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製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今日醫學上常見的接種方式為注射,而“接種”一詞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今日用法有所區別,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範疇也有些微差距。

基本信息

簡介

一名護士正為一名兒童注射疫苗一名護士正為一名兒童注射疫苗

醫生為你注射疫苗,預防疾病,叫做疫苗接種或防疫注射。疫苗含有無害的死病菌或者是由無害的死病菌中提煉的物質,能使身體產生天然的防禦能力對抗病菌。注射後,身體仿佛受到病菌入侵一樣,開始產生殺死病菌的抗體;身體又會製造有保護性的白細胞,能夠抵抗某類傳染病。日後如果真的遇上同類病菌,身體便能立刻消滅病菌。

歷史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儘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仍能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英國醫師愛德華·金納聽聞民間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預防人類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於1796年5月14日對一名兒童接種由感染牛痘的農婦手中抽取的膿汁作為疫苗,三個月後,他將天花接種至兒童身上,並證實該名兒童對天花免疫,這個方法因此傳遍整個歐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為字源,紀念愛德華·金納使用牛痘作為疫苗實驗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並進一步闡釋接種的意義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順著羅伯·柯霍提出的假說,將微生物和該疾病的關係確立。這項發現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種技術,隨後於1881年5月5日成功研發綿羊霍亂疫苗,並於1885年6月6日讓一位兒童接受瘋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義來看,這便是人類史上第一劑注射疫苗。

目的

(圖)疫苗接種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圖為美國海軍進行疫苗注射一景疫苗接種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圖為美國海軍進行疫苗注射一景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物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的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可以引起針對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一個疫苗主要是針對一個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例如以牛痘預防天花即為佳例。但20世紀末開始,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有治療的可能性,並發展出相關的研究理論和實際用途。

預防

疫苗接種多數時候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預防接種(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B型流感嗜血桿菌B型肝炎結核(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效果仍未獲得學界一致認同,因此美國、比利時和荷蘭都未採用此疫苗。)、痳疹德國麻疹腮腺炎,都是目前最常見的疫苗種類。由於需要以疫苗防範的疾病非常多,因此為簡化繁複的接種程式,有些實驗室致力發展多效疫苗,而目前已經使用的至少有“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簡稱“百白破”,Di-Te-Per)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由於並非所有疫苗都可同時施打,因此新生兒需接受的疫苗種類仍相當繁瑣。

疫苗不僅可以使接種者罹患該疾病發病率下降,當一種疫苗所對付之疾病僅感染單一物種時,要消滅病原便有其可行性,例如天花在自然界僅感染人類,當幾乎所有人都接種疫苗後,天花無法繼續傳播,亦無法於其他動物之間蔓延,因此於1980年聯合國宣布天花的滅絕,以及1999年第二型的小兒麻痹亦不復存在。因此逐漸有許多國家取消相關疫苗的接種,也使得未接種疫苗的個體可能在未來受到生物戰爭的威脅。

治療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製作抗體,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來對付已經感染之患者體記憶體有的病原,狂犬病疫苗即是運用此原理,同時這種疫苗也可能用作預防性疫苗。而近年對癌症以及愛滋病的研究發現,病變的細胞和一般細胞表面有不同的標記,可能適合作為抗體攻擊的目標,用以治療患者。

疫苗種類

(圖)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奧古斯丁縣的施賴伯博士在一所農村學校接種傷寒疫苗。拍攝於1943年4月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奧古斯丁縣的施賴伯博士在一所農村學校接種傷寒疫苗。拍攝於1943年4月

疫苗的製作可以經由化學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質為引,製作出微妙的變化型態,使其能夠與淋巴球進行生化反應,影響抗體的製造;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過生物體製造的產物,以活體的病原為起始,藉由實驗控制的特殊環境下使其複製,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為誘引,可以在不傷害其他細胞的情況下只刺激淋巴球。儘管一般認為活體疫苗的效果較好,但相對也較不易保存。因為涉及基因工程,引發研究倫理的問題,目前化學合成的疫苗則較為少用。

傳統疫苗

去活性疫苗

透過熱或化學藥劑將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將其殺死,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疫苗接種之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A型肝炎,但由於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活體減毒疫苗

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活體微生物,在製程中利用添加化學藥劑、改變遺傳物質、或是施以物理變化,以得到減低或去除毒性的品種。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例如:黃熱病痳疹腮腺炎疫苗。活體結核疫苗是以不具傳染性的結核菌株(strain)所制,但卡介苗在美國卻鮮少使用。

類毒素疫苗

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之毒素是疾病的根源,部分科學家將此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達到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次單元疫苗

有些毒素或微生物只需利用部分結構即可引發免疫反應,例如B型肝炎疫苗僅含有該種病毒的表面蛋白質。

新式疫苗

結合疫苗

利用細菌表面多糖結構,有時這些結構對免疫系統的辨識上效果不佳,藉由將這層結構連結上許多特殊物質,例如特殊結構的蛋白質毒素糖類,可以增進免疫系統的判斷力,這種方式已成功用在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基因重組載體疫苗

以微生物的生理運作為基礎,配合其他物種微生物的DNA,這種方式研發出的疫苗,可能對感染過程複雜的疾病有所幫助。例如將細菌的DNA切成片段,組合至酵母菌的染色體中,利用酵母菌製作該片段之細菌蛋白質作為疫苗,可免除致病細菌對人體的實質傷害,達到免疫效果。

DNA疫苗

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後受到攻擊,儘管此項技術仍在試驗中,卻有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癌症、遺傳疾病的重要療法。

疫苗接種

導語:計畫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畫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計畫外疫苗(二類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

1歲以前,在可愛寶寶的生命里,沒有什麼能比預防免疫更至關重要的了。現在大多數家庭已經知道要按時給寶寶接種,但是還有很多新爸新媽,沒有將免疫接種提高到足夠的重視程度,

1)免費疫苗足以保護寶寶:很多家長帶寶寶接種疫苗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困惑:究竟是打免費的一類疫苗還是打自費的二類疫苗?出錢的疫苗是不是比免費的效果好?本周是預防接種宣傳周,雲南將在全省範圍開展主題為“接種疫苗,寶寶健康”的宣傳活動。專家表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都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兩者從安全性、接種效果、質量上沒有差別。

2)新生兒需要接種哪些疫苗?:寶寶的出生,對於家庭是一件喜慶的事情。不過,寶寶要健康成長,離不開適時接種疫苗。當孩子出生後,監護人應在1個月內到戶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接種單位辦理《預防接種證》,以便接種單位及時為您的孩子建立預防接種卡,安排疫苗接種計畫。

3)兒童免疫接種常用疫苗:

1、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反應較輕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嬰兒出生後按期接種,可以預防麻疹。

2、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種口服疫苗製劑,白色顆粒狀糖丸,接種安全。嬰兒出生後按計畫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

3、百白破製劑:是將百日咳菌苗,精製白喉類毒素及精製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可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

4、卡介苗:採用無毒牛型結核桿菌製成,安全有效。嬰兒出生後按計畫接種,是預防結核病的一項可靠措施。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一般在結核病病例較多的國家,主張新生兒在還沒有感染時接種卡介苗,以便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

5、乙腦疫苗:乙腦疫苗系將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地鼠腎細胞,培育後收穫病毒液凍乾製成減毒活疫苗,用於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4)生病的孩子打疫苗:孩子感冒了,發燒了,卻正好到了預約接種疫苗的日子,還能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嗎?生病的孩子打疫苗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當孩子患有普通的感冒、咳嗽時,家長們不必因此改變接種疫苗的時間。但在以下情況下,給孩子接種疫苗是不合適的,要根據醫囑推遲種疫苗

5)寶寶接種疫苗後如何護理?疫苗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異物,因此接種後會刺激身體內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有些是正常的,很快可以消失,還有一些需要您的細心照顧。 疼痛和局部的紅腫。可能會持續1到2天時間。

家長應對:無需處理,觀察小兒一般狀況。

輕微到中度的發熱。一般1-2天,部分可伴有頭痛、頭暈、寒戰、噁心、乏力等。

家長應對: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超過38℃需用藥物退熱,同時注意多飲白開水,注意保暖。

輕度皮疹。多在接種後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一般出現在身體局部。

家長應對:一般不超過2天可自行緩解,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6)接種疫苗有哪些禁忌症: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說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以下為疫苗接種的一般禁忌症:(1)正患發熱、腹瀉等急性疾病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慢性疾。 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說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

導語:計畫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畫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計畫外疫苗(二類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

1歲以前,在可愛寶寶的生命里,沒有什麼能比預防免疫更至關重要的了。現在大多數家庭已經知道要按時給寶寶接種,但是還有很多新爸新媽,沒有將免疫接種提高到足夠的重視程度,

1)免費疫苗足以保護寶寶:很多家長帶寶寶接種疫苗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困惑:究竟是打免費的一類疫苗還是打自費的二類疫苗?出錢的疫苗是不是比免費的效果好?本周是預防接種宣傳周,雲南將在全省範圍開展主題為“接種疫苗,寶寶健康”的宣傳活動。專家表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都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兩者從安全性、接種效果、質量上沒有差別。

2)新生兒需要接種哪些疫苗?:寶寶的出生,對於家庭是一件喜慶的事情。不過,寶寶要健康成長,離不開適時接種疫苗。當孩子出生後,監護人應在1個月內到戶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接種單位辦理《預防接種證》,以便接種單位及時為您的孩子建立預防接種卡,安排疫苗接種計畫。

3)兒童免疫接種常用疫苗:

1、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反應較輕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嬰兒出生後按期接種,可以預防麻疹。

2、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種口服疫苗製劑,白色顆粒狀糖丸,接種安全。嬰兒出生後按計畫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

3、百白破製劑:是將百日咳菌苗,精製白喉類毒素及精製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可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

4、卡介苗:採用無毒牛型結核桿菌製成,安全有效。嬰兒出生後按計畫接種,是預防結核病的一項可靠措施。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一般在結核病病例較多的國家,主張新生兒在還沒有感染時接種卡介苗,以便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

5、乙腦疫苗:乙腦疫苗系將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地鼠腎細胞,培育後收穫病毒液凍乾製成減毒活疫苗,用於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4)生病的孩子打疫苗:孩子感冒了,發燒了,卻正好到了預約接種疫苗的日子,還能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嗎?生病的孩子打疫苗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當孩子患有普通的感冒、咳嗽時,家長們不必因此改變接種疫苗的時間。但在以下情況下,給孩子接種疫苗是不合適的,要根據醫囑推遲種疫苗

5)寶寶接種疫苗後如何護理?疫苗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異物,因此接種後會刺激身體內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有些是正常的,很快可以消失,還有一些需要您的細心照顧。 疼痛和局部的紅腫。可能會持續1到2天時間。

家長應對:無需處理,觀察小兒一般狀況。

輕微到中度的發熱。一般1-2天,部分可伴有頭痛、頭暈、寒戰、噁心、乏力等。

家長應對: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超過38℃需用藥物退熱,同時注意多飲白開水,注意保暖。

輕度皮疹。多在接種後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一般出現在身體局部。

家長應對:一般不超過2天可自行緩解,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6)接種疫苗有哪些禁忌症: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說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以下為疫苗接種的一般禁忌症:(1)正患發熱、腹瀉等急性疾病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慢性疾。 不同種類疫苗的禁忌不一樣,接種時應嚴格按疫苗使用說明規定進行接種。同時,兒童家長在每次接種前應如實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以減少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

免疫反應

主動免疫

由於免疫系統可分辨敵我,將不同於己的外來物視為病原,產生相應的各種反應,包括一般性發炎反應的紅、腫、熱、痛,以及製造具有專一性的免疫球蛋白,用以中和病原、活化相關攻擊活動等方式建立專一的防禦機制,用以摧毀異物,並短期或長期地記憶這種外來物。疫苗接種正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使注入接受者體內之物質類似或等同於異物,引發相似的生理功能,以便於日後較具毒力的相似物質侵入體內時,能夠回憶起類似的狀況,加快對付病原的反應。因此,以激發個體自行產生抗體的免疫過程,稱為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被動免疫

疫苗除了可提供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亦可以於狀況緊急時,直接協助患者施打血清型疫苗,亦即一種由具備該疾病抵抗力的個體中,抽取血液並且純化出該種抗體,或是經由生化合成,直接注入患者體內壓制病原的活動力。台灣於2003年SARS流行期間,曾一度未經過政府核准或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有效的報告的確認時,因病患狀況危急使用此方式快速抑制病情的惡化,雖成功地爭取時間、搶救病危的數名患者,但由於抗體不可重複使用,會受到體內自行代謝分解,個體仍須自行產生抗體,以自發的免疫反應辨識外來物,才能予以記憶並持續製作抗體抵禦病況,才能真正地痊癒,這種疫苗接種引發的免疫反應則稱為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疫苗和公共衛生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認為有超過200萬的幼童可能因疫苗而獲救,而最有機會因此防範的兩大疾病則是麻疹和B型肝炎。在法國,由於疫苗的使用,自1950年起某些傳染病的死亡率已經降為三十分之一。

(圖)1972年,美國推廣疫苗注射一景1972年,美國推廣疫苗注射一景

疫苗的效用在某些時候卻仍不明朗,回顧19世紀起結核病病例在許多國家中大幅下降,且在疫苗發明之前感染人數即已明顯下滑,流行病學家卻認為此狀況並非受惠於疫苗接種的施行,並指出衛生條件和營養的改善才是根本原因;從世界衛生組織大規模的研究中,例如結核病已是地方病的印度,經過該組織對26萬人的追蹤發現卡介苗的效用可能不如預期,研究人員在接種卡介苗與否的兩組研究對象中,並未發現明顯的差距;另一份報告則指出,在印度針對36萬6625人的研究發現卡介苗甚至對肺結核毫無預防功效。事實上,霍亂疫苗的實際功效也不明確,一份臨床論文為測試其效用,在印尼霍亂較少發生的地區抽取6萬人做樣本,亦發現沒有顯著的預防效果,因此,在法國目前除觀光客以外,已不再要求霍亂疫苗的注射。

強制接種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曾於1986年定義區域整體健康的概念後,陸續推動著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計畫,隨後更經過數次會議增修整合內容後,於1998年出版品中詳細敘述32項健康指標,將疫苗接種列為醫療服務部分的重點之一,明確指出一地區兒童接受法定疫苗接種之比率,足以影響一座城市的健康度。儘管如此,歐洲仍有許多國家,如英國愛爾蘭德國西班牙丹麥芬蘭瑞典冰島盧森堡荷蘭瑞士等,在法律上並不要求人民接受任何疫苗接種。

有些國家基於個人健康以及當地疾病盛行狀況,或為自發,或受世界衛生組織協助推動,強制要求國民接種部分疫苗種類,如比利時的小兒麻痹、義大利規定白喉、B型肝炎、小兒麻痹,葡萄牙則要求12至18個月的嬰兒施打破傷風和白喉疫苗。有時為以全體人民作防疫目標,政府可能部分或全面以政府津貼或社會保險,補助居民預防接種所需之診療費用以茲吸引;反之,對違抗者卻可透過法律途徑施以罰款、拘留、隔離、強制投藥、強制接種、甚至有期徒刑等法律責任,試圖以懷柔高壓並濟的手段,達到公共衛生的目的。

台灣自1948年起引進第一支類毒素疫苗,已陸續訂定衛生法規試著完善預防接種的制度,依該法規,嬰、幼兒童以及小學生都必須依照建議時程接受預防接種。而2003年SARS疫情在東亞爆發,將當地醫療衛生體系宜加改進重點透明化,促使中國大陸地區進行制度革新,2005年始正式施行預防接種的各項法規,並且要求各相關機關確實執行,以加緊改善當地人民的健康品質。

消滅疾病

疫苗接種的使用成功地消滅了天花這種具有高度傳染力且極易致死的人類疾病,今日有越來越多的新興疾病,由於大多數人免疫系統未有遭遇的經驗,一旦傳入人群中,極易發生大流行,此時若有疫苗的使用,將可有效阻止疫情的爆發,這種情況便稱為族群免疫力(herd immunity),尤其當一種傳染病僅在特定或極少數物種間流傳時,甚至可如同天花滅絕一般執行消滅計畫,將流行病控制為地方病,進一步予以消除,例如小兒麻痹僅在人類中傳染,目前已受局限為極少數國家之地方病,但因部分感染區不易完全實施該項計畫,直至2006年底消滅小兒麻痹的預定日已兩度延期。

副作用和風險

疫苗接種也有風險,有時可導致接種者不適甚至死亡,但多數副作用(side effect)僅會造成的微小的影響,嚴重的狀況較少發生,但仍應多加留心。

自然風險

下列各主要疫苗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及傷害(依照疫苗名稱筆劃排序):

B型肝炎疫苗可引起關節炎腎絲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血小板減少(thrombocytopenia)、紅斑(Erythema)、血管炎(vascularitis)、急性心包炎

小兒麻痹疫苗(polio vaccine)於1950年代首次大規模注射,由於早期疫苗採用未經減毒處理的活病毒,導致22萬人受到感染,其中7萬人發病、164人嚴重癱瘓,10人死亡;後來的沙克疫苗亦有受到SV40這種對猴子無害,在人類卻與癌症有相關性的病毒污染;由於小兒麻痹病毒本身攻擊目標為神經系統,因此併發症狀如皮膚炎、注射部位附近關節疼痛、過敏反應、抽搐、多發性神經病變(Polyneuropathy)、脊髓炎、面癱、基蘭-巴瑞綜合症(syndrome de Guillain-Barré)、亞急性硬化全腦炎(SSPE)都相當嚴重。

天花疫苗(smallpoxvaccine)所造成的併發症皆為醫學史文獻所記載,因自1977年起,天花被宣告正式從地球上滅絕,儘管仍有疫苗庫存以玆防範未來緊急狀況,但全球幾乎不再進行相關疫苗的接種。可能造成的症狀有注射後腦炎,美國發生機率介於1/150,000至1/25,000;疫苗性濕疹發生率約1/26000,偶有誘發癌症的案例,以淋巴肉瘤(lymphosarcoma)。

水痘疫苗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若為活體病毒製劑還可造成傳染他人的危險。

卡介苗在北歐造成發生率約1/25000的骨炎(osteitis)、也會引發“卡介苗炎”(BCGitis, bécégites),這種發炎反應是嚴重、可致死的併發症,多發現於患有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的孩童,在6個月或至滿周歲之前的注射有三分之一的發生率。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三合一疫苗的副作用主要來自百日咳疫苗,可導致嚴重急性神經異常(有80.5%的案例是在注射後24小時內發作)、智慧型發育嚴重或中度障礙、永久半身不遂(hemiplegia)、急性腦病變(Encephalopathy)、休克過敏性休克

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疫苗可引起紫斑、血小板減少、腦膜炎

流感疫苗(Flu vaccine)可能引起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或基蘭-巴瑞綜合症。

黃熱病疫苗可引起的副作用雖較輕微,可能僅是注射之後頭、背部不適,通常兩天內症狀會消失,但也有較為緊急的情況,如過敏、紅疹(rash)、紅斑、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氣喘或是出現以水腫或壞死(necrosis)為特徵的亞都司氏現象(Arthus reaction)、嬰幼兒亦可能因此罹患腦炎

傷寒熱疫苗可引起病變(nephropathy),發作時間從注射後幾小時到數周不等。

嗜血桿菌疫苗可能引起基蘭-巴瑞德綜合症或是水腫(edema)、發紺、紫斑的現象。

人為疏失

有時儘管接受疫苗接種者,接種前生理狀況正常,疫苗品質亦受到多重管制和驗證,仍有可能發生醫療人員操作疏失,例如打錯疫苗、重複注射、或難以預期的併發症、人體傷害、動物傷害,因而導致法律糾紛、引起民眾對法律的質疑及對醫療照護失去信心。但較為完善的法律,通常對這類可能疏失都會事先予以多方規範,以確保醫療各項環節的安全,包括疫苗的保存方式、檢驗保存後的效力,以及環境不利疫苗保存時的防範和配套措施,自取用之核對、乃至空針銷毀的各項步驟安全都有限制,再加上對注射者身心狀況的確認、對狀況異常者的處理方法也有較明確的處理,若能確實執行多重而積極的保護措施,一般情況下預防接種工作仍有其安全性。此外,關於疫苗注射的意義和程式,大眾應具備基本的了解,公共衛生人員也應善盡宣導義務,藉以保護大眾權益,如此可以降低事故發生機率,或是在傷害發生時,能夠及時尋求協助或給予適當補償。長久之計則為進一步促使疫苗研究的革新,將疫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

接種時間表

一類疫苗

出生時:

卡介苗、B肝疫苗(基礎)

一個月:B肝疫苗(基礎)

兩個月:脊灰疫苗(基礎)

三個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礎)

四個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礎)

五個月:百白破疫苗(基礎)

六個月:B肝疫苗、A群流腦苗(基礎)

八個月: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基礎)

九個月:A群流腦苗(基礎)

1.5-2歲: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加強)

3歲:A群流腦苗(加強)

4歲:脊灰疫苗(加強)

6歲:百白破疫苗(加強)、乙腦疫苗、A群流腦苗(加強)

二類疫苗

(1)A+C群流腦疫苗:3周歲注射1針次,6、9周歲各加強一針。

(2)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可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接種程式同全細胞百白破疫苗。

(3)麻腮風疫苗:1.5-2周歲注射一針,基礎免疫後4年加強1針。

(4)A肝減毒活疫苗或A肝滅活疫苗:A肝減毒活疫苗接種時間是2歲時注射1針,4年後加強1針。滅活疫苗1-16歲接種2針,間隔6個月,16歲以上接種1針。

(5)水痘疫苗:1-12歲接種1針次。

(6)B型流感嗜血桿菌苗:2、4、6月齡各注射一次,12月齡以上接種一針即可。

(7)流行性感冒疫苗:1-3周歲每年注射2針,間隔1個月。3周歲以上每年接種1次即

接種時間

1.兒童出生後1個月內,兒童家長應儘早主動到居住地接種單位辦理兒童預防接種證。

2.兒童預防接種證作為兒童預防接種的憑證、記錄和證明,每次預防接種時必須攜帶本證。

3.預防接種證由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保管,遺失時應及時補辦。國家明確規定 托幼機構、學校在辦理入托入學手續時,均要查驗本證。

4.兒童監護人有義務了解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在接種前應主動提供兒童的健康狀況和預防接種禁忌情況。

5.為了保證預防接種質量,請家長帶小孩到當地指定的接種單位(接種點、接種門診)接種疫苗,並對預防接種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

6.無論是常住戶口或暫住戶口,您均可按時攜帶孩子到當地預防接種門診進行接種,外來兒童同樣享受政府免費提供計畫免疫內疫苗的權利。

7.接種疫苗後,必須在接種場所休息15-30分鐘。個別兒童接種疫苗後如出現高熱等反應,請及時到醫院診治,並將反應情況告知預防接種單位。

預防接種原理

預防接種的原理,就是通過接種抗原刺激機體,使寶寶體內產生特異性抗體來對付細菌、病毒。但是,有些時候,寶寶身體出現了某些特殊情況,就不適合接種,我們稱這種情況為"禁忌證"。每種疫苗所含抗原不同,禁忌證也會不同。

禁忌證分類

禁忌證一般分兩大類,一類是暫時禁忌證;另一類是絕對禁忌證。早產兒、難產兒,正在發熱或患一般疾病的急性期兒童就屬於"暫時禁忌證 "。這些寶寶可以在疾病康復後補種。但是,如果你的寶寶具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是嚴重過敏體質,就屬於"絕對禁忌證",接種疫苗可能發生異常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絕對不可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的禁忌

(1)卡介苗禁忌:早產的寶寶、低出生體重的寶寶(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難產的寶寶應該慎種。正在發熱、腹瀉、嚴重皮膚病的寶寶應緩種。結核病,急性傳染病,心、腎疾患,免疫功能不全的寶寶禁種。

(2)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禁忌:服苗前一周有腹瀉的寶寶,或一天腹瀉超過4次者,發熱、急性病的寶寶,應該暫緩接種。有免疫缺陷症的寶寶,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激素)的寶寶禁用。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可服液體疫苗。

(3)百白破疫苗禁忌:發熱、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寶寶應緩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有抽風史的寶寶,嚴重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用。

(4)麻疹疫苗禁忌:患過麻疹的寶寶不必接種。正在發熱或有活動性結核的寶寶,有過敏史(特別是對雞蛋過敏)的寶寶禁用。注射丙種球蛋白的寶寶,間隔一個月後才可接種。

(5)乙型腦炎疫苗禁忌:發熱、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寶寶應緩種。有腦或神經系統疾患,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種。

(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禁忌:腦及神經系統疾患(癲癇、癔症、腦炎後遺症、抽搐等),過敏體質,嚴重心、腎疾病,活動性結核病的寶寶禁用。發熱、急性疾病的寶寶可緩種。

(7)B肝疫苗禁忌:肝炎,發熱,急性感染,慢性嚴重疾病,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用。

(8)A肝疫苗禁忌:發熱、急性病或慢性病發作期的寶寶應緩種。免疫缺陷,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寶寶,過敏體質的寶寶禁用。

有些家長明知寶寶有接種禁忌證,但仍心存僥倖,接種前不向醫務人員說明情況,這樣接種疫苗是十分危險的。比如之前康Q網裡的一個用戶就因為在寶寶發熱的時候,給寶寶接種了B型肝炎疫苗,最後導致寶寶出現了嚴重的器官畸形,所以希望家長們在寶寶疫苗接種的問題上要慎之又慎,萬一出了問題對的寶寶可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到時候就追悔莫及了。

疫苗反應

疫苗雖經滅活或減毒處理,但畢竟是一種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質,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其實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就象感冒發熱一樣是機體在抵禦細菌或病毒。

正常反應

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和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種後,寶寶屁股上出現硬結就是吸附製劑接種後常見的現象。接種疫苗後的全身反應有發熱和周身不適,一般發熱在38.5℃以下,持續1~2

天均屬正常反應。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餵水、並注意讓寶寶多休息即可。如果寶寶高熱,可服用退燒藥,可以做物理降溫、吃些富

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餵水並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

異常反應

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癔病;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遇到暈針、過敏性休克應立即讓寶寶平臥、頭部放低、口服溫開水或糖水;與此同時立即請醫生作緊急對症處理。出現皮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套用脫敏藥。出現過敏性休克一般表現為接種後很短時間內寶寶面色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呼吸困難、甚至神志不清、抽風等。此時一般醫生會立即給寶寶進行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同時給激素和脫敏藥觀察治療。

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

通常接種疫苗後,寶寶容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瀉、皮疹、發燒等。

對輕微腹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只要注意給寶寶多補充水分,及時更換尿布,保證充足的休息,兩三天就能復原。如果寶寶腹瀉嚴重,並持續3天以上都不見好轉,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有的寶寶在接種滅活疫苗後6~24小時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其中大多數在37.5℃以下,僅有少數疫苗如百白破疫苗可引起38.5℃左右的發熱,一般持續1~2天,很少有3天以上者。接種減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麻風腮疫苗、水痘疫苗等

接種後的發熱反應是由疫苗病毒輕度感染所引起的,出現發熱反應較晚,一般在5~7天開始有短暫的發熱。這種發熱消失也快,1~2天可退燒。疫苗不同,接種

疫苗後的發熱反應發生率也不同,輕微發熱一般不需處理,只要加強觀察,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防止繼發感染。體溫較高者,應該去醫院作對症處理

必要時要補液。

在接種疫苗後無其他原因而出現的皮疹當中,以蕁麻疹最為多見,一般在接種疫苗後數小時以至數日發生。特殊皮疹,如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風疹疫苗於接種後5~7天出現稀疏皮疹,一般7~10天消退。麻疹疫苗引起的皮疹非常輕微。水痘疫苗接種後12~21天中常見有丘疹、水泡或皰疹出現,一般不多,約在10顆以下,不會結痂。經治療均可痊癒,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