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

天水

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63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境內文化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

天水 天水市
天水市,位於 甘肅東南部,全市橫跨 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 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概況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梁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至50%,春、夏兩季分別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8.51%。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自然資源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現有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的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桿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台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

歷史

天水在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邽戎、冀戎,置邽(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定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

天水 三國時代天水十分有名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二年(1913年)2月,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區,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行政區劃

天水市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
秦州區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
麥積區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41020。(2006年以前叫北道區)
清水縣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
秦安縣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1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甘谷縣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
武山縣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

地理

天水 天水
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

天水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5℃。最熱天氣是7月份,最高溫度為33.4℃;最冷天氣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

經濟

天水 天水是蘋果基地
天水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適宜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長,為全國十大蘋果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這裡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35種,其中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20種。天水不僅有昔日輝煌,改革開放的春風更使勤勞勇敢的天水人民煥發出無限的改革熱潮和發展活力。今日的農業以實施種、養、加“六個百萬工程”為突破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林果、畜牧、蔬菜、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電器工業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機械、輕紡、電子三大行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一座西北電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戰略格局正在形成,工業結構高速發展和產品的進一步升級換代正在實施;五橫三縱省道國道及市區環形交通的貫通,天蘭、隴海鐵路複線的籌建,通訊網、電力網的擴建,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對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使天水這片古老的黃土地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全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後被列為全國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重點城市、科教興市重點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全省雙擁模範城。

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膠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 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占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禮俗

天水 天水少數民族眾多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9%。少數民族中 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 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占總人口的69%。
該市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共有信教民眾32.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1%,分布在兩區五縣的10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1028個 村委會(居委會)。經縣級以上(包括縣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處)所739處,其中固定宗教活動處所38處。有正式登記成立的市、縣區宗教團體32個,其中市級5個,縣級27個,有宗教職業人員2402人。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旅遊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簾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險峻的洞窟著稱於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天水主要旅遊景點: 

玉泉觀麥積山石窟麥積山大象山大佛甘肅天水石門山
仙人崖大地灣遺址伏羲廟甘谷大象山甘肅天水水簾洞
曲溪拉稍寺石窟南廓寺李廣墓水簾洞石窟群
拉稍寺顯聖池千佛洞卦台山麥草溝

 

 

 

1.麥積山

天水 麥積山
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2.大象山

天水 大象山
大像山在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有一座山巒拔地而起,名大像山。大佛石窟開鑿確切年代無從稽考。據有關資料和出土文物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甘肅省博物館石窟藝術專家曾對大佛詳細觀測認定,系大象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一直到唐更趨完美。

其中甘谷大佛釋迎牟尼佛造於盛唐,身高23.3米,腰寬10.4米,和顏善目,儀容莊重,體魄雄偉,斜坡袈裟,結砌跌坐於蓮座之上,安詳而寧靜地 迎接來往遊客。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走廊,廊上窟龕相連,現存二十二個窟龕。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憲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198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張家川關山草原

天水 張家川關山草原
關山草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60公里處,是我國西北部內陸地區唯一以山地草原為主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薈萃了 森林草原河流、山巒、 峽谷等自然景觀,純樸自然又不失壯觀。這裡有 金錢豹林麝錦雞等珍稀動物,還有野兔、山雞等可以捕獵的動物,是盡情體味山野生活之趣的好地方。

特別關照:草原海撥較高,應備足禦寒衣物;山里能使用行動電話且有磁卡電話
交通:先從天水火站乘汽車到張家川(行程約1.5小時,伊維柯15元,沃爾沃15元,每15分鐘一班),然後從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乘坐到陝西省隴縣方向的車(行程約2小時,車費8元
住宿:景區內設有招待所和旅遊帳篷,一般只需幾十元即可;也可以在老鄉家中借宿。

特色飲食

1.天水呱呱

天水 天水呱呱
呱呱,是天水的一種特殊食品。無論是寒風驟起的嚴冬,還是烈日當頭的盛夏,總有那紫紅色的呱呱在攤點出售,食客往來不斷,生意格外紅火。

天水呱呱品種繁多,以原料區分有蕎麥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蕎麥呱呱。製作方法是先把隴南盛產的蕎麥粉成蕎珍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澱粉,然後將澱粉加水入鍋,用小火燒煮,直到鍋內形成厚厚一層呱呱時,方可取出裝入盆內加蓋,經過回性,即可食用或上市。

天水呱呱的吃法也比較獨特,先將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子油、芝麻醬芥末醬油食鹽食醋蒜泥等調料即可。如果說西北人喜食酸辣,那么天水呱呱可是典型的辣味小吃。若初食者,面對滿碗流紅的呱呱,定會咋舌、冒汗。而當地人尤喜以呱呱為早點,一些男士幾乎“不可一日無此君”。天水呱呱歷史悠久,相傳在西漢末年隗囂割據天水時,呱呱是皇宮裡的御食。隗囂的母親塑寧王太后,對呱呱特別嗜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到了東漢,隗囂兵敗劉秀,投奔西蜀的公孫述時,御廚逃離皇宮,隱居天水,後在天水城內租起一間鋪面,專門經營呱呱。天水呱呱就這樣留傳下來了。

2.天水甜醅

這是一種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將優質冰糖色白小麥在石碾上舂皮後,再簸淨、淘淨、煮熟、晾乾,放在大笸籮里散熱,按季節掌握一定的溫度。用湖北、陝西名酒麴配合發酵一天兩夜(約36小時)後即可食用。發酵工藝以曲子為主,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發酵醅料四季放在木床上用麥草偎著,上蓋棉被,發酵時所反應生成的甜醅酒,可謂稀罕之物,不僅味道特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

3.天水饊飯和攪團

玉米等雜糧做成。先將水燒開,再把玉米或其它雜糧細細撒入開水中,邊撒邊攪,用溫火熬煮,待結成團狀即成饊飯,吃時配以天水風味小菜,清香可口。

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饊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天水攪團。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天水城鄉調劑飲食的家常便飯。

文化藝術

1.石窟藝術

天水 麥積山石窟
提起麥積山,許多外地人都知道,但是沒有去過,聞其名,未見其神,沒有關係,你可以通過我們這裡的介紹“窺豹一斑”。如果敦煌是一個壁畫宮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宏大的泥塑藝術陳列館。本來,麥積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一樣,都因山石疏鬆,不宜在岩石上精雕細鏤,全以泥塑和壁畫等藝術形式來宣揚佛教思想和佛經內定,但因麥積山一帶陰濕多雨,地震比較頻繁,原來的壁畫大多已經剝蝕殆盡,所以麥積山石窟主要以精湛優美的泥塑著稱於世。這些未經窯燒的泥塑像雖經千百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既不潰散,也未龜裂,堅如陶、油光發亮,仍不朽壞,實屬難能可貴。用泥塑作造像,只有中國盛行,這也是中國在世界 雕塑史上的獨創。

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是麥積山石窟藝術中的又一個顯著特徵,第44窟造像樣,曾轟動日本,被贊為“東方的維納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3窟內那對童男童女,他們頸項上各牽一個“長命圈”,這是陝甘一帶農村常見習俗的生動寫照。

2.秦文化

天水 秦文化
秦始皇一統天下,您當然知道。但你或許不知道,天水是秦始皇祖先生存繁衍、發展壯大之地,也是秦人的福地,天水市四大組織所在地叫秦城。秦城即“秦人之城”。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商末周初,秦人先祖中譎“在西戎”,保西垂”從而開始了秦人,秦族和秦文化的舉起,中商後經14世,歷時約300年,早期秦人在其歷代先主的率領下,與西戎各族雜居,以保衛西周門戶而示得承認和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秦人慘澹經營,幾度榮衰,不惜失地亡君,終於由附庸而大夫,由大夫而諸候,逐漸強大起來,被人華夏文化所認同,秦人在回歸華夏文化的艱苦奮鬥過程中,一方面積極從先進的中原華夏文化中吸收養料,促進了自身社會制度的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又能在同戎人的頻繁接觸中,融西戎遊牧文化中膘悍勇敢,長於騎射征伐的風格。天水“羌戎 文化”注入了富有活力與創造性的新鮮血液。

3.伏羲文化

天水 伏羲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到 伏羲廟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除了民間祭祀,天水還在每年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

《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於庖廚”。伏羲通過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所畫八卦是用8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這種對世界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並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此外,伏羲還立九部、設九佐,以龍紀官,號龍師。禪於伯牛,鑽木取火,教民熟食;制曆法,定節氣,訊息祝福,以測吉凶,嘗百藥,制九針,以拯天疾,開創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4.三國文化

天水 街亭
“失街亭,斬馬謖”。看過 《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到天水來,如果你是個三國迷,街亭稱不可不去。

街亭位於天水市秦城區東北100公里處的秦安縣隴城鎮,是歷史上一重要的軍事關隘。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將軍張鴿率軍西援抗蜀,雙方爭奪的焦點即街亭。這裡至今還有“亂骨堆”、“大營”、“常營”、“萬人墳”等戰爭遺存,並有弩機、馬刺等遺物出土。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割據稱雄,因天水戰略地位的重要,一些帝王將相,軍事首領在這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天水關、收姜維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數家珍的故事,都發生在天水。

此外在天水的三國遺存還有大門道、諸葛軍壘,名將姜維墓冢等遺蹟,無一不是三國文化的昭示。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5.大地灣文化

天水 大地灣廢墟
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

主持考古發掘報告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樹德副研究考古之最,它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大地灣出土的炭化稷標本,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

其二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大地灣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時間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目前所見我國最高的房屋建築。

其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國最早的繪畫。

參考資料

http://oa.tstv.cn/tszl
http://www.1717y.com/htmlarea/12904.html
http://www.xzqh.org/quhua/62gs/05tianshui.htm
http://www.tianshuitravel.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