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巴瑞·萊文森早年就讀於華盛頓大學新聞專業,後到洛杉磯學習表演,在電視節目中擔任編劇,獲得過三次艾美獎,後來參加《無聲電影》及《緊張大師》的幕後工作 。
演藝經歷
1979年,巴瑞·萊文森與Valerie Curtin共同編劇犯罪片《伸張正義》,該片由阿爾·帕西諾、傑克·瓦爾登共同主演,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
1982年,自編自導了青春喜劇片《小餐館》,該片獲得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
1984年,執導劇情片《天賦》。1985年,執導由安東尼·希金斯、蘇珊·弗利特伍德合作主演的驚悚片《少年福爾摩斯》,該片獲得第13屆美國電影電視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提名。
1987年,執導由羅賓·威廉士、福里斯特·惠特克主演的喜劇片《早安越南》,該片根據一位電台主持人根據自己當年在越南的親身經歷撰寫而成,以側面方式來反映越戰問題 。
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湯姆·克魯斯聯合主演的傳記片《雨人》,該片獲得八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四項大獎以及柏林影展金熊獎 。
1990年,拍攝動作片《阿瓦隆》,該片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巴瑞·萊文森憑藉此片第48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提名 。
1991年,執導由沃倫·比蒂、安妮特·貝寧、哈威·凱特爾、本·金斯利等聯合主演的犯罪劇情片《豪情四海》,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獎等十項提名並獲得其中兩項大獎 。
1992年,執導劇情片《玩具》,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94年,拍攝犯罪喜劇片《星路急轉彎》。同年,拍攝由麥可·道格拉斯、黛米·摩爾聯合主演以性騷擾為題材的劇情片《叛逆性騷擾》 。
1996年,拍攝由凱文·培根、比利·克魯德普合作主演的犯罪驚悚片《豪情四兄弟》 。
1997年,巴瑞·萊文森導演兼製片喜劇片《搖尾狗》,該片由達斯汀·霍夫曼、羅伯特·德尼羅合作主演,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
1998年,拍攝由達斯汀·霍夫曼、莎朗·斯通、塞繆爾·傑克遜等人聯袂主演以心理學背景為主的科幻片《深海圓疑》 。1999年,拍攝由阿德烈·布魯迪、本·福斯特聯合主演的劇情片《飛揚的年代》。
2001年,拍攝根據真實“英雄事跡”改編而成的動作片《完美盜賊》,該片在俄勒岡州的一個監獄裡完成,由布魯斯·威利斯、比利·鮑伯·松頓、凱特·布蘭切特等聯袂主演 。
2003年,監製由里·庫爾·J、加布里埃爾·尤尼恩聯合主演的喜劇片《愛娃的愛》。2004年,執導由本·斯蒂勒、傑克·布萊克合作主演的動作片《終極賤靶》 。
2006年,監製青春片《青春性日記》。同年,執導喜劇片《年度人物》 。
2008年,執導了由羅伯特·德尼羅、西恩·潘、布魯斯·威利斯聯袂主演的喜劇片《即時發生》 。2009年,監製由彼得·霍頓、杜安·克拉克共同執導的劇情劇《大慈善家》。
2010年,執導劇情片《布恩泉鄉》。同年,拍攝由阿爾·帕西諾、約翰·古德曼等主演的恐怖劇《死亡醫生》,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獲得第62屆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最佳電視電影提名 。此外,還執導反映艾弗森1993年一樁刑事案件的紀錄片《審判艾弗森》 。
2011年,監製由真實歷史改編的法國劇情電視劇《波吉亞》。同年,出任金爵獎評審主席 。
2012年,執導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傳記犯罪片《高蒂家族:三代人》,該片由約翰·特拉沃塔、琳賽·洛翰合作主演 。同年,拍攝科幻恐怖片《恐怖海灣》,該片由克里斯汀·康諾利、克里斯多福·鄧漢聯袂主演,獲得第37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午夜瘋狂單元提名 。此外,還監製了犯罪片《紐約警察故事》 。
2013年,監製由大衛·馬梅執導的傳記片《菲爾·斯派特》。2014年,執導由阿爾·帕西諾、格蕾塔·葛韋格聯合主演的愛情片《低入塵埃》 。
2015年,拍攝喜劇片《搖滾卡斯巴》 。2016年,執導由詹妮弗·洛佩茲、沃倫·科爾合作主演的犯罪片《藍海暮色》 。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6年 | 《藍海暮色》 | 電影 |
2015年 | 《搖滾卡斯巴》 | 電影 |
2014年 | 《低入塵埃》 | 電影 |
2013年 | 《高蒂家族:父影之下》 | 電影 |
2012年 | 《恐怖海灣》 | 電影 |
2010年 | 《死亡醫生》 | 電影 |
2010年 | 《審判艾弗森》 | 電影 |
2010年 | 《布恩泉鄉》 | 電影 |
2009年 | 《大選和好萊塢》 | 電影 |
2009年 | 《30比30》 | 電影 |
2008年 | 《即時發生》 | 電影 |
2006年 | 《年度人物》 | 電影 |
2004年 | 《終極賤靶》 | 電影 |
2001年 | 《完美盜賊》 | 電影 |
2000年 | 《光頭救星》 | 電影 |
2000年 | 《The Beat》 | 電影 |
1999年 | 《自由高地》 | 電影 |
1998年 | 《深海圓疑》 | 電影 |
1997年 | 《作大英雄》 | 電影 |
1996年 | 《豪情四兄弟》 | 電影 |
1994年 | 《叛逆性騷擾》 | 電影 |
1994年 | 《星路急轉彎》 | 電影 |
1992年 | 《玩具》 | 電影 |
1991年 | 《巴格西》 | 電影 |
1990年 | 《阿瓦隆》 | 電影 |
1988年 | 《雨人》 | 電影 |
1987年 | 《早安越南》 | 電影 |
1987年 | 《錫人》 | 電影 |
1985年 | 《少年福爾摩斯》 | 電影 |
1984年 | 《天賦》 | 電影 |
1982年 | 《小餐館》 |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3年 | 《高蒂家族:父影之下》 | 電影 |
2006年 | 《年度人物》 | 電影 |
1999年 | 《自由高地》 | 電影 |
1996年 | 《豪情四兄弟》 | 電影 |
1994年 | 《星路急轉彎》 | 電影 |
1992年 | 《玩具》 | 電影 |
1990年 | 《阿瓦隆》 | 電影 |
1987年 | 《錫人》 | 電影 |
1984年 | 《醋海風波》 | 電影 |
1982年 | 《杜絲先生》 | 電影 |
1982年 | 《小餐館》 | 電影 |
1980年 | 《真正朋友》 | 電影 |
1979年 | 《伸張正義》 | 電影 |
1977年 | 《緊張大師》 | 電影 |
1976年 | 《無聲電影》 | 電影 |
1975年 | 《妓女》 | 電影 |
1967年 | 《卡洛爾·伯納特秀》 | 電影 |
製作影片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6年 | 《藍海暮色》 | 電影 |
2014年 | 《低入塵埃》 | 電影 |
2013年 | 《菲爾·斯派特》 | 電影 |
2012年 | 《紐約警察故事》 | 電影 |
2011年 | 《波吉亞》 | 電影 |
2010年 | 《死亡醫生》 | 電影 |
2009年 | 《大慈善家》 | 電影 |
2006年 | 《年度人物》 | 電影 |
2006年 | 《青春性日記》 | 電影 |
2004年 | 《終極賤靶》 | 電影 |
2004年 | 《搜身》 | 電影 |
2003年 | 《愛娃的愛》 | 電影 |
2002年 | 《老大靠邊閃2》 | 電影 |
2002年 | 《無可救藥愛上你》 | 電影 |
2001年 | 《完美盜賊》 | 電影 |
2001年 | 《殺手悲歌》 | 電影 |
2000年 | 《完美風暴》 | 電影 |
2000年 | 《法理情的春天》 | 電影 |
2000年 | 《光頭救星》 | 電影 |
2000年 | 《The Beat》 | 電影 |
2000年 | 《American Tragedy》 | 電影 |
1999年 | 《自由高地》 | 電影 |
1998年 | 《深海圓疑》 | 電影 |
1998年 | 《愛情向前沖》 | 電影 |
1997年 | 《忠奸人》 | 電影 |
1997年 | 《作大英雄》 | 電影 |
1997年 | 《監獄風雲》 | 電影 |
1997年 | 《危機四伏》 | 電影 |
1996年 | 《豪情四兄弟》 | 電影 |
1995年 | 《小公主》 | 電影 |
1994年 | 《叛逆性騷擾》 | 電影 |
1994年 | 《星路急轉彎》 | 電影 |
1992年 | 《玩具》 | 電影 |
1991年 | 《卡夫卡》 | 電影 |
1991年 | 《巴格西》 | 電影 |
1990年 | 《阿瓦隆》 | 電影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艾美獎 |
|
美國金球獎 |
|
人物評價
在巴瑞·萊文森拍攝過的二十多部電影裡 (截止2011年),題材風格各不相同——劇情、喜劇、科幻、驚悚、傳記,他的作品卻總是存在著一股溫淡而獨特的氣場,並時刻保持著常青藤般的新鮮。一如《雨人》的舒緩親情,《叛逆性騷擾》的曲折緊張,《死亡醫生》的醫道哲學,甚至是交織荒誕的《完美盜賊》。美國式的溫情、幽默、現實問題的折射,以及當代社會價值觀的錯綜複雜一一在他的鏡頭下得到放大呈現,仿佛一切都從現實世界信手拈來,來於彼處,歸自彼處 (大洋網評)。
歷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相關作品
第一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 《兩個阿拉伯騎士》/ 弗蘭克·波薩奇 《七重天》 查爾斯·卓別林 “……電影學院鑑定委員會頒發1928年8月1日截止的年度電影藝術個人成就獎,一致決定你的名字從競爭者名單中撤下來,你因編劇、表演、導演和製作《馬戲團》而被授予第一項奧斯卡特別獎。你因為集體成就而獨成一家。” 第二屆 弗蘭克·羅伊德 《薄命花》/ 第三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西線無戰事》/ 第四屆 諾曼·陶洛格《淘哥兒》 / 第五屆 弗蘭克·波薩奇 《壞女郎》 / 第六屆 弗蘭克·羅伊德 《亂世春秋》 / 第七屆 弗蘭克·卡普拉 《一夜風流》/ 第八屆 約翰·福特 《告密者》 / 第九屆 弗蘭克·卡普拉 《富貴浮雲》 / 第十屆 萊奧·麥克卡雷 《春閨風月》 / 第十一屆 弗蘭克·卡普拉 《浮生若夢》 / 第十二屆 維克多·弗萊明 《亂世佳人》 / 第十三屆 約翰·福特 《怒火之花》 / 第十四屆 約翰·福特 《青碧山谷》 / 第十五屆 威廉·懷勒 《忠勇之家》 / 第十六屆 麥可·科蒂斯 《卡薩布蘭卡》 / 第十七屆 萊奧·麥克卡雷 《與我同行》 / 第十八屆 比利·威爾德 《失去的周末》 / 第十九屆 威廉·懷勒 《黃金時代》 / 第二十屆 伊利亞·卡贊 《君子協定》 / 第二十一屆 約翰·哈斯頓 《寶石嶺》 / 第二十二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三妻艷史》 / 第二十三屆 約瑟夫·L·曼基維茲 《彗星美人》 / 第二十四屆 喬治·史蒂文斯 《美國的悲劇》 / 第二十五屆 約翰·福特 《默默無語的人》 / 第二十六屆 弗萊德·辛尼曼 《永垂不朽》 / 第二十七屆 伊利亞·卡贊 《碼頭風雲》 / 第二十八屆 戴爾伯特·曼 《馬蒂》 / 第二十九屆 喬治·史蒂文斯 《巨人》 / 第三十屆 大衛·里恩 《桂河大橋》 / 第三十一屆 文森特·米尼利 《琪琪》 / 第三十二屆 威廉·懷勒 《賓虛》 / 第三十三屆 比利·威爾德 《桃色公寓》 / 第三十四屆 羅伯特·懷斯、傑羅姆·羅賓斯 《西區故事》 / 第三十五屆 大衛·里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 / 第三十六屆 托尼·理察森 《湯姆·瓊斯》 / 第三十七屆 喬治·丘克 《窈窕淑女》 / 第三十八屆 羅伯特·懷斯 《音樂之聲》 / 第三十九屆 弗萊德·辛尼曼 《四季之人》 / 第四十屆 麥克·尼可爾斯 《畢業生》 / 第四十一屆 卡羅爾·里德 《奧利佛! 》 / 第四十二屆 約翰·施萊星格 《午夜牛郎》 / 第四十三屆 弗蘭克林· J· 沙夫納 《巴頓將軍》 / 第四十四屆 威廉·弗萊德金 《法國販毒網》 / 第四十五屆 鮑勃·弗斯 《歌廳》 / 第四十六屆 喬治·羅伊·希爾 《騙》 / 第四十七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II》 / 第四十八屆 麥洛斯·弗曼 《飛越瘋人院》 / 第四十九屆 約翰· G· 阿維爾德森 《洛基》 / 第五十屆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 / 第五十一屆 麥可·西米諾 《獵鹿人》 / 第五十二屆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夫婦》 / 第五十三屆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 第五十四屆 沃倫·比蒂 《赤色分子》 / 第五十五屆 理察·阿坦伯洛 《甘地》 / 第五十六屆 詹姆士· L· 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 第五十七屆 麥洛斯·弗曼 《莫扎特》 / 第五十八屆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 / 第五十九屆 奧利佛·斯通 《野戰排》 / 第六十屆 伯納多·伯托魯西 《末代皇帝》 / 第六十一屆 巴里·萊文森 《雨人》 / 第六十二屆 奧利佛·斯通 《生於七月四日》 / 第六十三屆 凱文·科斯特納 《與狼共舞》 / 第六十四屆 喬納森·德米 《沉默的羔羊》 / 第六十五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不可饒恕》 / 第六十六屆 史蒂芬·史匹柏 《辛德勒的名單》 / 第六十七屆 羅伯特·澤梅基斯 《阿甘正傳》 / 第六十八屆 梅爾·吉布森 《勇敢的心》 / 第六十九屆 安東尼·明格拉 《英國病人》 / 第七十屆 詹姆斯·卡梅隆 《鐵達尼號》 / 第七十一屆 史蒂芬·史匹柏 《拯救大兵瑞恩》 / 第七十二屆 薩姆·門德斯 《美國美人》 / 第七十三屆 史蒂文·索達伯格 《毒品網路》 / 第七十四屆 羅恩.霍華德 《美麗心靈》 / 第七十五屆 羅曼·波蘭斯基 《鋼琴家》 / 第七十六屆 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3:王者回歸》 / 第七十七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百萬美元寶貝》 / 第七十八屆 李安 《斷背山》 / 第七十九屆 馬丁·西科塞斯 《無間道風雲》 / 第八十屆 科恩兄弟 《老無所依》 / 第八十一屆 丹尼·博伊爾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