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 李賀 字長吉性別: 男
生卒年: 公元790—公元816
所屬朝代: 唐代
所屬文學時期: 隋唐五代文學
代表作品: 將進酒
同時期作家: 劉長卿
作家生平
李賀(790~816),字長吉,生於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他自稱“隴西長吉”“成紀人”。兩《唐書》說他是“宗室鄭王之後”。唐代有兩個鄭王,近人考定,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大鄭王李亮,而不是李淵第十子小鄭王李元懿。李賀上距李亮幾近二百年,同皇族的關係已極為疏遠。父李晉肅官職亦不高。李賀就出生於這樣一個旁支遠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
李賀少年時作詩便嶄露頭角,十五歲左右樂府詩就寫得很出名了。人們把他同老一輩著名詩人李益並稱為“二李”。他寫詩有自己怪僻的習慣,不願閉門命題作詩,而喜歡到家門以外較廣闊的生活天地中去尋求詩的靈感。李商隱作《李長吉小傳》云:“恆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弔喪日,率如此,過亦不復省。”
十八歲時,李賀從昌谷來到東都洛陽。這時韓愈任國子博士,分司東都。李賀攜《雁門太守行》詩拜謁他,得到賞識。兩年後,韓愈改任都官員外郎,皇甫湜任監察御史,到東都巡視,兩人曾同訪李賀。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了河南府試,成績優異,被薦應進士舉。他於當年冬赴長安,準備參加次年二月的考試。這時他遭到了“爭名者”的攻擊。他們說進士的“進”字與賀父李晉肅的“晉”字同音,根據當時的避諱法,李賀不應參加禮部考試。韓愈為此專門寫了《諱辯》一文,駁斥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能為人乎!”然而李賀終未能參加考試。他陷於極度抑鬱憤懣之中。
元和六年(811)春,李賀重返長安,就任太常寺奉禮郎。這是一個具體執行宗廟祭祀禮儀的卑微小官(從九品上)。傲岸自尊的李賀將它視為奉箕帚的臣妾,感到屈辱,不到三年就告病辭官,再次離開了長安。在京期間,李賀寫了《李憑箜篌引》、《聽穎師彈琴》和《贈陳商》、《送沈亞之歌》等不少詩篇。《金銅仙人辭漢歌》也很可能是他告別長安之作。
李賀未成年而喪父,家境窮困。由於衣食所迫,他的弟弟不得不遠出謀生。他也在回鄉的第二年(814)秋,前往潞州(今山西長治縣),投奔友人張徹。張徹是韓愈的侄婿,那時剛剛就職於昭義節度使幕府。李賀沿途寫了《長平箭頭歌》等作品。他在潞州,寄食三年,無所獲而歸。不久,死於家中,卒年二十七歲。
藝術特色
李賀的詩想像力豐富,意境詭異華麗,常用些險韻奇字,作品中出現的“死”字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風格同唐朝其他詩人迥然不同。他的詩作內容有一部分承襲了屈原《楚辭》中《山鬼》,《國殤》等篇的傳統,如《神弦曲》、《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另一部分則很有現實主義風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貧民生活的艱苦。〈秋來〉可見其獨特的創作風格。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毛先舒《詩辨坻》說:“大曆以後﹐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穠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又引譚友夏云:“詩家變化,盛唐已極。後又欲別出頭地,自不得無東野、長吉一派。”錢鍾書的《談藝錄》辟有八章是專論昌谷詩,說李賀在六朝作家中最近鮑照,除在詩中說鬼外,“操調險急,雕藻淫艷”,又說“若偶然諷喻,則又明白曉暢,如《馬詩》二十三絕,借題抒意,寄託顯明。”。錢鍾書發現李賀在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符合西方幾個著名詩人(如英國的柯勒律治)的風格[6]。葛瑞漢在《晚唐詩選》中稱李賀:“久被漠視之後,最近才被重新發現的詩人。”。
詩作概覽
李賀一生,以詩為業。《高軒過》贊韓愈作賦“筆補造化天無功”,也可以作為他的自我評贊。他的詩,包括四方面內容:
①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象。他寫這類作品,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早年家居昌谷,其地鄰近洛陽到長安的大道,徵調運輸所必經,達官貴人所往來,使他對人民所受重賦剝削,統治階級所為淫奢惡行,有所見聞了解,給早熟的詩人提供了創作素材。後來旅遊南北,出仕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藩鎮割據的禍國殃民,貪官污吏的橫行不法,下層人民的受苦受難,進一步激發詩人的憤慨。李賀所寫這一類詩篇,有的是直陳時事,有的是借古刺今。其中諷刺唐朝宮廷酣歌宴舞,夜以繼日的佚樂生活的,如《秦王飲酒》;隱約反映宮廷事變的,如《漢唐姬飲酒歌》;批判憲宗求仙的,如《仙人》、《崑崙使者》;反對藩鎮分裂所造成的災禍和歌頌削平藩鎮叛亂的,如《猛虎行》、《雁門太守行》、《古鄴城童子謠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反映權門貴族飛揚跋扈、驕奢淫佚、好景不常的,如《榮華樂》、《秦宮詩》、《牡丹神曲》、《夜飲朝眠曲》、《貴公子夜闌曲》、《嘲少年》、《梁台古意》;諷刺宦官當權、賢才失志的,如《呂將軍歌》、《感諷六首》其三、其四、《綠章封事》;反映邊塞敵人侵擾、抗敵士兵的艱苦生活的,如《摩多樓子》;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迫害的,如《老夫采玉歌》、《感諷五首》其一;同情宮廷失寵妃嬪的悲苦生活的,如《宮娃歌》、《堂堂》;反映少數民族軍事反抗活動的,如《黃家洞》;反映險惡的吃人社會、正直之士遭殃的,如《公無出門》、《艾如張》;抨擊科舉制度不能選拔真才的,如《送沈亞之歌》、《仁和里雜敘皇甫□ 》等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這些詩篇少數用五、七言古詩,而大量運用樂府形式,或借用舊題,或自創新題,大都凝鍊而絢麗。有的含義隱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杜牧以為“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李長吉歌詩序》)。在同時代的“元、白”、“張、王”兩派樂府外,李賀詩別開境界,獨樹一幟。王夫之《唐詩評選》說:“長吉於諷刺,直以聲情動今古。”毛先舒《詩辨坻》說:“大曆以後,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這是李賀詩最重要的部分。
②個人發憤抒情。李賀有積極用世的政治懷抱,雖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纏身,存在“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的消沉情緒,但如《崇義里滯雨》、《贈陳商》、《浩歌》、《致酒行》、《春歸昌谷》、《南園》其五等篇中,反映了在官時的生活感受,對“臣妾氣態間,唯欲承箕帚”的不滿,表現了“天荒地老無人識”的不平;但又不甘沉淪,發出“世上英雄本無主”,“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雲”的豪言壯語,滿懷著“收取關山五十州”的雄心。這又是李賀詩思想感情基本的一面。而在《日出行》、《苦晝短》、《天上謠》、《夢天》、《相勸酒》、《官街鼓》等篇中,則表現了悲慨時光迅速、人生短促的消極一面。
③寫神仙鬼魅的題材。李賀是一個青年詩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現的“死”字卻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反映了他對好景不常、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將進酒》),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無可奈何的心情;“依稀和氣排冬嚴,已就長日辭長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十二月》),則透露了他對未來光明的憧憬。他在兩者的矛盾中,探索擺脫死亡的途徑,於是產生了對神仙境界的奇妙幻想。王母、嫦娥等神話人物,銀浦、月宮等天國風光,出現在《天上謠》、《夢天》等名作中,極奇麗譎幻之觀。而在《古悠悠行》、《拂舞歌辭》、《官街鼓》、《神□》等作品中,則寫到神仙的虛誕和滄桑的變化。既然死亡無法逃避,於是又出現了對另一種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灑空草”(《感諷五首》其三)、“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百年老□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神□曲》)。幽靈出沒,陰森可怖。宋人錢易、宋祁等因此稱李賀為鬼才。杜牧說:“梗莽邱隴,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是對這類詩篇的總評。
④詠物等其他題材。其中如《李憑箜篌引》、《申鬍子□篥歌》、《聽穎師彈琴歌》等,通過“石破天驚”的奇特想像和比喻等手法,描繪音樂家的高超技藝和動人的音樂美,並抒發了作者的懷抱,給人以很深的感受。《楊生青花紫石硯歌》,讚頌了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手工藝。《羅浮山人與葛篇》,描寫織布老人織雨剪湘的絕技。還有《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借詠筍以讚美青春的活力;《馬詩二十三首》,借詠馬以反映現實政治,抒發作者的憤激心情。後兩組詩並且運用了李賀不常用的絕句形式。這類詩總的表現了李賀詩題材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象《美人梳頭歌》一類作品,則暴露了作者對貴族婦女生活的欣賞態度。
重要箋注
1.杜牧《李長吉歌詩敘》
2.李商隱《李長吉小傳》
3.《新唐書文藝志》(其中記載李賀詩集有五卷本,較之“小李杜”的記載多出了一卷,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賀歌詩編》
5.南宋本《李長吉文集》(主要有鮑欽止本、宣城本、京師本、會稽姚氏本等五種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後兩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還多出了一個外集)
6.南宋吳正子《李長吉詩箋注》(這是現存的李賀詩歌的最早注釋本,其中的內容有題解、校勘、注釋、箋疏四個部分,吳氏還詳細論證了鮑欽止本、宣城本、京師本、會稽姚氏本等五種刻本的流變與特點)
7.《四庫全書》中將劉辰翁評與吳正子評合為一本,題名為《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四庫館臣評此二書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鑿其說,猶勝諸家之淆亂。辰翁論詩以幽雋為宗,逗後來竟陵弊體。所評杜詩,每舍其大而求其細。王士禛顧極稱之。好惡之偏,殆不可解。惟評賀詩,其宗派見解,乃頗相近,故所得較多。”
8.明代徐渭董懋策評註的《唐李長吉詩集》
9.明代曾益注釋的《昌谷集》
10.明代餘光解《昌谷詩集》
11.明代黃淳耀評註的《李長吉集》
12.明清之際由姚佺箋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孫之蔚等七人評註的《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姚文燮注《昌谷集注》
14.清代劉嗣奇輯評之《李長吉詩刪注》
15.清代李汝棟選注《昌谷集注》
16.清代王琦箋注之《李長吉詩匯解》(此作為李賀詩歌評點集大成者,分為校注、匯解兩大部分,錄詩分卷,均依吳正子的注本。明清以來成就最高,流傳最廣。四卷並外集共收詩二百四十一首,又從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中收錄《靜女春曙曲》和《少年樂》,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為李賀集各種舊注本中存詩最多者)
17.清代吳汝綸評註之《李長吉詩評註》
18.清代方世舉批點之《李長吉詩集批註》(方世舉的評點也值得一讀,所評點的長吉詩,過尋於姚佺等人箋注《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評詩一百九十首,有總批數則,批語中特以“以長吉之近律者與律同為標明”)
19.清代黎簡評點黃淳耀評本之《李長吉集》
20.清代陳本禮注《協律鉤玄》
21.清代李裕辯注《昌谷集辯注》
22.葉蔥奇疏注之《李賀詩集》(此作十分重要,與南宋吳正子的《李長吉詩箋注》,清代王琦的《李長吉詩匯解》為三座里程碑)
23.李衍箋注之《李賀詩校箋證異》
24.劉斯翰選注之《李賀詩選》
25.吳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賀詩選析》
26.楊抱朴《詩鬼之詩》
27.傅經順主編之《李賀詩歌賞析集》
28.朱自清《李賀年譜》及《補記》
傳世精品
《高軒過》
《夢天》
《雁門太守行》
《致酒行》
《李憑箜篌引》
《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
《秦王飲酒》
《野歌》
《馬詩二十三首》
《仁和里雜敘皇甫湜》
《感諷五首》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天上謠》
《浩歌》
《秋來》
故里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故里在當今宜陽縣三鄉鄉的昌谷。
宜陽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作品。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李賀的故宅離連昌宮不遠。西有“漢剎雲山”(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於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這裡都有吟詠唱和的詩文。
紀念建築
李賀死後葬隴西(今在甘肅省隴西縣昌谷鄉袁家灣),俗稱“學士墳”。《鞏昌府志》記載:“仁壽山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嶺支脈,逶迤千餘里,至郡之陽而止。右有懸泉,如匹練,近無矣。其上有文昌閣、魁星樓,其背有李賀墓。”乾隆版《隴西縣誌》亦載:“仁壽山在城西南里許……其上有李賀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興修農田水利時墳丘被毀
人物評價
李賀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為政局混亂及自身失意,其詩多揭露時弊之作和憤懣不平之音。既有昂揚奮發之氣,也有感傷低沉之情;既有熱烈奔放的抒懷,也有淒冷虛幻的意境;既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有及時行樂的頹唐。他作詩態度認真嚴肅,嘔心瀝血,屬意創新,形成了想像奇特、思維奇譎、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在同時代的韓、孟、元、白諸家之外別樹一幟,啟迪了晚唐的詩歌創作。但由於過分標新立異,也有的作品晦澀險怪。有《李長吉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