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
首載於《本經》,原名石硫黃,列為中品。《本草經集注》云:“今第一出扶南(今高棉)、林邑(今越南)。色如鵝子初出殼,名崑崙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海藥本草》曰:“《廣州記》云:生崑崙日腳下,顆塊瑩淨,無夾石者良……蜀中雅州(今雅安等縣)亦出,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本草圖經》曰:“今惟出南海諸番,嶺外(即嶺南)州郡,或有而不甚佳。以色如鵝子初出殼者為真,謂之崑崙黃,其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號冬結石,半白半黑名神驚石,並不堪入藥。又有一種土流黃,出廣南(今兩廣)及榮州(今四川中部),溪澗水中流出……又可煎煉成汁,以模作器,亦如鵝子黃色。”《綱目》云:“硫黃有二種:石硫黃,生南海琉球(即琉球群島)山中;土硫黃,生於廣南,以嚼之無聲者為佳。舶上倭硫黃亦佳。”《綱目拾遺》記有:“天生黃,浪穹(雲南洱源)溫泉升華。色黃白,灰蒼,堆岩下。而泉底產硫黃於(與)升華者異。”綜上所載,可見硫黃有三種。第一種是石硫黃,產山石間,崑崙黃、天生黃均屬此。其黃色瑩淨無夾石的可入藥,雜色的不入藥或不直接入藥用。第二種是土硫黃,屬含硫礦物風化帶由有機質還原出的硫黃堆積物,雜有粘土質及鐵礬等,只宜外用。第三種即制硫黃,無論何種色澤的石硫黃,乃至土硫黃均可用來煉製升華的硫,多由硫化鐵或其他硫化物煉取,今日藥用的均屬制硫黃。“流”為假借字,以其屬石類,改作“硫黃”,同音假借作“留黃”。《綱目》云:“硫黃秉純陽火石之精氣而結成,性質通流,色賦中黃,故名硫黃。含其猛毒,為七十二石之將,故藥品中號為將軍。外家謂之陽侯,亦曰黃牙,亦曰黃硇砂。”
自然硫又名:斜方硫。晶體結構屬斜方晶系。晶體為錐柱狀、板柱、板狀或針柱狀,集合體呈緻密或疏鬆塊狀,或為泉華狀及隱晶的土狀塊體、皮殼、被膜等。黃、蜜黃或褐黃色;因合雜質可帶灰、黑或綠、紅色調。條痕白色至淡黃色。晶面金剛光澤,斷口松脂或油脂狀光澤。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組、不完全。緻密塊體呈貝殼狀至不平坦狀斷口。硬度1-2。相對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熱易產生裂紋。有硫黃臭味。熱至270℃則燃著,火焰藍色,並放出刺鼻臭氣味。易溶於二硫化碳、松節油、煤油,但不溶於水及鹽酸和硫酸;遇強硝酸和王水則被氧化。
藥品簡述
藥名:硫黃
漢語拼音:liuhuang。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lfur
功效分類:外用藥、補火壯陽藥;溫脾通便藥;殺蟲止癢藥。
科屬分類:自然元素類。
別名:石硫黃、石流黃、流黃、石留黃、崑崙黃、黃牙、黃英、煩硫、石亭脂、九靈黃童、山石住、黃硇砂、將軍、白硫黃、天生黃、硫黃花、硫黃粉。
性味:酸;熱;有毒。
歸經:腎經;脾經;肝經;大腸經。
功能:補火壯陽;溫脾通便;殺蟲止癢。
主治:陽痿;遺精;尿頻;帶下;寒喘;心腹冷痛;久瀉久痢;便秘;疥瘡;頑癬;禿瘡;天皰瘡;濕毒瘡;陰蝕;陰疽;惡瘡。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5-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或燒煙燻。
生態環境:自然硫主要形成於火山噴氣作用,火山硫含少量砷、硒、鋅和鉈。沉積岩或風化帶中的自然硫含粘土、有機質、瀝青等機械混入物。
資源分布:台灣省的自然硫及山西、新疆、山東、江蘇、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的有藥用史,以上各省及甘肅、青海、內蒙古、陝西、河南、湖北、安徽、廣西、廣東、西藏等省區都有製品硫產銷。
藥材基源:為自然元素類硫黃族礦物自然硫,主要用含硫物質或含硫礦物經煉製升華的結晶體。
採收儲藏:採挖得自然硫後,加熱熔化,除去雜質,或用含硫礦經加工製得。
炮製方法
《聖惠方》:“細研,水飛過。”
《博濟方》:“以柳木槌研三二日。”
《孫尚藥方》:“(用)牛角研令極細。”
《普濟方》:“去沙石,細研如飛塵。”“打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成小塊。生品有毒,多外用,以解毒殺蟲,治癬為主。
制硫黃:
豆腐制《醫學綱目》:“入豆腐中煮三五沸。”《本經逢原》:“入豆腐中煮七次。”現行,先將豆腐切成片,鋪一層於鍋內,再鋪上一層淨硫黃塊,如此層層鋪好,加清水沒過藥材,用文火加熱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取出,除去豆腐,漂淨,陰乾。每硫黃100kg,用豆腐200kg。制後降低毒性,以助陽益火為主。
蘿蔔制:取淨硫黃與蘿蔔共煮至蘿蔔爛時,取出,曬乾。每硫黃100kg,用蘿蔔40kg。
豬大腸制《醫方集解》:“石硫黃一斤,豬大腸二尺,將硫黃為末,實豬大腸中,爛煮三時,取出去皮。”現行,取硫黃灌入豬腸內,煮後晾乾,或將硫黃放入生豬腸內,兩端紮緊,放熱湯中煮3小時,反覆3次,每次均另換豬腸。據報導,硫黃的毒性成分主要為As2O3。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升華硫”項下砷鹽檢查方法測定As2O3含量,未經炮製過的為29.80×l0(-6),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量的23.8倍。用溴-四氯化碳-硝酸濕法消解硫黃,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銀比色法,測定5種制硫黃中的砷含量。結果表明,炮製可降低硫黃中的搗As2O3含量,並以豆腐炮製品最為顯著。說明豆腐制硫黃能降低其毒性。實驗證明,硫黃和豆腐以l:1.5的比例進行炮製,製品含硫量可達到98%以上,含砷量低於或等於1μg/ml,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關於砷鹽限量的規定。
飲片性狀:硫黃參見"藥材鑑別"項。制硫黃形如硫黃,黃褐色或黃綠色,臭氣不明顯。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火。
用藥禁忌
1、本品有毒,內服宜用製品,不宜多服、久服。
2、陰虛火旺患者及孕婦禁用。
3、徐之才《藥對》:“畏細辛、飛廉、朴消、鐵、醋。”(引自《綱目》)
4、《本草衍義》:“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
5、《本經逢原》:“久服傷陰,大腸受傷,多致便血。”“熱邪亢盛者禁用。”“濕熱痿痹,良非所宜。”
6、《得配本草》:“忌禽獸血。”“陰虛者禁用。”
7、《本草用法研究》:“陰虛有火者勿用。”“外瘡紅腫者、有內熱便閉者禁。”
8、不良反應:硫黃內服中毒量為10~20g。硫黃在腸道中可形成硫化氫,硫化氫是一種劇烈的神經毒物,並可抑制某些酶的活性。套用未純化或未經炮製的石硫黃,還可引起砷中毒(中國中藥雜誌,1997,6∶344)。
中藥化學成分
主含硫(S),尚雜有砷(As)、硒(Se)、碲(Te)等。
藥理作用
1、溶解角質、殺疥蟲、殺菌、殺真菌的作用:局部外用,在體溫狀態下,硫與皮膚接觸,產生硫化氫;或與微生物或上皮細胞作用,氧化成五硫黃酸(pentathionicacid),從而有溶解角質、軟化皮膚、殺滅疥蟲等皮膚寄生蟲及滅菌、殺真菌等作用。
2、緩瀉作用:內服後一部分在腸內可形成硫化氫,刺激腸壁增加蠕動,而起緩瀉作用。硫化氫在體內產生極慢,故致瀉作用不強,且與用量大小無關。若腸內容物中脂肪性物質較多時,易產生大量的硫化氫。
3、消炎、鎮咳、祛痰作用:適當劑量對動物實驗性炎症有治療作用,能使各級支氣管慢性炎症細胞浸潤減輕,並使支氣管黏膜杯狀細胞數有不同程度減少,還能促進支氣管分泌增加。
4、其他作用:對氯丙嗪及硫噴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有明顯增強作用。
5、毒性:未經炮製的天然硫黃含砷量較多,不宜內服,內服需用炮製過的硫黃,且不宜過量或久服,以免引起砷中毒。升華硫西黃耆膠混懸液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0.266g/kg,中毒表現為拒食、肝腫大。服用過量硫黃,在腸內生成大量硫化氫及硫化物,被吸收入血液後,能使血紅蛋白轉變為硫化血紅蛋白,引起組織缺氧,中樞神經對缺氧最敏感,可致中樞麻痹而死亡。
藥用配伍
1、外用治疥癬,濕疹,陰疽瘡瘍。本品性溫而燥,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諸功效,尤為治療疥瘡的要藥。如《肘後方》治疥即單取硫黃為末,麻油調塗用;或配伍風化石灰、鉛丹、膩粉研末,豬油調塗治疥瘡,如硫黃散(《聖濟總錄》)。若與輕粉、斑蝥、冰片為末,同香油、麵粉為膏,塗敷患處,可治頑癬瘙癢,如臭靈丹(《醫宗金鑒》)。若治瘡疽,則可與蕎麥麵、白面為末貼敷患處,如癰疽發背方(《仁齋直指方》)。
2、內服治陽痿,虛喘冷哮,虛寒便秘。硫黃乃純陽之品,入腎大補命門火而助元陽。可用於腎陽衰微,下元虛冷諸證。如金液丹即單用硫黃治腰冷膝弱、失精遺溺等。治腎虛陽痿常與鹿茸、補骨脂、蛇床子等同用。若配附子、肉桂、沉香,可治腎不納氣之喘促等,如黑錫丹(《和劑局方》)。治虛冷便秘,以硫黃配半夏用,即半硫丸(《和劑局方》);因硫黃能補虛而暖腎與大腸,因而也可止瀉治冷瀉腹痛。
臨床套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硫黃1斤,綠豆(磨碎,布包)1斤,加水煮2~3小時,至硫黃成松泡狀時,取出綠豆,使硫黃乾燥,研粉。每次1克,日服1~2次,20天為一療程。治療213例,臨床治癒40例(18.7%),顯效95例(44.6%)。部分病例做了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血常規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異常改變。2、治療蟯蟲:取硫黃粉內服,2~5歲每次0.3克,6~7歲0.5克,每天3次,進餐時服;同時每天洗滌肛門1次,並用硫黃粉撲於肛門及其周圍。治療57例,用藥2周后,51例連續3天做蟲卵和成蟲檢查,結果轉陰者26例,治癒率為60.98%。在治療期間無不良反應出現。
3、治療紅皮病:採用硫黃髮熱療法,治療原發性紅皮病,即威-勃氏紅皮病及續發性紅皮病(續發於尋常性乾癬、脂溢性濕疹、毛髮紅糠疹等)共7例,病期自40~150天不等,均治癒或好轉。治法:以2露硫黃油懸液行肌肉注射,開始用0.2毫升注射於臀部,以後視機體反應情況每次增加0.2毫升,最大可增至2毫升。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2周,視病情需要可注射3~5個療程。治療時間最短者28天,最長者80天。為了防止疼痛,宜先在臀部肌注1~2%普魯卡因溶液後再注射本藥。
禁忌症:全身衰弱或營養不良;活動性肺結核及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病;孕婦及50歲以上的病人。
硫黃髮熱療法治療紅皮病所需的發熱次數和劑量應視個體的不同情況而定,劑量應以維持最高熱度為宜,不宜迅速增至最高量。此法較其它發熱療法熱度高,熱型規則,持續時間長。發熱潛伏期平均為6~8小時,其後體溫即直線上升,最高熱度可達39.5~41℃,平均高熱持續時間8~12小時。高熱前後可出現寒戰、頭痛、頭暈、口渴、不思飲食、四肢睏倦及關節疼痛等副作用,須加強護理,調整飲食,充分飲水,亦可靜注50%葡萄糖液20~40毫升。
3、治療陰囊、陰唇濕癢:採用硫黃煙燻療法。取硫黃1錢左右,放入磁杯內,用棉花搓成捻子,蘸油少許插入硫黃中,點燃捻子。直接煙燻陰阜部分(用被單圍住下身,以免煙氣外泄),每次1小時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4次即見效。治療5例,皆愈。熏後陰囊或兩腿內側起紫紅色瘢痕,不必用藥,幾天后即可消失。
4、用硫水散(硫黃50g,寒水石25g,研末過篩),加冷開水調糊外用,治療花斑癬210例,有效率82.85%(河北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2∶209);
5、取硫黃顆粒置於痛點處,用火柴點燃並迅速用橡皮蓋撳滅,一般治1次,不愈3日後再灸1次,治療網球肘234例,治癒89例,好轉127例(浙江中醫雜誌,1982,1∶35);
6、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分別用天然硫黃片、升華硫黃片、天然複方硫黃片(加黃芩素)、複方硫黃片(加山豆根、大黃),每日1.5~2g,連續服藥30~80天,觀察1462例,其中單純型1170例,喘息型292例,辨證腎陽虛者占77.3%,結果有效在90%以上,副作用有咽乾、腹瀉等(遼寧中醫雜誌,1985,1∶17)。此外,還可用治慢性氣管炎、坐骨神經痛,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白癜風、陽痿、遺尿、便血等病。
常用方劑
1、硫黃軟膏:沉降硫黃100g,凡士林適量。取硫黃過80-100目篩後,緩緩加入已熔化的60℃的凡士林中,隨加隨攪拌,直至混勻,再加凡士林製成1000g,攪勻,即得。也可加適量液狀石蠟,用加液研磨法配製;尚可配成5%、20%濃度。密閉,涼處貯存。本品為黃色軟膏;有硫黃的特臭。本品用乙醚溶解除盡凡士林,揮盡乙醚,燃燒時火焰顯藍色,並發生二氧化硫刺激性臭。本品經處理後可用碘量法定量,含硫量應為標示量的90.0%-110.0%。功能溶解角質,抗真菌及抗寄生蟲,並可制止皮脂溢出。用於治療疥癬,體癬,花斑癬,皮脂溢出性皮炎等。外塗患處。(新疆《醫院製劑》1981年;南京市衛生局《醫院製劑規範》1989年)
2、硫黃霜:硫黃100g,硬脂酸135g,凡士林(白)40g,氫氧化鉀6.50g,甘油50g,尼泊金乙酯1g,蒸餾水適量。硬脂酸、凡士林、尼泊金乙酯置水浴上溶化,80℃保溫;另取氫氧化鉀溶於適量水中,使總量為1000g,加熱至80℃,在不斷攪拌下加入上述油液,待霜劑生成後,將硫黃(100目篩細粉)與甘油調成糊狀後加入,繼續攪至冷凝,即得。也可增減硫黃用量,配成5%和20%硫黃霜。用於疥癬。外塗患處。[《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84,(8):39]
常用選方
1、治男子腰腎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癬,腹中諸蟲,失精遺溺,形羸力劣,腳膝疼弱,冷風頑痹,霍亂轉筋,虛滑下利;又治婦人血結寒熱,陰蝕疽痔:硫黃十兩。淨揀去沙石,研細飛過,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鹽泥固濟曬乾,地內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滿,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濟訖,慢火養七日七夜,侯足,加頂火一斤煅,侯冷取出,研為細末,以藥末一兩,用蒸餅一兩,湯浸握去水,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溫米飲下,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2、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差。(《本事方》還陽散)
3、治脾虛下白,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成白涕下出:舶上硫黃一兩(研末),炒麵一分。同研,滴冷熱水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五十丸。(《楊氏護命方》)
4、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硫黃一兩。研細,先熔黃蠟,入硫黃末打勻,丸如梧桐子大,每履五丸,新汲水下,(《聖濟總錄》黃蠟丸)
5、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硫黃(明淨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半夏(湯浸七次,焙乾,為細末)。上等分,以生薑自然汁同熬,入乾蒸講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薑湯下十五丸至廿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6、治胃氣,冷痛尤效:元胡索、胡椒、五靈脂、白豆蔻各五錢,硫黃一兩,木香(切片、曬乾)二錢五分。研細末,拌勻收貯,體壯者服一分,弱者八厘,老人幼童五厘,取溫燒酒半小盅調服,待次日,吃稀米湯,至五日後方可吃乾飯。孕婦忌服。(《經驗廣集》剪根丸)
7、治卒得疥瘡:麻油摩硫黃塗之。(《肘後方》)
8、治一切乾濕癬:石硫黃半錢,風化石灰半兩,鉛丹二錢,膩粉一錢。同研如粉,用生油調,先以布揩破癬塗之。未塗藥間,煎蔥白、甘草湯淋洗,如換時亦依此。(《聖濟總錄》如聖散)
9、治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硫黃一兩,銀珠一錢,陳醋半斤。將硫黃放在鐵勺內熔化後,放入銀珠拌勻,在地上挖個二至三寸深的坑,將醋和溶化的硫黃液先後倒在坑內,等凝固後取出再熔化,如此處理三次,搗細粉,用植物油調勻,以布包藥搽患處,一日兩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0、治癘風:硫黃末,酒調少許,飲汁,或加大楓子油更好。(《仁齋直指方》)
11、治癧瘍風病,白色成片:以布拭醋,磨硫黃、附子塗之,或硫黃、白礬擦之。(《姚僧坦集驗方》)
12、治陰生濕皰瘡:石硫黃,研如粉,敷瘡上,日三度。(《梅師集驗方》)
13、治小兒聤耳:末石鹼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千金方》)
14、治咳逆打呃:硫黃,燒煙燻之。(《醫方摘要》)
15、治酒皶赤鼻:舶上硫黃、雞心檳榔等分,片腦少許。為末,絹包,日日擦之,加蓖麻油更妙。(《瑞竹堂經驗方》)
16、治耳聾:硫黃、雄黃各等分。為末,綿裹納耳中。(《千金方》)
17、治燙傷,燒傷,能止痛,抗感染,保護創面,促進癒合:硫黃,燒酒。將硫黃粉碎放入磁器內(不可用金屬容器),兌入燒酒,以沒過硫黃為度。把酒點著燒成炭灰色。因酒含有水分,如燒後還余水分,可用慢火將硫磺烤乾,然後研面,用時撒於患部。如有水泡,將水泡挑破再上藥粉。(遼寧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文獻論述
1、《吳普本草》:“或生易陽,或河西,或五色。黃是潘水石液也,燒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月采。”
2、《別錄》:“硫黃,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礬石液也。”
3、《本草經集注》:“此雲礬石液,今南方則無礬石,恐不必爾。”
4、《海藥本草》:“仙方謂之黃硇砂,能壞五金,亦能造作金色,人能制服歸本色。服而能除萬病,如有發動,宜以豬肉鴨羹、余甘子湯並解之。蜀中雅州亦出,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
5、《丹房鏡源》:“石硫黃,可乾汞,訣曰:此硫黃見五金而黑,得水銀而赤。又曰黃牙。”
6、《綱目》:“凡產石硫黃之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魏書》云: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即石硫黃也。張華《博物志》云:西域硫黃出且彌山。去高昌八百里,有山高數十丈,晝則孔中狀如煙,夜則如燈光。",又言堅筋骨者,取以治下部之寒濕。”(《本經逢原》)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硫黃呈不規則塊狀、粗顆粒狀。淺黃色、黃色或略呈綠黃色。條痕白色或淡黃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數小孔隙。脂肪光澤。體輕,質鬆脆,易砸碎。有的斷面呈蜂窩狀,縱面可見細柱或針狀晶體,近於平行排列,金剛光澤。具特異臭氣,味淡。以塊整齊、色黃、有光澤、質鬆脆、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
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微帶黃色。高突起,暗邊明顯。折光率Np=1.9579,Nm=2.0371,Ng=2.245。干涉色極高,斜消光。2V=69°;雙折射率=0.2571。
中藥化學鑑定
1、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色,並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檢查硫)
2、本品置於濕銀面上摩擦,銀面變黑色。(檢查硫)
品質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硫(S)不得少於98.5%。
商品規格
商品一般分為硫黃、倭硫黃、天生黃三種。
1、硫黃為不規則塊狀,黃色或帶淺綠色,不透明,表面較粗糙,常有細孔。
2、倭硫黃系將硫黃經過提煉而成。呈不規則塊狀,鮮黃色,半透明,表面較光滑,無細孔,系進口商品,質佳。
3、天生黃呈大小不同的顆粒狀,或砂狀結晶,淺黃色,微有玻璃光澤。
鑑別用藥
硫黃和雄黃均能解毒殺蟲,常外用於疥癬惡瘡濕疹等症。然雄黃解毒療瘡力強,主治癰疽惡瘡及蟲蛇咬傷;內服又能殺蟲,燥濕,祛痰,截瘧,亦治蟲積腹痛、哮喘、瘧疾、驚癇等證。硫黃則殺蟲止癢力強,多用於疥癬、濕疹及皮膚瘙癢;並具補火助陽通便之效,內服可療寒喘、陽痿、虛寒便秘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