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徵
腸白塞病主要症狀有:口腔黏膜的反覆發作性潰瘍;結節性紅斑樣皮疹、皮下血栓性靜脈炎、毛囊炎樣皮疹、針

1.主症狀表現
(1)復發性口腔潰瘍:每年發作數次,發作期間在頰黏膜、舌緣、唇、軟齶等處出現多個痛性紅色小結,繼以潰瘍形成,潰瘍直徑一般為2~3mm。有的以皰疹起病,7~14天后自行消退,不留痕跡。亦有少數持續數周不愈最後遺有瘢痕者。潰瘍此起彼伏。本症狀幾見於所有患者,且是本病的首發症狀。它被認為是診斷本病的必需症狀。
(2)皮膚病變:皮損發生率高,可達80%~98%,表現多種多樣,有結節性紅斑、皰疹、丘疹、痤瘡樣皮疹、多形紅斑、環形紅斑、壞死性結核疹樣損害、大皰性壞死性血管炎、膿皮病等。患者可有1種或1種以上的皮損。特別有診斷價值的皮膚體徵是結節紅斑樣皮損和對微小創傷(針刺)後的炎症反應。
(3)眼炎:最為常見的眼部病變是葡萄膜炎或稱色素膜炎,也有因血管炎而造成的視網膜炎。上述情況的反覆發作,可以導致嚴重的視力障礙甚至失明。男性患者有眼炎者多於女性。

2.胃腸道病變特點白塞病患者中出現消化系統症狀者占21.5%~60%,出現胃腸道病變患者的好發年齡為20~50歲,男女比為1.4∶1。半數以上是不完全型。主要症狀為右下腹痛、腹部包塊、腹部脹滿、噯氣、嘔吐、腹瀉、便血等。嚴重者表現為腸出血、腸麻痹、腸穿孔、瘺管形成等。本病潰瘍罹患部位從食管到大腸全消化道都可見到。浦山等對719例白塞病患者的分析,其中胃、十二指腸潰瘍13例(1.8%),迴腸末端多發性潰瘍18例(2.5%),便血5例(0.7%),計36例(5%)。王宏晉對89例白塞病分析,消化系受累者28例(31.5%),其中口腔潰瘍最常見28例(31.5%),食管3例(3.4%),胃1例(1.1%),十二指腸1例(1.1%),回盲部4例(4.5%),橫結腸2例(2.2%),直腸3例(3.4%),肛門7例(7.9%)。馬場等分析手術的腸型白塞病131例,病變在迴腸末端和盲腸的為105例(80.2%),提出該部位為好發部位。白鳥報告手術的66例患者,病變在小腸者為36.4%,小腸結腸者45.6%,結腸者16.6%,胃、十二指腸者1.5%,這些手術的病例半數以上是因為大量便血,或者表現為急腹症、穿孔、腸梗阻及當作闌尾炎進行的緊急手術。手術病例的40%發現腸潰瘍穿孔。手術後復發,吻合口瘺管形成,傷口裂開等需再次手術者占33.9%。病程常反覆緩解和復發交替,遷延不愈。
3.其他系統性症狀關節病多見,少數有關節腫,以膝關節受累多見。部分患者在疾病活動時出現發熱,以低熱多見,時有高熱,可有乏力、肌痛、頭暈等症狀。部分患者因局部血管炎引起內臟病變。大動脈受累時可出現狹窄或形成動脈瘤。肺血管受累則表現為咯血、氣短、肺栓塞等症狀。神經系統可出現腦膜腦炎、腦幹損害、良性顱內高壓、脊髓損害和周圍神經病變。
生理

鑑別

其他輔助檢查:
1.針刺反應是本病目前惟一的特異性較強的試驗。患者在接受靜脈穿刺、肌內注射或皮內注射後24~48h於針刺局部出現膿皰或毛囊炎,周邊紅暈,稱之為針刺陽性反應。
2.內鏡表現白塞病的腸管潰瘍好發於回盲部,結腸鏡檢查最有意義。潰瘍多發生於腸系膜附著的對側,呈圓形、小而深的潰瘍,有多發及穿孔的傾向。仔細觀察,小腸鏡對發現小腸潰瘍有幫助,小腸潰瘍和大腸潰瘍的外觀形態不同。小腸潰瘍小而深,常多發,黏膜向潰瘍集中,潰瘍的周邊隆起不明顯,潰瘍為邊緣非常清楚的圓形鑿出樣的急性潰瘍,在潰瘍底部不附有白苔,大多在2cm以下,亦有直徑大到2~3cm者;內鏡可見對向潰瘍中心部的黏膜明顯集中,潰瘍周邊形成明顯隆起,為環堤狀。潰瘍呈不規則的下陷,看上去很似Borrmann2型或Borrmann3型癌的形態。單憑潰瘍的形態與回盲部單純潰瘍難以區分。X線檢查常在回盲部發現黏膜集中的潰瘍龕影。病變部腸管的黏膜可出現狹窄以及小腸和結腸的張力增加等。
診療

腸白塞病 |
2.藥物治療腸型白塞病沒有特異性的藥物治療。
(1)氨基水楊酸製劑: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療本病的常用藥物。文獻報告單用柳氮磺吡啶(SASP)大多數患者可控制症狀。該藥口服後大部分到達結腸,經腸菌分解為美沙拉秦(5-氨基水楊酸)與磺胺吡啶,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滯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接觸而發揮抗炎作用。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的一個或多個步驟,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減輕炎症反應以及抑制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用藥方法4g/d,分4次口服;用藥3~4周症狀緩解後可逐漸減量,然後改為維持量2g/d分次口服,維持3個月至1年。副作用為兩類,一是劑量相關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食慾減退、頭痛、可逆性男性不育等,餐後服藥可減輕消化道副作用。另一類副作用屬於過敏,有皮疹、粒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因此,服藥期間必須定期複查血象,一旦出現此類副作用應改用其他藥物。近年已研製成5-ASA的特殊製劑,如採用高分子材料膜包裹5-ASA微粒製成的緩釋片或控釋片,使能到達遠端迴腸和結腸發揮藥效,此類製劑統稱為美沙拉嗪(mesalazine),這類製劑在結腸內經細菌作用打斷偶氮鍵釋出5-ASA。5-ASA新型製劑療效與柳氮磺吡啶相仿,副作用明顯減少,但價格昂貴為其缺點,適用於對柳氮磺吡啶不能耐受者。
(2)糖皮質激素:皮質激素一般在炎症明顯時或對氨基水楊酸製劑療效不佳者使用。基本作用機制為非特異性抗炎

(3)免疫抑制藥:免疫抑制藥試用於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不佳或對糖皮質激素依賴的慢性活動性病例,加用這類藥物後可逐漸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甚至停用,可選擇以下免疫抑制藥中的一種:環磷醯胺(CTX)每天50~100mg,硫唑嘌呤(AZP)50~100mg或巰嘌呤(6-MP)30~50mg,使用時要注意其副作用。
(4)其他藥物:眼症出現時可套用秋水仙鹼(colchicine)每天0.5~1.0mg,口腔潰瘍可使用激素軟膏塗布,此外還可以試用左鏇咪唑、轉移因子等,臨床評價不一。
3.手術治療發生腸穿孔的病例應緊急手術,腹痛明顯、腹部捫及包塊以及潰瘍較深,通過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也主張手術切除。由於術後復發率高,因而適應證的掌握應該慎重。手術一般為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結腸切除,術後復發多在迴腸側,因而有人提出迴腸的切除應該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