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

巾幗不讓鬚眉

巾幗不讓鬚眉。幗,婦女頭髮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髮上的裝飾物。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後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古人稱男子為鬚眉。封建傳統歧視女性,所以當一個女人很有作為時,就叫巾幗不讓鬚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源出《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基本信息

巾幗介紹

花木蘭花木蘭

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把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釋源:《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說解:幗,婦女頭髮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髮上的裝飾物。諸葛亮派人給司馬魏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後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

鬚眉介紹

鬍子和眉毛。古時男子以鬍鬚眉毛稠秀為美,故以為男子的代稱.

鬍子為男子獨有,眉毛雖然男女都有, 但古時候婦女為了美觀,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畫眉代替,雖有如無,所以鬚眉代指男子。

清代徐時棟的《煙嶼樓筆記》中有“古人稱男子為鬚眉”的話。《紅樓夢》中也有“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的說法。為什麼要稱男子為鬚眉呢?有一種解釋是:古時男子以鬚眉濃密秀麗為美,而只有男子的鬚眉才濃密,所以將鬚眉作為男子的代稱。但是,須是男子所獨有,眉毛則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合實際。原來,古代婦女有剃眉的習慣,剃去眉毛後再畫眉。而畫的眉畢竟不是"真"的,看起來有而實際上無。這樣,眉也可視為男子“獨有”之物。男子被稱為鬚眉,道理就在這裡

典故

梁紅玉梁紅玉

梁紅玉出生在淮安,從小熱愛勞動,習文練武。當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時,為避兵禍,隨母親到鎮江,與當時作為下級軍官的韓世忠一見鍾情,結為夫妻。婚後,在梁紅玉輔佐下,韓世忠屢立戰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朮大破杭州城後,率領10萬大軍,滿載劫得的金銀珠寶,經現在的嘉興、蘇州,沿著大運河來到鎮江,企圖通過鎮江北撤,當時43歲的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率領8000水軍守衛鎮江。敵眾我寡,韓世忠急與夫人梁紅玉商量計策。梁紅玉提出用埋伏之計禦敵,韓世忠大喜。

韓世忠站在樓船上一眼望去,只見江面上來了黑壓壓一片船隻。那是金兀朮率領的500多艘戰船。他們耀武揚威,橫衝直撞,由焦山朝金山方向駛了過來。梁紅玉在金山頂上看得清清楚楚,她英姿颯爽,猛然擊起戰鼓。

對金兵的舉動,梁紅玉在金山頂上看得一清二楚,隨即揮舞令旗,擂響了第三通鼓。隨著震天動地的鼓聲,埋伏在蘆盪里的戰船,脫掉偽裝,嗖地飛向敵軍。守軍大多來自長江中下游,個個慣熟水性,梁紅玉平時又十分注重操練他們,現在個個都以一當十,派上了大用場。他們有的鑽進深水,用鑿子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炮、火箭猛擊金兵。江面上煙霧騰騰,殺聲沖天。由於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浸以來又從未遇到過這樣猛烈的打擊,早已死傷過半,潰不成軍。金兀朮急令回撤,一直逃到現在句容附近的黃天盪。   

韓世忠指揮宋軍乘勝追擊,把金兵包圍在長江南側的黃天盪里,使其進退無路。這一圍就是48天。金兀朮急於逃跑,便在陣前哀求韓世忠“成全”,願以掠得的全部財寶,求他讓出道路。韓世忠義正辭嚴地提出:“還我兩宮,復我疆土,方可饒你性命!”無奈之下,金兀朮派出大批探子向老百姓問路,覓及黃天盪西端有一條原來通江的河道,由於這條河道的淤塞才使得黃天盪成為死盪,於是急令士兵星夜鑿渠,挖通老鸛河(即今天句容市的大道河、便民河)進入長江,往南京方面逃走。

逃到南京後,金兵驚魂未定,又遇到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打擊。金兵不敢停留,帶著殘兵敗將繞道逃到瓜洲。在瓜洲,金兀朮(完顏亮)被部下殺死在龜山寺。這一戰役,韓世忠以8000水軍,打得號稱10萬的金兵丟盔棄甲,元氣大傷。從此後,金兵再也沒敢侵犯江南,為南宋王朝的建立和穩定奠定了基礎。

後來,大家都以巾幗不讓鬚眉來稱讚梁紅玉~~~~~~~~~~

十大女將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多為近身搏鬥,對力量的要求決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台。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巾幗英雄,筆者特地精選其中的十位,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她們的英雄事跡。

婦好

巾幗不讓鬚眉巾幗不讓鬚眉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花木蘭

花木蘭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卡通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現武威)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現阜陽)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黃州(今武漢市黃陂區)人,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于鏇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

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 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鬥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鬥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風暴,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冼夫人

冼夫人冼夫人

周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為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隋開皇九年,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冼夫人還為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梁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係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係。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化縣、電白等地一縣往往就有一二十處。海南島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廟,儋縣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廟

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訊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現在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占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朮的歸路。當天金兀朮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鬥,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朮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建設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秦良玉

秦良玉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瀋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馮婉貞

馮婉貞馮婉貞

馮婉貞,清鹹豐年間人,北京謝莊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鹹豐十年,,,英法侵略軍占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莊。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衝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裡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鐘,剛在謝莊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衝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莊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莊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莊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國女性的吃苦耐勞是世界聞名的,但是她們的英雄事跡卻很少為世人所知。在國難當頭時,她們巾幗不讓須眉,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刀光劍影的疆場,勇氣可欽可敬,事跡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幗英雄秋瑾詩中所說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成語解釋

分解

巾幗:古時女子的頭巾和髮飾。

鬚眉:代指男子

全意

巾幗不讓鬚眉:封建傳統歧視女性,所以當一個女人很有作為時,就叫巾幗不讓鬚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

名家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四回:如今且說筱亭的夫人……容貌雖說不美麗,卻氣概豐富,倜儻不群,有~之號。

例句

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是女性,她頗有~的氣魄

在《水滸傳》中,巾幗不讓鬚眉指的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孫二娘,母大蟲顧大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