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氈舞

披氈舞

披氈舞,彝語稱“幾什瓦那目”,這是在四川涼山彝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種舞蹈,多在節日或婚喪時跳,載歌載舞,也有時是邊朗誦邊舞蹈,男女均可參加。

出處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

介紹

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鏇轉,來模仿、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特點

披氈是用羊毛擀製成的,既保暖又擋風,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身披披氈翩然起舞,塑造出各種美麗的形象。

動作

披氈舞披氈舞

“披氈舞”以手部動作為主,舞時,把披氈披在肩上,雙手握住披氈兩側邊緣,上下、左右舞動,或兩手交替從上向下蓋,或一手插腰,另一手向里、向外擺動,還有將披氈向前向後反覆甩動,向前甩至胸前,向後甩搭在雙肩,看上去一會兒猶如天鵝飛翔般的安詳優美;一會兒又如孔雀開屏般的熱情奔放,舞蹈步法主要是一步一靠、慢走步等,腳步紮實、穩重,在做碎步時則輕鬆愉快。當雙臂伸展急速轉動時,好象盛開的鮮花,當突然下蹲收攏雙臂時,又象是將要怒放的花蕾,最客彝族人民的特色。 

貢獻

正是這舞動的披氈給解放後的專業工作者以想像的雙翅,編出了《紅披氈》、《頌歌獻給黨》等優秀的節目,將“披氈舞”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現在各族人民面前。

民族舞蹈概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