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

閩侯縣

閩侯(hòu)縣(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是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中國橄欖之鄉”、 千年古縣, 素稱“八閩首邑” ,第一批沿海開放縣。1913年由閩縣和 侯官縣合併而成。位於福建省 福州 西南側,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通行閩東方言 福州話。 縣內著名景點有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曇石山文化遺址、雪峰寺[福建閩侯縣]、馬嵐山、十八重溪風景區、塔礁洲濕地公園等.截至2010年末,閩侯縣下轄15個鄉鎮街道(1個街道、8個鎮、6個鄉)313個行政村(居),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道。常住人口為71.5萬人,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台同胞5.5萬人,是福建省主要僑鄉之一。2017年閩侯縣位列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第46位,福建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第4位,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第2位。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

基本信息

簡介

閩侯縣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省會福州市西南側,位於北緯25°47′35″—26°36′28″、東經118°52′10″—119°25′31″之間。東部、東南部與福州市、長樂市相鄰;西部、西南部與閩清、永泰縣交界;南部與福清市接壤;北部、東北部與古田、羅源縣毗鄰。閩江自西北向東南橫貫縣境中部,在境內流長100.4公里,把縣境分割成江南、江北兩大塊。北岸的沿江鄉鎮有小箬鄉、白沙鎮、甘蔗街道、荊溪鎮;南岸的沿江鄉鎮有鴻尾鄉、竹岐鄉、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尚乾鎮、祥謙鎮。閩江流至南台島淮安時,分為兩支,俗稱南港、北港。南港又統稱烏龍江,繞經上街、南嶼、南通三鎮與大樟溪會合,再流經祥謙、尚乾後出境,到馬尾與北港匯合,越閩安鎮流入東海。
00

江北的山地屬鷲峰山的東伸支脈,山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鄉、大湖鄉,然後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其次為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為1384.9米,再次為廷坪鄉後溪村的獅頭蒂,海拔為1337.7米;江南山地屬戴雲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於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乾、祥謙、青口等鄉鎮,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著名的山峰大帽山,在鴻尾鄉境內,海拔1237.7米。
閩侯全境南北長89.7公里、東西寬55.75公里,土地總面積為2136平方公里(折320.33萬畝)。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閩江流域從洋里、鴻尾、白沙起,向東至尚乾逐漸平坦開闊,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3—10米。所以,閩侯縣地貌分為五種類型: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台地平原。中山、低山合稱為山地,共有面積223.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69.9%;高丘、低丘又統稱丘陵,全縣丘陵總面積為37.8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8%;台地平原總面積為58.5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8.3%。

歷史沿革

196年(漢建安元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三國吳時,隸屬建安郡。282年(晉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豐縣、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502—519年(南朝梁天監中年間)侯官、原豐合併為東侯官。589年(隋開皇九年)復名原豐。592年(隋開皇十二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623年(唐武德六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公元631年(貞觀五年)侯官又併入閩縣。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復置侯官縣。766年(永泰二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785年(貞元元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808年(元和三年)侯官併入福唐縣,810年(元和五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閩國年間(933年)改閩縣為長樂縣,侯官縣為閩興縣。935年,長樂、閩興復名閩縣、侯官縣。941年,閩縣再改稱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此時兩縣皆隸於長樂府。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建寧福道福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併,稱閩侯府,原兩縣一切事務均歸閩侯府接收管理。
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民國2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併為閩侯縣,轄地範圍不變。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閩侯由此而得名。
新石器文化遺存曇石山遺址1946年,民國35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福建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閩侯又歸其管轄,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2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稱莆田地區。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民國23年9月,閩侯縣營前等的六里的光裕、高詳、欽仁、江左、紹惠、至德劃到長樂縣。
民國25年,閩侯縣琯頭8鄉及川石、壺江2鄉劃到連江縣。
民國29年,小箬、大箬、安仁溪、大溪、北溪、馬洋、樟洋、石鄭劃到閩清縣。
民國32年,小箬又劃回閩侯縣。
民國35年1月劃縣城區設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閩侯義序、尚乾、螺洲,1970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乾、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淨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
新石器文化遺存曇石山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存曇石山遺址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
1949年12月,從福建省第四專區閩侯縣劃西豹、淨屏、雙岳、松鼓、江南、江北,白湖、雙湖、平遠、開閩等鄉劃到福州。
1952年12月,從第四專區閩侯縣劃出鼓山、洪山、蓋山、新店等到福州,隸屬福州市人民政府郊區行政辦事處。
此時今郊區所轄的建新、琅歧、亭江、城門和嶺頭、宦溪、紅寮等鄉鎮仍隸屬於閩侯專區閩侯縣。
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乾、雪峰、石牌7個區。1957年11月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原所轄的18個鄉鎮調整為10個鄉鎮,屬福州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恢復建制,稱福州市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59年7月改為福州市人民委員會郊區行政辦事處,其隸屬不變。1960年3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鼓山、新店分別成立區人民委員會,隸屬福州市。
洪山公社分解劃屬鼓樓區和台江區,蓋山公社劃屬倉山區。1962年1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恢復後,上述區、社歸其管轄。此後,在今郊區轄區內曾先後設立過郊區革命委員會、北峰區革命委員會、蔬菜區革命委員會(後改名為環城區人民政府)、郊區人民政府,均隸屬於福州。
閩侯縣鎮閩侯縣鎮

1955年5月,從閩侯專區閩侯縣劃義序、吳山,盤嶼、陽岐劃到福州。
1956年6月,縣石牌區貴洋鄉丹洋村劃到福州。
1958年4月,永泰縣葉洋鄉劃到閩侯縣。
1956年3月,閩侯專區撤銷,閩侯縣直屬福建。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管轄。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60年1月,從閩侯專區閩侯縣劃縣馬尾公社到福州。
1961年11月,從閩侯專區閩侯縣劃縣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到福州郊區。
1970年2月1日,蓋山公社等併入朝陽公社(城門公社),地並回閩侯專區閩侯縣。
1970年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福建閩侯專區革委會機關由閩侯螺洲遷至莆田,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改為莆田地區。
1971年8月,從莆田專區閩侯縣劃城門公社(包括今城門鎮、蓋山鎮等)到福州市朝陽區(即後面的倉山區,原郊區1970年2月撤銷)。
1973年9月至今,閩侯縣實際劃給福州,1973年9月閩侯縣革命委員會才從莆田地區實際劃給福州革命委員會管轄。但是閩侯縣閩江江心中心線以南的電力水利則繼續由莆田地區(莆田市)負責建設、管理、發電、供電,包括閩侯縣的南通、上街、南嶼、祥謙、尚乾、青口和鴻尾、竹岐、閩江,截至1989年底,電力供給覆蓋面達到99.1%的行政村,直到1993年7月才由莆田市改轉給福州代管。
1975年3月撤銷北峰區,5月重新恢復成立福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
閩侯縣風光閩侯縣風光

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後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乾、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乾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撤銷閩江鄉,閩江鄉並回祥謙鎮。合併後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琯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9月27日,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政府所在地五福村。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乾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2013年7月1日,閩侯縣南嶼鎮以及上街鎮建平、新洲、厚庭、馬排、馬保等5個村交由福州高新區託管。

行政區劃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7日,閩侯縣全境解放。9月中旬,縣人民政府劃分全縣為9個區,以序號為區名,區公所駐地依次為:一區白湖、二區雙岳、三區閩安、四區尚乾、五區南嶼、六區洪塘、七區甘蔗、八區新店、九區大湖。12月,二區全部,一區的白湖、雙湖,八區的平遠、開閩等鄉劃歸福州市,同月,析第三區嘉登鄉為第二區(駐嘉登),析第七區白沙、穆源、竹岐鄉及第九區雙大鄉的大坪、珍山2村設第十區(駐白沙)。

1951年4月,析第九區雙大鄉和洋箬鄉部分保設十一區(駐小箬),析第五區南港鄉設十二區(駐南通),析第六區侯官鄉設十三區(駐上街)。
1952年5月,析第四區滬嶼鄉設十四區(駐滬嶼),析第七區穆源鄉設十五區(駐鴻尾),析第九區東汶鄉設十六區(駐廷坪)。8月,對區轄鄉鎮進行調整,原有的214個鄉(鎮)合併為184個鄉(鎮)。
1953年7月,增設水上區,管理自福州市劃來的漁民,區公所駐六區鳳塘鄉。
1955年7月,各區委、區政府以地名稱謂代原來數字稱謂。8月進行區劃調整,由16個區改設為13個區。
1956年4月,全縣13個區合併為7個區:城門區、馬尾區、南嶼區、白沙區、尚乾區、雪峰區、石牌區。
1958年5月,全縣進行撤區並鄉,成立6個鎮、11個鄉。6個鎮是:馬尾、亭江、琅岐、祥謙、南嶼、白沙;11個鄉是:城門、南通、竹岐、上街、鴻尾、荊溪、大湖、廷坪、洋里、建新、石牌。8月22日,城門人民公社成立,9月中旬全縣實現公社化,全縣原有595個農業社合併為17個人民公社:城門、祥謙、南通、南嶼、竹岐、上街、鴻尾、荊溪、大湖、廷坪、洋里、建新、亭江、琅岐、石牌、馬尾、白沙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石牌人民公社改名為北峰人民公社。9月,增設閩江人民公社。
1960年1月,馬尾公社劃屬福州市。1961年11月,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屬福州市郊區。
1962年10月,恢復區建制,全縣設12個區:城門、尚乾、南嶼、荊溪、大湖、白沙、竹岐、南通、上街、洋里、鴻尾、廷坪。同時設1個縣人民公社,即閩江人民公社。
1964年9月,撤區並社,設立城門、祥謙、南嶼、上街、荊溪、竹岐、鴻尾、洋里、大湖、廷坪、南通、白沙、閩江等13個公社。
1970年6月,城門公社劃歸福州市。
1983年3月,祥謙公社分解為兩個公社一個鎮,即祥謙公社、青口公社和尚乾鎮。
1984年7月,撤銷公社建置,全縣設4鎮11鄉:甘蔗鎮、白沙鎮、尚乾鎮、南嶼鎮、青口鄉、祥謙鄉、南通鄉、荊溪鄉、上街鄉、竹岐鄉、閩江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鴻尾鄉。
1992年8月,上街、青口、祥謙、南通、荊溪5個鄉改為鎮建制。
1993年,全縣共轄9鎮6鄉、318個行政村、4個社區。

區劃詳情

2014年,閩侯縣轄甘蔗1個街道和荊溪、白沙、青口、南嶼、祥謙、尚乾、南通、上街、竹岐、鴻尾、大湖、廷坪、洋里、小箬14鄉鎮,全縣共319個村(居)委會,其中:村委會292個,居委會27個。
閩侯縣行政轄區街道/鎮/鄉名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街道/鎮/鄉名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甘蔗街道474.5荊溪鎮1314.7白沙鎮1753.3竹岐鄉2242.9南嶼鎮1716.1廷坪鄉2173.6尚乾鎮51.7鴻尾鄉1573.3祥謙鎮896.4洋里鄉1513.0青口鎮1278.5大湖鄉2823.3南通鎮1124.7小箬鄉461.0上街鎮1578.4江洋農場0.38。

人口民族

人口

全縣總戶數18.15萬戶,戶籍人口58.08萬人,流動人口17.23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增加5462人,平均每戶3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1.35萬人,占總人口19.54%,比上年多6452人。男女比例,男性30.17萬人,占51.93%;女性27.92萬人,占48.07%;男性比女性多2.25萬人。2014年全縣出生人數8891人,出生率15.37‰,死亡人數3360人,死亡率5.81‰,人口自然增長553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57‰。2014年全縣遷入4668人,遷出4737人,遷出大於遷入69人,人口遷移負增長0.12%。全縣總人口為70.5萬人,2016年城鎮化率54.3%,全年出生率12.7‰,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長率6.8‰。

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閩侯縣人口以漢族為主,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經濟

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09億元,增長7.7%。全縣糧食播種面積2.51萬公頃,總產量13.40萬噸。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牧漁、花卉、茶葉、果蔬、林竹、食用菌等6大主導產業日益壯大。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振園實業、光華農牧、文武雪峰、旗山花卉等25家市、縣兩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農產品訂單面積達0.1萬公頃,輻射帶動5萬多農戶,增收8000多萬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做好防汛備汛工作,建成縣、鄉、村等級公路52項129.3公里。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全年造林0.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4.5%。

工業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1.33億元,財政總收入12.8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6億元,增長19.1%。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90.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4.09億元。針對水、電、用地、

第三產業

全年共接待遊客81.2萬人次,營業收入達1.3億元。曇石山文化遺址和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地位進一步確立,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房地產呈現出建銷兩旺態勢,全縣房地產完成投資4.49億元,增長16.5%,銷售額達3.7億元,銷售18.9萬平方米。商貿流通進一步發展,不斷培育壯大各類專業市場,引進福州菸草物流配送中心、惠好醫藥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企業。繼續抓好傳統商貿業,完成社會黃山、太原、成都、龍巖等地展銷交易會,成交額達1.95億元,進一步拓寬了閩侯產品國內市場。

招商引資

全年共完成新批外資項目42項、增資29項;契約外資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增長22.5%;實現出口總值2.6億美元,增長11.4%;全年動建外資項目26項,總投1.56億美元,投產21項,總投7300萬美元。開展了千家山工業集中區專題招商會、“5•18”、“6•18”、“9•8”等招商活動,均取得良好成效。認真做好外貿出口工作,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共簽訂契約1.5億美元,增長76%。

社會事業

閩侯縣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其中,重點項目已投產24項,在建59項,完成投資26.2億元。加快青口汽車城千家山工業集中區開發,戴克、華擎發動機、東南汽車25家配套廠、東南大道、博雅星城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戴克項目完成填土方和地下管網埋設,華擎發動機項目一期用地已完成填方60%,寶井鋼材主廠房已建成。啟動縣城新區建設,閩侯大橋順利通車、國稅大樓已竣工。大學新區完成各高校和福州“兩院”征地602.5公頃,建成安置房11.9萬平方米,已回遷9.2萬平方米。完成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青源水廠一期制水裝置工程建設,各高校已入住學生4萬人,大學新區初具規模。閩興等規模以上工藝品企業新建廠房20萬平方米,投資2.5億元。福州軟體園三期、福州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大學新區商業街、福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重點項目全面完成約260公頃的交地及填土工程,正抓緊建設。

人民生活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66元,分別增長7.7%和9.1%。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2.6億元,比年初增加5.2億元,增長13.9%。各項保障有效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3200人,年發放保險金3623萬元;大力扶持城鄉特困群體,並優先將失地農民納入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全縣低保人數達13590人,年發放低保金669萬元。高度重視國企改制職工安置,撥付4383萬元用於解除勞動關係職工補償安置和退休人員醫療保險。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年減輕

社會事業全年共組織實施縣級以上科技項目57項,“東壁龍眼引種與優株選育”等5個項目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整合教育資源,撤併1所中學、撤併轉20所國小、28個教學點;完成11所1.5萬平方米的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啟動一中新校區建設,完成投資1000萬元;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縣聯考錄取率達76.3%,中考高分率居8縣(市)第二名。積極開展特色文藝活動,新編傳統閩劇《紅豆緣》榮獲曹禺戲劇獎——劇本獎;出版《圖說閩侯文物》,啟動閩侯縣第二屆志書編纂工作。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投入247萬元,進一步加強突發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成功舉辦良浩醫院落成典禮和省政府表彰宋良浩先生授匾揭碑儀式。三項基本國策有效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紮實開展,全年出生6683人,出生率10.74‰,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07%,安排計生達標專項經費588萬元,並在全省率先推行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通過省計生年度考核。依法加強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與管理,著手開展南通瓜山等土地整理開發工作,加大土地收儲和公開拍賣、掛牌出讓力度。規範礦山採礦權的審批和閩江砂石管理,切實保護礦產資源。全面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配合完成各項“創模”任務,積極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建立環保質量報告制度,不斷強化環境管理,重點污染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閩侯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區西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以及長樂區、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福建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地處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

地形地貌

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後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
最高有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山東梯嶺)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高達1384.9米;廷坪鄉後溪村的獅頭蒂,海拔高達1337.7米;大湖鄉馬嵐山海拔高1039.6米,是後井村最高峰。西南部山地屬戴雲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於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乾、祥謙、青口等地,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鴻尾鄉境內著名的山峰大帽山海拔1237.7米。
全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山峰有59座,海拔在500~800米的山峰有101座,海拔在千米以下的低山有160座,其中旗山屬於戴雲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於縣境的南部,位於南嶼、上街兩鎮之間,是福建省名山之一,曾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之譽。帽山位於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

氣候環境

氣溫

閩侯縣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閩侯縣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年四季,大致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後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最大,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後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

降水

境內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其中上街鎮土溪雨量站年均降雨量為2152.6毫米,南嶼鎮葛岐雨量站年均降雨量為1258.9毫米。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北部和西南部中山地區,海拔900~1200米,形成一個多雨層,年平均降水量為1700~2000毫米;中部丘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1700毫米;閩江沿岸平原區,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上街、大湖為全縣兩個降水中心。上街極端最大年降水量曾達到2850毫米(1961年土溪站);大湖的雪峰站平均降水量為1954毫米。南嶼、祥謙是本縣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32毫米。全縣年平均雨日150天,占全年日數41.8%,晴天42天,占11.5%。一年中,降水量多集中在3~6月份,尤以5~6月為多。根據降水變化特徵和成因,全年可分為4個降水季節:

降水季節
降水季節 時間 降雨量 降雨特點
春雨季 2~4月 降水量約290~420毫米,占全年的22% 雨日多,雨量少,出現陰雨低溫,降水強度弱
梅雨季 5~6月 降雨量在400~580毫米之間,約占全年的30%,6月份為全年降水高峰期,約210~310毫米,占全年的16%。 雨時長,範圍廣,雨量多,強度大,常出現大雨到暴雨,造成洪澇災害
颱風、雷雨季 7~9月 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量在500.6毫米左右,約占全年的36% 降水年際變幅大,受颱風影響,時常出現暴雨,炎熱天氣常出現午後雷陣雨。多雨年份易發生洪澇災害,少雨年份易出現乾旱。
少雨季 10月至翌年1月 降水量在140~330毫米,占全年12% 降水量小,晴好天氣多,經常是乾冷天氣

主要濕度

境內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9.7毫巴,平原地區在18~20毫巴之間,山區在16~17毫巴左右,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極端最大絕對濕度40.7毫巴(1967年7月19日),極端最低絕對濕度20毫巴(1963年1月27日)。一年中絕對濕度的季節變化趨勢與氣溫相同,1月最小,月平均值在9.7毫巴;7月最大,月平均值31.4毫巴。日變化情況是:凌晨(4~6時)絕對濕度最小,最大值出現在13~14時。
相對濕度分布,平原地區年平均在75%~80%之間,高山地區在81%~85%之間。分布趨勢與氣溫相反,隨高度增加而增大。一年中最大的月平均值出現在陰雨連綿空氣濕潤的5、6月份,其值高達84%~86%,最小值出現在1月為75%。日極端最小相對濕度僅為11%(1963年1月25日)。

日照時數

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9小時,日平均5.1小時。一年中夏季日照時數最多,冬季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時數達281小時,2月份僅98.7小時。境內的太陽總輻射為107.3千卡/厘米·年,閩江兩岸為109.7千卡/厘米·年,北部高海拔地區為103.7千卡/厘米·年,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日照的年際變幅度較大,1963年最多,達2524.6小時;1954年最少,僅1179.4小時。[22]山脈

旗山

0
位於閩江南岸,又名翠旗山,脈延閩侯縣南嶼、上街兩鄉鎮,山勢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與鼓山東西對峙,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的佳譽。山勢延袤數里,山峰海拔高達775米。
馬嵐山
0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後井村,為全村最高峰,海拔1039.6米。馬嵐山景區方圓20多平方公里,山峰景秀,風光旖旎,夏無酷暑,是個天然的避暑勝地。知名的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六公殿就位於山頂。山上多亭廟,杜鵑花開季節更是漫山紅遍,美不勝收。由於馬嵐山是境內較高山峰,故可一覽眾山小。
五虎山
0
又稱方山,位於閩侯縣尚乾鎮,距福州35公里,脈延永泰、福清、長樂三縣市,橫隔祥謙、南通兩鄉,是古時閩縣和侯官縣的天然界線。5個主峰巍然聳立,勢如五虎雄踞。憑眺福州,與雙門前(今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附近)三獅對峙,俗稱“三獅朝五虎”。由福州市東望,端方如幾,故又名“方山”。
雪峰山

位於閩侯縣大湖鄉雪峰村,海拔800米。傳說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到山上朝聖,得知“山頂暑日,猶有積雪”,便把山名為雪峰山。雪峰山與鼓山、旗山合稱全閩三絕,有瓊瑤第一峰之譽。南麓崇聖寺建於唐鹹通十一年(870年),比湧泉寺早30多年,為福州五大禪林之一。日本的安福寺、新加坡的法華寺、馬來西亞的小築等4個禪寺,都曾是雪峰寺的廨院。寺南枯木庵樹腹碑,為國內金石史上的奇蹟。
石牛山

位於閩侯縣大湖鄉梧桐里,因山上有一巨石似牛而得名。主峰海拔1116米,面積2.5平方公里,有景點70餘處。海拔在千米以下的160座低山,其中旗山屬於戴雲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於縣境南部的南嶼、上街兩鎮之間。席帽山位於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是福建省旅遊勝地。

農業科技園區

福州農業科技園區於1992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

交通

外福鐵路跨境45千米,設4站,白沙、杜塢為省重要貨物轉運站。福泉高速公路和國道316、324線,省道101、102、103、104、307線為主幹的公路通車744.7千米。烏龍江特大橋、烏龍江大橋、洪塘大橋、南港大橋為重要公路橋。內河航道通輪船260千米,通木船308千米。甘蔗上行通閩清、南平、順昌,下行達馬尾港。

旅遊

祥謙鎮枕峰山有“二七”烈士林祥謙陵園,青口青圃有我國報界先驅林白水紀念館。城東南郊曇石山是我國東南沿海原始社會晚期人類活動的著名遺址。竹岐榕岸莊邊山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戰國墓葬。大湖雪峰崇聖寺為清末福州五大禪林之一,枯木庵有全國惟一的唐刻樹腹碑,還有抗日陣亡將士墓、石牛山瀑布、五縣寨遺蹟。荊溪有南宋名相李綱墓。

雪峰寺

雪峰寺又稱崇聖寺,始建於唐鹹通十一年(870年),在閩侯縣與羅源、古田、閩清等4縣交界處的雪峰山中,距福州77公里。雪峰寺有“南方第一剎”之稱,是佛教禪宗五家宗派中雲門宗、法眼宗的發源地。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雪峰山勢峭拔。據傳,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問崇聖寺高僧義存,山上有何奇景,義存答:“山頂暑月,猶有積雪”,因改山名為雪峰。雪峰寺鼎盛時有殿堂房屋千餘間,僧眾1500多人,後屢經興廢。80年代後,得海外捐助累計400多萬元,重建天王殿、鐘鼓樓,維修大雄寶殿、法堂等。寺內及周圍有枯木庵、金鰲橋、難提塔、無字碑、羅漢岩、望州亭和應潮泉等24景,還保存有珍貴經典如《磧砂經藏》、印度梵文《貝葉經》和整部《頻迦藏》8000多卷等。難提塔,又名祖師塔,是義存的肉身塔。塔如園鍾,上有石卵二百餘粒,有“卵石爆花”的傳說。寺東南方數百步處有枯木庵,為重檐九重頂二層建築,1974年重修。庵內一株枯木樹齡已3000多年,樹高3.2米,直徑2.27米,樹圍7.13米。樹腹中空,可容10餘人。南面開一門洞,相傳是義存初入山時的棲身之處。枯木內外原有唐、宋、明題刻20多處,多已風化剝蝕,僅存唐代題刻一條19字,在國內獨一無二,稱“樹腹碑”。枯木庵樹腹題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前4株古檉高聳,相傳前兩株分別為王審知和開山祖師義存手植。

三疊井森林公園

三疊井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位於閩侯縣荊溪鎮關源里瀛洲村,2001年由閩侯縣林業局創辦。距福州23多公里,路況良好.交通便捷。縱貫景區的采蘭溪為曇石山古人類文化母親河荊溪的上源,沿途崖壑幽深,潭碧山青,林木蓊鬱,充滿濃郁的原始風貌。景區內景點眾多,類型各異,多彩多姿,有深潭飛瀑,怪石峻岩,奇樹古藤.異草香花.尤其是擁有大量國家保護的各種珍稀動植物,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雷霆萬鈞的象鼻瀑布、鴛鴦瀑布,神秘莫測的仙字潭、天書岩,惟妙惟肖的萬壽龜、金蛤蟆,古樸幽奇的奇樹園、百藤灣,沁人心肺的林間空氣,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而精彩絕倫、如詩如畫的天女散花瀑布.更是讓人沉醉在青山綠水之間。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瑰奇美妙。系閩侯新開發的景區,穿越清溪峽谷,溪水迂迴;三疊井:瓮潭、眼鏡潭、龍潭呈疊狀順勢而下;龍潭,如白龍似的從四五十米高的山澗衝出,直奔下山,落入深潭。站在澗底,抬首仰望,四周均為峭壁陡崖,高聳雲天,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眼鏡潭,瀑流落差不大,嘩啦、嘩啦的水流入潭聲,聽來似琅琅書聲;瓮潭,天然的石潭,如一巨瓮,幽深神秘,一條石龜向瓮中探頭,面露恐懼之色。

旗山

旗山閩江南岸,位於閩侯縣的南嶼和上街兩鄉鎮間,又名翠旗山,海拔775米。由於其山勢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旗山佳景,以東麓為最。西北有石松寺,建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名靈鳳寺。宋紹興十年(1114年)改名為石松寺。沿寺右側直通棋盤峰的蜿蜒山路上,有玉卵石、仙桃凌空、佛帽高放等崖石景致,形象逼真。途中遊人要側身經過“一線天”,攀上仙人石才能望見棋盤峰頂由八塊巨岩組成的棋盤石。對面半山坡是雞鳴寺遺址,寺內有瀝泉洞,一泓清泉,久旱不涸。北坡有一鼓,旗山諸寺鳴鐘擂鼓時,鼓能回音共鳴。旗山北麓有超山寺,寺西有龍潭山,山下有深潭巨壑,潭上有四塊奇石,形似龜、蛇、劍、印、俗稱“四靈石”。

福州曇石山遺址

曇石山遺址位於

民俗風情

閩侯縣靠近省城,歲時節日、婚喪喜慶等習俗與福州地區基本相同。但由於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城鎮與鄉村、平原與山區以及不同姓氏之間,略有差異。

春節

俗稱“做年”,是民間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除夕剛交午夜,家家戶戶焚香放炮燃煙花。初一日人人早起,身著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春節期間,有的機關團體、集、鎮、鄉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有的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有的召開新春茶話會、新春團拜會等活動。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民間傳統元宵節,舊稱“上元燈節。閩侯節俗從正月十一日到十八日為節日活動時期,組織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十番尺等活動。

“拗九”

俗稱“拗九節”,早餐,家家煮糯米糖粥,加入花生、紅棗、桂圓肉等佐料,薦獻給祖先。出嫁女兒送糖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清明:男女上祖墳清除雜草,壓紙錢,還帶上魚、肉、酒等祭品供祭祖先。機關、團體、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祭掃,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

“做夏”

即於“立夏”之日。家家煎“夏餅”,炊“碗糕”,煮“鼎邊糊”。

端午節

家家插蒲艾,包粽子,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掛香袋。

七夕節

青年女子多在場、院中備瓜果相聚,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聯絡感情。“七夕”分豆則為福州地區(含閩侯縣)特有的風俗。據傳清乾隆年間知府李拔推廣田埂豆,收成適在節前,農家遂把田埂豆爆熟,分贈親友嘗新,以促進鄰里和睦友好,即謂之“分豆結緣”。

中元

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祀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祉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

中秋節

家家備月餅、蒸糕果、備家宴慶祝團圓。親友間則互相饋送月餅。

重陽節

閩侯縣民間尚有特製的點心,叫“九重果”,也稱“登高果”。一些鄉村在這一天備酒宴歡宴賓客,某些鄉鎮還有祭掃祖墓的習俗。許多地方都在這一天開展慰問老年人活動。
冬至:又稱冬節、冬節前夜,合家圍坐在一起,點紅燭,燃鞭炮,搓圓時。冬節日早餐煮圓時,拌以紅糖、芝麻、花生粉、豆沙食之,叫“食時”。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為“祭灶”日。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至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日到任,十二月廿四日任滿上天稟報,而玉皇就根據灶君的稟報情況,決定是降災還是降福。人們都希望灶君稟報時說好話,所以才在每年灶君回到天上這一天以水果、素菜、灶糖、灶餅等素食作供品,焚香鳴炮為灶君、灶媽餞行。

“做年”

臘月二十日左右開始打掃房宇屋舍,謂之“掃堂”或“筅堂”。二十五日後開始蒸年糕、舂白果等,準備過年。
小歲,又稱“小晦”。時間在農曆小月十二月廿八日或大月十二月廿九日,即除夕前夜。家家備晚宴,慶“小歲”。
大歲,農曆十二月最後一晚,故又叫除夕,福州話稱“三十盲晡”。民間習俗,以雞、鴨、魚、肉、酒、年糕、水果等十道菜為供品供奉神明。除夕之夜,合家團聚,共進晚餐。宴罷,長者給未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然後守歲。
送年,即已出嫁的女兒在祭灶後“做年”前,備雞、鴨、、肉、線面、糖果等厚禮孝敬父母。

著名人物

閩侯縣近現代部分人物

人物 標籤 人物 標籤
林則徐 民族英雄 林徽因 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
林覺民 民主革命者 嚴復 啟蒙思想家
陳寶琛 末代帝師 林白水 報界先驅
林祥謙 “二七”烈士 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
林庚 北京大學教授 侯德榜 化學家
陳體誠 公路運輸專家 張鈺哲 天文學家
陳岱孫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 薩本棟 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薩本鐵 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 薩師煊 中科院院士
薩鎮冰 愛國將領 陳運和 中國名詩人
陳彪 科學院士 龔子榮 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常務副主任
陳景潤 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 林權 農業專家,福建稻麥研究所前所長,福建農業科學院前副院長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