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級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雲龍級是日本海軍最後建造的快速艦隊航母。主要設計目標是用來攻擊美國的護航艦隊而非作戰艦隊,通常和重巡洋艦隊一起使用。 1941年,日美關係持續惡化,日本海軍為對抗美國太平洋艦隊而籌備的戰時緊急建造計畫(簡稱“急”計畫)中,加入了雲龍級航空母艦。因屬緊急建造的艦種,幾乎沒有新增任何設計而直接使用稍稍修正的“飛龍型”設計圖。 原計畫建造15艘,因戰局惡化導致資源和生產力不足,只有三艘(雲龍、天城、葛城)完工,在建的三艘(笠置、阿蘇、生駒)被暫停建造,戰後分別解體。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雲龍級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雲龍級是日本海軍最後建造的快速艦隊航母,但主要設計目標是用來攻擊美國的護航艦隊而非作戰艦隊,通常和重巡洋艦隊一起使用。1941年,日美關係持續惡化,日本海軍為對抗美國太平洋艦隊而籌備的戰時緊急建造計畫(簡稱“急”計畫)中,加入了雲龍級航空母艦。因屬緊急建造的艦種,幾乎沒有新增任何設計而直接使用稍稍修正的“飛龍型”設計圖。。其中天城和笠置使用重巡最上級的主機,葛城和阿蘇則使用兩艘陽炎級驅逐艦的主機,所以比前幾艘的速度慢,阿蘇以下各艦和前幾艘都有些不同,雲龍級如果仔細區分可能就不只有2-3種等級了。

建造列表

原計畫建造15艘,因戰局惡化導致資源和生產力不足,只有三艘(雲龍、天城、葛城)完工,在建的三艘(笠置、阿蘇、生駒)被暫停建造,戰後分別解體。

時間表

雲龍

1942年8月1日在橫濱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43年9月25日下水,1944年8月6日完工。

1944年12月菲律賓戰局告急,“雲龍”號被指派從事緊急運輸任務,於12月18日從吳縣軍港出發,運送櫻花特攻機及陸軍部隊到馬尼拉。19日在上海附近海域被鮭魚號潛艇用魚雷擊沉,艦上官兵1240人全部陣亡。

天城

1942年10月1日在三菱長崎船廠開工建造,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編入第一航空戰隊。

1945年3月19日於吳縣軍港遭到空襲,被命中一枚炸彈。7月24日的空襲中再度被命中三枚炸彈而翻覆擱淺在港內。1946年12月被解體。

葛城

暫時稱為5003號,1942年12月8日在吳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944年1月19日下水,1944年10月15日完工,編入第一航空戰隊,是日本海軍最後建成的航空母艦。

1945年3月19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襲中,“葛城”號先後被直接命中4彈,喪失了機動能力。但“葛城”號仍然是日本投降時現役第二大的海軍艦船(最大為隼鷹號),戰後經修復,充當了人員輸送艦,接運繳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殘兵敗將。1946年12月22日在日立造船櫻島船廠解體,1947年11月30日解體完畢。

笠置

三菱長崎船廠建造,1943年4月開工,1945年4月因戰局惡化而中止建造工程,戰爭結束時工程僅達84%,1946年9月被解體。

阿蘇

吳海軍船廠建造,1943年6月開工,1944年11月下水後即停工,工程進度約60%,1945年7月日本所謂的本土決戰前夕被充作櫻花特攻機的靶艦而損壞擱淺,1946年12月被解體。

生駒

神戶川崎造船廠建造,1943年7月開工,1944年11月下水後也停工了,進度只達60%,1946年6月被解體。

技術特點

在設計上,雲龍級基本上沿用飛龍級的藍圖,不過艦橋的位置與形狀有所變化。鑒於飛龍級的艦橋在左舷中部而引起湍流的情況,雲龍級將艦橋設在右舷前部,艦橋之後緊接著是側向煙囪。

艦橋包括飛行田板一層在內共4層(飛龍型為5層),其各層配置情況如下:

最上層

最上層是露天甲板。從飛行甲板到頂部甲板為6.9米,四周圍以薄鋼板。這裡設有防空指揮所,裝備有12厘米和8厘米雙筒望遠鏡,以進行對空對海觀察。

防空指揮所稍前是操艦指揮所;稍後是雷達警戒指揮所,在圓筒狀的雷達室上面架設有雷達天線。防空指揮所的下面是羅經艦橋,比飛行甲板高4.6米。在該層甲板上,前面是羅經艦橋,後面是傳令所,最後端是露天部分,設有艦載機起降指揮所。該層艦橋的兩舷側,各有一部紅外線敵我識別器。

下部甲板

再下面是下部甲板艦橋,高出飛行甲板2.3米,其前後向外伸出部分均遮蓋。此層艦橋設有操舵室、作戰室兼海圖室、艦橋配線室、中波測定室和飛行員待機室。左右兩膚側裝有94式高炮及60厘米信號燈。此外,在首伸的突出部位裝有25毫米機關炮、雷達天線、測距儀和探照燈等,在後伸的突出部位裝有25毫米單管機關炮和信號燈等。

艦首

艦首為雙曲線狀,適航性能良好。艦首乾舷9米,比前、型航母的乾舷高出不少。日海軍當局接受第4艦隊事件的教訓,在建造中加強了艦體結構。所謂第4艦隊事件發生在1935年9月26日。演習時,該艦隊在岩手縣以東250海里處遭暴風(風速;50米/秒)的襲擊,有多艘大、中型艦艇受重創,54人死亡。有鑒於暴風造成的慘重損失,日海軍重視了艦體結構的強度,新造航母最上一層甲板一直延伸到艦首,除甲板的鋼板增厚外,船體肋骨的間距,前後端600毫米,中部1200毫米,從而使整個艦體,尤其艦首尾的結構得到加強。

艦首分6層甲板:最上層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最下層甲板和船艙甲板。在這些甲板上分布著艦員艙室、軍言艙室、倉庫、油艙和錨鏈艙等。艦尾是仿效飛龍級的,後部乾舷頗高,目的是提高適航性能。舵是採用蒼龍型的,由中央部支持約半衡舵,向外側傾斜。

飛行甲板

飛行甲板的大小與前型航母的一樣,長216.9米,最大寬度27米,從吃水線到飛行甲板2.7米。飛行甲板前後各裝有升降機一部(比飛龍級少一部中升降機),均大型化(14米×14米),以適應不斷增大的新式艦載機的需要。裝備了三式10型油壓式著艦攔阻裝置,共4部,12條橫索。最大攔阻距離45米,最大減速度2.5G(過載),最大攔阻速度40米/秒,最大飛行重量6噸。此外還裝備三式10型油壓式滑跑攔阻裝置3部。最大攔阻距離12米,最大減速度4.5G,最大攔阻速度23米/秒,最大飛行重量6噸。

此外,飛行甲板上有前後2部升降式揚彈筒。前部為大型,主要用來輸送魚雷及航彈;後部為較小,主要用來輸送航彈。全艦共裝有800公斤航彈72枚,250公斤航彈288枚,60公斤航彈456攻,91式改六型魚雷36條(可同時調試魚雷6條)。

計畫搭載的艦載機

計畫搭載的艦載機為零式戰鬥機15架,97式攻擊機20架,99型轟炸機30架,共65架。因機庫收容不下這么多飛機,便決定將其中11架系留在飛行甲板上。雲龍級還接受海戰的經驗教訓,改善機庫的防火與通風條件。機庫分上下兩層,上層分4個區,下層3個區,上下兩層每隔3米設有一個滅火噴射頭。機庫內側壁上配置了泡沫式滅火裝置。為防止因汽油或瓦斯外泄而引起的火災,改善了機庫內的通風換氣條件。以往航母的通風換氣時間為10一15分鐘,該級艦僅需半分鐘。此外在航行中,還能從艦外吸進空氣,機庫前後端均有通氣。升降機的開放也可進氣,改進了與外界進行空氣交換的條件。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7150噸
尺寸長216.9米,最大寬度27米,從吃水線到飛行甲板2.7米
航速32節
主火力127mm12座
副火力4.7英寸6座、25mm51座、13.2mm715922座
艦載機60架,可搭載到70架
雷達21型13式

服役事件

雲龍

1942年8月1日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43年9月25日下水,1944年8月6日完工。此艦是日本海軍最後一艘以動物命名的航空母艦。

1944年12月菲律賓戰局告急,“雲龍”號被指派從事緊急運輸任務,於12月18日從吳縣軍港出發,運送櫻花特攻機及陸軍部隊到馬尼拉。19日在上海附近海域被美軍“雄鮭”號(Redfish。SS/AGSS-395)潛艇用魚雷擊沉,艦上官兵1240人全部陣亡。

天城

暫時稱為5001號,1942年10月1日在三菱長崎船廠開工建造,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

之後雲龍與天城編入最後的第一航空戰隊。然而此時日軍在海上的活動已經有諸多限制,天城只能停泊於吳港外的三子島。

1945年3月19日於吳縣軍港遭到空襲,被命中一枚炸彈。7月24日的空襲中再度被命中三枚炸彈而翻覆擱淺在港內。二戰後除籍,1947年7月31日打撈成功,對其解體,12月被解體。其艦體用於建造一座棧橋,其他部分用於建造鐵道聯絡船。天城也是三菱長崎造船廠完成的最後一艘軍艦,之後下水的笠置號隨即轉移到佐世保海軍工廠,只完成了八成工程即停止建造。

葛城

暫時稱為5003號,1942年12月8日在吳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944年1月19日下水,1944年10月15日完工,編入第一航空戰隊,是日本海軍最後建成的航空母艦。

二戰結束前被疏散到吳港外的三子島,1945年3月19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襲中,“葛城”號先後被直接命中4彈,喪失了機動能力。但“葛城”號仍然是日本投降時現役第二大的海軍艦船(最大為隼鷹號),戰後經修復,充當了人員輸送艦,其可以容納12000人,負責接運繳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日軍人員。1946年12月22日在日立造船櫻島船廠解體,1947年11月30日解體完畢。

笠置

三菱長崎船廠建造,1943年4月14日開工,1944年10月19日下水返回佐世保海軍工廠舾裝,1945年4月1日因戰局惡化而中止建造工程,戰爭結束時工程僅達84%,1946年9月1日被解體,1947年12月31日完成,獲得10280噸鋼材。

阿蘇

暫時稱為5006號,吳海軍船廠建造,1943年6月8日開工,1944年11月1日下水後8天即停工,工程進度約60%。

一直停泊在吳港內的倉橋島,1945年7月日本所謂的本土決戰前夕被充作櫻花特攻機的靶艦而損壞擱淺,1947年2月10日被解體。

生駒

暫時稱為5007號,神戶川崎造船廠建造,1943年7月5日開工,預定1944年11月17日下水,但下水前8天停工了,進度只達60%。

1945年4月暫時疏散到小豆島麗池田灣,停泊到戰爭結束,1946年6月被解體,1947年3月10日解體完畢。

二戰著名戰艦

二戰中,海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盟軍和德國在大西洋,和日本在太平洋等區域進行了海上的殊死較量,由此使得許多海戰名垂史冊,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揚威二戰的著名戰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依阿華級戰列
長門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
塞班級輕型航空母艦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桑加蒙級護航航空母艦
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蒼龍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興登堡級戰列艦
黑天鵝級輕型護衛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瑞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
巨人級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
紐約級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
比睿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獅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沃克蘭級驅逐艦
鷹級驅逐艦
基林級驅逐艦
鄧拉普級驅逐艦
馬漢級驅逐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重型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重型巡洋艦
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
愛國丸級特設巡洋艦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
葉級重型巡洋艦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倫敦級重型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
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克什米爾號驅逐艦
威克斯級驅逐艦
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劍崎級潛水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千歲級輕型航空母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