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約翰·福特出生於緬因州的伊莉莎白角(Cape Elizabeth),是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中最小的孩子。1913年高中畢業後,跟隨大哥Francis進入好萊塢電影界。跟他大哥一樣,他把名也改成福特。在好萊塢的初期,福特擔任了許多打雜的工作,甚至在1917年格里菲斯的名片《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扮演一個3K黨徒。然而他主要還是擔任導演工作。他的早期影片大多數是西部短片,其中許多影片又由他的終生朋友牛仔英雄Harry Carey主演。
一開始,約翰·福特並不十分引人注目,直到他在29歲那年,拍出了《鐵騎》。
1935年,約翰·福特說服了雷電華公司的製作總監Merian C. Cooper,讓他用低成本把Liam O'Flaherty的小說The Informer《告密者》拍攝成電影,該片一舉奪得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多項奧斯卡獎。福特也首次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
1939年以“移花接木”的手法拍出了西部片《關山飛渡》。他因《怒火之花》、《萬里回鄉》和《青山翠谷》而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的電影生涯達到了榮譽的頂峰。《怒火之花》是根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約翰·斯坦倍克的作品《憤怒的葡萄》改編,這是一部描繪美國大蕭條時代下層民眾背井離鄉,到西部艱難生存的故事片。《青山翠谷》則是一部以礦工生活為題材的影片。
此外,他還為海軍拍攝了記錄片,因《中途島戰役》(1942)和《十二月七日》(1943)還拿過奧斯卡獎。
戰爭結束之後,以少將軍銜退役的約翰·福特重新涉足西部片,並拍攝了《我親愛的克萊門丁》這樣的西部片的新經典。這部影片裡的一個“馬棚決鬥”場景更是被很多後來的西部片導演模仿。此後,他又以影片《沉靜的人》第四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儘管“騎兵”三部曲——《要塞風雲》(1948)、《黃巾騎兵隊》(1949)以及《邊疆鐵騎軍》(1950)後來成為經典作品,但是福特還是因此受到一些尖銳批評而困擾。
1952年因愛爾蘭式喜劇《蓬門今始為君開》第四次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
1956年,約翰·福特又以邊疆騎兵隊為題材,拍攝了有著濃郁的浪漫色彩的西部片“騎兵三部曲”,大大拓展了西部片的廣闊疆域。在他61歲的時候,又執導了一部極具思想深度的西部片——《搜尋者》。
60年代福特繼續為米高梅公司拍攝了西部史詩巨片《西部開拓史》(1962)。此後,因為健康原因逐步減少導演影片。
1973年獲得AFI的第一個終生成就獎;同年8月31日因癌症在加州去世 。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年份 | 片名 | 兼任 |
1976 | Chesty: A Tribute to a Legend | |
1966 | 七女人 | 製作人 |
1965 | 鵑血忠魂 | |
1964 | 安邦定國志 | 製作人 |
1963 | 珊島樂園 | 製作人 |
1962 | 西部開拓史 | |
雙虎屠龍 | 製作人 | |
1961 | 浴血雙雄 | 製作人 |
1960 | 雷克軍曹 | |
1959 | Korea | |
騎兵隊 | ||
1958 | 玉女懷春 | |
最後的歡呼 | 製作人 | |
1957 | 碧血濺長空 | |
月出 | ||
1956 | 日落狂沙 | |
1955 | 羅伯茨先生 | |
西點軍魂 | ||
1953 | 陽光普照 | 製作人 |
紅塵 | ||
1952 | What Price Glory | |
蓬門今始為君開 | 製作人 | |
1951 | 南北韓大戰史 | |
1950 | 威利還鄉記 | |
原野神駒 | 製作人、編劇 | |
邊疆鐵騎軍 | 製作人 | |
1949 | 黃巾騎兵隊 | 製作人 |
盪姬血淚 | ||
1948 | 荒漠三雄 | 製作人 |
要塞風雲 | 製作人 | |
1947 | 逃亡者 | 製作人 |
1946 | 俠骨柔情 | |
1945 | 菲律賓浴血記 | 製作人 |
1943 | 十二月七日 | 製作人 |
1942 | Sex Hygiene | |
中途島戰役 | 製作人、編劇、剪輯、攝影 | |
1941 | 青山翠谷 | |
菸草路 | ||
1940 | 憤怒的葡萄 | |
天涯路 | 製作人 | |
1939 | 青年林肯 | |
鐵血金戈 | ||
關山飛渡 | 製作人 | |
1938 | 四個男人和一個祈禱 | |
馬可波羅東遊記 | ||
潛水艇巡邏 | ||
1937 | 颶風 | |
威莉溫基 | ||
1936 | 鯊島逃生記 | |
瑪麗女王 | ||
1935 | 告密者 | 製作人 |
全城熱議 | 製作人 | |
1934 | 世界在運轉 | |
正義的牧師 | ||
1931 | 亞羅史密斯 | 製作人 |
1930 | 沒有女人的男人 | 製作人、編劇 |
天生魯莽 | ||
1929 | 黑表 | |
1928 | 儈子手之家 | 製作人 |
1927 | 逆流 | |
1926 | 藍色老鷹 | 製作人 |
1924 | 鐵騎 | 製作人 |
1921 | The Big Punch | |
1920 | Just Pals | |
1919 | 赤手空拳 | |
槍就是法 | ||
盜馬賊 | ||
Roped | ||
為愛而斗 | ||
復仇騎士 | 編劇 | |
持槍的紳士 | 編劇 | |
最後的不法之徒 | 編劇 | |
1918 | 竊賊的黃金 | |
The Scarlet Drop | 編劇 | |
野女人 | 編劇 | |
馬背上的三人 | ||
A Woman's Fool | ||
執迷不悟 | 編劇 | |
幻影騎士 | ||
1917 | 仇恨的軌跡 | 編劇 |
好鬥的外國佬 | ||
直線射擊 | ||
龍捲風 | 編劇 | |
千夫所指 | 編劇 | |
拳擊手 | 編劇 | |
衝冠一怒為紅顏 | ||
秘密的人 | 編劇 | |
靈魂牧人 | ||
夏延的夥伴 | 編劇 |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2009 | 1939:好萊塢最偉大的一年 | Himself | ---- | ---- |
2007 | 從不道歉 | Himself | ---- | ---- |
2000 | 拍攝戰爭 | Himself | ---- | ---- |
1998 |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Battle for Midway | Himself | ---- | ---- |
1995 | 馬丁斯科塞斯美國電影之旅 | Himself | ---- | ---- |
1995 | 美國電影的第一個百年 | Himself | ---- | ---- |
1993 | Katharine Hepburn: All About Me | Himself | ---- | ---- |
1990 | 約翰·福特 | Himself | ---- | ---- |
1976 | Chesty: A Tribute to a Legend | Himself | ---- | ---- |
1971 | 約翰·福特導演的作品 | Himself | ---- | ---- |
1917 | 龍捲風 | Jack Dayton | ---- | ---- |
1917 | 拳擊手 | Buck | ---- | ---- |
1917 | 仇恨的軌跡 | The lieutenant | ---- | ---- |
1915 | 一個國家的誕生 | Klansman | ---- | ---- |
1914 | 神秘女孩 | as Jack Ford | ---- | ----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
盤點國外著名電影導演
在電影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導演的力量不可忽視,性格迥異的他們用不同的拍攝手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影片,而他們自己也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個坐標。本任務,將帶你回顧數十位電影導演,並由此品位百年電影史。 |
歷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相關作品
第一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 《兩個阿拉伯騎士》/ 弗蘭克·波薩奇 《七重天》 查爾斯·卓別林 “……電影學院鑑定委員會頒發1928年8月1日截止的年度電影藝術個人成就獎,一致決定你的名字從競爭者名單中撤下來,你因編劇、表演、導演和製作《馬戲團》而被授予第一項奧斯卡特別獎。你因為集體成就而獨成一家。” 第二屆 弗蘭克·羅伊德 《薄命花》/ 第三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西線無戰事》/ 第四屆 諾曼·陶洛格 《淘哥兒》 / 第五屆 弗蘭克·波薩奇 《壞女郎》 / 第六屆 弗蘭克·羅伊德 《亂世春秋》 / 第七屆 弗蘭克·卡普拉 《一夜風流》/ 第八屆 約翰·福特 《告密者》 / 第九屆 弗蘭克·卡普拉 《富貴浮雲》 / 第十屆 萊奧·麥克卡雷 《春閨風月》 / 第十一屆 弗蘭克·卡普拉 《浮生若夢》 / 第十二屆 維克多·弗萊明 《亂世佳人》 / 第十三屆 約翰·福特 《怒火之花》 / 第十四屆 約翰·福特 《青碧山谷》 / 第十五屆 威廉·懷勒 《忠勇之家》 / 第十六屆 麥可·科蒂斯 《卡薩布蘭卡》 / 第十七屆 萊奧·麥克卡雷 《與我同行》 / 第十八屆 比利·威爾德 《失去的周末》 / 第十九屆 威廉·懷勒 《黃金時代》 / 第二十屆 伊利亞·卡贊 《君子協定》 / 第二十一屆 約翰·哈斯頓 《寶石嶺》 / 第二十二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三妻艷史》 / 第二十三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彗星美人》 / 第二十四屆 喬治·史蒂文斯 《美國的悲劇》 / 第二十五屆 約翰·福特 《默默無語的人》 / 第二十六屆 弗萊德·辛尼曼 《永垂不朽》 / 第二十七屆 伊利亞·卡贊 《碼頭風雲》 / 第二十八屆 戴爾伯特·曼 《馬蒂》 / 第二十九屆 喬治·史蒂文斯 《巨人》 / 第三十屆 大衛·里恩 《桂河大橋》 / 第三十一屆 文森特·米尼利 《琪琪》 / 第三十二屆 威廉·懷勒 《賓虛》 / 第三十三屆 比利·威爾德 《桃色公寓》 / 第三十四屆 羅伯特·懷斯、傑羅姆·羅賓斯 《西區故事》 / 第三十五屆 大衛·里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 / 第三十六屆 托尼·理察森 《湯姆·瓊斯》 / 第三十七屆 喬治·丘克 《窈窕淑女》 / 第三十八屆 羅伯特·懷斯 《音樂之聲》 / 第三十九屆 弗萊德·辛尼曼 《四季之人》 / 第四十屆 麥克·尼可爾斯 《畢業生》 / 第四十一屆 卡羅爾·里德 《奧利佛! 》 / 第四十二屆 約翰·施萊星格 《午夜牛郎》 / 第四十三屆 弗蘭克林· J· 沙夫納 《巴頓將軍》 / 第四十四屆 威廉·弗萊德金 《法國販毒網》 / 第四十五屆 鮑勃·弗斯 《歌廳》 / 第四十六屆 喬治·羅伊·希爾 《騙》 / 第四十七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II》 / 第四十八屆 麥洛斯·弗曼 《飛越瘋人院》 / 第四十九屆 約翰· G· 阿維爾德森 《洛基》 / 第五十屆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 / 第五十一屆 麥可·西米諾 《獵鹿人》 / 第五十二屆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夫婦》 / 第五十三屆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 第五十四屆 沃倫·比蒂 《赤色分子》 / 第五十五屆 理察·阿坦伯洛 《甘地》 / 第五十六屆 詹姆士· L· 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 第五十七屆 麥洛斯·弗曼 《莫扎特》 / 第五十八屆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 / 第五十九屆 奧利佛·斯通 《野戰排》 / 第六十屆 伯納多·伯托魯西 《末代皇帝》 / 第六十一屆 巴里·萊文森 《雨人》 / 第六十二屆 奧利佛·斯通 《生於七月四日》 / 第六十三屆 凱文·科斯特納 《與狼共舞》 / 第六十四屆 喬納森·德米 《沉默的羔羊》 / 第六十五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不可饒恕》 / 第六十六屆 史蒂芬·史匹柏 《辛德勒的名單》 / 第六十七屆 羅伯特·澤梅基斯 《阿甘正傳》 / 第六十八屆 梅爾·吉勃遜 《勇敢的心》 / 第六十九屆 安東尼·明格拉 《英國病人》 / 第七十屆 詹姆斯·卡梅隆 《鐵達尼號》 / 第七十一屆 史蒂芬·史匹柏 《拯救大兵瑞恩》 / 第七十二屆 薩姆·門德斯 《美國美人》 / 第七十三屆 史蒂文·索達伯格 《毒品網路》 / 第七十四屆 羅恩.霍華德 《美麗心靈》 / 第七十五屆 羅曼·波蘭斯基 《鋼琴家》 / 第七十六屆 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3:王者回歸》 / 第七十七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百萬美元寶貝》 / 第七十八屆 李安 《斷背山》 / 第七十九屆 馬丁·西科塞斯 《無間道風雲》 / 第八十屆 科恩兄弟 《老無所依》 / 第八十一屆 丹尼·博伊爾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