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民族
2000年,全村共有570戶,總人口24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現有沙、李、馬、張、金、郭、趙、呂、王、栗、何等13個姓氏,沙、李、馬、張姓最多,均為回民。
集體福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每年從企業中抽出資金2萬元獎勵教師; 幼兒免費入園,兒童學習娛樂設施齊全;辦起了敬老院,配有電視、棋 類等適合老年人娛樂活動的文體設施。投資10萬元建了一座容納40萬公斤的糧庫,村民交公糧不出村,並推行了糧食代儲制。1980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全部減免。 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規劃紅線外每戶補助1萬元。對在村辦企業有突出貢獻的實行養老返本保險,對原退休村幹部實行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成立治安巡邏隊,保障人人安居樂業。建有專門的體育場和體育活動室,配備了體育器材,供村民農閒時,習武健身。村衛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有專職醫生為村民診治日常疾病。1997年,投資65萬元,安裝了自來水設施,村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
歷史沿革
沙海村位於山東省菏澤地區定陶區陳集鎮,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沙氏從河北省冠縣城南沙莊遷此建村,因地形低洼多水,故以姓氏和海(窪地)命名沙海,又因村北有中沙海,故命名為前沙海。後相繼遷入李、秦、張等姓氏。時該村隸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成武縣棠西村。1914年後,先屬濟寧道,隨後即改曹濮道定陶北方棠西村。1925年,屬曹濮道定陶縣陳橋鎮。1929年,屬山東省第二督察專員公署定陶縣棠西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屬冀魯豫邊區行署和五專員公署定陶縣棠西村。建國初,屬平原省菏澤專區公署定陶縣陳集區張莊鄉。1955年,屬山東省菏澤專區定陶縣第三區張莊鄉前沙海村,有堅決、民生、勝利、廣民、強勝、規劃6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6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轉為回民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前沙海回民聯生產合作社改名回民聯隊,屬山東濟寧專區成武縣火箭人民公社。1962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定陶縣陳集人民公社,回民聯大隊改稱前沙海大隊。1984年,前沙海大隊改名為前沙海行政村,隸屬山東省菏澤地區定陶縣陳集鎮。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35年,村內只有幾個富家子弟就讀於私塾學校。建國後,村里創辦起第一處國小校, 校址設在村民住宅,學生分為2個班,50餘人。1970年,國小移址到馬先生西院,學生分為5個班級,200餘人。1981年,投資13萬元將校址遷到陳皇公路東側,校舍、校具全部更新。1989年,村國小被定陶縣人民政府授予“國小教育先進單位” 稱號,校長獲得“菏澤地區優秀教師”稱號。1995年,行政村投資200萬元建起一座高標準的四層教學樓,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併購置了微機,教學設備配套齊全。1999年被評為“地區級規範化學校”。2000年,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村里文化生活豐富,先後興建了衛星電視差轉台、文化大院、民族武校、圖書室。全村獲得高級技術職稱的18人,中級技術職稱的32人,初級技術職稱的110人。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依靠做些小生意養家餬口,生活十分拮据。建國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人均純收入300餘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民利用當地優勢,發展個體經濟,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400元, 人均儲蓄10000元。汽車、機車、電冰櫃、彩電、程控電話、空調等進入尋常百姓家。
村莊建設 建國前和建國初期,街道不整,胡同狹小彎曲,交通極為不便。村民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低矮破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行政村對村莊建設進行了合理規劃,拓寬修建南北大街2條1200米,東西街1條400米,並修建了地下排水管道,安裝了路燈,種植了綠化帶,街道全部實現了硬化、美化和綠化。村民住宅亦逐步改建為磚混結構,低矮的平房瓦屋逐步被兩層樓房代替。1997年3月,村投資1億元,於村東創建小康村,建造了統一標準、統一式樣的雙層樓房住宅。同時,興建了村國小教學樓、裘皮廠綜合生產樓、辦公樓、村民委員會辦公樓,全村實現了四通(電通、水通、路通、話通) 。1999年3月,前沙海村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命名為“小康村”。
經濟概況
沙海村2000年轄區占地面積0.75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積達38平方米。有耕地136.2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頃。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0萬元,2000年,經濟總收入1.3億元, 人均純收入34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17∶75。沙海村是菏澤市經濟強村之一。1992年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奔小康先進單位” 稱號,1997年被省司法廳授予“山東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1999年3月被中共菏澤地委、 行署命名為“小康村”,1999年6月被省政府、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糧食畝產僅50公斤左右。1955年,村里先後成立6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開挖了大口水井,建造了人推水車,水利條件得到改善,糧食產量逐漸增加。1978年,大隊籌集資金, 打機井50眼,同時購進了部分新式農機具,糧食畝產提高到40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粗放經營不斷向集約經營邁進,種植業結構亦得到合理調整,同時對全村土地進行了統一規劃,統一治理。80年代中期,進一步改造水利設施,打造深水井,修建防滲渠,井、機、電實現了三配套,旱能澆,澇能排,農業生產初步實現了機械化。1990年,糧食畝產平均達到800公斤。至2000年,全村共有拖拉機260輛,播種機18台,聯合收割機10台,彌霧機15台, 各種農用機械總動力4500馬力, 糧食畝產達到1000公斤,為1978年的2.5倍。
第二產業 沙海村共有裘皮廠、 清真冷藏廠、工藝美術廠3個村辦企業,均系外向型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又相繼創辦了清真冷藏廠、工藝美術廠,村辦企業規模不斷擴大。9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村黨支部又把眼光由村內的狹小地域睹向了外地。1998年,投資1000萬元在菏澤建綜合營業穆盛大樓一座。2000年,投資2000萬元,建農業科技市場一處。至2000年底,前沙海村辦企業固定資產達460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村內僅有一家私人皮行。建國初,辦起了第一個農會組辦的公私兼營的皮毛商行。之後,村里又陸續辦起了香油坊、饃坊、代銷點,但收入較微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里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作為實現富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同時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措施,促使私營經濟快速發展。1997年底,全村私營業戶發展到近百家,年創產值4000多萬元。全村形成了以村辦皮廠為依託,家家戶戶幹個體的良好局面。
該村的私營和個體企業各具特色,為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能夠生存和發展,創辦了各式各樣的個體私營經濟形式。東南亞經濟危機後,裘皮市場受到影響,各企業迅速轉行,電氣焊、小型冷藏廠、預製廠、維修部、麵粉廠、浴池、飲食、液化氣、加油站、百貨商店等幾十個行業相繼建立。2000年,全村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312戶。
著名人物
沙錫瑞 (1892~1967) 信仰伊斯蘭教,自幼攻讀聖經,在河南新鄉、鄄城、金張等地任清真寺教長50餘年。1947年羊山戰役,在清真寺大殿天溝里掩護范昭坤、魏德新等7名共產黨幹部脫險。 在鄄城任教長期間,與著名民族英雄馬本齋交往密切。在金鄉任教長期間多次當選為縣人大代表,任政協主席多年,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
李慶連 1920年生。自幼跟母親楊氏練武,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一整套梅花拳路,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武師。1985年與其子李兆啟創辦民族武校,1987年,被授予“全國模範體育家庭”稱號,同時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工作者”“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在全國第二屆農民運動會和全國武術研討會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先後獲得國家級金牌獎章12枚、銀牌15枚8枚,被列入《中國武術名人大辭典》。
馬敬文 1927年生。16歲參加馬本齋回民支隊,練成了百米之外槍響燈滅的神槍手。在陽穀戰役中,英勇殺敵,擊斃大漢奸“二金頂”,受到首長的嘉獎,被提升為加強排排長。1945年,在封丘戰役中,任突擊隊隊長,帶領20名突擊隊員冒著敵人的炮火,打開了封丘城,在慶功會上受到了首長的表彰。在淮海戰役中光榮負傷,被評為二等甲級殘廢。家中安度晚年。
沙聯欣 1927年生,中共黨員。曾任兒童團團長,1953年任信用社會計,1961年至1993年擔任黨支部書記。1969年創辦了裘皮廠,1978年接通高壓電,實現了戶戶通電,1978年興修水利打機井50眼,1986年建立清真冷藏廠,為前沙海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被當選為定陶縣第四屆至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村黨支部被中共菏澤地委先後授予“先進黨支部”“奔小康先進單位”“發展鄉鎮企業明星村”等稱號。本人被評為菏澤地區模範共產黨員。 馬思愛 1951年2月生, 1969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經濟師,鎮黨委副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和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通力合作,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帶領村民走強村富民的路子,發展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使前沙海村率先進入了菏澤市經濟強村行列,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先後被評為地區級“拔尖人才”“省優秀農民企業家”。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1998年3月當選為全國第九屆人大代表 。
大事記
1949年,成立前沙海回民聯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沙福善。
1956年,成立回民高級聯社。
1962年,回民高級聯社改為前沙海大隊。
1969年1月,創建前沙海裘皮廠。
1978年,接通高壓電,實現戶戶通電。
1984年,前沙海大隊改為前沙海行政村。
1985年,前沙海行政村團支部被授予“省級青年之家”稱號。
是年,李慶連與其子李兆啟創辦回民武校。
1986年,建立清真冷藏廠。
是年5月,村里舖上柏油路。
1987年,國家體委授予李慶連“全國模範體育家庭”稱號。
1989年,中共菏澤地委授予村黨支部“先進黨支部”稱號。
1992年,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前沙海村“奔小康先進單位”稱號。
1993年,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前沙海村“發展鄉鎮企業明星村”稱號。
是年4月,省委、省政府授予裘皮廠“先進鄉鎮企業”稱號。
1994年,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前沙海村“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是年5月,農業部向村裘皮廠頒發“農業部全面質量管理達標證書”。
1995年3月,村投資180萬元建造教學樓一座,系地區級規範化學校。
是年7月,農業部、外經貿部聯合授予裘皮廠“全國出口創匯先進鄉鎮企業”稱號。
1996年5月,全村通程控電話。
1997年,省司法廳授予前沙海村委會“山東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是年,省婦聯授予張秀環“敬老好子女”稱號。
是年,農業部授予裘皮廠“大型二檔鄉鎮企業”。
是年3月,興建小康新村。
是年4月,全村戶戶通自來水。
1998年3月,裘皮廠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系統企業管理基礎工作合格證書”。
是年3月,支部書記馬思愛當選為全國九屆人大代表。
是年,沙道增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廠長”稱號。
是年,沙德進被省政府、省民政廳授予“省優秀村民委員會主任”稱號。
是年12月,村檔案管理工作被省檔案局評為“機關檔案工作規範化目標管理省三級”。
是年,在菏澤搞房地產開發,成立穆盛公司。
是年5月,省民委、省體委授予前沙海村“省民族體育模範集體”稱號。
是年6月,省政府、省文明委授予前沙海村“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9年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沙付善任支部書記,全村共有6名黨員。1953年,李桂山接任黨支部書記後,先後由沙聯臣、沙進明、沙聯欣、沙德柱擔任黨支部書記。1997年4月,農村基層組織改革,班子調整,由馬思愛任支部書記。至2000年,全村共有13個黨小組,71名黨員。多年來,村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率先成為菏澤市經濟強村,多次受到各級領導的表彰,先後被縣、市評為“安全文明村”“先進黨支部”。1999年3月,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命名為“小康村”,是年6月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村莊”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9年建立回民聯委員會,馬思朝任會長。1958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沙聯欣任社長。1958年改為回民聯隊,沙聯欣任大隊長。1962年改為前沙海大隊,沙聯欣、李慶芳先後任大隊長。1980年改為村民委員會,沙廣三任主任。1982、1993年村委主任分別由沙德柱、馬思愛擔任。1997年4月,農村基層改革,村民委員會重新調整,設委員7人,沙德進任主任,沙道增任副主任,民兵連長、治保主任、調解主任馬遠超,婦女主任馬美英,計生專職主任、會計李兆祥,沙德信任團支部書記。多年來,村民委員會在村黨支部和鎮政府領導下,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取得了顯著成績。1985年,村團支部被授予“省級青年之家”稱號,1992年,前沙海村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奔小康先進單
位”,1997年被授予地區級“先進婦代會”“個體私營工作先進單位”“發展鄉鎮企業明星村”,同年,被省司法廳授予“山東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1998年沙德進同志被省政府、省司法廳授予“省優秀村民委員會主任”稱號。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