸潤面過大,妨礙血液循環;㈡兩次注射時間相隔過近,注射點距離太近或重複進針,以致第二次注射後引起組織壞死;㈢局部有感染致繼發出血等因素有關。因此,用藥量以每點0.5毫升為限;各注射點應相距2厘米以上;藥液須注入黏膜下層與肌層之間;兩次注射間隔時間應在1周以上;治療中注意休息、飲食及防止感染等。
③治療子宮脫垂
用10%明礬甘油溶液注射於子宮雙側韌帶處,每側5毫升。亦可加0.25~1%苷魯卡因1毫升。如1次未見好轉,可在1~2周后再注射1次,最多3次。注射時按常規消毒,選擇距宮頸口0.5~1厘米在3點及9點處進針(呈25°角度),朝兩側陰道壁刺入1~1.5厘米(以推藥後不引起包塊為度),待回抽無血後徐徐注入。針尖不可向上或向下(以免刺傷膀胱及直腸),亦不可內傾或外斜(以免損傷子宮或因注射過淺而使組織壞死)。注射後下腹常有收縮樣脹痛,腰酸痛,胃納不佳,有時發生低燒。共治療Ⅱ、Ⅲ°子宮脫垂患者100餘例,結果除5例無效,15例好轉外,均獲治癒。經短期複查,僅4例復發。操作時必須嚴格消毒,並正確掌握注射方法,以免產生不良後果。曾報告3例,在注射後分別發生宮頸兩側注射部位黏膜潰瘍、尿瀦留及右側下腹部劇烈疼痛等不良後果。可能系消毒不嚴、操作不當所致。此外,也有用明礬粉直接噴灑於脫出的子宮體及穹窿部進行治療。據20例觀察,用藥3~6次後全部治癒;複查僅1例Ⅲ°患者復發。治療時必須注意:㈠噴藥前子宮及陰道穹窿部分先用溫開水或1%明礬水沖洗;㈡每次用藥量不宜過多,一般2錢左右即可;㈢噴灑要均勻,不能有聚積現象;㈣一般用藥1次即可恢復,未恢復者可繼續用藥,治癒後每隔3~4天再噴灑1次,共2~3次,以鞏固療效;㈤子宮及陰道穹窿部有潰瘍、炎症和出血,及月經期、產褥期和孕婦,均禁用。
④用於控制燒傷創面綠膿桿菌感染
用0.75%的枯礬混懸液處理燒傷創面,據254例燒傷(最大面積達92%)的套用觀察,證明對綠膿桿菌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中面積較大、感染較明顯的21例,曾先後作創面滲掖培養78次,未有1次報告為綠膿桿菌生長。死於感染所致敗血症的8例中,臨床和血培養沒有1例被證實為綠膿桿菌感染。製劑:取枯礬7.5克,冰片2.5克,羧甲基纖維素鈉3克(不加亦可,用作濕敷時最好不加),生理鹽水1000毫升。充分搖勻,裝瓶備用。可不必再經消毒。用法:㈠淺Ⅱ°燒傷:常規清創後,用浸潰藥液的單層紗布平整地貼在創面上,保持創面乾燥、通風,切忌受壓。觀察創面,可在紗布潮濕處"開窗",拭除滲液後用同樣單層紗布貼敷。若創面乾燥,紗布不濕,則不予更換,任其"瓜熟蒂落",一期癒合。㈡深度燒傷:於常規清創後,用藥液浸漬的紗布6~8層貼敷創面,加壓包紮,第三天開始更換敷料,視創面及全身情況決定採取包紮或暴露療法。若用包紮療法,可繼續行濕敷,可協助脫痂和防止痂下感染。㈢感染創面:充分去除壞死組織及分泌物後,用藥液浸漬的紗布10~12層濕敷,每天更換1~2次。以保持敷料濕潤為度。此外,對切痂及植皮創面也可用藥液濕敷,或在藥液中加入適當的抗菌素。實驗證明,此藥液對燒傷的常見細菌,如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⑤治療慢性中耳炎
用10%明礬液滴耳,每日1次。經治50例,用藥2~15次後,痊癒32例,顯著進步14例。少數因感冒、洗浴而復發。初步觀察,明礬液有去腐生新,及使中耳腔乾燥等作用。另有用10:1的枯礬冰片混懸液滴耳,治療34例,結果有12例經6~20次用藥後,耳腔乾燥。
⑥治療頭癬
取明礬1.5斤煅枯研細,嫩松香3兩,豬板油0.5斤;將松香研粉包入板油內,以松樹木柴點燃,使松香板油溶化,滴入容器內,冷卻後加入枯礬調勻。塗於患處。隔日將痴揭去塗藥1次,連續3~4次即愈。用時切不可洗,否則影響療效。
⑦治療睪丸鞘膜水腫
根據明礬液可能刺激局部組織,引起無菌性炎症而產生粘連的構想,採用明礬液局部注射,試治5例睪丸鞘膜水腫,結果注射1次均告痊癒。唯注射後第2天局部稍有紅腫,但可自行消退。方法:用明礬10克溶於1%昔魯卡因液100毫升中,過濾消毒備用。注射時按無菌操作,以注射器抽盡鞘膜內之液體,針頭不動,取下針筒,再接上裝滿明礬液的針筒,徐徐注入適量藥液。
⑧治療傳染性肝炎
取明礬研粉裝入膠囊,每次1克,日服3次;或每日頓服1錢。亦可用棗泥850克,加入甘油500毫升,搗成泥膏狀後和入明礬粉500克,製成丸劑,每日頓服9克,孕婦減半。兒童以5%明礬糖漿口服,按年齡酌減。均於空腹時服。一般以10~30天為一療程。初步觀察,有使症狀很快改善、黃疸及早消退、肝功能迅速恢復等作用。據76例的觀察,用藥後一般症狀和黃疸平均消退日數分別為4.9和12.6天。住院日數8~36天不等(平均19.6天)。出院時除症狀完全消失外,肝腫大及肝功能試驗,絕大多數病例均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此外,明礬對肝硬化引起的黃疸及阻塞性黃疸亦有療效。服藥後除偶有噁心或便秘外,無其它不良反應。
⑨治療慢性細菌性痢疾
10%明礬溶液每次15毫升,日服4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70例,近期治癒40例(57.2%),進步8例(11.6%)。其中以急性發作型和胃腸功能紊亂型療效較好,遷延性效果較差。少數病例服藥後有頭暈、噁心、嘔吐等反應,一般不嚴重,治療過程中或停藥後可自行消失。
⑩治療肺結核咯血
用明礬0.8兩,兒茶1兩,研末混合,置有色瓶中備用。每次0.1~0.2克(最多可用0.5~1克),裝入膠囊,日服3~4次,大咯血每3小時1次,連續服至咯血停止,再續服2~3天。據70餘例的觀察,半數以上病例均在服藥2天左右咯血停止,絕大多數在1~10天內止血。對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止血效果特別顯著;對中、小量咯血的療效較好;對大量咯血的療效較差,甚至無效。但咯血量的多少與出現療效的時間似無明顯關係。此外,以明礬兒茶散內服或外用,對鼻衄、消化道出血及外傷出血,亦有止血效果。
又據報導,用1%明礬溶液氣管內滴入,配合抗癆藥物,治療浸潤型肺結核19例有一定效果.尤以對滲出性病變療效較好。
⑾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
用枯礬粉500克,烏賊骨粉375克,延胡索粉125克,蜂蜜200克,混拌搓粒過200目篩,製成"204"胃藥片。一般日服4次,每次5~7片,亦可於胃痛時隨時服用。以3個月為一療程(可視病情適當伸縮)。症狀控制後仍需繼續服藥,以期潰瘍癒合,龕影消失。用於潰瘍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炎症等計280例。全部患者均有胃痛症狀,服藥後完全消失者占76.8%,顯著減輕者21.4%,總有效率為98.2%。胃痛控制時間最快者1天,最慢者在服藥後4個月,平均14.4天后出現較鞏固的療效。對潰瘍病壁龕的作用,根據40例複查結果,治療後龕影消失者32例,縮小者4例(此類病人用藥時間尚較短),無變化者4例。服藥期間除個別有輕度噁心或便秘外,無其它不良反應。
⑿治療狂躁型精神病
取明礬、冰糖各120克,加水600毫升,濃煎成200毫升。空腹時1次頓服100~200毫升。治療3例狂躁型精神病,經分別服藥1~2次後即恢復正常。患者服藥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嘔吐物為粘稠狀液體;兩例於嘔吐後出現水樣腹瀉。經短時間吐瀉即自止,隨後便呈現出睏倦狀態而安靜入睡。其中1例女性患者於服藥後第2天狂躁制止,語言清楚;2例男性患者次日狂躁好轉,經支持療法於第3日再次服明礬煎液,出現輕微嘔吐後即安靜入睡,甦醒後狂躁消除,語言清楚,行為正常。報導指出:明礬煎劑是通過涌吐、泄下來達到治癒目的的,因此治療前對患者的全身情況應作周密觀察檢查。年老、體弱及合併有慢性胃腸病、心血管疾患以及孕婦,均應禁忌。出現嘔吐反應時,應注意電解質的平衡。
⒀治療癲癇
白礬研粉,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1.5錢。一般發病1、2個月者服藥20天,半年者服藥1個月,1年以上者服藥1~3個月。試治5例,均控制發作,分別經4個月至3年觀察,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