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山大學

第四中山大學

第四中山大學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中國重點大學,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和審定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導師的高校。

基本信息

第四中山大學原名東南大學.張乃燕為校長,一月內開學,前日該校學生會代表龍郁文會同讀書運動會代表陳育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第四中山大學鳳往教廳見張乃燕君,表示歡迎,並促即負責進行,張君表示苜肯,並一月內改組完竣,實行開學。昨陳育鳳赴滬,趨竭中央教育委員於環龍路李石曾私寓,當由李及褚民誼接見,褚氏謂江蘇現已劃為大學區,東南大學即改組為第四中山大學,校長與全省教育計畫,統與教育廳長總管一切,下設評議會、研究院及高等教育部。

簡介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第四中山大學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中國重點大學,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和審定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導師的高校。學校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區位於四牌樓2號,是六朝宮苑的遺址,也曾是明朝國子監所在地,千百年來書聲不斷,學澤綿延。

第四中山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之一,素有“學府聖地”和“東南學府第一流”之美譽。東南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1年經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導,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正式建立東南大學,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兩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長。他周咨博訪、廣延名師,數十位著名學者專家薈萃東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稱、第四中山大學以科學名世"之譽。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設理、工、、農、、法、教育七個學院,學科設定之全和學校規模之大為全國各高校之冠。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工學院從南京大學獨立出來,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南京大學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56年,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一半師資力量西遷成都,支援建設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1958年前後,南京工學院先後分出食品化工、農機三系,分別建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

1988年5月,為了促進學校發展,改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東南大學合併辦學,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百年,是不斷探索辦學、育人之道的百年,積澱了優良的歷史傳統。從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學”的南高精神;從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止於至善”的校訓,到國立中央大學“誠、朴、雄、偉”之學風,為發展科學、振興中華而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奮鬥精神,激勵著每一個東大人去創造輝煌的業績。

第四中山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創業發展,如今已成為一所以工為特色,理、工、醫、文、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現有教職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導師300人,兩院院士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4人,國家“十五”863第二屆領域及主題專家組成員5人,在全國高校中連續兩屆排名第二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專家顧問組成員1人,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7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3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71人。

第四中山大學辦學條件優異。學校設有國家級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基地具有電工電子實驗中心、計算機硬體套用實驗中心和EDA實驗中心等)、計算中心、現代分析測試中心、電化教育中心、工業發展與培訓中心等教學實習基地,並建立了網上遠程教育系統,實現了教學科研手段的現代化。學校圖書館面積3萬多平方米,藏有各類圖書資料227萬冊。學校總面積427公頃。

近年來,學校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1個一級學科在2002-2004全國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名列全國前十名,其中6個一級學科位列全國前五名。目前,學校擁有60個本科專業,208個碩士點,9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個國家二級學科重點學科,1個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22個江蘇省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5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一批重點科研基地。06年教育部學科排名,計算機專業全國第14,生物醫學工程全國第1,信息與通信工程全國第8,電子科學與技術全國第6,機械工程全國第21,控制學科與工程全國第14,化工全國第20。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第四中山大學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努力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996年通過“本科教學優秀學校評價”,是全國首批獲此殊榮的3所高校之一。2003年成為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之一。2004年有9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名列全國高校第四,目前,全校共有10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現學校共有40多個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多人。另有非學歷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2002年被批准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與社會力量共同投資興辦了第四中山大學成賢學院。2004年,成立吳健雄學院。該學院依託學校的重點學科,匯集學校一流教師,享用學校一流資源,採用分級導師制,是東南大學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特區”。

第四中山大學校園總面積6408畝,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建成於1930年的大禮堂,已成為學校的標誌性建築,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舉辦各種會議和大型活動的理想場所。當年吳健雄就讀的“健雄院”和新落成的吳健雄紀念館交相輝映,不僅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世界科學領域中的尊崇地位,還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發奮努力,勇攀世界科學高峰。聳立在四牌樓校區的六朝松,古勁蒼籠,傲骨崢嶸。千百年來,人們圍繞這棵古松,嗟嘆興詠,留下許多趣聞逸事,是海內外校友心目中母校的象徵。它旁邊的“梅庵”,是為了紀念東南大學最早的前身兩江師範的督學、清朝大書法家李端清(字梅庵)先生而修建的,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成立。1923年落成的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的老圖書館,典雅端莊,比例勻稱,構圖秀麗,入口處愛奧尼柱廊及牆面裝飾細部極為精美,是國內近代建築的優秀作品。承載著東南大學德智體三育並舉辦學思想淵源的體育館於1923年落成,該館外形簡潔明快,內部設施俱全,配套功能堪稱當時國內高校之最,除了作為師生體育健身之外,學校的諸多重要活動亦常於此舉行,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教育家杜威、印度詩人泰戈爾等,均曾在此作過講演。

第四中山大學目前在建的九龍湖校區於2006年8月投入使用,待整個校區建成後,東南大學將擁有一個完整的集本科生、研究生教學為一體的校園,東南大學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第四中山大學以“科教興國”為己任。學校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積極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和重大戰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略高技術研究,已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高新技術研究和輻射的重要基地。2005年東南大學科研經費達到5.5億元(江蘇高校第一),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申請的專利數連續多年在全國高校中保持領先。在2003年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評估中,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名列全國第八。

第四中山大學是中國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大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交流活動更加活躍,已與美國、德國、日本、瑞士、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韓國等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定;邀請包括楊振寧、丁肇中、萊恩、沙巴克等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一大批國際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訪問。

今日的第四中山大學將秉承百年優良傳統,勵行“止於至善”校訓,凝心聚力,集成創新,團結奮進,沿著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創建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實踐,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重大事件

◆1920年,首開女禁,招收了中國國立高等教育歷史上第一批女大學生(共8名),中國第一屆男女同校的大學
第四中山大學
生。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1937年,因抗戰局勢轉變,內遷,與重慶大學共同辦學。

◆1947年,學校爆發“反飢餓、反內戰”五.二0學生運動。

◆1952年,進行大規模高等教育布局調整,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理工科為主。

◆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復更名為“東南大學”,從理工大學轉變為綜合型為主。同年,征地千餘畝,於南京市浦口區創建“東南大學浦口分校區”。

◆1991年,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四校合併,前中央大學醫學院/農學院校區(丁家橋校區)重回母校懷抱。

◆2003年,征地3700畝,於南京市江寧區創建“東南大學九龍湖主校區”。

◆2006年,“東南大學九龍湖主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歷任校長

1952年前

繆荃孫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

李瑞清1905年-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江謙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郭秉文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張乃燕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校長)

朱家驊1930年-193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羅家倫1931年-194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顧孟餘1941年-1943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蔣介石1943年-1944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顧毓琇1944年-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吳有訓1945年-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周鴻經1948年-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梁希1949年-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校長)

潘菽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校長)

1952年前工科負責人

1920年-1921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工藝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楊杏佛

1921年-1924年國立東南大學工科主任茅以升

1924年-1925年河海工科大學校長茅以升

1925年-1927年河海工科大學校長楊孝述

1927年-19##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周仁

1931年-1932年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顧毓琇

19##年-19##年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陸志鴻

1944年-1945年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陳章

1946年-1947年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劉敦楨

1947年-1948年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陳章

1948年-1949年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盧恩緒

1949年-1952年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錢鍾韓

1952年後

1952年-1956年南京工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汪海粟

1957年-1959年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楊德和

1959年-1968年南京工學院第一書記兼院長劉雪初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1973年2月—1974年10月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何冰皓

1974年11月—1975年5年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林克

1978年5月—1979年8月南京工學院院長盛華

1979年—1979年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吳覺

1979年-1983年南京工學院院長錢鍾韓

1983年12月—1986年12月南京工學院院長管致中

1985年-1993年南京工學院院長、東南大學校長韋鈺

1993年11月—1997年10月東南大學校長陳篤信

1997年10月—2006年6月東南大學校長顧冠群

2006年6月—至今東南大學校長易紅

校歌

詞:王步高曲:印青

東攬鐘山紫氣
北擁揚子銀濤。
六朝松下聽簫韶。
齊梁餘韻在,
太學令名標。
百載文樞江左,
東南輩出英豪。
海涵地負展宏韜。
日新臻化境,
四海領風騷

賞析

一.這是一首以《臨江仙》詞調寫成的歌詞。 《臨江仙》屬雙調,間於中調與小令間。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仙呂調”是“黃鐘宮”的六調之一,“黃鐘大呂”屬高亢激越的聲調,故極長於抒情。《臨江仙》別體很多(共13種),此用第六體(依《詞律》)。開頭用兩個六字句,上下片結尾用兩個五字句,字數相同,平仄相反,易於形成對仗。全詞僅58字,也方便記誦。

二.詞用一組工整的對仗句開頭:“東攬鍾山紫氣,北擁揚子銀濤”,首先與出東大的地理位置。東大地處南京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又位於鍾山之西南。鍾山,一名蔣山,乃至南京第一名勝。山高高聳立於城東北,距東南大不僅兩三華里,從學校望去,不僅山似乎近在咫尺,甚至草木也依稀可辯。東晉時,因山有紫色石而被南遷的達官貴人改名“紫金山”。其實,真紫金山在山西境內,東晉南渡士人只是藉此慰藉自己的思鄉之情。這裡的“紫氣”不是用老子“紫氣東來”之典,而是切“紫金山”這名。庚信《哀江南賦》中便有“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之句。由於山近,仿佛可將山中之山嵐紫氣“攬”之入懷。後一句切東大位於揚子江畔。“北擁”二字又明言學校主要部分在江南卻又橫跨長江兩岸,“江南”是令天下人魂牽夢繞之地,謝脁《入朝曲》云:“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況且又得鍾山之拱衛,依山傍水:山是名揚天下之山,水是全國最大之水,得山水之滋養,誕生這樣一所全國名校具有了地域上的優勢。

這裡很注意鍊字鍊句,而著力於兩個動詞“攬”和“擁”。前者有舉手可及之義,明言鍾山與我校相鄰關係;而一“擁”字,似乎將萬里長江“擁”入懷中,既有《岳陽樓記》中“涵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磅礴氣勢,又暗指東大腳跨長江兩岸,兩岸四地,而長江居其中,似乎“擁”長江入校中,自然氣勢奪人。

這兩句又運用了工整的對仗句,“東”與“北”同屬方位詞,“攬”和“擁”均屬動詞,而主語均為省略了的“東南大學”。“鍾山”與“揚子”是地名對(山水對)。“紫氣”與“銀濤”也對得很工,“紫”、“銀”均是色彩。李白寫長江時曾云:“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玄暉(脁)曾以白“練”比喻長江的靜態,“銀濤”與“白練”異中有同,擁“銀濤”入懷,頗有詩意。這兩句不僅寫出東大地理位置的優勢,也寫出其依山傍水之美,給人以美的感受。且“攬”、“擁”氣魄宏大,透出東大不凡的“大氣”。

第二校歌

《春暉曲》

作曲:龍飛 作詞:謝建明張鴻雁

綠草正含芳,梧桐映禮堂,春華豆蔻共寒窗,秋實歲月敘短長。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你用甘醇的乳汁,育英才,作華夏棟樑。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長江東流去,鐘山鐫滄桑,歲月增染兩鬢霜,六朝古松更堅強。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你用辛勤的汗水,育桃李,喜滿園芬芳。

玄武柳依陽,梅庵月影長,躬耕學海苦作舟,更有夜讀伴星光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你用綿綿的情絲,結友誼,願地久天長。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我用心中的戀曲,輕輕地啊把你歌唱。

背景

第四中山大學第二校歌《春暉曲》是東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專門創作的紀念歌曲,與大氣磅礴的《東南大學校歌》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歌曲婉轉多情,極富江南文苑雋秀的藝術氣質,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歌曲前奏部分扣人心弦的小提琴獨奏部分,尤其精妙,更是把校友們對母校的深深眷戀抒發到極致,觸及到心靈不能到達的深處。

圖書館

第四中山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圖書館之一,其前身是始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藏書樓。1923年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獨立建館,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該建築被稱為中國20世紀初期圖書館建築的優秀作品之一。一百多年來,圖書館先後經歷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書儀器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孟芳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南京工學院圖書館等歷史發展階段,1988年,復更名為第四中山大學圖書館。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等院校與東大合併,2007年3月九龍湖新校區圖書館建成,目前,第四中山大學圖書館形成了以九龍湖校區館為總館、四牌樓校區館、丁家橋校區館為分館的圖書館體系,整體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圖書館現有館舍面積6.1萬多平方米,總閱覽座位6000多席,累計館藏紙質文獻293餘萬冊,中文現刊3200多種,外文現刊906多種,中外文電子圖書115.91萬冊,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2.6萬餘種,各類資料庫129個。館藏文獻以理工科、生物醫學為主,兼及人文社科、管理學科等,形成了電子信息、土木建築、生物醫學等學科的館藏特色。各個校區分館實行統一的開放制度,每周開館時間達98小時,主要閱覽室從早上8時連續開放至晚間10時,年入館讀者約280萬人次。圖書館公共閱覽區為讀者提供網路連線連線埠和用於查詢的計算機終端,總館公共區域可通過無線方式接入網路,讀者可以方便地查詢館藏信息、使用各類專業資料庫等。圖書館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網路信息服務,學校師生可以通過校園網上任意客戶端自由訪問各種資料庫資源或自行預約和續借圖書。

圖書館設有采編部、系統與數位化建設部、九龍湖流通閱覽部、九龍湖信息諮詢部、四牌樓流通閱覽部、四牌樓信息諮詢部、丁家橋分館、文獻情報教研室和行政辦公室等9個部門。現有在職職工146人,其中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15人,中級職稱69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人,碩士20人。全體館員本著“讀者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努力為讀者營造文明、有序、舒適、開放的學習和信息利用環境,為東南大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文獻信息服務保障。

教育部在第四中山大學圖書館設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國教材中心”,科技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內外用戶提供科技成果鑑定、評獎及科技項目的查新服務,外國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築和力學等學科的外國教材收藏為主。作為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和JALIS(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東南大學圖書館還擔負館際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第四中山大學圖書館設有“江蘇省高校工學文獻中心”和“江蘇省高校西文圖書采編中心”,工學文獻中心承擔工程技術文獻資源的建設,高校西文圖書采編中心承擔為江蘇高校採集外文圖書資源的任務。設於館內的東南大學情報科學技術研究所,擔負著圖書館學碩士點教學和各類型資源培訓的工作。

第四中山大學圖書館正朝著建設“有特色的,開放式、數位化、研究型的國內一流大學圖書館”目標不斷開拓,努力向前!

醫學院

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源自南京鐵道醫學院,目前由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組成。下設有:

◆1所直屬附屬醫院----附屬中大醫院(江蘇首批三所三級甲等醫院之一)

◆9所非直屬附屬醫院

◆36所教學醫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院簡介

第四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84年12月,其科研和教學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基礎、先導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和交叉性的新材料已經成為該學院教學和研究的主流

目前該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涵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四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按以上四個二級學科方向招生;本科按材料科學與工程大類招生、大類培養,並設有金屬材料、土木工程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和先進材料製備與套用四個方向。圍繞研究型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該學院一直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近五年來,該學院承擔了國家“863”高技術,“973”重點基礎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和面上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防科工委高技術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攻關項目、高技術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八十餘項,參與了神舟飛船、三峽水利工程、潤楊大橋、南京捷運和蘇通大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任務。先後獲得三項國家發明獎、十餘項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發明專利三十餘項,發表高水平論文500餘篇。其研究成果在國防、汽車、機械、石化、能源、道路橋樑、水利工程、房屋建築、地下工程中得到廣泛套用,為國民經濟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沿革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第四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84年12月,起初由原機械工程學院的金屬材料教研組、金屬材料研究室、分析測試中心組成,之後又相繼併入原土木工程學院的建築材料與製品教研組、原機械工程學院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組。建學院後,經不斷整合充實,綜合實力得以持續提升,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經幾代人艱苦奮鬥、長期積累的結果,因而,說到材料學科的發展歷程,就得從20世紀初最早建立的機械工程學院(科)和土木工程學院(科)追述。
1951年以前
1916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設立工藝專修科,以培養中等實業學校機械製造工藝師資為目標,從事專門機械工程教育。根據教學計畫要求,在校內先後建立鍛工場、金工場、鑄造場、木工場,併購辦儀器,添聘歐美工學專家為高深工學之訓練及研究。
1923年,當時的河海工科大學併入第四中山大學,使原東大土木工程科實力大為增強,設立了材料實驗室。抗日戰爭前該實驗室已擁有一台20噸萬能試驗機、一台200噸壓力機,為當時國內稀有設備。
1947年春,原中央大學土木學院與導淮委員會合作,由吳中偉(我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主持創建了國內第一所專門從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試驗室,該室在推動我國混凝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52年—1965年
1952年,成立金屬工學教研組,隸屬機械工程學院。當年應國家之人才急需,招收“鑄造”專修科,一年後按上級部門指示,學生調整到上海交通大學。
1954年,成立鑄造工程教研組,隸屬機械工程學院,並設定本科“鑄造”專業,同年始招生。
1955年,設立“建築成品及零件生產”專業,並組建了該專業教研組,隸屬土木學院。該專業為國內首批設立,後因聽從原蘇聯專家意見,併入化工學院“水泥”專業。
1956年,根據原高教部意見,恢復在土木學院設立“裝配式建築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製品及構件生產”專業,並開始本科招生。
1959年2月,受“大躍進”的“大辦工廠,大煉鋼鐵”影響,奉命成立冶金學院,一學期後又奉命撤消。該學院部分教師併入鑄造教研組,故鑄造教研組曾一度改名為鑄冶教研組
1960年,為適應中國建設需要、與全國同步,“裝配式建築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製品及構件生產”專業改為“混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凝土及建築製品”專業。
1962年,開始“鑄造”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工作,當年招收2名研究生,由舒光冀教授指導。
1965年開始,“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工作,由姚璉教授指導。
建立專業教研組後,教研組在專業建設、教學計畫的制訂及實施、教學法研究、教材和實驗室建設、青年教師培養等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這段時期比較注重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師生下到生產第一線,學生從中獲得專業實踐,教師從中吸取素材以充實課程教學,使人才培養貼近企業生產實際。
1966年—1976年
經歷“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1年間學校教學科研基本處停頓狀態。
1972年至1977年,“鑄造”專業招收六屆“工農兵”學員,除最後一屆為兩年學制外,其餘均為三年學制。
1974年至1976年,“建築材料及製品”專業招收三屆“工農兵”學員,學制均為三年。“文革”使我國經歷了一場浩劫,高等學校作為重災區,知識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傷害。儘管如此,1972年招收“工農兵”學員後,面對學員文化基礎存在的嚴重參差不齊狀況,廣大教師還是投入了極大的心血和熱情。經教師們的精心培養,不少當年的畢業生,如今已在各種崗位上成為中堅。
1977年—1984年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聯考,“建築材料及製品”專業恢復招生。
1978年,恢復“鑄造”專業研究生、本科招生。
1979年,由金屬工學教研組、鑄造教研組和其它單位抽調教師組建金屬材料教研組,隸屬機械工程學院。
1980年,設定本科“金屬材料”專業,隸屬機械工程學院,當年始招生。
1981年,設立“鑄造”專業博士點,是中國首批建立的博士點之一。舒光冀教授首批獲準為博士生導師,為該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因培養研究生和開展科研工作需要,由鑄造、金屬材料、金屬工學三個教研組抽調教師組建金屬材料研究室,隸屬機械工程學院。同年11月設立“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碩士點,隸屬土木工程學院,是我國第一批設立的該專業碩士點。
1983年,成立分析測試中心,隸屬機械工程學院。
“文革”結束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全國形勢發生了歷史性轉折,中央相續出台了若干推動國家科技和高教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社會重樹尊師重教之風,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師生員工的工作熱情,使學校各項工作得以迅速恢復,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資源的改善等諸方面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這一時期,材料學科在“鑄造”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專業領域內,已發展為具有雄厚師資力量,躋身國內一流的學科。舒光冀教授曾任全國高等工業學校教材編委會鑄造分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1984年主持召開了全國首屆高校鑄造專業研究生教學研究年會。
1984年12月至今
1984年,為適應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促進學科建設,結合學校已具備的教學科研基礎,經充分論證,學校批准,於12月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由原隸屬於機械工程學院的金屬材料教研組、金屬材料研究室、分析測試中心組成,負責組織和進行本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原屬機械工程學院的本科“金屬材料”專業也隨之併入(後按教育部的本科專業目錄,亦稱“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主要承擔“金屬材料”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生、“鑄造”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和本學科的科研工作。
1989年8月,為構建校級分析測試平台,分析測試中心脫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併入新成立的東南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1990年,設立“金屬材料”專業碩士點。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1992年,根據學校決定,原隸屬於土木工程學院的建築材料與製品教研組併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原隸屬土木工程學院的本科“建築工程材料”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碩士點也隨之併入。
1994年,依據金屬材料與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發展方向,增設“複合材料”專業碩士點。
1997年,為適應學院科研工作需要,於10月成立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1998年,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指導和學校統一部署的要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統一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設金屬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兩個專業培養方向。同年6月,為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構築材料學科實踐教學新體學院,經學校批准,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下設金屬材料實驗室和建築材料實驗室

2000年,通過申報、評審,於12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含“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和“材料加工工程”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3年,學校分析測試中心和原機械工程學院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組併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使學科得到進一步整合提升,同年10月,經批准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科專業增設“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培養方向。
2004年,增設“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本科專業增設“先進材料製備與套用”專業培養方向。

學校及專業排名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該校在《2008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8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06年教育部一級學科學科排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國第14,生物醫學工程全國第1,信息與通信工程全國第8,電子科學與技術全國第6,機械工程全國第21,控制學科與工程全國第14,儀器科學與技術全國第7,化學工程與工藝全國第20,數學全國第23,管理科學與工程全國第14。
在90年代中期,大學排行榜初興,由於某些特定原因,第四中山大學的排名一路飆升;但全國六、七名的位置,與學校實力並不相稱,第四中山大學當時是較為單一的工科院校,而在綜合性的排行體系下,並不占優。其後學校格局因合併風潮巨變,第四中山大學為了迅速擴大規模,草率地合併了若干所實力較差的學校學院,導致本世紀初期,在各版本的大學排行榜中,名次急速下跌,一度跌至20名開外,學校危機意識增強。九龍湖校區建成後,學校的綜合性大學建設方案成果初現,非工科專業實力普遍明顯增強,東南大學成功完成了由工科性大學向綜合性大學的轉變,排名亦穩步回升,呈現了良好的長期發展趨勢。

九龍湖校區

第四中山大學一校五區的狀況給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於校區過於分散,使得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人為分離,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分離,削弱了教師與學生的聯繫,影響到人才素質的提高;由於校區過於分散,造成了基礎設施重複建設,加大了學校管理、運行和控制的成本;由於校區過於分散,難以形成統一的校園文化和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成長空間和校園環境。
此外學校的校園總面積也嚴重不足,從國內外大學的經驗和兄弟高校情況看,象東南這樣規模的高校,主校區的面積一般需要3000-5000畝。

基於上述原因,學校在2002年底做出了學校建設重點南移的戰略決策,決定在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征地3700畝建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設主校區(稱為九龍湖校區)。新校區位於開發區南部的九龍湖畔,機場高速路以東,寧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環路以北,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距四牌樓校區約20公里。江寧是南京市未來發展的主要區域,九龍湖校區所處的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南京市區與祿口機場之間。區內路網縱橫、山清水秀、基礎設施完備、區位優勢明顯,目前是南京三個開發區中引進資金最多、成長最快、發展勢頭最好的開發區。現已有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校區,南汽菲亞特、熊貓愛立信等國內知名的大學和企業在區內落戶;正在開工建設的IT工業園、外貿工業園、台灣機電工業園、紡織工業園等產業園區也吸引了眾多的客商入駐;這些都為學校今後充分發揮以工為特色、多學科綜合的優勢,與企業和社會形成良性互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九龍湖校區的建設不僅為加快新一輪學校建設發展、實現學校奮鬥目標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質條件,同時也為解決困擾我校多年的“一校多區”問題提供了重要契機。隨著九龍湖校區即將開工建設,我校新的百年建設和事業發展已拉開序幕。九龍湖校區的建設將極大地拓展我校未來的發展空間,改變目前各校區的功能布局,學校的建設重點和管理重心也將發生很大變化。這是學校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必將對未來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九龍湖校區將會建設為第四中山大學主校區。是學校21世紀發展建設的主要區域,第四中山大學新百年形象的標誌,展示學校形象和對外開放合作的視窗;學校行政管理中樞,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留學生培養基地、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九龍湖校區建設是我校本世紀頭十年建設和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實現新的百年輝煌的奠基之舉,是布局調整的關鍵環節。新區建設規模大、投資力度強、質量要求高、建設周期長,校區布局和功能定位調整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既要堅定不移地圍繞學校總體目標積極推進,又要考慮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統籌兼顧、分步實施、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一期調整安排

時間安排為2003-2005年,2005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入駐九龍湖校區的單位和部門為:
學校黨政機關的大部和部分院系機關的主體搬到九龍湖主校區;
學校直屬單位和教學、實驗等教學輔助部門、後勤服務部門根據需要將主體大部搬入九龍湖主校區;

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

除建築系、醫學院等少部分院系外,絕大部分一至三年級本科生教育全部搬到九龍湖校區
部分院系的四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搬至九龍湖校區;
為本科教育服務的基礎實驗室、專業基礎實驗室,部分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研服務的專業實驗室搬遷至九龍湖校區。

二、三期調整安排
時間安排為2005-2015年,二、三期工程建成,基本完成校區歸併和功能調整:
全部的全日制本科教育集中在九龍湖校區,其他校區不再承擔本科教育功能;
除少數專業學位等特殊情況,研究生教育基本上在九龍湖校區完成;
大部分科研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入駐九龍湖校區。
學生規模
九龍湖校區一期學生規模為本科生12000左右;研究生3400人,其中博士生900人。
二、三期完成後學生總規模在3.2萬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萬人,研究生1.2萬人。

通信地址

本部四牌樓校區:
地址:南京市四牌樓二號
郵政編碼:210096

九龍湖校區:
地址:南京市江寧區東南大學
郵政編碼:21118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