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疫苗接種

新生兒疫苗接種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會不斷受到各種疾病的侵擾,其中有一些是非常可怕的病毒,在這種時候我們就得依靠疫苗的幫助來戰勝它們。孩子注射了疫苗之後,身體就能產生戰勝細菌或者病毒的抗體,抵禦細菌或者病毒的入侵。

原因分析

新生兒疫苗接種剛出生的寶寶是脆弱的
一定要把孩子的所有免疫(以及藥物過敏)記錄保存好。紀錄上必須有醫生或者護士的簽名。在外出旅行、搬家或者更換就醫單位的時候,要隨身攜帶這些記錄。因為在一些緊急情況下,比如孩子在外面受傷的時候必須對傷口進行特別的保護以防感染上破傷風,這時醫生就需要確切知道孩子是否接種過破傷風疫苗,如果孩子已經全部接種過疫苗,傷口就不必進行特殊處理。因此,從幼稚園的孩子到國小生、中學生乃至大學生都需要保存好自己的免疫紀錄。做好接種疫苗的準備。

讓孩子做好每一種接種疫苗準備的最佳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用儘可能簡單真誠的話向孩子解釋:注射疫苗會有一點疼,就當被蚊子叮一口一樣,但是小孩子經過這樣的注射以後就不會得那些可怕的病了。得病會比注射疫苗有更多的痛苦,得打吊針、吃藥。接種的時候,要安慰孩子不要擔心、害怕,想哭就哭,但是你要讓他明白,孩子們都得經過這樣的事情。不要因為擔心意外而逃避接種疫苗。

有時候我們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關於接種的意外,比如有的孩子對某種疫苗有不良反應(特別是百日咳和小兒麻痹症疫苗)。一些家長聽說以後就擔心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後會引起疾病,所以決定不讓自己的孩子接種任何疫苗。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對疫苗有不良反應的孩子是極少數的,而與之相比,孩子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卻要大得多,而且病情也會更危險。如果你聽說了令你擔心的事情,你可以向醫生諮詢了解,從他們那裡得到更多的指導。孩子通常要接受的疫苗接種。

孩子通常要接受的疫苗有以下的一些: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聯疫苗、小兒麻痹症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B肝疫苗、水痘疫苗。要注意的是,孩子接種疫苗往往有一定的時期,一般來說在疾病防疫中心、各類媒體上你們都會得到關於接種疫苗的信息,學校也會有集中接種疫苗的機會,家長千萬不要錯過。而且隨著醫學的發展,不斷會有新的更好的疫苗問世,實施免疫的時間和方法也在變化,家長可以多向醫生和護士諮詢,以便及時獲得這方面的信息。

接種範圍

正常出生,體重在2500克以上的嬰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卡介苗和B肝苗.

新生兒疫苗接種疫苗

家長如果不定時帶孩子到疫苗接種門診接種規劃內疫苗,將來孩子上幼稚園都成問題。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預防與規劃所工作人員康鍇介紹,國家規劃內的疫苗都是安全的,所以家長沒有必要擔心注射過多疫苗後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雖然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在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國家已經將A肝、乙腦、流腦等疫苗列入規劃內免疫,由於我省的配套政策正在積極制定中,並未付諸實施,所以目前我省規劃內免疫的疫苗依然為5種,即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和B肝疫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5苗防7病”。

注意事項

卡介苗〉〉〉出生第一針

預防疾病:接種卡介苗,可以增強寶寶對結核病的抵抗力,預防嚴重結核病和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

接種時間:兒童出生後要儘早注射卡介疫苗,也被稱為出生第一針。

注意事項:當新生兒患有高燒、嚴重急性症狀、免疫不全、出生時伴有嚴重先天性疾病、低體重、嚴重濕疹以及可疑的結核病時不能接種。

接種後在接種部位有紅色結節,伴有痛癢感,結節會變成膿包或潰爛。此類現象屬疫苗的正常反應,一般2~3個月自行癒合。如果寶寶出生時沒接種,可在2個月內到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補種。

脊髓灰質炎疫苗〉〉〉可以吃的疫苗

新生兒疫苗接種餵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預防疾病: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它是白色顆粒狀糖丸,寶寶出生後按計畫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症)。

服用時間:寶寶滿2、3、4月齡時各服1粒,滿4歲兒童加服1粒。

注意事項:寶寶服用糖丸時,應使用冷開水溶解後送服。如果用熱開水溶解,疫苗會因溫度過高而失去活性,達不到預防效果。接種30分鐘內不能吃熱的東西(包括母乳),如果服用後因吐奶或嘔吐等導致疫苗服用劑量不足,可重新補服。

白破疫苗〉〉〉三聯針

預防疾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接種時間:百白破疫苗必須連續打三針,第3個月注射第一針,以後每隔一個月注射一針。三針連續注射後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18~24月齡加強注射百白破疫苗,7歲的孩子改注射白破二聯製劑疫苗。

注意事項: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接種對象必須是3個月以上的寶寶。由於大年齡兒童或成人對百日咳菌苗的不良反應較大,所以7歲起加強用疫苗不再含有免疫百日咳成分,而改用白破二聯製劑。

百白破疫苗接種後可能會引起局部硬結、發熱等不良反應,一般反應2~3天內消失。

麻疹疫苗〉〉〉

預防疾病:麻疹接種時間:出生滿8個月注射一次,18~24月齡再注射一次,滿7周歲時複種一次。

注意事項:疫苗注射後,24小時內最好不要洗澡。接種麻疹疫苗後的反應很輕,注射後局部一般無反應,全身反應也較輕,僅少數小兒在接種後6~10天可有發熱,但體溫不超過38.5℃,持續2天即消退。

B肝疫苗〉〉〉

預防疾病:B型肝炎接種時間:嬰兒出生後0、1、6月肌肉注射3針B肝疫苗,以後可根據抗體檢測,再決定是否注射加強針。

注意事項:B肝疫苗可以成功預防B肝病毒的感染,接種B肝疫苗基本可以確保將來不得B肝,現有的肝硬化、肝癌多從B肝發展而來,成功地預防B肝,實際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針,B肝疫苗第一針應在嬰兒出生24小時內接種。因B肝疫苗接種產生抗體後,其抗體水平隨時間逐年下降,建議您每三年加強注射一支B肝疫苗為好。
你所在的社區服務居委會辦理新生兒證明時,他們給發一個寶貝什麼時間該打什麼針的小本子,寶寶每個月打什麼針上面寫的很清楚.

各類疫苗介紹

B肝疫苗

B肝是一種流行很廣、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它不僅僅危害寶寶的健康,而且對寶寶今後的學業、事業、以及終生幸福都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它就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B肝。我國是B肝的高發國家,B肝病毒攜帶者多達1.2億。我國每年由於B肝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的經濟損失達9000億。B肝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母嬰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和醫源性傳播等方式。感染B肝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B肝病毒在體內不斷複製,使病情不斷地進展,易轉變成慢性B肝、肝硬化甚至肝癌,會給您的心肝寶貝帶來一生的“肝”擾。對嬰幼兒而言,由於自身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缺乏對B肝病毒的免疫力,因此更容易感染B肝病毒。

接種B肝疫苗就可有效預防B肝。新生兒在出生後應儘快給予B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1個月後,再打1支,6個月後再打1支,一共3針,稱為0、1、6方案。我國免費接種的兒童B肝疫苗為5μg/ml。此外市場上還有自費的進口B肝疫苗可以選擇,進口兒童B肝疫苗的規格為10μg/ml,可以提供持續15年以上的保護,適用於15歲以下(包括15歲)的兒童以及新生兒接種。15歲以上的人群則可接種20μg/ml單位的成人型B肝疫苗。

接種B肝疫苗禁忌症:寶寶出生時有嚴重臟器畸形、新生兒窒息、黃疸或患有急性嚴重疾病、早產體重<2.5kg、以及Apgar評分<7分的寶寶都應該暫緩接種;有肝炎,急性感染,腎病綜合徵或曾患腎病綜合徵,以往對B肝疫苗有嚴重過敏史的寶寶不宜接種。


卡介苗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我國主要的傳染病之一。肺結核病人咳嗽、打噴嚏時可通過飛沫排出結核菌,很容易傳染給寶寶。寶寶感染後,發病較快,進展迅速,極易出現併發症,若不及時治療結核病可在短期內蔓延至全身各個器官而導致死亡。在沒有結核疫苗前,結核病是嚴重威脅寶寶的一種可致命傳染病,給許多母親留下了傷痛。
卡介苗接種後可使兒童產生對結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目前,我國已將它列為計畫免疫必須接種的疫苗之一。接種的主要對象是新生嬰兒,可預防發生兒童結核病,特別是能防止那些嚴重類型的結核病,如結核性腦膜炎。卡介苗及其接種程式:接種卡介苗,可以增強寶寶對於結核病的抵抗力,預防嚴重結核病和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目前我國採用的是減毒活疫苗,安全有效。體重在5斤以上的正常嬰兒,出生在24小時以後,就可以接種卡介苗,最遲應該在1周歲前完成接種。

接種卡介苗禁忌症:凡患有結核病、急性傳染病,心、肝、腎等慢性疾病,濕疹或其他皮膚病患者,神經系統疾病不宜接種。


百白破疫苗
百白破是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傷風)三種疾病的簡稱。這三種疾病都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著寶寶的健康。
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引起。主要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帶菌的飛沫傳播。5歲以下兒童容易被傳染,引起嚴重陣發性咳嗽,影響呼吸和進食。對寶寶有很大的危害。反覆劇烈咳嗽是百日咳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最易誤診為支氣管炎等疾病,目前所報告的百日咳病例僅是“冰山一角”。因此對慢性咳嗽的寶寶,媽媽們應警惕有百日咳的可能性。百日咳易並發急性肺炎、中耳炎等。百日咳的死亡率為0.04%-1%,6個月以下的嬰兒的死亡率最高。
白喉:是白喉桿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通過吸入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的帶菌飛沫而感染,也可通過手-口傳播,將細菌帶入呼吸道內而發生感染。白喉多發於秋冬季節,起病較緩,只有輕微的發燒,但咽喉疼痛,聲音嘶啞。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氣道阻塞,出現呼吸困難,最後窒息死亡。白喉桿菌分泌的毒素還會引起心肌炎或神經炎,死亡率高達10%。
破傷風:由破傷風桿菌進入各種大小的傷口所引起。破傷風桿菌進入傷口後極易繁殖、釋放大量毒素,破傷風主要的症狀是全身肌肉(面部、腹部等)發生痙攣,痛苦難耐,並且破傷風能引起全身各種器官組織的嚴重併發症,如呼吸衰竭等,死亡率極高。破傷風桿菌在自然環境內廣泛存在,因此寶寶很容易被感染。
百白破疫苗及其接種程式: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程式的規定,初次免疫應在寶寶出生後3,4,5月齡時接種,每次接種應間隔4周,共3針,加強免疫應在出生後18-24個月齡時加強1針。目前我國使用的百白破聯合疫苗有3種,一種是由國家免費提供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也稱DTPw,這種疫苗雖然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但不良反應發生率也較高,接近50%的兒童可能會發生全身高熱、局部腫痛等不良反應。另一種是國產的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稱DTPa,這種疫苗屬於自費接種,接種不良反應較前者少。還有一種是進口的新一代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它在國外有10年的全球常規接種經驗,是給媽媽們的一個新選擇,也屬於自費接種。

接種百白破疫苗禁忌症:有癲癇、神經系統疾患及抽風史的寶寶不宜接種,注射第一針後如果出現高熱、驚厥等異常反應的寶寶應不再注射第二針。急性傳染病(包括恢復期)及發熱的寶寶暫緩注射。


麻疹疫苗
麻疹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出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麻疹的傳染性極強,患者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都有大量的病毒,講話、咳嗽打噴嚏時都可傳染。在託兒所、幼稚園等小孩子集中的地方,很容易通過上述途徑發生傳染。麻疹對孩子的健康危害極大,不僅會引起發熱、重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還常並發肺炎、腦炎甚至危及患兒生命。皮疹首先開始於耳後髮際,隨後是全身,出疹期間會出現全身中毒症狀,體溫高達40℃左右,精神萎靡,咳嗽頻繁,聲嘶,畏光,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有譫妄、抽搐等症狀。麻疹以1-5歲兒童發病率最高。

接種麻疹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孩子罹患麻疹,它是我國消滅脊灰後要消除的第二個傳染病。麻疹疫苗的接種時間一般在寶寶出生後8個月時接種第一針,18-24個月齡時再複種一針。複種時您還可以選擇具有三重保護作用的麻腮風三聯疫苗(可預防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三種疾病)。

接種麻疹疫苗禁忌症:對藥物、血清等有過敏者(特別是有雞蛋過敏者)。


Hib疫苗
Hib(b型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和肺炎時刻威脅著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每年在全球有220萬0至4歲兒童感染由B型流感噬血桿菌引起的腦膜炎和肺炎,導致34至52萬嬰幼兒死亡,其死亡率高達15%至23%,B型流感噬血桿菌簡稱HIB,是引起嬰幼兒化模型腦膜炎和肺炎最常見的細菌,雖然名稱中有流感兩字,其實與流感並無關係,Hib導致兒童多系統嚴重感染,臨床表現呈多樣性,除最常見的腦膜炎和肺炎外,還可引起兒童急性喉炎,敗血症,中耳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由Hib引起的各種侵襲型感染疾病統稱為Hib疾病,Hib疾病常常由於治療不及時導致各種嚴重的長期後遺症,有耳聾,智力遲鈍,視覺障礙,語言障礙,偏癱,關節畸形等,Hib疾病的傳播主要由空氣傳播,當受感染的兒童咳嗽或打噴嚏時,細菌通過噴出的唾液飛沫在兒童間傳播,Hib細菌也可以通過共同放入過嘴裡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接觸傳播,雖然新生兒出生後,母親傳給寶寶的抗體能保護大多數嬰兒,但是在2-3個月時,抗體逐步減少,Hib感染髮病開始增加,尤其是2月齡至4歲的嬰幼兒,因為體內缺乏對抗Hib疾病的抗體,在託兒所,幼稚園等群體聚集區很容易被感染並相互傳播,我國2月齡至4歲兒童中,85%以上沒有保護性抗體,是感染Hib疾病的高危人群。
Hib腦膜炎和肺炎是可以被預防的,注射Hib疫苗可以有效預防Hib感染。及早給寶寶注射Hib疫苗就可以有效預防Hib感染,它的免疫程式為,在寶寶出生2-6個月內注射3劑,每針間隔1-2個月,出生第2年強化接種1劑。如果寶寶6個月前沒有接種,那么6-12個月時應接種2次,間隔1-2個月,第2年再加強一次。

接種Hib疫苗禁忌症:已知對本疫苗的某種成份過敏,尤其是對破傷風類毒素過敏者。


腦疫苗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一般2-3天,有類似流感樣的高熱,伴有頭痛、嘔吐、咽痛、鼻塞等症狀,如果你的寶寶出現以上症狀,你就要留神了!流腦,並不是流感!隨著病情發展,還可能會出現頸項強直、煩躁、抽風、皮膚黏膜有出血點或瘀斑。一般病人經及時治療,1-3周病情好轉。可怕的是,少數病人起病急驟,休克型和腦膜腦炎型重症病人如果不及時治療,24小時內就將危及生命!流腦好發於冬春季,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和鼻咽分泌物傳播,傳播容易,令人防不勝防。

流腦可通過接種流腦疫苗預防。做父母的要留神了,6個月至15歲的兒童,是流腦的易感人群,必須按免疫接種時間,及時接種流腦疫苗。因此,預防流腦進行疫苗接種對於保護兒童健康顯得極為重要。

國內目前套用的流腦疫苗是用A群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製成的疫苗,用於預防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疫苗一般是安排在流行季節前集中注射,一般3歲時寶寶初次接種1劑,7歲及10歲時各加強1劑。預測有疫情時,再做加強或應急接種。

接種流腦疫苗禁忌症:癲癇、癔症、抽搐、腦炎後遺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不宜接種。


流感疫苗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易引起暴發流行。在人類歷史上最大一次流感流行是發生在1918年,稱為“西班牙流感”,導致了全球2000萬人的死亡。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比成人高1.5~3倍。且寶寶流感容易引起中耳炎、鼻竇炎、肺炎、腦炎及心肌炎等併發症,因流感而造成的死亡率可達3%。在託兒所、幼稚園里孩子的聚集場所,更容易傳染。全世界範圍內套用流感疫苗預防流感己有40年左右的歷史,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衛生部都推薦6個月以上的兒童接種流感疫苗以抵禦流感的侵擾,尤其是身體抵抗力差和體弱多病的寶寶。

流感疫苗及其接種程式:流感疫苗最好在流行性季節到來之前1個月接種。由於每年的冬春季節是流感的流行季節,因此每年的9、10月份是接種流感疫苗的最好時機。現有專門為6到36個月的寶寶製備的流感疫苗兒童劑型,接種1次,注射0.25ml。

接種流感疫苗禁忌症:對雞蛋過敏的寶寶慎用流感疫苗。


A肝疫苗
A肝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是由A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感染A肝病毒後往往沒有症狀,尤其是低齡兒童發病,所以容易被忽略。A肝是兒童肝功能衰竭得主要原因之一。潛伏期平均為28天(15-50天)。每年的冬春季節都是A肝發病的高峰期。A肝病毒通過污染的食物、玩具和水進入胃腸道,再通過血液來到肝臟。A肝病毒進入正常的肝臟細胞後,在那裡獲取生存和繁殖的能量,但肝臟卻遭到損壞,肝功能出現異常,開始出現乏力、發熱、肝痛等症狀。A肝可引起一些嚴重的併發症如肝性腦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毒性心肌炎等,這將會給寶寶帶來一生的悲哀。雖然罹患A肝非常可怕,但父母們也不要過於擔心,因為A肝是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達到預防的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接種A肝滅活疫苗,就可以對孩子提供長達20-30年的保護。成人也可接種。

A肝疫苗以及接種程式:目前市場上有滅活和減毒兩種A肝疫苗,大量臨床證據顯示,在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有長期保護方面,滅活疫苗都要比減毒疫苗優越,但是價格較高。目前國內專家推薦的A肝滅活疫苗的接種程式為兩針,在寶寶12-18月時接種第一針,6-12個月後接種第二針。成人:開始接種第一針後,在隨後的6-12個月中再接種一針。

接種A肝疫苗禁忌症:過敏體質的寶寶很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應該諮詢醫生以後再決定是否注射疫苗。


水痘疫苗
水痘,是由一種叫做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起病急,多數先見皮疹,同時伴有中、低度發熱以及不適等症狀。皮疹多見於軀幹和頭部,也可見於腋部,四肢較少,偶見於掌心和腳底。皮疹初期為紅色小斑疹和丘疹,隔數小時或一日後很快變為皰疹,呈橢圓形,大小不等,周圍有紅暈,以後結痂,至數日或2-3周才完全脫落。皮疹數目多少不定,常分批出現。在同一病人身上,可以同時看到斑丘疹、水皰、皰疹、結痂,稱作為“四代同堂”,是其特點。水痘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在兒童中的傳播占90%以上。為空氣飛沫、直接接觸和母嬰垂直傳播。病毒通過打噴嚏、咳嗽、皮膚的碰擦而傳播,近年來,我國各地幼稚園、中國小中水痘屢見不鮮。由於水痘會帶來劇烈的瘙癢,所以寶寶會無法控制地搔抓患處皮膚,一旦遺留下疤痕,將終生影響容貌,應引起重視。水痘常見併發症是皮膚感染、肺炎和腦炎等。患了水痘的寶寶不能入托、上學,家長則需要在家裡看護,學習、工作和經濟上的損失更是顯而易見。水痘痊癒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能終生潛伏在寶寶體內。日後到成年,尤其是中老年階段,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將再次激活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會給患者帶來不堪忍受的巨大痛苦。目前水痘減毒活疫苗已經在我國廣泛套用。1到12歲兒童,只需接種一次。

接種水痘疫苗禁忌症:過敏體質對新黴素嚴重過敏者不宜接種。


麻腮風疫苗
麻疹、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這三種都是兒童常見傳染性疾病,這三種疾病都是由空氣飛沫傳播,擁擠的環境,兒童之間的親密接觸,都會提高被傳染的機會。寶寶對麻疹、風疹、腮腺炎均無天然免疫,很容易被傳染。
麻疹: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出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口腔頰部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為其特徵。麻疹處置不當,往往容易並發肺炎、腦炎、喉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有併發症者死亡率極高。

風疹: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表現為低熱、畏寒、頭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後及枕部淋巴結腫大等,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腦膜炎等,嚴重威脅寶寶健康。懷孕婦女頭三個月患風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形胎兒。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具有高度傳染性,臨床表現為發熱,腮腺腫大,疼痛,包括頸、頜下、耳前唾液腺腫脹、疼痛等,它的危害還在於它的隱蔽性,大約30%的腮腺炎患者不表現腮腺炎症狀但仍可能發生併發症,包括神經系統和性腺,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腮腺炎性腦膜炎、心肌受損、卵巢炎、睪丸炎,嚴重者可以導致不育。

在過去,預防這3種疾病需要分別接種3種疫苗(即麻疹疫苗、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現在有了麻腮風三聯疫苗,接種1種疫苗就可起到預防三種疾病的作用。根據免疫學原理和臨床觀察,麻腮風三聯疫苗一旦免疫成功,誘發的保護力是長期的並可能是終生的。麻腮風三聯疫苗預防3種疾病,減少了孩子多打針的疼痛,也有助於減少多次接種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是很好的選擇。

麻腮風三聯疫苗及其接種程式:麻腮風三聯疫苗通常在孩子出生12個月後接種第一針,4-6歲時再複種一針。

接種麻腮風三聯疫苗禁忌症:對新黴素和雞蛋有過敏史或類過敏反應者不宜接種。
乙腦疫苗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嗜神經的乙腦病毒所致的一種比較兇險的中樞神經系統性傳染病。經蚊等昆蟲傳播,流行於夏秋季,多發生於兒童。乙腦患者大多數起病急驟,發熱,體溫常在39°C至40°C,多伴有頭痛、噁心、嘔吐、嗜睡及精神倦怠等症狀。潛伏期一般在10至14天左右,進入發病期後,症狀加重,除有高熱外,突出表現為意識障礙、驚厥、嚴重時發生嗜睡昏迷,呼吸衰竭,其中呼吸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最常見併發症為肺部感染,皮膚膿癤、口腔感染和敗血症等。乙型腦炎症狀兇險,國外報導其死亡率在20%左右!部分患者即使病癒,還會有失語、癱瘓和精神失常等後遺症!乙腦經由蚊蟲而傳播,蚊體內病毒能經卵傳代越冬,可成為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乙腦的流行明顯集中於7、8、9三個月。滅蚊、防蚊,搞好環境衛生是當前社區防疫的一個重點。乙腦發病初期,很像上呼吸道感染,這些症狀如果出現在乙腦流行季節,應引起重視,及早送醫院檢查。人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10歲以下的兒童是主要發病人群,以2-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因此,預防乙型腦炎對於保護兒童健康顯得極為重要。目前,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進行疫苗接種。
乙腦滅活疫苗:國家免疫程式規定基礎免疫共注射兩針,出生後滿6月齡的寶寶開始接種第一針,7-10天后接種第二針,1歲半至2歲齡(18月齡至24月齡)及4歲時各加強免疫一針,6歲時再加強免疫一針。對於流行地區的寶寶,應對於6歲以下乙腦免疫史不詳或未按免疫程式全程接種的寶寶進行應急接種。國內還使用減毒活疫苗:1歲齡時接種第1針,2歲齡時加強免疫一針,7歲齡時再加強免疫一針。發熱、急性疾病及嚴重慢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和既往對抗生素有過敏史者以及對過敏性體質的人均不可注射。

乙腦疫苗及其接種程式:乙腦滅活疫苗:國家免疫程式規定基礎免疫共注射兩針,出生後滿6月齡的寶寶開始接種第一針,7-10天后接種第二針,1歲半至2歲齡(18月齡至24月齡)及4歲時各加強免疫一針,6歲時再加強免疫一針。對於流行地區的寶寶,應對於6歲以下乙腦免疫史不詳或未按免疫程式全程接種的寶寶進行應急接種。國內還使用減毒活疫苗:1歲齡時接種第1針,2歲齡時加強免疫一針,7歲齡時再加強免疫一針。發熱、急性疾病及嚴重慢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和既往對抗生素有過敏史者以及對過敏性體質的人均不可注射。

接種乙腦疫苗禁忌症:有神經系統疾病、體質虛弱、有過敏體質和急、慢性疾病患兒不宜接種。

效果分析

寶寶剛出生時受到母親體內傳給他的抗體(即母傳抗體)的保護,一般不太容易得病。6個月以後隨著母傳抗體的逐漸消失,寶寶很容易受到外界細菌或病毒的侵襲,從而得病。這些疾病不僅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甚至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新生兒疫苗接種疫苗的接種

寶寶常見的傳染病包括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風疹等,我們國家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的流行,制定了國家計畫免疫,國家計畫免疫是國家為每一個寶寶免費提供疫苗,所有的寶寶都應該完成這些疫苗接種。目前的“計畫內疫苗”飯後五種疫苗可以防七種疾病:五苗是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B肝疫苗;七病是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和B型肝炎。

疫苗是如何預防疾病的呢?接種疫苗是將細菌或病毒經過適當的處理後以無危害的形式引入人體,這些外來的物質會引發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從而產生保護性的免疫蛋白和可殺傷細菌的免疫細胞。一旦真正細菌或病毒進入人體後,免疫系統能識別出來,並產生更強、更快的免疫反應,這類反應比從未接受過疫苗的人體更強烈,從而保護人體不患上某種疾病。

我國自1982年正式實施國家計畫免疫以來,寶寶中最常見的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和脊髓灰質炎等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但由於疫苗的運輸和儲存過程容易對疫苗本身質量產生影響,同時,由於個人體質的差異,造成部分寶寶在注射疫苗後未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不能抵抗某些細菌或病毒的侵襲。

寶寶打了預防針後如何才知道有免疫效果呢?可通過檢測免疫後抗體水平,對抗體水平不夠的寶寶可及時補種,如湖南省兒童醫院兒研所開展了計畫免疫項目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麻疹、風疹疫苗接種後的免疫效果監測,可使打了預防針的寶寶及時知道免疫效果。

正常反應

兒童打疫苗後出現低熱、針孔處紅腫和硬結等現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接種部位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淋已管發炎。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範圍又分為輕、中、重。輕的直徑小於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間,超過5厘米為重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大。如果局部紅腫較重,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鐘左右。並要勤換內衣,避免破潰後感染。如局部感染時可塗龍膽紫藥水。這些症狀可通過熱敷或自行在一天內消失。比如麻疹預防疫苗,大部分的接種者不會有特殊的反應,一部分的人會有1-2天的局部腫痛,約5的兒童接種後1-2周,會產生紅疹,5-10的兒童在接種4-10天后發燒,輕的37~37.5℃,中的37.6~38.5℃。39℃以上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兒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顫,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如果重度發燒可服用退燒藥。一般體溫恢復正常後,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燒不退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到正規醫療單位打疫苗,其安全性是有保證的。一方面正規醫院醫務人員有安全注射的意識,另一方面,對兒童免疫接種過程做到一人一針一管。另外,大部分疫苗是需要恆溫保存,在不正規的醫療單位很難保證疫苗的保存質量。因此,給小孩接種疫苗,一定要到政府指定的醫療單位。

不良反應

孩子在接受預防接種後,多數沒有或有很輕反應。少部分孩子可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些屬於正常反應,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應。局部反應是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或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反應局部寒戰、發熱、頭痛、食慾減退、嘔吐、腹痛等。這些情況一般都不需要治療。只要讓小兒多喝水並減少活動,過1~2天后,這些反應都會消失。

異常反應和上述一般反應同時或先後發生,但只是個別人或少數人發生,發生的多少與疫苗種類和接種者體質有密切關係。異常反應則包括以下三種:1)血管神經性水腫與過敏性休克;2)神經系統變態反應;3)暈針等。異常反應的發生率雖然很低,但家長還是應該注意自己的孩子有無高度精神緊張及過敏體質。如果出現暈針或過敏性休克,應讓病孩平臥,口服溫開水或糖水,頭部放低,還要採取相應的緊急對症處理措施。

接種疫苗後還可能偶合其他疾病。一種情況是,被接種者正處於某一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接種後剛好發病;另一種可能是被接種者已患有某種疾病,但臨床症狀不明顯,接種以後,症狀表現明顯或加重;還有些慢性病人在接種後發生症狀加重或急性發作的情況。這一些情況統稱為偶合或誘發。偶合及誘發其他疾病是一種巧合,有些人把這種情況與接種反應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

護理注意點

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

新生兒疫苗接種願寶寶們健康成長

護打針部位的清潔,不要用手抓。

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多喝開水。

家長隨時觀察小兒接種後的反應。

預防傳染病,最積極的辦法還是講衛生,多鍛鍊身體。疫苗是有效的但不是萬能的,疫苗是安全的但不是完美 的,家長應該對此有正確的認識。

寶寶感冒疫苗要暫緩接種

專家提醒,孩子感冒時,即使沒有發燒、腹瀉等症狀,但此時孩子抵抗力較差,最好等病好了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的時間、接種者的身體狀況,都對疫苗的功效以及接種後可能產生的不適反應有影響。
接種疫苗前一定要仔細了解接種者的身體情況是否適合接種。特別是那些年輕的父母,要了解寶寶對即將接種的疫苗是否有禁忌症,否則很可能不僅沒有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反而引發其他問題。家長都知道腹瀉和發高燒時,不能接種疫苗,但其他禁忌不知道。患有皮炎、化膿性皮膚病、嚴重濕疹、腋下或淋巴結腫大、哮喘、蕁麻疹、活動型結核病、癲癇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及神經系統發育不正常、嚴重營養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的小兒,也不宜接種疫苗。
此外,如果寶寶感冒或是有輕度低熱等,最好視情況暫緩接種。這是因為疫苗本身有一些副作用,會出現發熱、疲倦、起皮疹等,生病時寶寶抵抗力差,不易刺激機體產生足夠的抗體,影響接種的效果。家長在帶寶寶接種疫苗時,一定要將寶寶當時的身體狀況詳細反映給醫生。最好攜帶相關病史資料,其中可能會有家長自己難以判斷是否適合接種的情況,一定要告訴醫生,由醫生決定。疫苗針對不同的人,接種後都有可能產生不適反應。如果在接種後出現局部紅腫、疼痛、淋巴結腫大、發熱等症狀,但很快就消退,這屬於正常的不適反應。而這些症狀如果加重,且不見好轉,最好儘快到醫院治療。有些人會對一些疫苗產生過敏反應。其症狀有出疹子、過敏性紫癜、血管神經性水腫,甚至休克,如果曾出現過此類症狀,今後在接種含有引起過敏的成分的疫苗時,一定要慎重,最好不要再接種相同疫苗。如果一定要注射,必須把過敏情況反映給醫生。

不宜接種疫苗的兒童

孩子的健康對家長來說是最重要的。為了給孩子增加免疫力,防止傳染病,家長們都及時去防疫站給孩子接種疫苗。但應注意,有些情況是不宜接種疫苗的,否則事有願違,還會出現嚴重反應。
首先,在接種的部位有嚴重皮炎、牛皮癬、濕疹及化膿性皮膚病的兒童應治癒這些病後再接種。
其次,正在發燒、體溫超過37.5攝氏度的兒童,應查明發燒的原因,治癒接種。因為打防疫針會出現體溫升高的反應,加重發燒的病情。另外,發燒往往是流感、麻疹、腦膜炎、肝炎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症狀,接種疫苗不僅會加快發病,還會加重病情,使病情複雜,給醫生診斷帶來困難。同時,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與致病的細菌可互相干擾,影響免疫力的生成。
此外,正在患急性傳染病或痊癒後不足2周、正在恢復期兒童應換氣接種防疫針。
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結核病的兒童也不宜接種。因為患有這些疾病的兒童體制往往較差,對接種疫苗引起的輕度反應也承受不住。他們有病的器官不能增加額外的負擔,故接種後往往會發生較重反應。另外,接種疫苗後肝臟的解毒、腎臟的排泄等功能都要加強,影響有病器官的康復。
神經系統疾病,如癔病、癲癇、大腦發育不全等血腦屏障作用差,也不宜接種疫苗。
這些而且由於製造免疫力的原料缺乏或形成免疫力的器官功能不好,不能產生免疫力或反應嚴重,故不宜接種。重度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兒童不宜接種。
有過敏體質及哮喘、麻疹接種疫苗曾發生過敏的兒童不宜接種,因為疫苗中含有及其微量的過敏原,對一般兒童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對體質過敏的兒童來講,由於其敏感性極高,也會發生過敏反應,給兒童帶來危害。
腹瀉的兒童,大便每天超過4次者不宜服用小兒麻痹唐部分糖丸活疫苗。因為腹瀉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掉失去作用。另外腹瀉如為病毒感染所致,會干擾疫苗產生免疫力。
在傳染病流行時,密切接觸了傳染病人的兒童,不宜馬上接種疫苗,必須經過該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後未有發病再接種。
不宜接種疫苗的兒童而又必須接種時,如被狂犬咬傷者必須接種狂犬疫苗,這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和密切觀察下方可接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