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景
約克城級的設計受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直接限制。按照條約,美國海軍可建造排水總量135,000噸的航空母艦,但每艘新造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而兩艘獲準由戰列巡洋艦改建的航母則不得超過33,000噸。列剋星敦號與薩拉托加號兩艦即由戰列巡洋艦改造,在官方上占去66,000噸;實驗性航母蘭利號則不計算入噸位總量之內。換言之,海軍在字面上只有69,000噸可用作建造航母。
1922年到1929年間,海軍建造及維修署(Bureau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海軍航空署(Bureau of Aeronautics)及海軍事務委員會(General Board)均在鑽研新式航空母艦設計,而新設計最大的爭論,正是如何“有效地”運用餘下的噸位。爭論的焦點在於航母數量與大小:倘若海軍採用小型化方案(13,800噸),則海軍可新增5艘航空母艦;倘若海軍採用較大型方案,則建造數量較少(17,250噸/4艘,23,000噸/3艘)。
數量與大小的爭論背後,牽涉到航母各方面的運用疑難。首先是航速方面:海軍內部一致同意航母應有高速航行能力。由於當時沒有艦載雷達技術,航母很容易遭敵軍艦艇發現,必須可以高速逃脫。然而航母的航速愈高,引擎的空間便愈大,自然占用更多噸位。第二是防禦能力:大型航母如列剋星敦級,可裝設抵禦巡洋艦火炮的裝甲,甚至設有重巡洋艦級別的8吋火炮反擊,至於小型航母則無可避免較弱。然而,海軍同時要考慮飛行設施問題。倘若小型航母犧牲防禦,而換取更多機庫空間,則兩艘小型航母的載機量隨時比一艘大型航母為多,可更有效運用條約噸位。
大型設計雖在航海及執勤性能上,都遠勝小型設計,但整體可建造數量卻相對較少,且在戰後緊縮軍費的情況下難以建造。另外,大型設計使海軍航空力量集中在少數軍艦,使艦隊在單次攻擊損失全部航空力量的風險劇增。更何況美軍仍未有實際的航母執勤經驗,大部分的設計均欠缺充足現實基礎。比如海軍內部主張不建造艦島,以擴闊飛行甲板;大部分將官都相信航母只會跟從戰列艦的大艦隊作戰,擔任輔助角色,無須最佳性能;至於相信航母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戰鬥艦隊航空指揮官約瑟·李維,以及航空署署長威廉·莫斐德(William A. Moffett),則聚焦於增加艦隊整體的艦載機攜帶數量。小型化設計正好滿足各方所需。
在日內瓦海軍裁減會議與建造巡洋艦的爭議聲下,一艘小型設計航母收入1929年度的海軍撥款法案,聯同巡洋艦撥款,獲得美國國會兩院通過,最終成為突擊者號(13,800噸)。然而就在法案辯論之時,美國海軍舉辦了第9號艦隊解難演習。在李維的領導下,薩拉托加號在演習中充分展現了大型航母的獨立戰鬥力、機動性及強大打擊力。而1930年至1933年的演習,兩艘列剋星敦級大型航母也延續了上述的優點。是故,當突擊者號在1933年下水時,海軍的航空戰術與經驗已有長足發展,其過苛的濃縮設計弱點便顯露無遺。
1930年,海軍事務委員會提出修正討論,建議將來建造多一艘小型航母,以及兩艘增大噸位的中型航母。小型航母可用作跟從戰列艦作戰,而中型航母則可獨立成為打擊力量,既滿足海軍的戰術需要,又盡用餘下噸位。中型設計最終構成後來兩艘約克城級,以及小型化設計的胡蜂號航空母艦。
有關中型設計的爭論與突擊者號時相若,分別在航速、防禦及艦載機三方面。在航速方面,除了代表航空署的凱利·屠納(Richmond K. Turner)中校接受較低航速,以換取其他設施空間,其他部門大體同意將航速由29節提升至32.5節。在防禦方面,焦點集中在減少飛行甲板遭空襲癱瘓的機會及整體防禦裝甲。針對首項問題,航空署曾提出建造雙層飛行甲板、設定機庫彈射器以及增加升降台,以提升飛機升降效率,然而這些裝備連同裝甲等等,都不是中型設計噸位所能負擔。裝甲方面,約克城級的定位為防禦輕巡洋艦的6吋火炮、空投炸彈及空投魚雷攻擊,但礙於噸位所限而要有所妥協。最後在艦載機方面,當時航空署正制訂新的航空團組合,新艦的航空團應由4支小隊各18架飛機組成,共72架飛機,然後再加上若干替補。不過由於計算方法不同,部內估算新艦的飛機數量可超過90架。事務委員會亦根據列剋星敦級的服役經驗,認為艦島無損飛行作業,故此決意要在新艦增設艦島,以有效排走鍋爐廢氣。
1932年初,事務委員會終於從多項設計中,選擇了排水20,000噸、長770呎、闊80.3呎、120,000軸馬力,最高航速32.5節、搭載90架艦載機的方案。然而國會以經濟蕭條為因,並未撥款建造新型航母,使設計又再拖延。期間海軍部長曾要求軍部研究裝設8吋火炮的27,000噸方案,但最終流產。
性能數據
小羅斯福在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後,海軍造艦計畫終於獲得政治上的支持。首先,小羅斯福動用產業復興法案(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的資金,以援助失業造船工人為名,撥款建造兩艘航空母艦及若干驅逐艦。這批資金無須經正常國會程式撥款,而約克城號及企業號則按照1932年的藍本,在1934年5月及7月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此時海軍仍在飛行甲板長度、防空炮裝備及位置等方面有所爭辯,但到1934年11月已有定論。
1936年兩艘約克城級下水,並分別在1937年及1938年服役。其時艦體主要性能如下:
艦體:長770呎,闊83呎2.5吋
飛行甲板:單層全通甲板,長809呎6吋,最闊109呎6.25吋
動力:9座鍋爐連線4座1,000千瓦蒸汽輪機,提供120,000軸馬力,裝有4軸螺鏇槳,航速約為32.5節至33節,另附2座200千瓦柴油輪機發電
艦載機:1隊戰鬥機隊(F2F戰鬥機及F3F戰鬥機)、1隊俯衝轟炸機隊(BT轟炸機)、1隊魚雷轟炸機隊(TBD轟炸機)及1隊偵察機隊(SBC轟炸機)
飛行設施:艦艏飛行甲板2座彈射器,機庫2彈射器,飛行甲板前後均設有攔截索;3座升降台
裝甲:艦側裝設2.5-4吋裝甲帶,以抵擋6吋火炮;3層魚雷防水壁,配合裝甲帶防止魚雷攻擊;水平裝甲設於機庫,以阻止炸彈貫穿到下層機房及武器庫;飛行甲板由木板製造,不設裝甲
艦炮:艦艏及艦艉各設有4門5吋/38單裝火炮,分別置於左舷及右舷飛行甲板;艦島前方及後方,各設有2門4聯裝1.1吋/75防空炮;艦體各處共有24挺0.5毫米白朗寧機槍
火控系統:煙囪前後各裝上1座Mk 33電動射控系統,指引艦艏及艦艉的5吋火炮
服役初期,約克城級的表現尚屬滿意。新艦的速度與載機量,均與列剋星敦級相若,而艦體的轉向更為靈活。5吋/38火炮是當時美國最新式的防空-水平兩用艦炮,而其雙聯裝版本亦為日後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沿用。至於1.1吋防空炮,早在1934年已發現有卡彈及操作問題,而0.5毫米白朗寧機槍的口徑過小,無法有效擊毀俯衝飛機。這些防空武器到戰時陸續為新式裝備取代。約克城級最致命的弱點仍在水下防禦方面,而此情況更因動力系統的配置而惡化。約克城級的9座鍋爐分成3列,全部排在前方,而輪機則在其後方。倘若約克城級遭魚雷攻擊,而在水線以下入水,海水只需淹沒鍋爐或輪機,便足以令全艦失去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不再受裁軍條約限制。海軍可趕工建造多一艘航空母艦,以應付戰爭需要。由於時間緊迫,海軍事務委員會只能提出沿用約克城級設計,但同時附帶多項改良,特別是將新艦的鍋爐與輪機交錯配置,以減低風險。不過由於改動過多,新艦大黃蜂號最終只能建造新式艦島以及延長艦艏,動力系統的問題未有解決。在中途島海戰及聖克魯斯群島海戰,約克城號與大黃蜂號俱因魚雷攻擊而失去動力,無法離開戰場而沉沒。
雷達及電子系統
約克城級在設計之時,雷達技術尚未成熟。1937年海軍研發出首批艦用搜尋雷達,並在1940年命名為CXAM,安裝到多艘艦隻。約克城號在1940年安裝了CXAM雷達,而企業號則在1941年安裝了CXAM-1型雷達。CXAM的準確度為300碼,解析度400碼,一般可探測到16浬內的戰列艦、12浬內的驅逐艦、70浬內10,000呎高的PBY水上飛機或50浬內同等高度的戰鬥機;而CXAM-1的準確度則提升為200碼。由於CXAM雷達過於笨重,大黃蜂號在1941年服役時,安裝了新式的SC雷達,但搜尋距離卻大幅下降,只可探測到10浬內的戰列艦、3浬內的驅逐艦、30浬內的戰鬥機及25浬內的轟炸機。結果海軍不久便拆除坐沉珍珠港的加利福尼亞號戰列艦CXAM雷達,安裝到大黃蜂號,將SC雷達留為備用。海軍同時為大黃蜂號新設YE返航裝置,配合兩座雷達,引導艦載機返航降落。
約克城號與大黃蜂號均在1942年沉沒,未有裝上更多雷達及電子系統。企業號在1942年下半葉安裝了SG雷達,用作水平搜尋,其準確度為200碼,解析度400碼,可偵察15浬內於500呎低空的轟炸機、22浬內的戰列艦及15浬內的驅逐艦。企業號同時安裝了SC-1型雷達,其搜尋距離比SC雷達增加一倍,準確度提升至100碼,解析度則為500碼。1943年企業號返國大修時,將CXAM-1雷達替換為新式SK雷達,搜尋距離激增至100浬內10,000呎高空的中型轟炸機,準確度為100碼,解析度為900碼。企業號同時加裝了SM雷達,搜尋距離為50浬內10,000呎高空的飛機,以及25浬內的戰列艦,準確度為500至200碼,解析度200碼。SM雷達是美軍第一批戰鬥機調配雷達,要到此時美國航母才可有效調配戰鬥機攔截敵軍飛機。連同額外增設的YG返航裝置,以及IFF敵我辨識系統,企業號的雷達及電子設備可與1943年新服役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相比。
戰爭末期,企業號將SC-1型雷達改為新型SR雷達,準確度為30至100碼,解析度500碼,可探測110浬內10,000呎高空的轟炸機、75浬內同等高度的戰鬥機、以及25浬內500呎低空飛行的轟炸機。企業同時設有作戰指揮系統的雛型,戰時會派出載有遠程雷達的TBM轟炸機,將其數據傳返艦上處理分析。企業號亦在1945年安裝了初期的電子干擾系統,可以干擾敵方無線電信號。
大黃蜂號的艦島近照。1號為Mark 4火控雷達(FD火控雷達),其底座為Mark 37射控裝置。約克城號與企業號起初只安裝了Mark 33射控裝置,其體積令輔助雷達難以安裝,後來企業號亦更換為Mark 37。2號為YE返航裝置,向友軍艦載機發出無線電信號,引導返航。3號為SC雷達。起初SC雷達是用作升級CXAM及CXAM-1雷達,但其性能卻強差人意。不久大黃蜂號便換回CXAM雷達。
CXAM雷達是海軍第一代的艦用雷達。從突擊者號的艦島上,可看到CXAM雷達的龐大體積。
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 (CV-16)擁有企業號後期的雷達配置,可用作參考。由左至右順序:4號是Mark 4火控雷達及Mark 37射控裝置,10號為SM雷達,13號為SG雷達,21號為SK-1雷達(企業號僅裝有SK雷達),23號則為SC雷達。
艦載機與飛行設施
約克城級在服役之初,仍搭載戰前的飛機款式,包括格魯門公司的F2F戰鬥機及F3F戰鬥機、馬丁公司的BM轟炸機(魚雷-俯衝兩用)及諾斯洛普公司的BT轟炸機(俯衝轟炸機)。約克城號與企業號在1941年換上F4F戰鬥機,並在1942年換上SBD轟炸機、TBD轟炸機及TBF轟炸機。較晚服役的大黃蜂號在1942年才換上F4F,並在服役之初使用SBC俯衝轟炸機及布利茲特航空公司(Brewster Aeronautical Corporation)的SBN轟炸機。
由於海軍在1942年初尚未有完善的雷達系統,再加上海軍承襲戰前的攻擊優先戰術,約克城級初期俱以轟炸機為航空團核心。比如在中途島海戰,約克城號、企業號及大黃蜂號分別攜帶了75架、79架及79架飛機,三艦的航空團都是由1支戰鬥機小隊(F4F)、1支魚雷轟炸機小隊(TBD)、1支俯衝轟炸機小隊(SBD)及1支偵察機小隊(SBD)組成。三艦的戰鬥機由21架至25架不等,至於俯衝轟炸機則有37架至38架,魚雷轟炸機13架至15架。瓜島戰役開始後,殘存的企業號及大黃蜂號陸續增加戰鬥機數量,並減少魚雷轟炸機及俯衝轟炸機。1943年晚期,企業號換上F6F戰鬥機,到1944年中,企業號曾混合F6F及F4U戰鬥機,並換上SB2C轟炸機。此時企業號一般會攜帶超過34架戰鬥機、21至30架俯衝轟炸機及14至16架魚雷轟炸機。1945年企業號改裝為夜戰航空母艦,其航空團專門負責晚間及破曉前的戰機戒備。艦載機數量下降至53至61架,並且全由裝設雷達的F6F及TBM組成。
約克城級的機庫彈射器在戰前已經發現效率低下,於1942年中途島海戰後拆除。企業號的艦艏降落設施也因鮮有使用,而在後來拆除。其他飛行設施則未有顯著更動。
防空炮與火控系統
約克城級的1.1吋防空炮及0.5毫米白朗寧機槍,在建成前有操作問題。1939年海軍武備署(Bureau of Ordinance)已著手處理艦隊防空炮落後問題,並在1940年開始生產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及奧利岡20毫米防空機炮,分別替換1.1吋炮及白朗寧機槍。1941年建成的大黃蜂號,已將24挺白朗寧全數更換為單裝20毫米防空機炮;而約克城號在珍珠港事件後於美國東岸更換,然後趕往太平洋;至於企業號則在空襲東京前夕,一次過安裝了32挺單裝20毫米防空機炮,使她的防空火力較同級艦為優。至於波佛斯炮則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前安裝到企業號及其護航艦南達科他號,是企業號得以悻存的其一原因。聖克魯斯戰後,大黃蜂號亦告沉沒,而企業號則忙於戰事而無暇維修。1943年後海軍乘企業號返國大修之機,開始大幅加裝防空炮。到1945年,企業號的防空武器已增為11門4聯裝波佛斯炮、5門雙聯裝波佛斯炮及16挺雙聯裝20毫米防空機炮。
在射控系統方面,約克城號與企業號服役之初,均裝有兩座Mark 33。Mark 33是專門為5吋/38炮而設計,相比起上一代手動操作的Mark 19及Mark 28,Mark 33完全以電力運作,以電腦測量距離,可更有效測出飛機的距離及高度。大黃蜂號因較晚服役,故此安裝了較新的Mark 37射控裝置,其體積較Mark 33為大,可容納更大的電腦,以提升效能。更有甚者,Mark 37的電腦及支撐點都在射控裝置下方的甲板,而非裝置內部,使系統有充足空間升級,安裝新式雷達輔助。
Mark 33及Mark 37均可安裝輔助火控雷達。1942年美國預備將第一代防空-水平兩用艦炮的FD火控雷達(Mark 4),安裝到約克城號及企業號,然而約克城號在中途島海戰沉沒,企業號則在稍後裝上兩座,輔助Mark 33引導5吋炮射擊。大黃蜂號則在試航時已經裝上。FD雷達可偵察12,000碼內5吋炮彈落點,探測到40,000碼內的轟炸機、30,000碼內的戰列艦、20,000碼內的驅逐艦及12,000碼內浮上水面的潛艇,準確度為40碼,解析度400碼。1943年企業號返國大修時,將Mark 33系統升級為Mark 37。當企業號在1945年因自殺飛機受創而返國維修時,則將FD雷達換上新產品Mark12/22火控雷達,但對即將退役的企業號執勤沒有影響。
最後,約克城級的防空武器亦有另一套射控裝置。起初,約克城級三艦的1.1吋防空炮及白朗寧機槍,都只能以準星及曳光彈瞄準。1941年三艦安裝了Mark 44射控裝置,但實際上裝置只是由光學目測鏡組成,防空武器仍然全由人手瞄準。到1943年,企業號安裝了Mark 51射控裝置,輔以Mark 14瞄準具。後者由兩個陀螺儀組成,配合簡單電腦運算,以計算出合適的射擊角度及距離,分別用於波佛斯炮及20毫米機炮。
企業號的4聯座1.1吋防空炮。1.1吋防空炮上的光學目測鏡,正是Mark 44射控裝置。
1942年,約克城號將部分白朗寧機槍換為20毫米機炮。
企業號的單裝5吋/38火炮。
其他
約克城號及大黃蜂號均因戰損,而沒有獲得適切的改裝。至於企業號在1943年返國大修時,則按照戰時經驗作出多項改動。首先,企業號在艦體兩側加設6呎魚雷水泡,加強水下防禦之餘,又可提供額外浮力,應付日益增加的艦體噸位。設計時約克城級的滿載排水量約為23,000噸左右,但戰時新增的防空炮、雷達及各種飛機武器,使艦體實際排水量節節上升。1942年企業號的滿載排水量超過26,000噸,到1944年已達29,000噸,而1945年更上升至32,000噸。水泡亦可令艦體航行更為穩定。
大修期間,美軍的搶修管理經驗亦有長進。企業號的燃料庫於1943年改為馬鞍狀設計,先設立一大型中央燃料庫,再在其外圍建造小型的儲存庫,以馬鞍狀將之包圍,而馬鞍狀儲存庫外再以同樣方法建造隔壁。此法可減低油庫受攻擊後大量泄漏的危機。企業號的通風系統、救火設施、飛機油站也於同時再作改良。
最後在外觀方面,戰前的約克城號及企業號都塗上灰色。為方便演習時識別,約克城號仿效薩拉托加號的做法,在煙囪上塗上黑色英文字母Y,而兩艦的飛行甲板則分別寫上YKTN及EN。戰爭爆發後,各艦將所要顯著的標記刪除,並換上迷彩。1942年初,三艦均塗上了第12號迷彩,其大體布置為:水線至機庫甲板下塗上海軍藍,機庫甲板至艦島之間為海洋灰(Ocean gray),艦島為陰霾灰(Haze gray),飛行甲板為甲板藍(Deck blue)。各艦迷彩的分劃界線並不一致,其中大黃蜂號便採用了改良的12號迷彩,連艦島亦有混合海洋灰及陰霾灰兩種顏色。這種迷彩可有效迷惑水面軍艦的目測,卻對避開飛機偵察無甚幫助。1943年企業號返國維修後,換上了第21號迷彩,全艦均塗上海軍藍(有藍色幽靈之稱的新列剋星敦號亦采此法)。到1944年企業號再更換為第33號迷彩,艦體側面混合了淺灰(Light gray)及海洋灰。至於艦體平面與甲板,則由甲板藍及海洋灰組成。新迷彩的目標,在於迷惑潛艇及飛機計算艦體航速,而非避過偵察。1945戰爭結束後,企業號換回第21號全身海軍藍迷彩,並將舷號6以白色油漆畫于飛行甲板,參與紐約海軍節的慶祝活動。
約克城號(YorktownCV5)
CV-5是第三艘以約克城命名的艦隻,於1934年5月開工,1936年4月下水,1937年9月開始服役。服役後至1938年間,約克城號與其艦載機在東海岸和加勒比海進行著各種服役之初的訓練。1939年2月,約克城號與其姊妹艦企業號在加勒比海進行了其第一次演習,演習的目標是控制海岸,驅除假象從加勒比海登入的敵人。羅斯福總統曾在修斯頓號巡洋艦上觀看了部分演習。 1940年4月,約克城號參加了在太平洋進行的另一次演習,演習中對航空母艦可能未來戰爭產生的影響有了充分的認識。由於太平洋局勢的緊張,演習之後,參加演習的大部分艦隻留在了珍珠港。
1941年初,由於德國的狼群潛艇對大西洋的運輸線產生了重大威脅,約克城號與華盛頓號巡洋艦等護衛艦被派往大西洋加強大西洋的護航力量。1941年4月到12月間,約克城號在東海岸和英國之間共往返了四次,並與德國潛艇有少量接觸。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約克城號剛好完成一次護航而在諾福克(Norfolk)港補給。太平洋艦隊戰列艦幾乎全部報銷,航母還有企業號、列剋星頓號和薩拉托加號。為補充太平洋艦隊,約克城號於12月16日調往太平洋,並成為新的第17特混艦隊的旗艦,由弗萊切(Fletcher)指揮。 1942年1月,17特混艦隊從聖迭哥出發駛往珍珠港。在珍珠港短暫休整後,1月25日,以企業號為中心的第8特混艦隊以及以約克城號為中心的第17特混艦隊駛離珍珠港,2月1日,兩隻艦隊成功完成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首次攻擊任務:襲擊馬紹爾-吉爾伯特群島。儘管作為爭取戰略平衡的任務,這些襲擊對日軍造成的損失不大,但無疑為1942年初黯淡的太平洋注入了一些生氣,在珍珠港許多水兵揮舞著包著繃帶的胳膊迎接兩隻特混艦隊的歸來。
1942年2月14日,約克城號再次離開珍珠港,並於3月6日與以列剋星頓號為中心的第11特混艦隊在珊瑚海匯合,準備抑制日本聯合艦隊在紐幾內亞島的行動。當時拉包爾、萊城和薩拉莫阿已被日軍占領。3月10日,從約克城號和列剋星頓號上起飛的共104架飛機轟炸了萊城和薩拉莫阿的設施和艦隻。這些攻擊使日軍被迫推遲了在南太平洋的行動,直至聯合艦隊第5航戰隊返回特魯克,日軍才在繼續執行莫爾茲比港的登入行動。
美國海軍已決心阻止日軍在南太平洋的進攻,這一任務又落在17特混艦隊和第11特混艦隊上。由弗萊切指揮的約克城號和列剋星頓號於5月1日進入珊瑚海。5月7日,兩艦起飛的93架飛機擊沉了輕型護航航母祥鳳號。5月8日,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約克城號和列剋星頓號與聯合艦隊第5航空戰隊的翔鶴號和瑞鶴號進行了決鬥。列剋星頓遭到襲擊後由於燃油爆炸而沉沒,約克城號也受到了損傷。同時翔鶴號也遭到重創,瑞鶴號嚴重減員。珊瑚海是日美之間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航母之間的戰鬥。日本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美國取得了戰略的勝利,因為這阻止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行動並使第5航空戰隊不能參加中途島行動。
1942年5月27日,約克城號拖著10英里長的油膜返回珍珠港,經過3天不間斷的修理5月30日約克城再次駛離珍珠港,與企業號、大黃蜂號一起執行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中途島任務。6月4日,8時30分,17架無畏俯衝轟炸機、12架【yixia.net】者魚雷機和6架野貓戰鬥機組成攻擊隊從約克城號上起飛。由於缺乏配合12架速度較慢的魚雷機中只有兩架返航,但17架俯衝轟炸機迅速結果了蒼龍。5日上午,一架日本巡洋艦上的水上偵察機發現了約克城號,6月6日下午,負責警戒的日本伊168號潛艇終於發現了約克城號,其發射的魚雷再次擊中約克城號並擊沉了護航的哈曼號。隨夜晚的降臨,拯救約克城行動被迫終止,但約克城號沒能堅持到第二天天明,於6月7日5時30分傾復沉沒,她的沉沒為中途島戰役留下了些許遺憾,但她在珊瑚海和中途島日美前兩次的航母交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約克城號(CV-5)共獲得3枚戰隊之星勳章。
戰史
杜立特空襲
大黃蜂號第一項任務,便是參與報復日本的杜立特空襲。雖然加入現役後的數個月,她仍在諾福克附近進行適航測試。1942年2月2日,大黃蜂號搭載了兩架陸航B-25米切爾型轟炸機,並在30哩外海面成功起飛。這次實驗證明了杜立特的計畫可行:利用航母搭載陸航轟炸機到日本外海,然後予以轟炸。
3月4日,大黃蜂號經巴拿馬運河,前往西岸的舊金山阿拉米達。3月20日抵達後,16架B-25轟炸機依次吊上了飛行甲板,而機庫則保留了大黃蜂號的機隊(B-25無法放到機庫)。4月2日,大黃蜂號低調下離開了阿拉米達,在此時船員才被告知,大黃蜂號將直接航向日本。
4月14日,大黃蜂號與企業號的第十六機動艦隊匯合。計畫上,轟炸機將於日本400至450海哩外升空。然而事與願違,日本已經在本土650海哩外海,部署了裝有無線電的漁船,組成預警網路。
4月18日清晨,美軍在距離日本約600海哩被發現。美軍納什維爾號迅速將其擊沉。由於擔心位置已被日軍發現,威脅缺乏保護的兩艘航母,哈爾西在8時下令所有轟炸機起飛。
由於海面狀況惡劣,陣風及大浪令船身劇烈搖擺,令起飛顯得更為困難。而率先起飛的杜立特只有467呎飛行甲板可用。幸運的是杜立特成功起飛,到9時20分16架轟炸機全數起飛。大黃蜂號隨即調頭,在一星期後返回珍珠港。
4月30日,大黃蜂號被派往支援珊瑚海海戰,但在到達前海戰已經結束,在諾魯一帶巡邏後,她於5月26日返回夏威夷,並在兩日後前往中途島。
中途島海戰
6月4日早上,日軍飛機開始攻擊中途島。美軍三艘航母則放出機隊攻擊日軍航母。大黃蜂號的機隊並未直接摧毀日軍航母。在起初的魚雷轟炸機攻勢中,她著名的第八魚雷中隊(Torpedo Squadron 8, VT-8)更被全數擊落,只有一人生還。
大黃蜂號的俯衝轟炸機隊亦採取錯誤航向,結果一無所獲。成功發現並摧毀赤城號、加賀號與蒼龍號的是企業號與約克城號的機隊。稍後美軍發現飛龍號,大黃蜂號與企業號的機隊前往攻擊,最後亦是企業號成功攻擊。
6月5日,美軍開始追擊撤退的日軍艦隊。這日大黃蜂號擊沉了三隈號,並重傷最上號及朝潮號。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中途島海戰後,大黃蜂號返回珍珠港。期間她換上了CXAM雷達,並更換火炮。8月17日,大黃蜂號離開夏威夷,前往索羅門群島。早期她主要用作巡航,並未有參與登入瓜島戰事。後來企業號與薩拉托加號先後受創而要修理,大黃蜂號與黃蜂號便成為美軍太平洋上最後的航空母艦。9月15日,黃蜂號在與大黃蜂號巡航期間,被潛艇擊沉。美軍的航母力量被進一步削弱。幸運的是企業號於10月重返戰場,兩艦稍後參與了聖克魯茲海戰。
聖克魯茲海戰(沉沒)
由於聖克魯茲位於兩時區之間,故部分資料顯示的時間可能比下文早一小時。
10月26日早上,美日艦隊的偵察機幾乎同時發現對方。雙方準備已久的艦載機隨即起飛,希望能搶先攻擊。美軍兩架SBD在偵察期間無意發現了瑞鳳號,隨即投下炸彈,令其無法起降飛機。稍後,美軍與日軍的攻擊機隊擦身而過,緊隨的零式戰鬥機立刻攔截企業號的機隊,但大黃蜂號的機隊卻成功飛抵日航母上空,並重創翔鶴號,逼使其撤退。被戰機驅散的機隊又攻擊了照月號及利根號。
大黃蜂號第二波的機隊又重創了築摩號。然而,日軍的機隊終於發現大黃蜂號(同行的企業號剛好被雨雲掩護)。美軍的F4F在雷達導引下起飛攔截,卻因通訊不良,令大半攻擊機隊輕易衝破防線,並組織攻擊。10時14分至25分之間,大黃蜂號被三顆炸彈及兩枚魚雷擊中,兩架受損飛機撞入甲板。艦上的航空油庫被點燃,引發大火,而艦橋及甲板嚴重損毀,引擎亦無法運作。
由於火勢一度受控,美軍在中午下令北安普敦號將大黃蜂號拖離戰場。由於纜索斷裂等技術性問題,拖行要到下午2時30分才開始。這段時間,企業號被數波轟炸機攻擊,嚴重受損,托馬斯·金凱德下令美軍撤退。雖然大黃蜂號的搶修兵成功令引擎恢復運作,然而4 時20分,隼鷹號的機隊發現了毫無防衛的大黃蜂號,北安普敦號立即切斷纜索迴避攻擊。23分,一枚魚雷摧毀引擎室,並令艦身向右傾側14-18度。由於再無電力抽走入水,4時50分,艦長下令棄船。撤離期間,瑞鶴號的機隊又將一顆炸彈投入艦身。5時27分,全體船員離艦。6時02分,另一顆炸彈再度命中大黃蜂號。然而大黃蜂號仍未沉沒。
美軍下令兩艘驅逐艦馬斯廷號(Mustin, DD-413)與安德森號(Anderson, DD-411)擊沉大黃蜂號,其他艦隻則全速撤退。大黃蜂號再被九枚魚雷及超過400發5英吋炮彈擊中,卻仍未加速下沉。晚上9時40分,日本先鋒驅逐艦離大黃蜂號只有二十分鐘航程,兩艘驅逐艦被逼撤退。10時20分,全體日軍艦隊抵達。由於大黃蜂號受損嚴重,無法俘獲使用,日本驅逐艦向大黃蜂號再發射四枚魚雷。10月27日1時35分,大黃蜂號終於沉沒。
性能諸元
標準排水量19900噸、25000噸(滿載)
動力120,400馬力
飛行甲板長度750英尺
航速最大34節
火炮5英寸火炮5座,40mm高射炮30座,20mm高射炮最多60座
標準艦載機80-90架
艦員2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