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莒溪鎮吳坑村
[村落與居民]
村落面積1.2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1102人,306戶,轄3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
[歷史人文]
吳坑村早年吳姓在此開基,以地形和姓氏命名,現已無吳性居民,新中國成立以前該村屬三民鄉聯坑保,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屬朋口區墩聯村,1951年屬首溪鄉,1952年4月為墩聯鄉,1958年5月屬莒溪鄉,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後,為莒溪公社吳坑大隊,1984年改為吳坑村,現全村主要以張姓居多,其次為林、羅、黃、謝、伍等姓氏居住,新中國成立以來,全村共有大、中專以上學歷60餘人,現任處級領導幹部1人,科級領導職務1人。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的吳坑村村民更加的重視教育,一座三層的國小教學樓,為學生們提供的優良的教育條件。近幾年,吳坑村的大學生多了,轎車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建築景觀]
吳坑村居民建築70年代以前大部分是土木結構建造為主,8.0年代後所有住房建築為磚木結構或混凝’土結構,在與石庵前、馬家坊交界處後洋(小地名)建有2座寺廟,其一為蓮花寺、原佛教,其二為道教,有從遠、近來的眾多信徒到此朝拜。
[物產經濟]
吳坑村有豐富的膨潤土礦資源,林地面積601.8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324.47公頃,耕地面積117.8公頃,近年來村民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種植烤菸尤其突出,2006年全村栽種烤菸面積56.67公頃。產量10餘萬公斤,菸農收入總額100餘萬元,獲得“短、平、快”致富效益。還屬莒溪鎮產糧區之一。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大竹鎮吳坑村
邵武市大竹鎮吳坑村2004年村財政收入不足14000元,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是省定貧困村。該村轄有曾家尾、何家、吳坑等八個自然村、九個村民小組,有村民218戶,人口793人。這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山高水冷、農田少、山地多,村莊偏遠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村與自然村之間仍是沙土簡易便道。前幾年,吳坑村村部還因修村級水泥公路欠下55萬元的債務。按照省委“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戰略,省定貧困村由省上的某個單位掛點,並下派一名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下撥一定數額的專款幫扶所掛村。省委組織部選定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為吳坑村的掛點單位。於是,省聯社與吳坑村喜結良緣。
今年的四月下旬的一天,筆者專程到吳坑村採訪,耳聞目睹了吳坑村的三大變化。
2008年的改變
其一,曾家尾自然村的村民喝上了衛生、潔淨的山泉水
當我們驅車沿著水泥單行公路從大竹鎮往吳坑村行駛,車過曾家尾村,我們可以看到公路旁矗立著一個新建的小泥構造蓄水池,山上的泉水通過主管道流進了蓄水池,經過濾裝置過濾,又經直徑八厘米的鐵主管道流向下方的曾家尾村。這就是省聯社投資興建的曾家尾飲水工程。該工程包括鋪設一千餘米的供水鐵質管道、建設過濾蓄水池,總預算86000元。該工程2007年10月動工,2008年春節前夕竣工,水質經南平市防疫站化驗達到衛生標準。
曾家尾飲水工程的建成,使曾家尾自然村44戶,160多人喝上了衛生達標的自來水。
其二,村部辦公條件得到改善
據了解,省聯社下派駐村支部書記前,吳坑村村部的辦公條件、面貌較差。村部建築建於1995年,年久失修,屋頂多處漏雨,窗戶玻璃多處損壞,電線線路老化失修,電燈多處不亮。村部辦公桌椅破舊,值班室床鋪、棉被無法使用。省聯社下派駐村支部書記後,村委對村部電線線路進行了改造,對破損的窗戶進行了維修,安上了新玻璃、窗簾,購置了辦公桌椅、沙發、電視機,村部辦公條件明顯改善。此外,還製作了崗位職責、村四個民主制度、村務公開制度、財務審批流程圖等鐵皮框架牌匾,掛在辦公室、會議室牆上,既整潔美觀又使村部制度規範化工作上了一個台階。對村部宣傳欄進行了整修,裝潢,使人一走進吳坑村村部,就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下一步,村委將著手對村部建築進行維修。
其三,四個自然村村民已與城裡人一樣看上了電視。
10年前,吳坑行政村所轄的八個自然村除山下的曾家尾自然村的閉路電視與鎮所在地聯網,其他七個自然村因山高路遠鋪設線路成本高,資金不足,只好安裝幾個鍋狀電視接收器,接收電視台節目。剛開始,與鍋狀電視接收器相隔較近的村民家能夠看到7至8個頻道的電視節目,相隔遠的村民家就無法看到電視節目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視接收器老化,電視接收效果越來越差,與鍋狀電視接收器相隔較近的村民家能看到的電視台頻道越來越少,最後只能看到一個電視頻道。要改造維修無論是村部還是村民都拿不出錢來。
省聯社下派村支書後,村委把閉路電視網路建設和改造擺上議事日程。2007年10月,市廣播電視局的工程人員開進了吳坑、何家、際下、大壠四個自然村,動工鋪設閉路電視光纜,工程總造價17.8萬元。至年底,該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電視收視效果與城區一模一樣。閉路電視聯上網的村民樂得合不攏嘴,自豪地說:“省聯社撥了建設資金,幫我們鋪設閉路電視光纜,使我們終於和城裡人一樣能夠看到三十多個頻道的電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