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位置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全境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72.5公里。位於東經117°37'22~118°19'44、北緯27°27'31~28°04'49。東連浦城縣,南接建陽市,西臨光澤縣,北與江西省鉛山縣毗鄰,土地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
地貌
武夷山市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
市區海拔210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在中國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福建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使武夷山市自然條件具備諸多特異性。
氣候
武夷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一年四季境內氣候差異較大。全年降水量1960毫米,年均氣溫19.7℃。春季氣溫回升,春雨連綿,但常出現春寒。春末夏初(5~6月)為雨季,多暴雨。局部地區經常發生洪澇。盛夏,天氣炎熱。間或出現地區性雷陣雨和在颱風影響下的降雨,雨後又常發生旱情。秋季氣溫逐降,雨量少,天氣乾燥。冬季多西北風,氣溫低,經常凝霜、結冰、下雪。
資源
森林
武夷山是中國江南著名的林區。森林復蓋率達79.2%,擁有林業用地318.2萬畝,珍稀樹種50餘種,總蓄積木材量1157萬立方米,年出材量10萬立方米;竹林面積55.3萬畝,年產毛竹350萬根以上,1997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武夷山市擁有各類花卉資源近130種。
茶葉
武夷山是中國江南著名的茶葉產區,是中國唯一的茶文化藝術之鄉,是中國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岩 武夷山茶葉茶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傳統製作工技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山現有茶園10萬畝,年產茶葉4900噸,總產值1.5億元,其中,出口1850多噸,出口值3580多萬元,茶業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13.9%。有12個鄉(鎮)、街道、農茶場、76個行政村種植茶葉,茶農2.2萬戶,從事茶葉生產人員近5萬人。茶企業200多家,其中省、地級茶葉龍頭企業兩家,未註冊的小型企業、家庭作坊式茶廠400多家;已有61家岩茶生產企業申請使用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武夷岩茶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以獨具岩韻而享譽中外,茶王“大紅袍”更是世間極品。
水利
武夷山有建溪、崇陽溪、南浦溪、麻溪等4條主要河流,河流面積3.89萬畝,全市水利資源蘊藏量21.5萬千瓦,可開發8.3萬千瓦,已開發4.3萬千瓦,水資源十分豐富。現已開發大、小水電站85座,裝機容量2.28萬千瓦;正在建設及進行前期工作的水電站還有東溪電站技改、楓溪、連墩、龍門、前、後溪等水電站。
水資源的蘊藏潛力大,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達128.89萬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6萬立方米,為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3.6倍以上。
礦產
武夷山市已發現礦種28種,發現礦產地95處,其中固體礦產地94處,水產礦產地1處(礦泉水)。全市探明鈾、煤、鉬及花崗岩9處,鉬礦石儲量170萬噸,花崗岩儲量居福建省首位,且品種多、品質好、放射性低。
經初步勘察,探明有金屬、非金屬礦14種。金屬有黃金、銅、鎢、鉬、硫、鐵、錫等,非金屬有石油、煤、石英、石墨、瓷土、花崗石等,武夷山市森林復蓋率為78.1%,蓄積量為1187萬立方米。
歷史
後唐(923年~936年)時,現屬武夷山市的區域原歸建州建陽縣管轄。 武夷山市鳥瞰官至左千牛衛上將軍的邑人彭遷歸隱後,召集鄉人在現名 為崇陽溪之東的潺口開荒墾田,鑿湖築坡,凡90處,灌田2000餘頃,命名為新豐鄉。這是崇安縣最早的建置雛形。為此,新豐鄉現仍為崇安縣的民間泛稱。以後,彭遷之子彭漢為台州軍事判官,於閩王永隆三年(941年)上書閩王王曦,改新豐鄉為溫嶺鎮。彭遷之孫彭璫在南唐官至殿中監。於保大九年(951年)又上書朝廷,把溫嶺鎮改為崇安場。五代閩永隆三年(941年)劃建陽縣西北地置溫嶺鎮,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為崇安場。宋淳化五年(994年)升為縣。歷屬建寧軍、建寧府、建寧路、建寧府、建安道。
宋淳化五年(994年),改崇安場為崇安縣。
宋至道年間(995年~997年),開始建縣署於營嶺(現城關的中心區)。
鹹平元年(998年),建陽的上梅、下梅、會仙、將村、周村、黃村等6里劃歸崇安。元豐五年(1082年),建陽的從政、籍溪、五夫、建平、豐陽、節和、長平等7里又划進崇安縣境範圍之內。此時,連同城關的四隅里、南鄉的黃柏里和西北鄉的石雄里、吳屯裡、石臼里、大渾里,總計19個裡,形成當時崇安縣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襲到清代。
民國29年2月,建陽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楊厝等地劃歸崇安四區的文仙鄉。次年1月,縣屬的四區星村鎮黎源鄉與建陽長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頭一帶(面積約288畝),劃歸建陽。1933年曾設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9日解放,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南平地區。
1951年1月,全縣劃為6個區:一區轄集賢、里仁、南興、赤石、黃柏、公館、下梅7個鄉;二區轄星村、曹墩、桐木、黎源、楓林5個鄉;三區轄興田、仙店、城村、雙西、澄滸、南樹6個鄉;四區轄五夫、大將、澄溪、上梅、白水5個鄉、五區轄吳屯、暘角、大渾、大際、嶺根、楓口、嵐江、嵐谷、橫墩、客溪10個鄉;六區轄洋莊、大安、村尾、坑口、東村、漿溪6個鄉。
1951年5月,進行第一次行政區劃整編。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崇安為乙等縣編制,並將舊建制的保、甲分別改為村、鄰,一般舊界不動。同時,原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被強制“移民並村”的一些自然村也重新恢復設定。
1952年9月,從第五區中劃出嵐谷為第六區,原六區改為第七區。
1954年,以數序為區名的區依次同時稱為城關、星村、興田、五夫、吳屯、嵐谷和洋莊區。是年8月,因原鄉劃較大,為了便利行使政權,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南平專署分配崇安縣增劃23個鄉,縮小鄉劃範圍。調整後,全縣為7區77個鄉,2個鎮(四區的澄溪劃歸建陽縣)。
1954年8月,崇安四區的澄溪劃入建陽。
1957年2月,五夫區白水鄉西坑村劃入浦城。
1957年9月,浦城的樟樹、甸坑、茶秀、東坑、碗廠劃歸崇安縣。
1989年8月21日撤銷崇安縣建立武夷山市。國家民政部在批覆檔案中稱:原崇安縣的行政區域劃歸為武夷山市的行政區域。
區劃
1989年8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管轄範圍不變。撤縣建市的同時,興田鄉和五夫鄉也分別撤鄉建鎮,隸屬關係和管轄範圍不變。下陽鄉因鄉政府所在地為上梅,而上梅又是民國17年9月發動著名的上梅暴動的革命紀念地1989年12月經福建省民政廳批准改為上梅鄉。武夷山市共4個鎮、6個鄉、13個居委會、115個村委會、86個居民小組、1469個村民小組。
2000年,武夷山市轄5個鎮、5個鄉:崇安鎮、星村鎮、興田鎮、五夫鎮、武夷鎮、城東鄉、上梅鄉、吳屯鄉、嵐谷鄉、洋莊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1215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崇安鎮57360、星村鎮24332、興田鎮23725、五夫鎮12989、武夷鎮27124、城東鄉9909、上梅鄉13044、吳屯鄉16962、嵐谷鄉15066、洋莊鄉11645。
2002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331號)批覆同意撤銷崇安鎮、城東鄉、武夷鎮,設立崇安街道、新豐街道、武夷街道:從原城東鄉劃出4個村歸崇安街道辦事處管轄,劃出3個村歸新豐街道辦事處管轄,崇安街道辦事處劃出2個居委會歸新豐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2年,武夷山市轄3個街道、3個鎮、4個鄉:崇安街道辦事處、武夷街道辦事處、新豐街道辦事處、星村鎮、興田鎮、五夫鎮、上梅鄉、吳屯鄉、嵐谷鄉、洋莊鄉。
截至2014年1月20日,武夷山市下轄3個街道(崇安街道、武夷街道、新豐街道)、3個鎮(星村鎮、興田鎮、五夫鎮)、4個鄉(上梅鄉、吳屯鄉、嵐谷鄉、洋莊鄉)。
街道辦 | 直轄 |
---|---|
崇安街道 | 營盤社區、清獻社區、和平社區、溫嶺社區、花橋社區、百花社區、石雄社區、城南村、城西村、清獻村、崩埂村、村尾村、黃墩村、松凹村、良種場 |
新豐街道 | 臨安社區、餘慶橋社區、下府洲社區、溪東社區、五里村、里洋村、洋墩村、綜合農場 |
武夷街道 | 高蘇坂村、公館村、角亭村、天心村、赤石村、樟樹村、黃柏村、柘洋村、大布村、下梅村、溪洲村、吳齊村、茶場 |
星村鎮 | 星村居委會、黎源村、黎前村、黎新村、楓林村、巨口村、井水村、星村村、前蘭村、黃村村、曹墩村、朝陽村、紅星村、洲頭村、程墩村、桐木村、華僑農場 |
興田鎮 | 興田居委會、興田村、楓坡村、西郊村、黃土村、仙店村、南岸村、南樹村、城村村、大渚村、汀滸村、汀前村、虹橋村、雙西村、南源嶺村、武夷山監獄 |
五夫鎮 | 玉虹居委會、翁墩村、興賢村、五一村、五夫村、典村村、溪尾村、田尾村、毛廠村、大將村、汀溪村、古亭村 |
上梅鄉 | 上梅村、下陽村、荷墩村、廳下村、首陽村、金竹村、嶺山村、里江村、茶景村、地尾村、翁屯村 |
吳屯鄉 | 吳邊村、排頭村、街路村、彭屯村、小渾村、大渾村、上村村、紅園村、大際村、小際村、小寺村、暘角村、後源村、嶺根村、麻壢村、後乾村、倪壢村 |
嵐谷鄉 | 嵐谷村、稍屯村、嵐頭村、橫墩村、客溪村、染溪村、黃尾村、山坳村、嶺陽村、橫源村、樟村村、黎口村、後山村、古岩村、楓溪村 |
洋莊鄉 | 坑口村、廓前村、西際村、東村村、四渡村、三渡村、洋莊村、小漿村、大安村、漿溪村、茶勞山墾殖場 |
人口民族
從武夷山市的興田、星村、吳屯、洋莊等10幾處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對武夷山船棺的考古表明,遠在4000年以前武夷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清康熙元年(1662年)崇安縣人口3.39萬人。民國19年(1930年),崇安縣有14.60萬人,268年間共增加11.21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21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崇安縣人口再生產處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狀態。人口發展顯波浪式起伏,增長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安定,人口逐步增加。據統計,1954年出生率32.92‰,死亡率24.00‰,自然增長率8.92‰。1957年人口出生率上升到39.33‰,死亡率降到11.89‰,自然增長率上升到27.44‰。人口再生產開始進入高增長階段。1959~1961年,國民經濟出現暫時困難,人 口增長速度減緩。1961年出生率僅15.71‰,死亡率15.69‰,自然增長率降到0.02‰,是人口再生產的低谷。1949~1961年,崇安縣人口再生產類型仍屬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類型。年均出生率23.19‰、死亡率12.99‰、自然增長率10.20‰。
1962~1966年,隨著國民經濟好轉,經濟復甦和發展,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陡然上升,連續5年出現人口生育高峰。5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32.24‰。1963年人口出生率43.38‰,出現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1967~1972年,人口繼續高速增長,年平均出生率33.39‰,自然增長率26.49~28.83‰。1962~1972年,人口再生產處於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階段,每年平均出生率37.22‰,死亡率7.91‰,自然增長率29.31‰。
1973~1978年,開始宣傳計畫生育,出生率開始下降。但由於措施不力,以及人口的基數高,自然增長率仍高達17.17‰。80年代後,由於計畫生育工作的全面落實,人口再生產逐步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正常軌道。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79年的11.07‰降至1985年的8.50‰,1993年降至4.70‰。
據《南平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武夷山市人口數為233557。2010年末,武夷山市戶籍戶籍總人口230419人。
民族
武夷山市西周時為“七閩之地”是閩人聚居之地。春秋末期越人入閩,形成閩越族,為閩越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秦末漢初,部分閩越人北上。漢武帝平定閩越王叛漢之後,漢族居民逐步南移,留存的少數土著閩越族逐步同化為漢族。此後,武夷山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中 畲族人口最多。1990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武夷山市有14個民族:漢族205759人,占總人口99.58%;畲族618人,占總人口0.29%;苗族76人,占總人口0.036%;回族74人,占總人口0.035%;壯族29人,占總人口0.014%;滿族20人;京族19人;布依族7人;高山族、蒙古族各6人;土家族5人;彝族2人;侗族、傣族各1人;其它未識別民族4人。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武夷山市有26個民族,其中,漢族211303人,占總人口的99.60%;少數民族有853人,占0.40%。武夷山市少數民族以畲族居多,占少數民族的61.78%。
宗教
武夷山市現有四大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現有教職人員100多人,信眾1萬多人。全市現有宗教場所140多處,經民族宗教局正式登記和臨時登記的宗教場所有60多處,有影響的宗教場所有:佛教:天心永樂禪寺、瑞岩寺、永豐寺;道教:桃源洞、天上宮;基督教:主要是城關地區的基督教堂。
文化
方言
武夷山市方言(崇安話)屬於閩北方言。武夷山市內方言比較一致,尤其是城關崇城鎮的口音所通行的中部和南部人口密集地區,差異更小。差異較為明顯的是東北部的嵐谷鄉山區和東南部的五夫鎮。但在全市範圍內仍可通話。在武夷山腹地的天心赤石一帶有些村子是閩南方言島,是早年永春一帶移民聚居點,但人數都不多。
城市標誌
武夷魂大型群雕位於武夷山市區與景區結合處,碑高14米,採用武夷紅花崗岩製作。群雕注意著重表現彭祖和彭武、彭夷父子三人在武夷山拓荒治水、披荊斬棘、驅邪伏獸、艱苦奮鬥的崇高精神。群雕中三人的肌肉和輪廓都表現出一種粗獷的力量、靈魂和精神;雕塑的內容與藝術、環境與主題都達到了和諧的融洽。該雕塑由中國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黨委書記盛揚教授設計。
市花市樹
市花:武夷山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極適合 蘭花生長。武夷蘭花,古代稱為"嵐花"。已知有百餘個品種,其中有不少是中國特有的蘭中珍品,如綠雲,銀邊大貢,大鳳尾素和金絲馬尾蘭等。武夷山中蘭花頗多,武夷山人歷來愛蘭花,居家內外總愛擺上幾盆。1995年武夷山市人大會議通過,一致同意蘭花為武夷山市市花。市樹:在武夷山市,到處可見蒼天的古樹,而其中最多的就是樟樹,樹齡最長的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樟樹生命力極強,枝繁葉茂,價值很高,自古就為武夷山人民所愛,1995年武夷山市人大會議把樟樹定為市樹。
民俗活動
楓坡獨特拔燭橋
活動從正月十四晚上開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長者率領“舞燈隊”舉行。舞燈隊由兩名年幼的男童提著吉祥燈在前開道,長竹竿吊串的高照燈緊隨其後。孩童和姑娘們舉著各式各樣的自扎花燈居中,上了年紀的壯年漢子,抬著花燈鼓亭,青年小伙子則扛著“燭橋”壓陣。這支隊伍走街串巷,每經一戶家門,主人便合家相迎,每到拐彎處,扛燭橋的小伙子就在“呼”、“哈”的吶喊聲中,相互牽扯著飛奔而過。隊伍到達村中心鬧區後,“撥燭橋”最精彩的節目開始。
城關柴頭會
柴頭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51年農民領袖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在太平軍的影響下,武夷山(當時的崇安縣)和中國各地一樣,四鄉農民紛紛起來抗捐抗稅,反對奴役壓迫。縣衙門官吏見勢頭不妙,便加緊對農民進城買賣的檢查,下令不準農民攜帶兇器、鐵器之類的東西進城。凡進城者,只允許挑柴木,攜帶竹、木家具等農副產品。這樣一來,更激起了農民的反抗。1866年,四鄉農民在起義首領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擔等衝進縣衙門,迫使縣官下令免除農民的“竹絲稅”、“明筍稅”、“茶葉稅”等,並立即張榜公布,起義獲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紀念這木棍、竹叉和扁擔取得的勝利,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一天在城關舉行盛會,名為“柴頭會”。柴頭會沿襲至今,已成為福建省民間的較大盛會之一。
喝茶俗
吳屯婦女喝茶俗與其他地區的飲茶風格大不一樣,茶水用三角茶壺放在灶門爐前文火煨開。這裡的喝茶習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入席。設宴喝茶由村里農家婦女輪流作東,當天“茶宴”少不了邀請進村來的女賓客入席。作東者都想藉此機會表現自己的手藝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擺上茶宴,讓姐妹們品嘗。銀根緊縮的日子,她們也會想方設法“就地取材”,親手製作小菜,如雪裡蕻、豆腐鹵、豆渣餅、醃辣椒、南瓜乾、鹹筍乾、沙炒黃豆、花生等。“茶宴”上農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喝茶”不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還起到了增進鄰里和睦的作用,發揮著“婦委會”的調解功能。吳屯紅園、上村、大際、小際一帶,這種農家婦女的喝茶習俗沿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喊山與開山
喊山與開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園內舉行的一種儀式,每年於驚蟄日由知縣主持祭祀活動,在規定的程式中,茶農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以祈求神靈保佑武夷岩茶豐收、甘醇,是為“喊山”。“開山”一般定於立夏前三日之內,茶農們趕早在制茶祖師楊太白塑像前靜默行祭。早餐後由專人帶至休茶地,分散採茶,待太陽升起、露水初收之後,帶山人向採茶工們分民菸捲,表示可相互對話,開山儀式才正式結束。喊山與開山是武夷山茶農特有的習俗。
經濟產業
綜合
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94億元,比增12.5%;財政總收入9.67億元,比增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6億元,比增4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8億元,比增18.6%;旅遊接待總人數876萬人次,比增21%;旅遊綜合總收入150.7億元,比增22%;工業總產值56.9億元,比增1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5億元,比增5.5%;實際出口總值1.77億美元,比增60%,實際利用外資1280萬美元,比增10%.。
2013年,武夷山市縣域經濟實力提升到福建省縣市第十二位,經濟發展質量在福建省縣市中排第十六位,創業競賽取得南平市第三名。
2013年,武夷山市生產總值達到109.8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9.41億元,總量連續第8年排在南平各縣(市、區)第一位;外貿出口5388.6萬美元,驗資口徑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04.65億元、98.88億元。2013年,武夷山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3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16億元;旅遊接待總人數731.5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6.2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0.2:37.52:42.28。財政總收入突破十億,達到11.2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1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46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41億元。
農業
武夷山市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資源豐富,氣溫與雨量適中,自然條件適宜農、林、經濟作物和漁牧業的發展。歷史上農業以糧、木、竹、茶為主要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生產力低,經濟單一,農林牧副漁各業產量很低,農業長期處於落後的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崇安縣委、縣人民政府發動農民艱苦奮鬥,開展土地改革,組織農民互助合作,走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推廣農、林、牧、副、漁業科學技術,農業生產技術不斷革新,生產力逐步提高,農業結構趨向合理。1950~1993年,選育良種和引進數以百計的新品種,革新耕作制度,推廣農業機械,逐年增加農業的投入。1993年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3倍,茶果及經濟作物大幅度增長,農業總產值達29730.5萬元,比1949年增長44.4倍。
武夷山飼料資源豐富,境內可利用的草場面積達35.9萬畝,野生植物飼料達80多種,有當地優良的家禽家畜品種,如閩北白鵝、閩北花豬,武夷黑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資源才得以開發利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畜牧業獲得較快發展。1993年生豬存欄數比1949年增長7.67倍,牛存欄數比1949年增長2.25倍,出產家禽比1949年增長10.03倍,畜牧業產值上升到占農業總產值的25.86%。
2011年,武夷山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30億元,達300694萬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農業產值184624萬元,增長7.3%;林業產值56334萬元,增長2.6%;牧業產值40930萬元,增長3.8%;漁業產值11461萬元,增長7.0%。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分別占61.40%、18.73%、13.61%和3.81%。
工業
在古代,武夷山的先民就開始原始簡陋的手工冶煉、手工紡織、手工制陶等業,從當地出土的歷史文物(夏商的架壑船棺里的紡織品和漢代古城的鐵器、陶器)分析,這些手工製品在古代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崇安從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建縣以來,造紙業、制瓷業、制茶業等隨之發展,但規模不大。至明清,發展仍很緩慢。民國時期,戰亂頻仍,傳統的手工業多不能延續,全縣僅有小型工廠和作坊10家,從事手工作業。唯造紙、制茶業略有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崇安縣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之後,崇安縣對手工業、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逐步形成以國營、集體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但由於受交通、能源等因素的制約,整個工業發展不快。改革開放後,在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領域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計畫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1987年工業企業開始實行承包經營體制,給企業增添活力和效益。武夷山建市後,工業不斷加大改革力度,鄉鎮企業又迅速發展。1991年開始,企業進入第二輪承包,全市90%的鄉鎮企業落實承包經營責任制,同時認真落實《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濟機制條例》,並由企業按市場規律靈活經營,擴大企業自主權,逐步改變工業生產靠資源、初加工、低產值的局面,有效地培育工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同時還開展鄉鎮企業年活動,制定《武夷山市加快鄉鎮企業發展的暫行規定》,擴大自主權。中共十四大後,全市工業又出現新的局面,形成森林工業、制茶工業、電力工業、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建材工業、旅遊工藝品業七大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在所有制上呈現國有、集體、私營、“三資”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1993年,武夷山市輕重工業的比重為2∶3,全市工業總產值4104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3%。
2011年,武夷山全社會工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大關,達508342萬元,比上年增長19.0%,完成工業增加值182034萬元,增長18.7%。
商業
唐宋時期,武夷岩茶享譽朝野,茶葉貿易興起。清代,大批茶葉運銷歐美等國,縣境的赤石、星村成為貨物主要集散地。茶商以及前來採購木材、土紙、筍乾、香菇、蓮子等客商雲集縣境,大小商賈千餘家,商業繁榮一時。當時前來武夷山的中外客商大都以金銀交易,市面金銀很多,“金崇安”之名由此而來。民國初期,由於軍閥混戰,交通受阻,商業逐漸衰退。民國19年(1930),崇安縣蘇維埃政府設經濟部,在城鄉設供銷社,在蘇區、非蘇區結合部設立對外貿易處,大力發展商業,促進蘇區經濟發展。民國24年1月,閩北紅軍轉入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民國崇安縣政府對根據地燒殺掠奪,境內人口銳減,商業衰落。民國28年,崇安至上饒公路通車,加之因抗日戰爭爆發,福州、溫州、寧波部分沿海城市商人避居崇安,崇安商業復甦。民國31年,因日軍封鎖海口,出口貨物滯銷,商業又趨蕭條。抗戰勝利後不久,內戰爆發,局勢動盪,商人朝不保夕,商品奇缺,幣值貶值,商業蕭條。民國37年全縣私營商業僅300餘家。
1949年5月9日崇安解放,人民政府對私營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支持守法私商的合法經營。同時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指引下,逐步建立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對部分有關國計民生的商品實行統購統銷和專賣政策,對穩定市場物價,保證物資供應起了很大作用。1956年,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結束,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成為城鄉商品市場的主體。1958年“大躍進”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地限制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取消農副產品集市體貿易,造成渠道單一,物資短缺,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1978年以後,恢復以國營商業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業體制,實行多種經營方式和經營承包責任制,結束了長期以來多環節封閉式的流通體制。1981年,全縣商業零售網點357個,飲食網點57個,社會商業零售總額4383.94萬元。至1992年,全市商業零售網點增至2073個,比1981年增長5.6倍,飲食網點345個,比1981年增長6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6697萬元,比1981年增長了6.16倍。其中商業13994萬元;飲食業721萬元;工業品1363萬元;其他行業804萬元;此外,農村集市貿易、城市集市貿易成交額達10222萬元。
2011年,武夷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6097.1萬元,比上年增長16.6%,扣除商品零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
社會
科技
武夷山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它的科技發展史一直可追溯至武夷山市的前身崇安縣建置之前的夏商時期。從武夷山懸崖上取下的二號船棺可推知其年代為距今約3300~3600年。船棺中的隨葬品有大麻、苧麻、絲、棉等織品碎片,其中棉布碎片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其它隨葬品如竹、棕片、龜形木盤等也證明武夷山古代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手工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技事業逐步發展,成果顯著,科技知識普及城鄉,科學技術的國際交往也日趨頻繁。1958年後,先後成立10多個科研機構。1959年成立縣科學技術委員會。1986年,成立縣科技幹部局。1993年全市科技專業人員達4300多人。1978年後,獲省、地科技成果和科技進步獎13項,獲縣(市)級科技成果和推廣套用獎99項。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國內外眾多學術團體進行考察、研究的寶地。
2011年,武夷山市地方企事業單位(含非公企業)共有專業技術人員6723人,比2010年增長3.11%,其中,高級職稱497人,增長10.94%,中級職稱2464人,增長3.75%。2011年共組織科研單位、重點企業申報各類科技項目12項(國家2項、省上7項,南平市3項)。
教育
自北宋淳化五年(994)設定崇安縣以來,崇安文化教育昌盛,書院林立,大儒和理學家胡安國、胡宏、胡寅、胡憲、劉子翬和朱熹等,都曾在崇安授徒講學和著述。朱熹在崇安編撰的《四書集注》、胡安國的《春秋傳》、蔡沈的《書集傳》同於元朝被欽定為科舉教科書。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創辦的武夷精舍,開一代學風,崇安因此被譽為“閩邦鄒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40餘年間,武夷山作為革命老區和新興旅遊城市,教育事業得到全面振興。在大力發展中、國小校的基礎上,先後創辦老區中學和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等。80年代,電化教育進入學校,成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至1993年,全市有中學16所、國小619所,遍布全境。中、國小在校學生35341人,占武夷山總人口的17.16%,入學率97.57%,鞏固率89.14%,普及率96.97%,畢業率97.11%,達到福建省教育廳規定的一類地區的要求。
高等院校:武夷學院
重點高中:武夷山市第一中學(省一達標校)、武夷山市第二中學(省二達標校)
普通國中:武夷山市第三中學、武夷山市武夷中學、武夷山市興田中學、武夷山是嵐谷中學、武夷山市洋莊中學、武夷山市吳屯中學
職業中專:武夷山旅遊職業中專學校(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福建武夷山中華職業學校
普通國小:武夷山市實驗國小、武夷山市崇安國小、武夷山市新豐國小、武夷山市胡桃國小等
衛生
古代,武夷山市民眾醫治疾病都用祖國傳統的中醫、中藥。根據崇安縣舊志記載,官方設立藥局始於元朝元貞三年(1297年)。當時縣尹彭好古於城邑設立惠民藥局,屬恤民濟民措施。民間則由郎中坐堂行醫或游鄉行醫。藥材多來自毗鄰的江西省藥鄉南城縣,鄉村土郎中則多就地採制中藥,施醫於窮鄉僻壤。
武夷山市的醫療衛生事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真正發展。建成了市、鄉、村三級衛生防疫網,各類傳染病特別是瘧疾、血絲蟲病和地方性甲狀腺腫病得到控制,鼠疫、霍亂、天花已經絕跡。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平均壽命大為延長。
武夷山現有醫院:武夷山市立醫院(省立醫院分院)、武夷山市第二醫院、武夷山市中醫院、武夷山市婦幼保健院。
2011年,武夷山市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1.41%,高危篩查率37.96%,高危專案管理率100%,高危住院分娩率100%,產前檢查率97.09%,產後訪視率93.06%,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100%。有7574名0~3歲兒童參加了系統管理,系統管理率達92.56%。對城區3所市直托幼園所的1380名兒童中的1346名進行了全面體檢,體檢率達97.47%,發現疾病缺點759人,疾病缺點率56.39%,對各患兒都及時給予矯治和提出保健方案並建檔保存。嬰兒死亡率控制在7.2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9.2‰,圍產兒死亡率控制在12‰以內。
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崇安縣的體育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1956年5月,崇安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縣體委)成立,從此有了專門機構來領導組織體育活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和農村廣泛組織體育協會,普及推廣早操、工間操和開展“勞衛制鍛鍊標準”活動,體育運動漸見成效。1959~1961年的困難時期,全縣的體育活動急劇減少,“紅場”被占用開荒種菜。1962~1965年,恢復民眾體育運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體育機構被撤消,體育活動以軍事體育為主,縣體委常與武裝部合作,舉辦射擊、投彈、武裝泅渡、民兵比武等活動。
截至1993年,武夷山市有3人獲得8次全國冠軍,1人破2項世界記錄,有健將級運動員1人、一級運動員4人、獲全國優秀業餘教練員稱號1人。國際友人與武夷山農民的九曲溪龍舟競渡、美國拖屋汽車、機車的“武夷之旅”和義大利徒手登山隊在武夷山登山等活動,都在武夷山市體育運動史上增添了新篇章。
2009年,武夷山年組織開展了第六屆男子籃球聯賽、“李寧”杯羽毛球賽、康樂你我他市直機關趣味運動會、“武夷源”杯山地腳踏車爬坡賽等,相繼承辦了南平市羽毛球錦標賽、全國殘疾人桌球錦標賽、全省少年兒童桌球錦標賽、2009年海西“武夷杯”橋牌邀請賽、福建省青少年航模大賽、華東六省一市釣魚賽、2009全國腳鬥士挑戰賽、精英賽、環世界遺產地——武夷山腳踏車公路賽等國家、省、市賽事等系列主題活動。
旅遊景點
武夷山市雖是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但遠在秦漢時期,即已見諸記載,文人、名 士漸至,或吟詠,或卜居,或講學。南唐時武夷山已躋身於中國的名山大川之列,又稱之為道教的第十六洞天。宋代以來,為朱熹等大儒所盤桓,流風相繼,不僅被稱為“道南理窟”,而且被譽為“閩邦鄒魯”,是我國東南一座重要的文化名山。境內保存大量的古文化遺蹟,具有廣闊的開發和利用前景。武夷山水自古即已享有“碧水丹山”之譽,奇絕神秀。區內千峰嶙峋,一水盈盈,號為“三三”、“六六”之勝。“三三”九曲溪,全長9.5公里,溪水澄碧清澈,千折縈迴,山挾水轉,水繞山行,形成了“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的奇觀。
武夷山“奇秀甲於東南”,為八閩第一勝跡,列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綜合性科研基地,世界聞名的生物標本產地。興田城村漢城遺址是目前我國江南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址。星村太廟有遇林亭北宋“烏金兔毫”瓷窯址。城區人民公園(列寧公園)有朱德題詞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烈士墓亭。下陽上梅後壢是揭開閩北武裝鬥爭序幕的1929年上梅暴動遺址,赤石渡口是1942年震動全國的赤石暴動遺址(建有烈士陵園,虎山廟是暴動志士的殉難處)。古蹟還有城關餘慶橋、清代崇安齋教起義舊址、五夫朱子社倉、興賢書院、劉公神道碑、紫陽樓遺址。
玉女峰
聳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麗的山峰,已成為武夷山的象徵。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周圍主要景點有仙榜岩、仙館岩、大王峰、鐵板峰、鏡台、水光石等。度假區距玉女峰約1.5公里。
武夷山古漢城遺址
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是中國南方地區發現年代較早、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漢城遺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牆沿山勢夯土建築,殘高4-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處豁口通道,為當年的城門。城外有護城壕。經發掘,城內分布著殿宇、樓闕、營房住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
九曲溪
九曲溪風景區面積約8.5平方公里,發源於桐木關西北角、三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全長60公里。
武夷山紫陽書院
武夷山紫陽書院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始建於宋淳熙十年(1183),稱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擴建,稱紫陽書院,明正統年間改稱朱文公祠。宋朝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達十年。初建時有仁智堂、隱求齋、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築物。現僅存止宿和隱求室的部分建築。書院各處石壁上,留有許多詩文手跡,尢以朱熹親筆題勒“游者如斯”和人陳省在曬布岩刻下的“壁立萬仞”為著。
武夷山下梅
下梅坐落在武夷山市東部,離武夷山市區6公里,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5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區、屬武夷街道辦管轄。全村占地面積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築面積為124802平方米。1992年7月,福建電視台《同安主簿》劇組在下梅拍攝以朱熹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1992年秋,江蘇電視台在下梅拍攝電視連續劇《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為外景在電視劇中得到宣傳。2004年,下梅村在獲得福建歷史文化名村的基礎上,著手申報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9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的批准,下梅村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特產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類的總稱。武夷岩茶系半發酵茶,集紅茶、 綠茶功效於一身。茶湯金黃,葉瓣邊緣紅艷,呈綠葉紅鑲邊狀,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減肥茶”“健美茶”之美稱,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商品茶。武夷岩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僅慧苑岩一帶,就有八百多種。主要品種有: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奇蘭等,其中尤以“大紅袍”最為名貴,被譽為“茶中之王”。
香菇
香菇古時稱為香蕈,或叫香菌,是食用菌中的珍品。《呂氏春秋》中的“味之美者,截止駱之菌”之名,講的就是香菇。香菇原是一種野生食用菌類,經人們不斷提純復壯,培養成為栽培菌。武夷山地區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宜香菇的繁殖和生長。武夷山人工栽培香菇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
筍
筍是竹的嫩芽,其種類因竹而異,其中毛竹科筍,被譽為“八閩山珍”,它脆嫩鮮美,營養豐富,素有宮廷美食之稱。筍乾是用春筍經過傳統製作方法加工而成的,分榨、曬、熏三大類。因製作方法不同,加工成的筍乾品種也不同。有“玉蘭片”“鳳尾筍”“羊角筍”等十多種。筍乾色、香、味俱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所必需的多種胺基酸、纖維素,可作為菜餚主料或配料。經傳統工藝精製的筍乾和“清水筍”罐頭,是福建省主要外銷產品,也是中外遊客樂於爭購的佳品。
建蘭
建蘭在閩北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一直被人們視為情操高潔的象徵,並有“花中君子”“空中佳人”“王者之香”等美稱。建蘭系多年生草木植物,除可觀賞外,還有很高經濟價值,尤其在醫藥方面,其根、莖、花都可入藥,有利消、健胃、解熱的作用。閩北民間有取蘭花蕾泡茶,清熱明目,理氣止痛,且對青光眼有奇效。
桂花茶
在武夷山地區走親訪友,好客的主人總會捧出一盅清香四溢的桂花茶祈祝吉祥。
武夷留香
武夷留香是用武夷山純糯米釀製,存放兩年以上的傳統佳釀。酒色棕黃明亮,酒香濃郁,醇和適口,餘味悠長,酒精度低,營養豐富,且有強身活血,提精益智之功效。
武夷黃酒
武夷黃酒以精選糯米,優質紅麥,武夷山泉水為原料,傳承傳統工藝,精釀而成。香氣濃郁,酒味醇厚爽口,回味悠長。
十月白
“十月白”是武夷山民間在農曆十月釀製的米酒。這時,因糯米新上市,氣候適宜,所釀米酒質量特好。有白色(用白曲)、紅色(用紅曲)兩種。其酒醇香,醉而不烈。
文公酒
是用生物工程技術同中國傳統黃酒工藝相結合,用生物化學檢測手段研製開發,具有調節人體功能物質成分,屬保健型第三代新型酒。
武夷沁泉
是以優質高梁、小麥為原料,配以當地甘洌泉水,採用獨特工藝精製而成。酒精度低而不淡,清澈透明,濃郁芳香,綿甜爽淨,餘味悠長。
城市榮譽
1979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
1982年武夷山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
1992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199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
1993年9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航空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
1999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1999年10月被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第二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03年被國家評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一。
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城市。
2010年被權威旅遊叢書《孤星旅遊指南》評出“全球十大最幸福地方”之一。
2012年武夷山榮獲“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稱號。
2013年武夷山被美國著名媒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中國最美景點”。
2013年11月武夷山東溪水庫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2013年12月3日被國家旅遊局列入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
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3年12月武夷山入選2013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縣,位列第13位。
2014年2月被《英國電訊報》公布”新經濟基金會”對全球生態與人類生存環境評為“全球十大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之一。
評價
1990年原世界旅遊組織執委會主席巴爾科夫人在遊覽武夷山後欣然題詞:“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風景區是世界環境保護的典範”。
1999年4月,國際保護聯盟專家萊斯利.莫洛伊博士對武夷山遺產價值考察評估時題詞:“武夷山是中國人民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永久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