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邵武是歷史文化古城。自三國吳王孫權置昭武縣,因晉朝避司馬昭諱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為福建八府之一,歷史上曾出2個宰相、7個兵部尚書,宋代民族英雄李綱,著名文學評論家嚴羽出生於邵武。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邵武境內就有古閩越先民拓土開荒,生息繁衍。
西漢初,閩越王無諸築"鳥阪城",屯重兵於此,並建閱兵台(後人稱之為越王台)以操演軍馬,與漢王朝抗衡。漢武帝平定閩越後,劃歸縣治。
三國東吳孫策時,曾把江東罪吏犯徒遷徙邵武,設長樂、將檢二村,至吳永安三年(260),首置"昭武縣",屬建安郡。至今已1700餘年。
行政區劃
全市轄4個街道、12個鎮、3個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城郊鎮、水北鎮、下沙鎮、衛閩鎮、沿山鎮、拿口鎮、洪墩鎮、大埠崗鎮、和平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桂林鄉、張厝鄉、金坑鄉。
歷史沿革: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昭武縣,屬建安郡。晉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縣,曾名昭陽、武陽、邵陽、昭武。隋開是九年(589)廢縣,歸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復置邵武縣,屬撫州。唐武德四年(621)屬建州。五代晉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縣,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復名邵武。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屬邵武軍。元至元十三年(1276)屬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屬邵武府,清亦同。民國初屬建安道。1932年曾建蘇維埃政府,1949年5月9日解放,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1983年撤縣設省轄縣級邵武市,現由南平市代管。
2000年,撤銷大竹鄉,設立大竹鎮;吳家塘農場改制設立吳家塘鎮,吳家塘鎮轄吳家塘居委會和坊上、行嶺、楊家圩、鐵羅、莊壇5個村;吳家塘鎮人民政府駐吳家塘。2000年底,邵武市轄4街道12鎮3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拿口鎮、和平鎮、水北鎮、大埠崗鎮、沿山鎮、洪墩鎮、城郊鎮、下沙鎮、衛閩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張厝鄉、桂林鄉、金坑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88401人,其中:昭陽街道 35198人、通泰街道 39861人、水北街道 35127人、曬口街道 8055人、城郊鎮 12899人、水北鎮 19045人、下沙鎮 8421人、衛閩鎮 7433人、沿山鎮 15322人、拿口鎮 21853人、洪墩鎮 13790人、大埠崗鎮 11312人、和平鎮 14443人、肖家坊鎮 9845人、大竹鎮 7467人、吳家塘鎮 7075人、桂林鄉 9666人、張厝鄉 5699人、金坑鄉 5890人
2003年,邵武市轄4個街道、12個鎮、3個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拿口鎮、和平鎮、水北鎮、大埠崗鎮、沿山鎮、洪墩鎮、城郊鎮、下沙鎮、衛閩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張厝鄉、桂林鄉、金坑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30.1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0萬人
鄉鎮簡介:
昭陽街道代碼350781001
轄9個社區、1個村委會:~001_公太社區、~002_五一九社區、~003_城豐社區、~004_登雲社區、~005_古城社區、~006_行春社區、~007_華光社區、~008_新建社區、~009_大同居委會、~201_大同村。
通泰街道代碼350781002
轄8個社區、1個村委會:~001_城富社區、~002_城裕社區、~003_北門社區、~004_西門社區、~005_五四社區、~006_躍進社區、~007_月山關社區、~008_熙春社區、~201_長坪村。
水北街道代碼350781003
轄9個社區:~001_水東社區、~002_橋頭社區、~003_水北社區、~004_飛機坪社區、~005_太保路社區、~006_小西門社區、~007_王寶段社區、~008_車家園社區、~009_越王社區。
曬口街道代碼350781004
轄5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001_曬口社區、~002_碓下社區、~003_雲屏(煤礦)社區、~004_下沙居委會、~005_灑溪橋居委會、~201_新豐村、~202_高峰村。
城郊鎮代碼350781100
轄9個村委會:~201_蓮塘村、~202_朱山村、~203_香鋪村、~204_山口村、~205_隔應村、~206_高南村、~207_台上村、~208_芹田村、~209_莆明村。
水北鎮代碼350781101
轄11個村委會:~201_大乾村、~202_龍斗村、~203_王亭村、~204_上坪村、~205_楊梅嶺村、~206_大漠村、~207_故縣村、~208_一都村、~209_二都村、~210_三都村、~211_四都村。
下沙鎮代碼350781102
轄5個村委會:~201_下沙村、~202_屯上村、~203_胡書村、~204_分站村、~205_洛田村。
衛閩鎮代碼350781103
轄6個村委會:~201_外石村、~202_衛閩村、~203_王溪口村、~204_陳坊村、~205_謝坊村、~206_高坊村。
沿山鎮代碼350781104
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001_沿興居委會、~201_砂坑村、~202_徐溪村、~203_沿山村、~204_三元村、~205_古山村、~206_百樵村、~207_上樵村、~208_下樵村、~209_里居村、~210_紅路村、~211_周源村、~212_危家戈村、~213_下舍村。
拿口鎮代碼350781105
轄2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001_第一居委會、~002_第二居委會、~201_三豐村、~202_界竹村、~203_扁竹村、~204_莊上村、~205_南溪村、~206_冊前村、~207_肖坊村、~208_山下村、~209_竹前村、~210_固住村、~211_朱坊村、~212_加尚村、~213_池下村。
洪墩鎮代碼350781106
轄8個村委會:~201_沙上村、~202_橋頭村、~203_王玢村、~204_尚讀村、~205_洪墩村、~206_宜坊村、~207_河坊村、~208_水口寨村。
大埠崗鎮代碼350781107
轄11個村委會:~201_蕪窟村、~202_寶積村、~203_李源村、~204_河源村、~205_大埠崗村、~206_竹源村、~207_加州村、~208_松樹坪村、~209_溪上村、~210_烏石村、~211_鐵洋村。
和平鎮代碼350781108
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001_禾鳳居委會、~201_坎下村、~202_坎頭村、~203_朱源村、~204_鹿口村、~205_黎舍村、~206_和平村、~207_危沖村、~208_羅前村、~209_茶源村、~210_坪上村。
肖家坊鎮代碼350781109
轄11個村委會:~201_肖家坊村、~202_坊前村、~203_登高村、~204_將石村、~205_孫家村、~206_將上村、~207_新厝村、~208_琢石村、~209_中際村、~210_黃家際村、~211_黃家山村。
大竹鎮代碼350781110
轄6個村委會:~201_謝墩村、~202_官墩村、~203_大竹村、~204_吳坑村、~205_洋坑村、~206_龔家排村。
吳家塘鎮代碼350781111
轄6個村委會:~201_吳家塘村、~202_坊上村、~203_行嶺村、~204_鐵羅村、~205_楊家墟村、~206_莊塘村。
桂林鄉代碼350781200
轄8個村委會:~201_惠林村、~202_桂林村、~203_槎口村、~204_下嵐村、~205_蓋竹村、~206_余山村、~207_大嶺村、~208_橫坑村。
張厝鄉代碼350781201
轄6個村委會:~201_張厝村、~202_祝嶺村、~203_山源村、~204_九豐村、~205_梨村村、~206_俞厝墩村。
金坑鄉代碼350781202
轄8個村委會:~201_下黃街村、~202_湖溪村、~203_重下村、~204_金坑村、~205_大常村、~206_下堡村、~207_隘上村、~208_山隔村。
地理
邵武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北緯26°55′-27°36′,東經117°02′-117°50′。總面積2851.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0.13萬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13.10萬人。通行閩贛方言邵武話。邵武市地處閩西北,位於武夷山南麓,史稱"鐵城"。全市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2萬,城市建成區面積9.65平方公里。1983年10月撤縣建市,現轄12鎮3鄉4個街道,134個行政村,43個居委會。
經濟
200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9.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1.55億元、16.88億元和21.32億元,分別增長5.5%、11.5%和1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同比下降8%(主要受福銀高速公路邵武段工程掃尾影響,一次性投資減少5.2億元);財政總收入3.5億元,增長12.9%,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95億元,增長14.9%,稅性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3.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2.7億元,增長18.5%;貸款餘額27.5億元,增長11.2%。
工業: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實現44.5億元,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8.4億元,增長2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2億元,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20%,產銷率95.25%。化工、林產加工、紡織三大主導產業地位日益凸顯,重點骨幹企業規模擴大,全市產值超億元企業8家,累計實現產值24.3億元,增長23.4%。
項目開發:當年全市新上固定資產投資500萬以上生產型項目99個,總投資12.86億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點項目7個,完成投資3.5億元,超計畫8.4個百分點。全年共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實現項目成果對接51項,比上年增加19項,總投資達4.03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增長29.55%;山海協作引進市外資金13.29億元,增長27.3%。城郊工業園區被列為全省林產加工特色園區,一期續建工程全面啟動,生活區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已入駐企業26家。
農業: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43億元,增長6.7%。菸葉、林產、畜牧、水產、食用菌、茶果等一批特色產業逐步壯大。其中菸葉種植面積0.41萬公頃,增長2.5%,菸葉總產量14.81萬擔,產值達8241萬元。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全市造林更新總面積達0.39萬公頃,其中個私和非公造林占總面積的89.6%。新上農產品加工企業9家,帶動農戶1.1萬戶,戶均增收120元以上。
商貿旅遊: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增長14.6%;外貿出口2867萬美元,增長31.81%;旅遊接待人數91.35萬人,增長19.9%,實現旅遊總收入1.28億元,增長25.3%。南武夷旅遊區正式啟動與上海大境堂公司的聯合開發經營,契約總投資3億元。和平古鎮被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天成奇峽被列為泰寧金湖“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事業:科技工作再次通過國家科技部考核。計生工作連續11年保持全省一類先進,並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年末戶籍人口31.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9‰。儺舞、三角戲等民間文化藝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市納入“低保”對象的總計4608戶、10993人,累計發放低保金425.52萬元,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全年新增就業2678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478人,淨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400人,其中就地轉移3500人。
人民生活: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55元,增長8.9%;農民人均純收入4502元,增長8.2%;城鄉居民消費率分別為76.6%和89%,恩格爾係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07和0.1個百分點。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5.78平方米和50.5平方米。
交通
邵武市水陸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機場76公里,對外交通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鷹廈鐵路和316國道南北穿越縣境,省道301線和204線縱貫東北--西南向,三條交通幹線在縣城交匯,與一些交通支線交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旅遊
天成奇峽:天成奇峽風景區方圓1200公頃,位於邵武市西南肖家坊鎮,是福建省國家自然保護區之一。景區屬東南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冬暖夏涼。區內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景觀獨特,渾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觀、古莊古廟、蜿蜒溪流,展示出樸拙的自然風貌和原始生態的神秘氣息,是一個集植物種類、動物資源、昆蟲世界的天然寶庫,又一處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休閒度假、旅遊觀光的理想之地。景區內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呈連綿起伏、層巒疊嶂的丹霞地貌,擁有數以千計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雞冠山雄偉挺拔、田螺峰獨然挺立、天馬峰騰雲駕霧、獅子峰張嘴長嘯、巨龜岩怡然自得、姐妹峰婷婷相偎,還有雙獅戀、猴王峰、天榜、馬鞍峰、巨舟峰、鴛鴦一線天、老鷹崖、古塔峰、壽星岩、天筍峰、雙馬峰、五鐘山、五虎朝獅、聖人唇、海龜石、小天下第一關、仙人浴池等等,不勝枚舉。在其中賞其峰涌瀑,觀丹崖茂林,聽松濤鳥語,游曲溪逐浪,攀登臨絕頂,覽千峰擁翠,秀麗的丹山碧水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錦溪是橫穿景區腹地的一條動態帶狀水景,蜿蜒穿行於群山之間流入金湖,形成九曲十八彎,集“雄、奇、險、秀、幽”之大成。溪流全長8公里,水面寬1.5-10米,深淺不一,淺則十幾公分,最深處達6米,兩岸山崖植物繁茂,鬱鬱蔥蔥。整條溪水輾轉於岩體裂隙巷谷之間,河谷鬱閉縱深,兩岩多絕壁對峙,奇峰相間,峰迴溪轉,河谷呈“u”型,急流淺灘與平靜深潭交替相間,泛竹筏漂流,或穿梭谷底,或激流淺灘,時而游弋地縫,時而飄忽林間,鳥唱蟲鳴,花草芳馨,空氣清新、沁人肺腑,既能讓人體味“小家碧玉”的溫婉,又能讓人感觸驚濤裂岸的盪氣迴腸。仙人台為九龍溪漂流的最佳景點之一,是臨溪一座崖頂呈半弧狀外傾約110°的巨大山體中部的天然崖穴,可容千餘人。台面巨石數十塊,似巨鏡、元寶、桃、李等,根部的古墓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整個山體為暗褐色,崖壁上數百計壁穴,氣勢宏偉,極為壯觀。
景區境內植被茂密複雜,林相保持較好,生物資源豐富,昆蟲種類繁多。其中長葉榧、江南油杉、沉水樟、紅豆樹、香果樹等8種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具有欣賞和開發價值的觀賞植物275種。區內還有數十種哺乳動物、百餘種鳥類,728種昆蟲,宛如一個天然的動物樂園。
和平古鎮:和平鎮,雖為閩北邊陲的山區小鎮,卻有著千餘年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國家旅遊資源評定課題組負責人、福建師大旅遊系主任袁書琪教授評價和平古鎮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當今中國古建築學泰斗、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和省建築設計院院長、總設計師黃漢民以及省建委高級工程師林萌新等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評價:“和平鎮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區,全國少見,堪稱‘福建第一街’”。
和平古鎮雖然僅是村鎮,但不僅有古城堡及譙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和中乾廟、下城廟、光源寺以及廖氏、黃氏、丁氏、趙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其中廖氏、黃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陳氏“貢元”宅等都堪稱古民居瑰寶。整個古鎮區連線南北城門的是一條長600餘米的青石板古街,古街形成於唐天成初,街兩面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路狀的古建卵石巷道,城堡內古鎮區面積9公頃。專家評說:“和平古鎮是漢族經濟、文化南移過程中留下的見證,具有歷史的階段性、代表性”,“是漢族文化從中原進入福建後融入當地文化而形成的積澱和縮影。”
全國著名歷史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認為:和平古鎮的建築保留得不錯,整個建築格局,建築的風貌遺存基本完整,價值比較高,文化積澱深厚。建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或一個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從和平書院、上官家族、黃氏家族的歷史就是最好的佐證。和平書院創辦於五代後唐,是中國最早創建的書院之一,不但開了宗族辦學的先河,更營造了和平千餘年來讀書求學、重視教育的
和平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當時諸多名家到和平講學,如朱熹在和平講學,也吸收了和平的一些思想文化。和平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傳統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和不少中原傳統文化融合當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獨特習俗,由此而形成了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縮影。如和平書院的創始人、後唐工部侍郎黃峭就身體力行,倡導開放思想,黃峭有21個兒子,除3個孩子留鄉外,其餘在成年後各奔東西,目前全世界的黃峭宗親有4200多萬人,黃峭的一首《遣子詩》是海內外大多數黃姓的“認祖詩”,各地峭公後裔均將此詩收入族譜,作為祭祖認祖的憑據。至今閩、粵、贛等省和台港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大多黃姓宗族均以此認黃峭為紫雲黃氏開基始祖,每年均有大量海內外後裔前來尋根認祖,祭掃祠堂。黃峭公祠也一直香火旺盛,為古鎮平添了許多熱鬧的景象。
邵武民俗博物館:在邵武五四路中段的道佳巷內,並列兩幢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一幢是明代中書府第,一幢是清代民居。福建第一座以展出當地民俗的專業博物館――邵武民俗館就設在其間。
邵武是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豐厚的文化和風俗傳統。邵武為了幫助人們熟悉、研究民間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而修建了這座民俗館。全館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分五廳三樓三十六展室。室內分別陳列著婚俗、老年俗、服飾、生活生產用具、民間藝術、社會文化、節俗等2000多件文物,集中地再現了明、清邵武地區固有的傳統生活文化,同時裡面陳列了35尊明清人物蠟像,直觀地展現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
民間藝術廳里展示了邵武極為豐富的民間藝術。邵武民歌數量多,《邵武民間音樂資料》收集了數十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故縣、肖家坊、桂林等鄉鎮還流傳著一種特有的打擊音樂十八番,即由一人手腳並用,有節奏地打擊鼓、鑼、鈸等樂器,可一人獨奏,也可多人合奏。多在年節和廟會期間表演。戲劇就有三角戲、儺舞、提線木偶、手掌傀儡。三角戲在我國360多個地方劇種中被譽為全國地方劇“一枝花”;儺舞被譽為傳統民間舞蹈“活化石”。剪紙在邵武也非常盛行,人們辦喜事、過年節都會剪紙,襯托喜慶,展廳里的剪紙作品,刀工精湛,圖案精美。
婚俗廳里張燈結彩,正隆重地舉行一場古老的婚禮。喜堂中央擺放一頂做工精緻的大花轎,柱子上掛著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手書的“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的楹聯。木雕的“吹鼓手”們正在面帶喜悅吹奏迎親曲,親朋好友帶著賀禮來賀喜。精緻的花轎、涼傘、百子燈、禮擔排列其中。“洞房”中,面帶新婚喜悅與羞澀的新娘和滿面春風的新郎,在屬於自己的新房裡相偎在一起。新郎的父母在一旁看到他們恩愛的樣子,露出了燦爛的笑靨。
老年俗廳里展示的是,兩位老人在操辦兒子婚事的同時,忙裡偷閒,悄悄商議著“治家大計”場面。此外還擺動放了老年人的用品及老年人過重陽的物品。 服飾廳里展示了大量的明清兩代老百姓穿戴的各種服裝、鞋子、頭飾,做工精巧,美侖美奐。
生活、生產廳里展示了數量可觀的古時候人們生活、生產所用的器物,如樁糍粑用的石臼、防雨用的蓑衣、翻地用的鐵犁、取暖用的火籠、供奉用神龕……這些器物都是從民間收集而來的,不少器物已是有幾百年的“古懂”。
社會文化廳里,展出了介紹邵武人才的資料。古代邵武英才輩出,據官修史籍和地方志記載,自開科取士以來,科舉舉人達2200多人,科舉進士,宋代就有145人,元代3人,明、清87人。知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科學家計342人,其中歷代名臣主要有後唐工部侍郎黃峭,宋代名相李綱,兵部尚書黃中、杜杲等。著名學者、藝術家有嚴羽、吳崇書、嚴仁、嚴參、嚴粲、黃鎮成、上官伯達、嚴崇儒等。此外,媽祖文化在邵武也欣欣向榮。媽祖文化於明永樂年間傳入邵武,源於鄭和下西洋調邵武衛營官兵3000護衛,航船供奉媽祖神庇護,得免於災難,邵武籍官兵返鄉後,便在衛營旁建天后宮,春秋二祭。因媽祖為水域保護神,故富屯溪各渡口和沿河船幫都設廟供奉。
邵武節俗廳展示的是節俗所用之器物。邵武節俗絢麗多彩,獨具特色。如農曆七月初七的走“三橋”,這天拂曉,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帶上香燭、果品先到城郊的芹田走“父母橋”,再到城南走“夫妻橋”,最後到城東“子孫橋”,每走一橋均須燒香點燭以求福至家門,老少平安。這裡展出的春節、元宵、端午、中元、請灑、壽堂,反映了明清時期邵武風俗畫面。走在裡面,就像在閱讀邵武的民俗史。
邵武市博物館:邵武市博物館位於邵武市新建路6號寶嚴寺內,為南平市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建於1983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設兩個陳列室,一個在大寶嚴寺大殿,400平方米;一個在李忠定公祠,700平方米。1987年,在五四路道德巷內新辟民俗博物館(隸屬市博物館),1988年2月,民俗館落成,是全省第一座以展示當地歷史發展傳統性文化、生活的專業博物館。市博物館館藏文物近3000件。有員工9人,觀眾流量逐年增大。
在邵武市博物館內珍藏著一隻寶貴的公文包,包呈土黃色,用牛皮製作,它的主人是曾擔任過中共領袖的瞿秋白同志。在他就義後,他的一名邵武籍熊姓警衛員將這隻包帶回邵武收藏。解放後他的後人將這隻包捐獻給邵武博物館。與公文包並列展出的是一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銅幣和土地革命時期的紙幣,這是1931年紅軍到邵武時使用的五分銅幣及同年紅軍進軍邵武時使用的紙幣。
嘉靖《邵武府志》載:寶嚴寺始建於唐大順元年(890年),當時名為“興會寺”。五代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改名“再興寺”。後梁龍德元年(921年)改名“太平興福寺”。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名“寶嚴寺”。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與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兩度重建。大殿大樑上尚有“旨大明嘉靖拾貳年癸已歲貳月貳拾貳日已卯吉時重新鼎建”和“上祝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題記。
寶嚴寺造型別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雙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5間,計400平方米。斗拱呈蓮花拱托,全部採用拼合梁袱,柱頭輔作用直昂,外檐補間斗拱里轉用上昂。梁袱、斗拱上彩繪人物、龍鳳、花草圖案仍清晰艷麗,是明代名畫家嚴宗儒、上官伯達手跡。蓮花柱礎,部分杉木柱及前檐梁袱保持宋代建築風格,斗拱和主要梁袱結構則為明代改建。因此,該寺是研究閩北地區唐、宋、元、明四朝建築風格過渡的僅存實物例證。寶嚴寺現已闢為邵武市博物館。
將石自然保護區:將石自然保護區位於邵武市西南50公里的肖家坊鄉境內,與泰寧縣交界。地理座標東經117°09′,北緯27°02′。總面積1218.3公頃,其中國有山林579.1公頃。 區內山地為丹霞地貌,多奇怪石,斷岩峭壁和岩洞隨處可見,山巒起伏,河谷錯落,新厝溪貫穿全境,形成九曲十三彎,可通竹筏,景色十分優美。大小景點達36處。 保護區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幾經破壞,為次生性常綠闊葉林和馬尾松林。據調查,區內有木本植物100科、602種,其中有長葉榧、閩楠、浙江楠、沉木樟、江南油杉等珍貴樹種。蕨類植物有27科、104種,真菌類有27科、59屬、100多種。 保護區內還有獸類動物13種,有穿山甲、金貓、河麂、鬣羚等珍稀動物。鳥類有23科、67種,昆蟲多達24目、172科、1191種。 植物資源: 保護區既有中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也有非中亞熱帶的硬葉櫟類林,還有珍稀孑遺群系---長葉榧林。區內共有四個植被類型,組成七個群和組;十個群系,16個群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硬葉礫群叢,即尖葉櫟、烏岡櫟群叢,這在中亞熱帶低海拔丘陵山地是絕無僅有的,因此,這在植物地理學研究方面有其特殊的價值。據初步調查,木本植物103科、687種,其中有長葉榧、閩楠、浙江楠、沉水樟、江南油杉、紅豆樹、香果樹等國家珍稀保護樹種。有南酸棗、苦櫧、栲樹、石櫟、青岡櫟、杭州榆、糙葉樹等重要用材林種。 長葉榧: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常綠小喬木,高達12m,胸徑20cm。樹皮灰色或深灰色。小枝平展或略下垂。葉條狀披針形,長3.5—9cm,氣也帶灰白色。分布於浙江和福建長寧,生於海拔250—900m處的常綠闊葉要或生灌叢中。 沉水樟: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沉水樟為常綠喬木,樹高可達40米,胸徑1.5米。樹皮不規則縱裂。葉互生,常集於枝頂,長圓形,長7~12厘米,寬4~6厘米,葉緣全緣,稍向內卷。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子房卵球形,向上變窄成花柱。核果橢圓形,長1~2.2厘米,直徑1~2厘米,果成熟時黑色。生長於海拔低於900米以下山坡或溪邊。沉水樟除提供木材外,還可提取芳香油。 動物資源: 保護區野生哺乳動物有18種,鳥類68種。有經濟昆蟲728種,其中有6種昆蟲為國內新記錄;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兩棲類、爬類、哺乳類動物數十種。 旅遊資源: 區內山川秀麗,景點眾多,尤以錦溪為最。溪兩岸奇峰怪石高聳密集,如斧劈刀削,形成了猴王峰、不老龍峰、和光岩、仙人台、五虎朝獅、水簾洞、駱駝峰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
特產
和平豆腐介紹:勤勞的和平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耕作中還保留著稻田養魚、田埂種豆的習俗,不但充分利用了土地,還產生了聞名遐邇的特產:和平豆腐。因為田埂種豆的傳統,和平盛產優質黃豆,又因昔日繁華的集市,和平豆腐遠近聞名。和平豆腐製作據說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而獨特的製作工藝卻是世代相傳,許多人以此為生。和平的游漿豆腐最具特色,其味自然純正,鮮嫩可口,因而聞名遐邇。和平因豆腐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地方菜餚,如泥鰍豆腐湯、油豆腐、"烊豆腐"(方音)等。吃豆腐能養人,雖然現在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樸實的和平人還是天天要吃豆腐。但是現在鎮上做豆腐的人卻越來越少,更多愛打拚的和平人帶上世代相傳的手藝出外闖蕩,開和平飯館,做豆腐宴。據說和平豆腐的金字招牌一出,生意保證紅火。
金坑紅菇:產於邵武金坑,呈傘狀,菇面色澤鮮艷,四周呈紅色,菇面中心呈褐紅色,菇背面呈深藍色,年產1000多公斤,且至今無法做到人工栽培,福建省首屆工業品博覽會銀獎
相關連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行政區劃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福州市 | 鼓樓區 | 台江區 | 倉山區 | 馬尾區 | 晉安區 | 福清市 | 長樂市 | 閩侯縣 |閩清縣 | 永泰縣 | 連江縣 |羅源縣 | 平潭縣 |
廈門市 | 思明區 | 海滄區 | 湖裡區 | 集美區 | 同安區 | 翔安區 |
莆田市 | 城廂區 | 涵江區 | 荔城區 | 秀嶼區 | 仙遊縣 |
三明市 | 梅列區 | 三元區 | 永安市 | 明溪縣 | 將樂縣 | 大田縣 | 寧化縣 | 建寧縣 | 沙縣 | 尤溪縣 | 清流縣 | 泰寧縣 |
泉州市 | 鯉城區 | 豐澤區 | 洛江區 | 泉港區 | 石獅市 | 晉江市 | 南安市 | 惠安縣 | 永春縣 | 安溪縣 | 德化縣 | 金門縣 |
漳州市 | 薌城區 | 龍文區 | 龍海市 | 平和縣 | 南靖縣 | 詔安縣 |漳浦縣 |華安縣 | 東山縣 | 長泰縣 | 雲霄縣 |
南平市 | 延平區 | 建甌市 | 邵武市 | 武夷山市 |建陽市 | 松谿縣 | 光澤縣 |順昌縣 | 浦城縣 | 政和縣 |
龍巖市 | 新羅區 |漳平市 | 長汀縣 | 武平縣 | 上杭縣 | 永定縣 |連城縣 |
寧德市 | 蕉城區 | 福安市 | 福鼎市 | 壽寧縣 | 霞浦縣 | 柘榮縣 | 屏南縣 | 古田縣 |周寧縣 |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福州市 | 鼓樓區 | 台江區 | 倉山區 | 馬尾區 | 晉安區 | 福清市 | 長樂市 | 閩侯縣 | 閩清縣 | 永泰縣 | 連江縣 | 羅源縣 | 平潭縣 |
廈門市 | 思明區 | 海滄區 | 湖裡區 | 集美區 | 同安區 | 翔安區 |
莆田市 | 城廂區 | 涵江區 | 荔城區 | 秀嶼區 | 仙遊縣 |
三明市 | 梅列區 | 三元區 | 永安市 | 明溪縣 | 將樂縣 | 大田縣 | 寧化縣 | 建寧縣 | 沙縣 | 尤溪縣 | 清流縣 | 泰寧縣 |
泉州市 | 鯉城區 | 豐澤區 | 洛江區 | 泉港區 | 石獅市 | 晉江市 |南安市 | 惠安縣 | 永春縣 | 安溪縣 | 德化縣 | 金門縣 |
漳州市 | 薌城區 | 龍文區 | 龍海市 | 平和縣 | 南靖縣 | 詔安縣 | 漳浦縣 | 華安縣 | 東山縣 | 長泰縣 | 雲霄縣 |
南平市 | 延平區 | 建甌市 | 邵武市 | 武夷山市 | 建陽市 | 松谿縣 | 光澤縣 | 順昌縣 | 浦城縣 |政和縣 |
龍巖市 | 新羅區 | 漳平市 | 長汀縣 | 武平縣 | 上杭縣 | 永定縣 | 連城縣 |
寧德市 | 蕉城區 | 福安市 | 福鼎市 | 壽寧縣 | 霞浦縣 | 柘榮縣 | 屏南縣 | 古田縣 | 周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