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雪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本詞條所述吹雪級驅逐艦指全部特型驅逐艦建造計畫三部分所建的24艘驅逐艦。 吹雪級特型驅逐艦(日文:ふぶきがたくちくかん,英文:Fubuki-class destroyer)是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華盛頓海軍條約時代建造的重武裝艦隊型驅逐艦。 本級艦擁有二段式甲板及追求凌波性能的船形並具良好的航海性能、並將以往常用的露天式的艦橋更改為密閉式從而改善了居住性,更擁有相對於排水量的重武裝(炮塔式127mm聯裝炮3座、於艦中心搭載9射線的610mm魚雷並配備預備魚雷),所以吹雪型出現後,對當時各海軍列強的驅逐艦帶來了很大衝擊。 本級艦共24艘,建造編號“第三十五號驅逐艦”至“第五十八號驅逐艦”,首艦吹雪號於1928年8月10日在舞鶴造船廠竣工,末艦電號於1932年在藤永田造船所竣工。本級艦除深雪號(戰前沉沒)、潮號(戰後解體)和響號(戰後賠償)三艦外其餘二十一艦均戰沉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峰風級驅逐艦 峰風級驅逐艦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根據條約的規定,日美主力艦的比例是3:5,而此時,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如果兩國開戰,日本海軍主力艦數量上的處於劣勢是肯定的事實。根據蘭切斯特方程,要以戰艦數量上6:10取得勝利,首先要在決戰之前出動輕型水面艦艇將美國艦隊實力大大削弱。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於進攻勢態,那么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有必要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有較大的航程、較好的適航性以及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

睦月級驅逐艦 睦月級驅逐艦

日本海軍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門研討,結論是一戰結束後建造的峰風級和其改進型的神風級驅逐艦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這兩型驅逐艦在1922年-1925年間陸續服役,設計思想仍未脫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西方驅逐艦影響,因此日本海軍十分重視新型艦隊型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並且採用質量上的優勢政策,力圖以質量上的優勢彌補數量上的劣勢。1922年,日本海軍軍令部舉行了關於華盛頓海軍條約下的驅逐艦艦型規格會議,並且對於即將定購的新型驅逐艦很快有了如下結論:有強力的魚雷攻擊能力,最高航速能達到40節。有良好的適航性。在上述前提下減少噸位、體積。

建造列表

本級艦共24艘,分別是吹雪,白雪,初雪,深雪,叢雲,東雲,薄雲,白雲,磯波,浦波,綾波,敷波,朝霧,夕霧,天霧,狹霧,朧,曙,漣,潮,曉,響,雷,電。

時間表

艦名羅馬音建造開工下水服役
吹雪Fubuki舞鶴造船廠1926年6月19日1927年11月15日1928年8月10日
白雪shirayuki橫濱造船廠1927年3月19日1928年3月20日1928年12月18日
初雪Hatsuyuki舞鶴造船廠1927年4月12日1928年9月29日1929年3月30日
深雪Miyuki浦賀船渠1927年4月30日1928年6月29日1929年6月29日
叢雲Murakumo藤永田造船所1927年4月25日1928年9月27日1929年5月10日
東雲Shinonome佐世保海軍工廠1926年8月12日1927年11月26日1928年7月25日
薄雲Usugumo石川島造船所1926年10月21日1927年12月26日1928年7月26日
白雲Shirakumo藤永田造船所1926年10月27日1927年12月27日1928年7月28日
磯波Isonami浦賀船渠1926年10月18日1927年11月24日1928年6月30日
浦波Uranami佐世保海軍工廠1927年4月28日1928年11月29日1929年6月30日
艦名羅馬音建造開工下水服役
綾波Ayanami藤永田造船所1928年1月20日1929年10月5日1930年4月30日
敷波Shikinami舞鶴造船廠1928年7月6日1929年6月22日1929年12月24日
朝霧asagiri佐世保海軍工廠1928年12月12日1929年11月18日1930年6月30日
夕霧Yūgiri舞鶴造船廠1929年4月1日1930年5月12日1930年12月3日
天霧Amagiri石川島造船所1928年11月28日1930年2月27日1930年11月10
狹霧Sagiri浦賀船渠1929年3月28日1929年12月23日1931年1月30日
Oboro佐世保海軍工廠1929年11月29日1930年11月8日1931年10月31日
Akebono藤永田造船所1929年10月25日1930年11月7日1931年7月31日
Sazanami舞鶴造船廠1930年2月21日1931年6月6日1932年5月19日
Ushio浦賀船渠1929年12月24日1930年11月17日1931年11月14日
艦名羅馬音建造開工下水服役
akatsuki佐世保海軍工廠1930年2月17日1932年5月7日1932年11月30日
Hibiki舞鶴造船廠1930年2月21日1932年6月16日1933年3月31日
Ikazuchi浦賀船渠1930年3月7日1931年10月22日1932年8月15日
inazuma藤永田造船所1930年3月7日1932年2月25日1932年11月15日

技術特點

特Ⅰ型薄雲號 特Ⅰ型薄雲號
吹雪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日本海軍一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兩型驅逐艦使用的533mm口徑魚雷攻擊能力並不滿意,在1923年(大正12年)開工建造的睦月級驅逐艦上裝備了當時最大的610mm口徑魚雷。1924年,軍令部正式提出理想型驅逐艦的具體標準,此項標準下達給艦政本部探討其可行性,要求攻擊能力倍於剛剛建造的睦月級,同時為了兼顧日本海軍喜歡夜戰的一貫思想,艦體要儘量小型化。艦政本部立即設立了專門的“特型驅逐艦對策委員會”,有日本造船界鬼才之稱的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技術軍官)擔任計畫主任負責設計。為了表示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驅逐艦更強,被稱為“特型驅逐艦”。

•艦炮:使用127mm口徑主炮×6(仰角45度),76mm口徑高射炮×1;魚雷:三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3座,備雷18條;配備有1號水雷、深彈投射器、聲納、掃雷具。

•排水量:1900噸左右;最高航速:保有2/3燃料時39節;續航力:14節/4500海里(滿載,必要時添加後備燃料能達到5000海里)。

•1923年,日本海軍訂購了5艘全新特型驅逐艦,這就是著名的特型模式Ⅰ,它的體型高大,採用齒輪傳動的蒸汽輪機動力裝置,功率強勁,靜水航速可達38節。“吹雪”級裝備了全封閉式的A型雙聯5英寸主炮3座(比其他國家早好幾年),使其火力比一些輕巡洋艦還要強。艦上還裝備了當時直徑最大的9具(三聯裝)24英寸魚雷發射管。“吹雪”級造了10艘後,又建造了第二批(模式Ⅱ6艘和模式Ⅱ改4艘)10艘,它們的主炮改為B型雙聯5英寸高平兩用炮,這種炮的仰角達70度,大大超過了A型的40度,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高平兩用炮。1933年,“吹雪”級經過進一步改進,原來的九○式壓縮空氣魚雷被強有力的九三式“長矛”魚雷替代,這種大型魚雷由液態氧來驅動,航速與續航力均相當驚人,一枚“長矛”魚雷就可擊沉一艘巡洋艦。更可怕的是,由於推進劑與純氧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可在水中溶解,這種魚雷在航行時幾乎沒有尾跡,使敵艦難以規避魚雷攻擊。

•1935年幾艘特型驅逐艦遭颱風襲擊,損壞嚴重。日本海軍於是對特型驅逐艦的艦體和上層建築進行補強,改裝完成後標準排水量增加到2090噸,航速降為34節。

•1942—43年,大部分特型驅逐艦拆除X主炮塔並改為6座25毫米防空炮,另加裝25毫米防空炮8座和12.7毫米高射炮2座,模式Ⅰ的A型炮塔改換為高平兩用炮塔,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2座,12.7毫米高射炮增至6—10座。

吹雪級驅逐艦特Ⅰ型採用了高幹舷,長首樓船型,飛剪式艦首。採用封閉式艦橋,吹雪級的居住性比之前的驅逐艦大幅度提高。特Ⅰ型的設計作了部分改進,其中鍋爐的進氣道改為雁首狀,以防海水滲入,在一號、二號煙囪基座附近還有碗狀的吸氣口,提高鍋爐的燃燒效能,以後的日本驅逐艦全部都以此為標準。日本海軍首次在驅逐艦上採用A型單裝127mm口徑主炮3座,艦首一座,艦尾呈背負式兩座,全封閉式炮塔化有利於惡劣海況下的作戰行動,炮塔外殼是3.2mm厚的鋼板,能防禦破片殺傷炮組成員。其炮架被稱為A型炮架,最大仰角40度,2門連動方式,依靠人力供彈。

睦月級望月號 睦月級望月號

裝備與睦月級相同的八年式610mm口徑魚雷,三聯裝十二年式(1935年後為九〇式)610毫米發射器×3,配八年式(1935年後為九三式)魚雷9條,備雷18條。動力裝置採用齒輪傳動的蒸汽輪機。在1925年最高速度的要求降到38節,該級各艦在海試的時候都達到了38節以上甚至就是39節。之前建造的的睦月級驅逐艦適航性不好,吹雪級適航性與作為水雷戰隊旗艦的5500噸級輕巡洋艦大致相當。航程方面在海試的時候沒有達到軍方5000海里的期望值,如果速度從14節增加到18節,航程進一步下降到了3000海里。軍方對該級唯一的不滿就是航程,而且動力部分超重100噸,對此負責的艦政本部第五分部部長為此還挨了處分。

特Ⅱ型天霧號 特Ⅱ型天霧號

本型艦127mm口徑主炮改用B型雙聯裝炮架,最大仰角達70度(A型為40度),並且有自動揚彈機,射擊速度平射時11發/分,高射時4發/分。是世界上第一種高平兩用炮。羅經艦橋上加裝魚雷射擊指揮所。試驗魚雷發射管加裝鋁合金護盾,由於性能不佳而取消,後來重新開發了鋼製護盾。特2型後4艘與前6艘在艦體上還有些細微變化,被稱為後期2型或特Ⅱ改型,其他被稱為前期2型。然而因為航程不足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軍方沒有就此罷休。來自於舞鶴的開發部門搞出新型鍋爐,立即用在特2型漣號上試驗,性能提高10%,重量下降了10%。

特Ⅲ型驅逐艦響號 特Ⅲ型驅逐艦響號

特Ⅱ型完成後,為解決本級艦航程不足的問題,日本軍方繼續對特型驅逐艦進行改進,轉機來自舞鶴的的開發部門,他們高搞出了新型鍋爐,立即在漣6號上實驗,結果發現新鍋爐性能提高一成,重量也下降了一成,在此基礎上研製的特Ⅲ型艦,節省下來的重量必要時可以載入燃料或者是武裝,魚雷發射管上也正式加裝了了鋼製護盾,該級艦的已完成艦也陸續開始加裝工作,但由於初雪級本來就是在小艦體搞重裝備,其重心比較高所以穩定性有限,而該級艦陸續服役以後又不斷加強武備,改良輪機,其上部重量更重,穩定性也更加惡化。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680噸
航速38節
主火力3座127毫米雙聯裝炮塔
魚雷發射管3座三聯裝610毫米

服役事件

吹雪

吹雪·1931-1936 吹雪·1931-1936

作為本級艦的首制艦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主要在中國海域執行任務。於1941年12月,曾聯同狹霧號驅逐艦、鈴谷號重巡洋艦及熊野號重巡洋艦前往美里,為馬來半島陸上攻略部隊提供掩護、又參與婆羅洲攻略作戰及作為古晉攻略作戰的船團的護衛艦。於1942年1月參與興樓海戰,協助擊沉珊奈特號驅逐艦。於同年2月13日至18日參與蘇門答臘攻略作戰,負責攻擊來自新加坡的盟軍戰艦,並於2月27日掩護西爪哇的登入作戰。

吹雪,攝於1928年夏在宮津灣全速試航時 吹雪,攝於1928年夏在宮津灣全速試航時

1942年3月參與巽他海峽作戰,並為蘇門答臘北部掃蕩作戰及安達曼群島入侵戰提供支援。於4月參加孟加拉灣機動戰後,回到廣島縣吳港補給和維修。於同年6月作為主力部隊之一參加了中途島海戰,之後在8月至9月期間,多次協助運送部隊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並參與島上多場戰役。於1942年10月11日,在埃斯佩蘭斯角海戰(日軍稱為薩沃島海戰)中被美軍艦隊擊沉,艦長山下鎮雄少佐戰死,艦上109名乘員被美軍救起,8名輕傷乘員被日軍救起。於1942年11月15日除籍。、

由於命名艦“吹雪”沉沒,“特型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被日本海軍更名為“白雪型驅逐艦”。“白雪”沉沒後,又更名為“初雪型驅逐艦”。

白雪

1929年5月11日停泊於吳港,隸屬於第十一驅逐隊 1929年5月11日停泊於吳港,隸屬於第十一驅逐隊
白雪·1931 白雪·1931

竣工後編入第2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11驅逐隊,吳鎮守府籍。在日本侵華期間參與了上海、杭州灣登入、法屬印度支那進攻等作戰。於1942年1月參與興樓海戰,協助擊沉珊奈特號驅逐艦。於1942年3月,參與巽他海峽作戰,協助擊沉兩艘盟軍巡洋艦,“白雪”號在作戰中被擊中艦橋,造成1名船員死亡及11名船員受傷。於1942年11月14日,“白雪”號參與了“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成功擊沉兩艘美軍驅逐艦、另重創兩艘美軍驅逐艦。

俾斯麥海海戰 俾斯麥海海戰

於1943年2月,作為艦隊旗艦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2月25日加入第8艦隊。於1943年3月3日,“白雪”號奉命為前往萊城第51師團護航。在木村昌福少將指揮下,“白雪”號作為艦隊旗艦,率領7艘驅逐艦及8艘運輸艦出發前往萊城。艦隊在俾斯麥海海戰中被盟軍轟炸機攻擊,日軍艦隊接近全滅,旗艦“白雪”號沉沒,倖存者包括司令官木村及艦長平山敏夫少佐被“敷波” 號救起。於1943年4月1日除籍。

由於“吹雪”“白雪”相繼沉沒,“特型驅逐艦”此後又由“白雪型驅逐艦”更名為“初雪型驅逐艦”。

初雪

初雪 初雪

1927年4月12日在舞鶴工作部動工,1927年9月29日下水,1929年3月30日竣工。

此艦最初命名為第三十七號驅逐艦。

1935年9月26日的第四艦隊事件中,此艦和夕霧號艦首部位斷裂,次日此艦由羽黑號重巡洋艦拖回青森縣大湊港,緊急修理後返回舞鶴進一步修理。

此艦斷裂的艦首部位被那珂號巡洋艦發現,卻沒有辦法拖回,為了防止資料外泄,將其擊沉。

侵華戰爭爆發後,此艦加入成立不久的第四水雷戰隊,奉命出動至華北,華中地區。而後參加了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1940年的法屬中南半島示威作戰,以及1941年2月至3月的華南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第三水雷戰隊第十一驅逐隊,參加了馬來半島攻擊作戰及爪哇攻擊戰。1942年2月的新加坡封鎖作戰中,此艦和白雪一同擊沉一艘英國商船,並獨自擊傷一艘英國魚雷艇。

1942年3月1日的巴達維亞海戰中,此艦與友艦一同擊沉英國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參加了孟加拉灣北部機動作戰。6月,在中途島海戰中則擔任主力部隊的護衛艦隊。8月下旬轉戰所羅門海域,10月12日在薩沃島海戰中受輕傷,但仍然救援被擊沉的古鷹號巡洋艦倖存者返回布因基地,之後護航受損的青葉號返回特魯克。11月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擔任比睿,霧島號的護航任務,12月,護航飛鷹返回吳港基地。

1943年1月,此艦再次護送運輸船隊進入所羅門海域。1月末開始從事瓜島撤退作戰。2月17日,在卡維恩觸礁,在吳港修理後,護航大鷹到新加坡,再返回拉包爾。7月5日,初雪號和友艦運輸部隊到科隆班加拉島途中,與美軍艦隊交戰(庫拉灣夜戰),此艦遭到炮彈攻擊而受損。

1943年7月17日在布乾維爾島被美岸基飛機炸沉。

深雪

1931年9月5日駛離橫濱港的深雪 1931年9月5日駛離橫濱港的深雪

1927年4月30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28年6月26日下水,1929年6月29日竣工。

最初命名為第三十八號驅逐艦。

竣工後,吹雪,白雪,初雪,深雪組成第十一驅逐隊,編入聯合艦隊。1931年12月1日,吹雪級驅逐艦改為3艘組成一個驅逐隊,吹雪轉至新成立的第二十驅逐隊。

1934年6月29日下午6時,在濟州島南方海面的聯合艦隊演習中,第二水雷戰隊各驅逐隊在煙霧掩護下發起進攻。第十一驅逐隊的深雪想要轉舵避開煙幕時,被突然出現的第六驅逐隊的“電”號驅逐艦猛烈撞擊·艦體中部。電號前部斷裂,深雪號艦體從艦橋下方開始斷裂,艦上乘員全力進行損管作業,但由於當時海上濃霧瀰漫,且有大浪,浸水情況漸漸嚴重,最後後半截艦體沉沒。前半截艦體本打算由那珂拖曳回佐世保,但中途放棄。電號由白雪拖曳回航。最終深雪1名士官,2名士兵死亡,2名士兵失蹤,4名士兵負傷,電號則有1名士官死亡。

日本海軍各種演習事故,從1927年8月24日深夜的“美保關事件”開始(驅逐艦“蕨”和輕巡洋艦“神通”相撞,“蕨”沉沒,“葦”和“那珂”相撞,“葦”艦尾斷裂)。1932年12月5日,早蕨在中國台灣海峽被大浪打翻沉沒,3月12日在佐世保發生友鶴事件。1935年9月26日在三陸海峽發生第四艦隊事件。

叢雲

推測1930年左右攝於佐伯灣的叢雲 推測1930年左右攝於佐伯灣的叢雲

1927年4月2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動工,1927年9月27日下水,1929年5月10日竣工。

最初命名為第三十九號驅逐艦。

1935年發生了第四艦隊事件,叢雲號在事件中受損,艦尾部位船體歪斜,龜裂。

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此艦參與了大亞灣登入作戰,進駐法屬中南半島,參與了華南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編入南方部隊第三水雷戰隊第十二驅逐隊,支援馬來半島攻擊作戰,婆羅洲攻擊作戰。,接著參與了爪哇攻擊戰,擔任船隊護航任務。

第十二驅逐隊最初為東雲,叢雲,白雲三艘驅逐艦,東雲沉沒後1942年3月10日解散,叢雲編入第十一驅逐隊,白雲編入第二十驅逐隊。

1942年3月1日參與了巴達維亞海戰。之後出動至緬甸,孟加拉灣,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編入主力部隊。8月以後,參與了7次瓜島增援運輸作戰。期間的10月5日在瓜島附近被三發炮彈擊中而受損。緊急修理後,10月12日參加薩沃島夜戰,此次海戰損失吹雪號驅逐艦。

1942年10月11日在埃斯帕恩斯角海戰中被美艦重創,1942年11月12日遭到美艦載機轟炸,被鑿沉。

東雲

1928年5月15日在佐世保海域試航的東雲 1928年5月15日在佐世保海域試航的東雲

1926年8月12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27年11月26日下水,1928年7月25日竣工。

最初命名為第四十號驅逐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南方部隊,1941年12月8日,此艦援助馬來半島哥打巴魯登入作戰,13日出擊卡姆藍灣護航婆羅洲攻擊作戰部隊。

1930年停泊於佐世保軍港的東雲 1930年停泊於佐世保軍港的東雲

1941年12月18日在婆羅洲的美里觸荷蘭海軍水雷沉沒(也有資料記載是遭到荷蘭海上飛機X33號攻擊而沉沒),此為開戰後的第十天。12月18日大本營發布公告宣稱“日本帝國海軍16日在某方面作戰時損失一艘驅逐艦”。

薄雲

下水儀式上的薄雲 下水儀式上的薄雲

1926年10月21日在石川島造船廠動工,1927年12月26日下水,1928年7月26日竣工。

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軍在三陸海面實施軍事演習中發生了第四艦隊事件,薄雲號船體也輕微受損。

1938年10月12日,此艦參加了大亞灣登入作戰,1940年7月至8月間參加了中國華南地區沿岸封鎖作戰。8月15日此艦在南日水道觸雷,艦艇中央部位嚴重受損,這是日軍艦艇在侵華戰爭中最嚴重的,也是最後的損失事件。

此艦返回舞鶴修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成為唯一未在前線的戰鬥艦艇。1942年3月31日歸隊,編入北方部隊。

1928年6月館山海域試航的薄雲 1928年6月館山海域試航的薄雲

此艦雖未參加中途島海戰,阿留申攻擊作戰,但參與了阿留申運輸作戰,1943年3月27日參加了阿圖島海戰。

1943年4月1日回歸第九驅逐隊,同年7月參與了基斯卡島撤退作戰,之後在千島方面待命。1944年2月以後以大湊為基地,從事千島,北海道方面船隊護航任務。

1928年8月停泊於東京灣的薄雲 1928年8月停泊於東京灣的薄雲

1944年7月7日從小樽護航船隊到北千島,在鄂霍次克海航行時被美潛艇“鰩魚”號(USS Skate SS-305)擊沉

白雲

1931年9月5日攝於橫濱港的白雲 1931年9月5日攝於橫濱港的白雲

1926年10月27日在藤永田造船廠動工,1927年12月27日下水,1928年7月28日竣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南方部隊,參加了馬來攻擊作戰,婆羅洲攻擊作戰,之後參加爪哇攻擊戰,從事運輸船隊護航任務。1942年3月編入第三水雷戰隊,參加巴達維亞海戰。之後又參加蘇門答臘,緬甸戰役,6月的中途島海戰時擔任主力部隊護航任務。

1942年8月下旬,此艦往返於拉包爾,8月28日往瓜島運輸途中遭到美軍艦載機轟炸而受損,接著9月至10月瓜島增援運輸作戰再次受損,被友艦拖曳回吳港修理,1943年3月底返回前線。

1943年4月1日編入第九驅逐隊,轉至北方海域從事阿圖島運輸作戰,6月6日與沼風發生衝撞,艦首部位受損,一直到9月下旬均在大湊修理,結束後從事護航任務。

1944年3月16日在從釧路護衛船隊到千島途中在北海道海域襟裳岬海面被美潛艇“南歐鯖魚”號(USS Tautog SS-199)擊沉。

磯波

磯波 磯波

1926年10月18日動工,1927年11月24日下水,1928年6月30日竣工。

竣工時命名為第四十三號驅逐艦,竣工一個月後的8月1日繼承磯波之名。

此艦最初和浦波,敷波,綾波編成第十九驅逐隊,自1931年12月1日,日本海軍規定3艘特型驅逐艦為一隊,故此艦和東雲,吹雪編成第二十驅逐隊,直至1936年12月1日。之後日本海軍又恢復了4艘驅逐艦編成一個驅逐隊的規定,此艦於是回歸第十九驅逐隊。

一二八事變時,磯波所在的第二十驅逐隊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5年後侵華戰爭爆發,磯波又回歸第十九驅逐隊,奉命在中國大陸方面行動。1937年8月19日,磯波與友艦浦波發生衝撞事件而受損,兩艦均在橫須賀進行修理工作,5個月後結束修理。磯波並未參與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其主要參與了1941年2月至3月的華南封鎖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南方部隊的馬來部隊。第三水雷戰隊14艘驅逐艦在旗艦川內號率領下,擔任主力艦隊護航任務。1942年2月以後,其參加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攻擊作戰,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此艦擔任主力艦隊警戒艦。

當時,第十九驅逐隊擔任由大和,長門,陸奧組成的第一戰隊護航任務時,磯波,浦波相撞,磯波艦首斷裂約一米,航速降低至11節,浦波煙囪附近受損。時為6月9日,5年前兩艦也曾發生相撞事件,此次為第二次。

由於碰撞事故發生在停止作戰返航途中,故算不上大事件。磯波在本土修理到9月末,10月4日,護航第二航空戰隊進出特魯克,從事拉包爾至吳港護航任務及韋瓦克運輸作戰。

1943年4月9日在從泗水護航船隊到安汶途中,在西里伯斯海域伯頓水道被美潛艇“南歐鯖魚”號(USS Tautog SS-199)擊沉。

浦波

1931年9月駛離橫須賀港 1931年9月駛離橫須賀港

1927年4月28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28年11年29日下水,1929年6月30日竣工。

此艦最初命名為第四十四號驅逐艦。

服役後,編入了第十九驅逐隊,之後15年間,直至戰歿均在該隊。1932年一二八事變,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其奉命出擊,返航途中與磯波相撞,修復耗費5個月時間。

1941年2月至3月在華南作戰時,從事沿岸封鎖作戰,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此艦編入第二艦隊第三水雷戰隊第十九驅逐隊,進出吳港至海南島,護航載有去參加馬來登入作戰的山下奉文中將的18艘運輸船隊,以及擔任第二次馬來登入作戰部隊,婆羅洲登入作戰部隊的運輸船隊護航任務。1942年2月參加了荷屬東印度群島作戰。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其隸屬於主力部隊,擔任山本五十六司令率領的第一戰隊護航任務。期間和磯波發生衝撞事故,磯波艦首右舷衝撞到此艦左舷中部,造成此艦航速降低至24節。

1942年8月,此艦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以及瓜島增援運輸作戰。10月19日,在瓜島附近遭遇空襲而輕微受損。11月14日,參加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協同友艦擊沉了美軍3艘驅逐艦,但綾波號戰沉,此艦救起了綾波號倖存者。

1943年4月1日,此艦編入西南方面艦隊,次日在望加錫附近觸礁,艦底浸水,21日由秋津洲號救助離礁。8月13日在泗水完成修理工作,直到1944年4月,在西南海域從事護航任務。1944年6月3日,和戰列艦大和,武藏共同出擊比亞克島爭奪戰。此艦和敷波所在的第十九驅逐隊還有白露,時雨,五月雨,春雨所在的第二十七驅逐隊運輸陸軍部隊600人前往比亞克島(紐幾內亞西北附屬島嶼)途中和美軍艦隊交戰,即渾作戰。

1944年10月24日,此艦在馬尼拉灣遭到美機攻擊而受損。1944年10月26日從事運輸部隊任務,在運輸2000名士兵登入奧爾莫克灣後,此艦在聖伯納蒂諾海峽班乃島西方被美艦載機炸沉。

綾波

綾波,攝於1930年4月30日 綾波,攝於1930年4月30日

1928年1月20日動工,1929年10月5日下水,1930年4月30日竣工。

最初命名為第四十五號驅逐艦。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綾波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其參加了8月的吳淞登入作戰,11月的杭州灣登入作戰,1941年2月至3月從事華南沿岸封鎖作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第二艦隊,,參加了馬來攻擊作戰,擔任了山下奉文中將率領的第一次馬來登入部隊護航,12月中旬馬來部隊第二次登入以及英屬婆羅洲的登入部隊護航,1941年末至1942年初馬來支援部隊護航任務。4艘波字號吹雪級驅逐艦編成的第十九驅逐隊護航的運輸船次共120艘。

在此期間的1941年12月19日,此艦在哥打巴魯海面和川內,天霧,夕霧,浦波一同擊沉荷蘭新型潛艇“O-20”號。

綾波 綾波

1942年2月17日,此艦在新加坡和蘇門答臘方面作戰中觸礁導致推進器受損,無法參加荷屬東印度群島作戰而留在馬來部隊。6月的中途島海戰時此艦擔任主力部隊的巡邏艦,8月以後,轉戰所羅門海域,從事瓜島運輸增援作戰。

1942年11月14日,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第三天,瓜島爭奪戰緊要關頭,日軍企圖以霧島號戰列艦,愛宕,高雄號重巡洋艦為主的艦隊炮擊美軍亨德森機場,綾波,敷波,浦波擔任先頭巡邏任務。

1942年11月15日在瓜島海戰中作為近藤信竹海軍中將麾下艦艇和美國學習戰列艦“華盛頓”“南達科他”(South Dakota,BB-57)遭遇展開激戰,結果“南達科他”被擊傷,4艘美軍驅逐艦3艘戰歿,一艘遭到重創,綾波被美戰列艦“華盛頓”號擊沉,另外日軍損失霧島號戰列艦。當時擊沉或擊傷美軍4艘驅逐艦的戰果大部分是由綾波取得。

敷波

1929年11月在宮津灣全速試航的敷波 1929年11月在宮津灣全速試航的敷波

年7月6日在舞鶴工作部動工,1929年6月22日下水,1929年12月24日竣工。

一二八事變,侵華戰爭時均和綾波一同行動,從事中國沿海各地登入作戰,封鎖作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敷波所在的第十九驅逐隊編配南方部隊的馬來部隊,從事馬來半島方面攻擊作戰,接著轉戰荷屬東印度群島。1942年2月,和初雪號等參加巴達維亞海戰,敷波當時被魚雷擊中使得推進器故障。

從3月下旬至4月上旬,敷波配合南雲中將率領的機動部隊壓制印度洋盟軍,其被編入馬來部隊的機動部隊,和航空母艦龍驤,重巡洋艦鳥海,第三水雷戰隊等在孟加拉灣北部開展作戰。

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敷波擔任主力部隊的巡邏艦,8月以後轉戰所羅門海域。曾6次參與瓜島增援運輸作戰,又參加了8月24日的第二次所羅門海戰及11月12日至15日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1931年9月攝於橫濱港,綾波(左),敷波(右) 1931年9月攝於橫濱港,綾波(左),敷波(右)

1943年1月7日以後,在釜山至韋瓦克之間從事陸軍部隊運輸任務。3月參加了俾斯麥海海戰,敷波在“丹皮爾海峽的悲劇”中倖存。

1944年6月8日,此艦參加了比亞克海戰,輕微受損。8月1日,在新加坡附近觸礁,再次受傷,修理後返回戰場。

1944年9月12日在香港以南海南島東方被美潛艇“黑鱸”號(USS Growler SS-215)擊沉。

朝霧

1928年12月12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29年11月18日下水,1930年6月30日竣工。

1932年2月一二八事變時,此艦與夕霧,天霧組成第八驅逐隊編入第二水雷戰隊,進行上海登入作戰,派遣陸戰隊進入上海。侵華戰爭爆發後,從1937年8月23日的吳淞登入作戰到杭州灣登入作戰,大陸沿岸封鎖作戰,法屬中南半島示威作戰,華南作戰等均有參與。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與3艘姊妹艦組成第二十驅逐隊,編入南方部隊第三水雷戰隊,參加了馬來半島攻擊作戰。1942年1月27日,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與英國的興樓海戰中,此艦與友艦一同擊沉了“塞尼特”號(HMS Thanet),重創了“吸血鬼”號(HMAS Vampire)。之後從2月1日到17日期間又參加了蘇門答臘攻擊作戰,新加坡攻擊作戰,並和吹雪一同擊沉想要從新加坡撤退的3艘英國軍艦,並俘獲一艘。從4月3日開始,此艦參加孟加拉灣機動作戰,後被編入主力部隊,加入了6月的中途島海戰。8月22日進駐特魯克島。

1942年8月24日,其護航前往瓜島的川口陸軍少將麾下的部隊離港後,1942年8月28日在薩沃島東北被美艦載飛機炸沉。

夕霧

1929年4月1日在舞鶴工作部動工,1930年5月12日下水,1930年12月3日竣工(由於軍備條約簽署,自1923年4月1日至1936年7月1日,舞鶴海軍工廠改為舞鶴工作部)。

1935年9月26日傍晚時分,在三陸東方約250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戰鬥演習中的第四艦隊(在大規模演習中扮演敵方艦隊),遭受風力達35米的大暴風雨侵襲,2艘驅逐艦船體斷裂,4艘驅逐艦艦橋和兩艘航母甲板受損,此外還有多艘軍艦出現裂紋。這就是第四艦隊事件。再加上1934年發生的友鶴事件,暴露了日本海軍艦艇在艦體強度和復原能力上有很大的缺陷。之後日本海軍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工程,對所有艦艇加強艦體強度和復原性,並對之後的艦船設計帶來巨大影響。這次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是夕霧和初雪,兩艦的艦橋前方艦體斷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19日在攻打哥打巴魯港(Kota Bharu)外,夕霧和友艦浦波,綾波一同將荷蘭潛艇“O-20”號擊沉。1942年1月此艦活躍於馬來半島,之後與朝霧,天霧一同行動,在194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孟加拉灣作戰中和由良合力擊沉3艘商船。1942年8月下旬,此艦進出特魯克,在出動瓜島第一次增援運輸作戰時,在聖伊莎貝爾島海岸遭受十餘架美軍俯衝轟炸機攻擊而受損,友艦朝霧號被擊沉,天霧號受輕傷。1943年2月2日此艦在所羅門海域肖特蘭群島觸礁受損,返回吳海軍工廠修理兩個多月後又再度返回南方作戰。5月16日在卡維爾附近遭到美軍潛艇“鯡魚”號(Grayback ,SS-208)魚雷攻擊,導致艦首部位斷裂。因此在實施緊急修理後被天霧拖曳回拉包爾,之後返回日本本土作進一步修理。

1943年11月24至25日在新愛爾蘭島聖喬治角海戰中,日本美國各5艘驅逐艦展開夜戰,此艦被美驅逐艦隊擊沉,另外卷波,大波被擊沉。

天霧

1928年11月28日在石川島造船廠動工,1930年2月27日下水,1930年11月10日竣工。

此艦參加了一二八事變,又在1935年的第四艦隊事件中,船體受輕傷。侵華戰爭時此艦參加了1937年8月的吳淞登入作戰,11月的杭州灣登入作戰。當時隸屬第二水雷戰隊第八驅逐隊,從1940年5月1日改為第一艦隊所屬的第三水雷戰隊第二十驅逐隊。

1940年7月8日以後,此艦臨時編入中國方面艦隊,從7月16日開始到9月一直從事浙江,福建兩省沿岸封鎖作戰,此後活躍於9月的法屬中南半島北部作戰和1941年2月24日至3月3日的華南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南方部隊,參加了馬來半島攻擊作戰,。1941年12月19日,在哥打巴魯海面與友艦一同擊沉荷蘭潛艇“0-20”號擊沉。1942年3月末至4月上旬在孟加拉灣北部作戰,和三隈,鈴谷合力擊沉5艘商船。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此艦屬主力艦隊一員,此後活躍於所羅門海域。1942年9月至10月三次參加瓜島運輸作戰,10月17日炮擊瓜島,接著又從事雷卡達,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作戰。1943年7月參加了庫拉灣夜戰,11月參加了布乾維爾海戰和聖喬治亞海峽海戰。

1943年8月2日在所羅門海域維拉灣與美國魚雷艇“PT-109”發生衝撞,導致魚雷艇沉沒。該艇艇長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

期間,此艦1942年8月28日參加了第一次瓜島增援運輸作戰,遭受美軍轟炸炮擊,友艦朝霧被擊沉,此艦受輕傷。庫拉灣夜戰時,此艦受美軍炮擊而受損,但僅在拉包爾實施緊急處理後回歸戰鬥行列。1943年12月7日,在卡維恩附近和秋風號互相撞擊,艦首受損,當即返回日本本土修理。1944年3月1日,此艦完成修理後,編入西南方面艦隊第十六戰隊第十九驅逐隊。

1944年4月23日和青葉,大井從新加坡前往達沃途中,在望加錫海峽觸雷沉沒。

狹霧

1929年3月28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29年12月23日下水,1931年1月31日竣工。

竣工後朝霧,天霧,夕霧,狹霧4艦組成第八驅逐隊,,但從1932年起日本海軍規定一個驅逐隊由3艘驅逐艦組成,狹霧和漣,曉編為第十驅逐隊。1940年8月1日,日本海軍又恢復了一個驅逐隊4艘驅逐艦的規定,於是四艘霧字驅逐艦編為第二十驅逐隊。

侵華戰爭爆發後,此艦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大亞灣登入作戰,1940年8月10日在浙江,福建沿岸封鎖作戰時受傷,回到吳港接受一星期的修理。之後又參加了9月的法屬中南半島北部進駐作戰和1941年2月至3月的華南作戰,並迎來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第三水雷戰隊(由旗艦川內以及四個驅逐隊-雪字號,雲字號,波字號,霧字號)和南方部隊參加馬來半島攻擊作戰。接著此艦兩次成功護航馬來部隊的運輸船隊。

1941年12月24日在婆羅洲的古晉港外被荷蘭潛艇K-16擊中引發搭載的深水炸彈爆炸,並波及艦上彈藥庫,大爆炸後15分鐘即沉沒。

1929年11月29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30年11月8日 下水,1931年10月31日竣工。

竣工後不久一二八事變爆發,朧號奉命參加上海登入作戰。

1935年9月26日發生了第四艦隊事件,朧號在此次事件中艦橋前部船體變形扭曲。

1937年7月侵華戰爭爆發,朧號參加了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1941年1月至3月參加了法屬中南半島方面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以驅逐艦身份單獨配給南洋部隊,為關島攻擊作戰部隊提供掩護。接著編入了第五根據地隊,為支援萊城和薩摩亞攻擊作戰的神威,五州丸,最上川丸護航。

1942年4月10日,朧號離開第五航空戰隊,成為橫須賀鎮守府警備驅逐艦,之後以橫須賀為據點在近海巡邏。另外還為橫須賀至大湊,馬公警備府運輸船隊護航。

1942年10月11日,朧和初春奉命運輸彈藥至阿留申的基斯卡島,由橫須賀出港,1942年10月17日在基斯卡東北被美B-26轟炸機擊中,舵受損,且引爆了運輸的彈藥,被炸沉。

1929年10月2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動工,1930年11月7日下水,1931年7月31日竣工。

竣工次年發生一二八事變,此艦編入以神通號輕巡洋艦為旗艦的第二水雷戰隊,參加了2月的上海登入作戰。

1935年“第四艦隊事件”中,此艦也因巨浪而受損,艦尾部分發生歪斜,龜裂。該事件暴露了吹雪級的強度問題。

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曙號參加了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法屬中南半島行動,直到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潮,漣,曙編入第七驅逐隊,編入第一航空戰隊,護航赤城,加賀,但其實際上並未參與直接作戰。潮,漣執行炮擊中途島任務,此艦編入柱島的主力部隊,擔任聯合艦隊司令官率領的第一戰隊長門,陸奧唯一護航艦,有記錄表明其曾在小笠原群島父島行動。

1941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27日,曙號和第二航空戰隊蒼龍,飛龍臨時編入南方部隊,協助攻略安汶。1月28日,隸屬於荷屬東印度群島參加望加錫,帝汶攻擊作戰。3月1日泗水海戰中,和友艦共同擊沉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和驅逐艦“遭遇”號。

1942年4月10日日本海軍重改編制,此艦編入第十戰隊,隸屬於機動部隊參加了5月的珊瑚海海戰。在6月的MI作戰中,此艦隸屬於北方部隊,編在以航空母艦龍驤,隼鷹為核心的第二機動部隊,從事阿留申攻擊作戰。8月,護航雲鷹,大鷹航空母艦運送飛機在日本本土,塞班島,特魯克,拉包爾之間行動。

1944年4月,曙號再次編入北方部隊,擔任千島,北海道方面船隊護航任務。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8月25日,在訓練中被魚雷誤擊而受損。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時,其隸屬於志摩艦隊,在西村艦隊全軍覆沒後,其為嚴重受損的最上號重巡洋艦護航,航向科隆灣。不過在途中最上再次遭到美機轟炸,起火燃燒,已經沒有挽救的希望,最後不得不放棄,曙號收容艦員後將其擊沉。

1944年11月13日,曙停泊於馬尼拉灣時美國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其在馬尼拉灣被美艦載機炸沉,當時除了曙,秋霜,初春,衝波及輕巡洋艦木曾也被擊沉。

1930年2月21日在舞鶴工作部動工,1931年6月6日下水,1932年5月19日竣工。

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爆發,28日由漣,狹霧,曉組成的第十驅逐隊從橫須賀警備戰隊編入新成立的第四水雷戰隊,隸屬於第二艦隊,參加了華中,華南作戰。此外還參加了1937年8月23日的吳淞登入作戰,11月5日的杭州灣登入作戰,1938年10月12日的大亞灣登入作戰。自1940年4月15日編入曙,朧,潮所屬的第一水雷戰隊第七驅逐隊,1941年1月至3月從事法屬中南半島示威作戰。

此次作戰是為了解決泰國和法屬中南半島的紛爭而採取的示威行動,主要以第七戰隊4艘重巡洋艦,第二航空戰隊的蒼龍,飛龍,第一水雷戰隊的阿武隈和該隊的16艘驅逐艦(分為4個驅逐隊)為中心,以中國台灣高雄港,海南三亞港為基地的行動。

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此艦和潮為給油船“尻矢”護航,擔任炮擊中途島任務。1942年1月編入荷屬東印度群島攻擊部隊,2月參加帝汶島,安汶島攻擊作戰。2月27日泗水海戰時,此艦實施了魚雷攻擊,但被對手擊中受損。同年4月編入第十戰隊,在5月的MO作戰中隸屬於莫爾茲比攻擊作戰部隊,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又在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配給北方部隊第二機動部隊,參加了阿圖島攻擊作戰。8月以後,此艦轉戰所羅門海域,參加了瓜島增援運輸作戰。此外又擔任大鷹,雲鷹等改裝航空母艦的護航任務。往返於內地,塞班島,拉包爾之間。

1943年4月11日,此艦在特魯克島春島海面觸礁,右舷推進器受損,在日本本土實施修理後,再次返回南中國海前線,8月17日參加了第一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

1944年1月14日被編入東北方面艦隊所屬的第一水雷戰隊,在帛琉群島東南被美潛艇“大青花魚”號(USS Albacore SS-218)擊沉,全員戰死。

1929年12月24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30年11月17日下水,1931年11月14日竣工。

1933年9月26日,因三陸海峽大暴風雨造成的“第四艦隊事件”中,潮號也被激浪弄翻,船體歪斜,龜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隸屬於機動部隊,和友艦漣號隨著補油船尻矢號派遣至中途島擔任炮擊任務。次年年初編入荷屬東印度群島攻擊部隊,,參加了帝汶,安汶島攻擊作戰,1942年2月27日在泗水海戰中,與友艦一起獲得戰果。4月,編入第十戰隊,隸屬機動部隊,參加了5月7日的珊瑚海海戰,又於6月的中途島,阿留申等攻擊作戰中分配給北方部隊的第二機動部隊,緊接著又參加了阿圖島攻擊作戰。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從事瓜島增援運輸作戰,期間護航雲鷹,大鷹來往於日本本土,塞班島,特魯克,拉包爾。

1943年4月1日,潮,漣,曙編成第七驅逐隊,隸屬於聯合艦隊。1944年1月1日,編入東北方面艦隊第一水雷戰隊,在日本本土,內南洋方面從事船隊護航任務。1月12日,在塔拉瓦島卸載物資時遭受美軍炮擊受損。1944年4月,以大湊為基地,從事千島,北海道方面船隊護航任務。參加了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和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海戰中,此艦隸屬於志摩艦隊參加了蘇里高海峽作戰。當時其負責護航受損的輕巡洋艦阿武隈號,在躲避時遭到美軍空襲,阿武隈被擊沉,潮救起其乘員撤退。

之後此艦從事奧爾莫克運輸作戰,1944年11月13日在馬尼拉灣被美艦載機重創,12月7日緊急修理完畢後拖回本土基地,由於主機受損一直停泊於橫須賀未修復,在無法航行情況下迎接戰爭結束。此前的1944年11月25日,僅剩的兩艘吹雪級驅逐艦潮,響在負傷狀態下以最後的第七驅逐隊身份,和霞編入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1948年解體,吹雪級驅逐艦消失於歷史的舞台。

1930年2月17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32年5月7日下水,1932年11月30日竣工。

侵華戰爭時,1937年7月28日此艦編入新成立的的第四水雷戰隊,之後參加了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也曾參與1941年1月至3月的法屬中南半島示威行動。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曉和響均隸屬於南方部隊,與金剛,高雄,愛宕擔任南方作戰支援任務。1941年末開始編入荷屬東印度群島攻擊部隊,參加了1942年1月的萬鴉老攻擊作戰和2月的爪哇攻擊作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阿留申群島攻擊作戰(MI作戰)時,其擔任北方部隊基斯卡島攻擊作戰部隊,完成任務後,在該方面負責反潛警戒任務。之後9月護航瑞鳳往返卡維恩,10月轉戰所羅門海域,從事瓜島增援作戰。期間,曾在運輸途中與美軍艦隊交戰,輕微受損。

1942年11月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曉號擔任比睿,霧島的護航任務,突入隆加角錨地,在12日夜至13日凌晨夜戰中奮戰後被擊沉。此次夜戰,日本損失比睿號戰列艦(嚴重破損,無法航行而自沉),驅逐艦“曉”“夕立”,美國則損失巡洋艦“亞特蘭大”“朱諾”和4艘驅逐艦,司令丹尼爾.卡拉漢(Daniel Judson Callaghan)海軍少將陣亡。

1930年2月21日在舞鶴工作部動工,1932年6月16日下水,1933年3月31日竣工。

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後,響被派往中國大陸方面,從事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1941年1月至3月,參加法屬中南半島示威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編入第六驅逐隊,隸屬於南方部隊,擔任馬來半島,菲律賓方面全面作戰任務。1942年1月,參加萬鴉老作戰,爪哇攻擊戰,支援菲律賓作戰。

1942年6月,在中途島,阿留申作戰中,響號擔任北方部隊基斯卡島攻擊作戰部隊,並占領該島。6月12日,此艦在基斯卡島遭到美軍空襲,艦首破損,龍骨折斷,在友艦曉號護航下返回大湊。

響號在大湊,橫須賀進行修理後,擔任航空母艦大鷹的護航艦艇直到1943年4月。1943年5月,回歸北方部隊,從事千島方面的船隊護航任務。並參加了7月的基斯卡島撤退作戰。之後,響在內南洋主要擔任航空母艦護航任務直到1944年5月,期間的1943年9月2日在內地從事訓練時,被島風魚雷誤擊,所幸受損輕微。1944年6月,在馬里亞納海戰時,響號擔任補給部隊護航任務,8月以後從事日本本土至中國台灣的船隊護航任務。9月6日,在高雄南方航行時觸雷,一號炮塔後方的左舷部位大破損,艦首向前方下垂25度。在高雄,馬公等地進行緊急修理後,返回橫須賀進行正式修理。

1945年1月21日修理完成後,響號預定和大和一起參加4月的菊水特攻作戰,但3月29日在周防灘觸雷,發電機故障而無法航行,於是由初霜拖回吳港,在吳港修理後,5月26日回到舞鶴,7月1日前往新瀉,擔任日本海方面船隊護航任務,直到戰爭結束。

1945年8月15日上午7時左右,響號用25毫米機關炮迎戰美機,這是日本海軍艦艇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次開火。

戰爭結束後,此艦擔任復員人員運輸任務。1947年7月5日在納霍德卡交給蘇聯,20世紀70年代作為靶艦被擊沉。

1930年3月7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31年10月22日下水,1932年8月15日竣工。

1937年7月,隨著侵華戰爭爆發,日本海軍新成立了第四水雷戰隊,以輕巡洋艦木曾為旗艦,原為橫須賀警備隊的第六驅逐隊雷,電,響號也編入第四水雷戰隊,在中國大陸方面行動,參加了吳淞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

1939年,當時在日本管轄下的馬紹爾群島,為了收集建造航空基地的資料,自6月22日起約兩個月內,雷和友艦電,敷設艦沖島被派往馬洛埃拉普環礁進行調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雷,電兩艦臨時編入第二遣華艦隊,參加了香港攻擊作戰。12月26日以後,兩艦回歸南方部隊,和戰列艦榛名,重巡洋艦摩耶編成東方支援隊,參加西里伯斯,安汶等地攻擊作戰。1942年2月16日,參加了帝汶島攻擊作戰,接著在3月1日的泗水海戰時,和友軍協同擊沉了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HMS Exeter)及驅逐艦“遭遇”號(HMS Encounter)。

1942年6月中途島作戰時,雷號加入攻擊阿留申的北方部隊,編在第五艦隊旗艦那智號主隊,直接參加了阿圖島攻擊作戰。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參加了瓜島運輸作戰,在1942年11月12日至13日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被美軍炮火擊中受損。

1943年1月末,此艦在橫須賀修理完畢後,編入北方部隊,3月27日參加了阿圖島攻擊作戰。3月30日,因暴風雨天氣影響在幌筵海峽和若葉號相撞,艦首受損。

1944年4月13日,雷號護航船隊自塞班島往沃萊艾環礁途中,在關島西方被美軍潛艇“鯔魚”號擊沉,全員戰死。

1930年3月7日在藤永田造船廠動工,1932年2月25日下水,1932年11月15日竣工。

1934年6月29日,電號在濟州島南方演習,由於海上遍布濃霧,煙霧,在視線不良情況下高速前進的電和深雪發生撞擊,深雪艦體發生斷裂,電號則自前部炮塔的艦首部位喪失。不久後,深雪號沉沒。電號原先由白雪號拖曳,後由輕巡洋艦那珂拖曳回佐世保。修復工程花了3個月在吳港進行。

1937年,電號編入第四水雷戰隊,參與了侵華戰爭,其與雷號一同行動。1939年6月也和雷號一起進行馬紹爾群島調查行動。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電隸屬於第二遣華支隊,從事香港方面攻擊作戰,接著轉戰南方,參加安汶島,帝汶島攻擊作戰。1942年6月,此艦加入阿留申攻擊作戰,編入第五艦隊主力,占領阿圖島。之後從事運輸任務。10月以後,護航航空母艦“飛鷹”號進入特魯克島,轉戰所羅門海域,並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直到12月末,均在東部紐幾內亞從事運輸作戰。

1943年2月開始,此艦再次轉戰阿留申海域,參加了3月27日的阿圖島海戰。5月至年底,均在橫須賀至特魯克從事護航任務。1944年1月至4月,擔任海鷹,千代田航空母艦護航任務。

1944年5月14日,此艦從事馬尼拉至達沃的船隊護航任務,在西里伯斯海被美軍潛艇“北梭魚”號(Bonefish,SS-223)擊沉。

二戰著名戰艦

二戰中,海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盟軍和德國在大西洋,和日本在太平洋等區域進行了海上的殊死較量,由此使得許多海戰名垂史冊,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揚威二戰的著名戰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依阿華級戰列
長門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
塞班級輕型航空母艦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桑加蒙級護航航空母艦
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蒼龍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興登堡級戰列艦
黑天鵝級輕型護衛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瑞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
巨人級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
紐約級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
比睿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獅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沃克蘭級驅逐艦
鷹級驅逐艦
基林級驅逐艦
鄧拉普級驅逐艦
馬漢級驅逐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重型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重型巡洋艦
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
愛國丸級特設巡洋艦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
葉級重型巡洋艦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倫敦級重型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
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克什米爾號驅逐艦
威克斯級驅逐艦
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劍崎級潛水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千歲級輕型航空母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