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陳集鎮

大事記1944年10月,成立陳集區公所,孔耀坤任區長。 1961年10月,定陶縣恢復,陳集復屬之。 相傳,有一種植陳集山藥西施種子的農民,非常珍重自己的休息後果。

地理位置

陳集鎮位於定陶縣北部, 東經115°38′,北緯35°12′。南與杜堂鄉交界,東和半堤鄉為鄰,北依洙水河與菏澤市接壤。西部是保寧鄉。鎮機關駐陳集村,距定陶縣城15公里。

概況沿革

陳集原名程橋,明初開始在程橋起集,因陳樓村陳氏在此集立了千頃牌,改名為陳橋集,後又稱陳家集,清朝中期演變為陳集。清末屬北方棠西村。1934年,改建為陳橋鎮,屬第五區。1944年10月改稱陳集區。1949年改為定陶縣第三區。1958年3月成立陳集鄉。1958年8月成立火箭人民公社。同年,更名為陳集人民公社。1984年1月成立陳集鎮至今。

自然狀況

全鎮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略北窪東低、西南平、中間高。土質西淤、 南沙、東北鹼、中間“火龍崗”。鹼地、澇窪地各占總耕地面積的1/5左右,現均已改造成穩、 高產田。東西最大距離5.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0.3公里,全鎮占地面積491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371公頃。主要河流有洙水河、薛寨溝、南乾渠、柳林河,境內流長15.5公里,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蔬菜、中藥材等。全鎮植被面積3981公頃,覆蓋率81%。 全鎮轄12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5‰,全鎮少數民族只有回族,人口6352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8.6%。全鎮有張、王、李、趙、劉等39個姓氏,其中張姓人口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83.2萬元,1978年為329.2萬元,2000年為14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所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為6.5∶90∶3.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300萬元, 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1.1億元。該鎮以鄉鎮企業發達聞名。 自1958年以來,境內先後興建投產各類企業1600餘家,總資產4億多元,從業人員2萬多名,其中,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是6家企業集團:山東國華實業集團總公司是國家大一企業、國家級企業集團和省計畫單列企業;山東盛華達股份有限公司是菏澤市首家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都慶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菏達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福鵬裘革集團公司前沙海皮廠均是國家大二企業和省級企業集團。

強鎮由來

該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春秋三傳之一《穀梁傳》作者谷梁赤故里,在國內外頗有影響。該鎮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多年列全縣第一,相繼獲得全國科普先進單位、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明星鄉鎮和安全文明鎮等部省級以上榮譽60餘項,姜春雲、鄒家華、費孝通、李春亭等幾十位省級以上領導先後親臨視察,並譽之為“魯西南的一顆明星”。1996年5月菏澤地委、行署把陳集鎮列為外向型經濟示範鎮。

大事記

1944年10月,成立陳集區公所,孔耀坤任區長。 是10月,成立中共陳集區委,張耀華任區委書記。 1949年8月,陳集區改稱第三區,中共第三區委、第三區公所成立。 1950年4月,平息股匪搶劫陳集糧倉、舉行暴動事件。 是年,第三區醫藥合作所成立,1951年改稱衛生所,1958年稱陳集公社衛生院,1984年稱陳集鎮衛生院至今。 1953年,李丕進、蘇效亮、張義秀在陳集村支起紅爐打制小件產品;趙自忠、李慶余成立木工組。 1954年5月,第三區第一屆人代會召開。 1957年6月, 縣人委公布《定陶縣文物保護單位目錄》,陳集境內穀梁赤墓被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10月,陳集公社第一次黨代會召開。 是年11月,定陶縣建置撤銷,陳集公社歸屬成武縣。 是年12月,定陶縣第七中學在陳集建立,1985年改稱陳集鎮中學。 1961年10月,定陶縣恢復,陳集復屬之。 1966年6月,縣公安局在陳集設立派出所。 1968年春,中沙海村創辦裘皮廠。 1969年1月,前沙海村創辦裘皮廠。 1970年春,中共中央委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王建安到陳集視察工作。 1975年1月,七一大隊李德芝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6年,在陳集村西籌建日產2.5噸造紙廠,一年後建成投產。 1977年,陳集公社創辦裘皮綜合廠。 是年8月,中沙海村黨支部書記沙瑞義當選為中共第

特產:陳集山藥

陳集山藥兩個品種:西施種子、雞皮糙。其消耗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口感集“面、甜、香、綿、爽”於一體,藥用保健價值上乘。2008年被國家認定為:地理標誌產品(陳集山藥原產地)。
千百年來,陳集山藥在消耗、生活中留下了一串燦爛的山藥歷史和文化,人們口耳相傳至今,或悠揚動聽,或波瀾起伏,或神密莫測,或意味深長……
定陶《縣誌》有載,人們口耳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攜西施扁舟五湖,棄官經商,輾轉定居陶丘(今定陶因之而得名)。因西施有“食薯蕷,美形體”之好,定居後,常思家鄉薴蘿蕷(山藥)之美味,時不思食,日見消瘦。
商祖范蠡獲悉原因之後,愛妻之情戰勝了“誓不還鄉”之誓,密派下人到西施家鄉,購來了十數擔“薴蘿蕷”。
西種得之如寶,為暫時有食,遍訪陶丘宜訓植之地。終在陶丘北40里今陳集見一沙壤平川,隨將“蕷種”交於一烏姓農民訓植。
薴蘿蕷在陳集生長,如魚得水,枝繁葉茂。長出的山藥順直,質硬如鐵棍,口感極佳,與西施家鄉的野生薴蘿蕷相比,外觀、質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該種不結豆,難以擴繁。
自此,薴蘿蕷在陳集落地生根。
被稱為商祖的范蠡,棄官經商後,經商有道,處世有方,曾三聚千金,又三擲千金,廣為流傳。
范蠡聚千金為什麼又擲千金?在現代范蠡思想研究中,多數學者對照一致的意見為:范蠡“救世濟貧”的儒家思想所至。那么,范蠡每次擲金的原因又是什麼?卻很少有人研究,鮮為人知。
但范蠡因陳集山藥一擲千金的故事仍在陶城民間口耳相傳。
范蠡棄官經商,攜西施定居陶丘,並以陶丘為天下之中,施以經商才能。夫妻恩愛、事業有成,很快積攢了千金資產。
現代的定陶,人傑物豐,氣侯宜人。西施在這裡生活頗感得忌。雖年過中年,但風姿不減。而范蠡卻不盡相同,為妄圖,為事業奔忙操勞,雖只年過50,卻有些未老先衰。身體日見消瘦,夫妻房事常不能完成。
西施見范蠡操勞過度,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便勸說范蠡,注意休息,並親自下櫥為之調理。
月余,范蠡競神精氣爽,夫妻生活恢復如春。
當西施把用自己訓植的薴蘿蕷為之調理的秘密通知范蠡後,范蠡為之感動。隨賞種植薴蘿蕷的陳集烏姓農民百金,接著一擲千金資助定陶朋友、農民。
烏姓農民得百金後,隨成富戶。為感謝、紀念西施、范蠡、訓種贈金之情,立屬世代植蕷,並把薴蘿蕷改名為:“西施種子”、“西伯種子”(因范蠡姓范名蠡,字少伯)。
時間似箭、境如流水。時至明朝時期。陳集“西施種子”的藥用價值,保健作用已廣為人知。其調中滋補、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藥性,已被事前的名醫、郎中所套用。
事前,有一農民終生勤勞持家,家產頗豐,成了小知名氣的員外(地主)。所不幸的是只有一子,頗為不孝。到老員外年青多病時,不思敬老,反倒與自己的妻子常商議如何讓老人早逝世。
有一天,不孝子突來靈感:找一名醫,為父求一早逝世藥方,既不落罵名,又完成了願望。於是就帶著重禮,尋求名醫。
當尋到時姓名醫時,就把原委通知醫生,求取藥方。時醫生聽完訴求,認為非常震驚,心想天下還有這樣不孝的偽君子。於是反其道而行之,隨口通知不孝子:每天一斤西施種子(山藥),加自糖蒸吃。說後,再不理此人。
不孝子得到名方後,照方炮製。誰知老人食用西施種子白糖後,月余,白胖,精強神壯。不孝子正在懷凝名醫的藥方,有一天老人卻突然逝世亡。
不孝子非常感謝名醫的藥方,以重禮相謝。名醫獲悉後大感不解。隨問不孝子:最後是在什麼中心吃的?不孝子答道:在我家院子裡的榕花樹下。
至此,名醫頓悟,是榕花的花粉落在了西施種子(山藥)上,反應成毒所至。名醫後悔自己一時生機,忘記了交待禁忌。治病救人,反倒成了害人。
相傳,有一種植陳集山藥西施種子的農民,非常珍重自己的休息後果。當西施種子收穫後,就儲存在自己的臥室里,並蓋上苫子,生怕被別人偷去。
有一天,他掀開苫子檢討自己存放的西施種子,卻發現少了一些。自己沒賣又沒吃怎么會少?於是他加大了檢討的次數,卻又發現幾次無緣無故的少。
他下決心要抓住這個小偷。白天關上門,不讓人進屋,晚上不睡覺,注意看誰偷他的西施種子。
這一天,他似睡非睡,似夢非夢的朦朧中,不聽門響,進來了一位彪形大漢,頭大如斗,有紅腫包紮狀。到屋後,掀開苫子就拿西施種子。農民一見急啦,伸手抓住了這位大漢,大聲呵斥:你是誰?為啥偷我的西施種子?
那大漢見狀連說對不起,並報名說:我是南40里王家的三剎,因其蓋房打夯把我的頭砸破了,只有你的西施種子加冰片,才能治我的頭腫,所以才來借取。
農民說:你既是王家的三剎,他砸你的頭,你為啥不治他,反倒取我的西施種子?三剎答道:做惡不報,時候不到。說罷轉眼不見蹤影。這時農民猛然醒來,驚得一身冷汗。
時過三年,南40里王家辦喪事。為招待主人,頭一天就請櫥匠,蒸、炸、煎、炒,備下席上用品。
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王家的一隻狸貓發了瘋,把準備的席宴菜、又吃、又屙、又尿,直至無法食用。
第二天王家主人一見大惱,抓住狸貓,全身澆上食用油,點著火,要活活燒逝世這隻貓,以解心頭之恨。
誰知,這隻貓身上一著火,急的又抓,又咬,一下子就掙脫啦。貓帶著滿身的火,跑罷堂屋,跑東屋,瞵間王家一片火海,所有的東西全被燒光。
也就在這一年,種西施種子的農民,有一天掀開苫子看山藥的時候,發現山藥上放著一堆銀子,足有300多兩,還有一紙字文,上寫王家三剎奉還。那“三剎”之神,乃是《封神演義》中的紂王長子殷郊。那似夢般的西施山藥冰片膏專治紅腫之症的民間故事,誰也說不清為什麼卻在曹縣一醫藥世家配製。直到民國年間,曹縣這一醫藥世家每年都到陳集置辦西施種子山藥,配製西施冰片膏。
上帝主宰物種,自然製造奇蹟。千百年來從不結豆的陳集山藥西施種子,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卻發生了奇蹟。
陳集山藥西施種子,到了明萬曆年間,傳承種植的是一張姓農民,名曰張善。此人終生誠實勤勞,樂施好善,只是年過五十,膝下無子,甚是不悅。就在他五十二歲那年,卻發現自己種植的西施種子山藥,有一棵變異株結了52個豆。張善視若珍寶,第二年用心造就,長出的山藥,外觀酷似西施種子,只是表面毛襄點突出,有如白條雞皮;再觀其質地,硬實如鐵棍;嘗其口感,“面、甜、香、綿”更如西施種子無疑。
張善得52豆這年,恰是他52歲,這年又喜得貴子,於是張善就給其取名“雙喜子”、“52豆子”。祖先據其質地長相,亦稱其“鐵棍”,“雞皮糙子”。
自從有了雞皮糙,陳集山藥才得以擴張面積,才得讓更多的人品嘗到陳集山藥的美味。
陳集山藥在清道光之前的名稱為:薴蘿蕷、西施種子、西伯種子,雞皮糙子、52豆子、雙喜子、鐵棍。什麼時候改名為陳集山藥的呢?
相傳,清道光年間,有陳集人谷姓武進士,名韞璨,字寶岩。任永州總兵時,因剿匪有功,皇上欽點得勝回朝。途經家鄉,將家鄉陳集種植的山藥獻給朝廷,深受讚頌。隨之傳名為“陳集山藥”。
清光緒年間,有陳集人李姓守身,在朝做侍衛,奉皇上口諭,回鄉收集陳集山藥貢於朝廷。光緒食後讚頌不已。隨賜於後宮、大臣品嘗。
至此,陳集山藥名聲大振,人們不再稱呼其原名,蓋稱“陳集山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