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裡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 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一帶。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溯源追述
大鵬鳥舞流傳於瑞麗市傣族地區,在節日集會喜慶時表演。相傳,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天不下雨,大地幹得起火,正在孵蛋的大鵬鳥為了眾生的生存和利益,主動放棄生兒育女的佳期,衝上天空,與雨神鬥法。幾經博殺,大鵬鳥打敗了雨神,老天才下了雨,人們也才活到今天。為了展示和紀念大鵬鳥的功跡,人類開始跳大鵬鳥舞。由此可見,大鵬鳥舞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術發展而來的。這個舞蹈重現了傳說中大鵬鳥與雨神英勇鬥爭的情景,謳歌了大鵬鳥為了眾生,不怕邪惡,奮不顧身,勇於拼搏的崇高精神。跳此舞時,通常由男子頭戴面具,手持道具表演。舞者動作敏捷,步法穩健,騰挪閃躍,剛柔並濟,以象腳鼓、排鋩和鈸伴奏,圍觀者則喝彩助興。大鵬鳥舞歷久不衰,代代相傳。
文化民俗
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的民間舞蹈。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等自治縣。傣族舞蹈歷史悠久,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寧元年(120),傣族先民撣人的首領曾向東漢皇帝奉獻過大規模的樂舞、雜技。這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當地就有了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藝術。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到中原文化以及南亞文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韻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優美恬靜,感情內在含蓄,手的動作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四肢及軀幹各關節都要求彎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彎”造型。舞蹈動作與節奏的特點是:重拍向下的均勻顫動,具有南亞舞蹈的特徵。傣族舞蹈主要有以下種類:①模擬性舞蹈。多模擬動物,如孔雀舞、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魚舞、大鵬鳥舞、鷺鷥舞、竹雀舞、猴子舞等。②生活舞蹈。表現傣族人民勞動生活,如花環舞、篾帽舞、划船舞、撈魚舞、摘花舞等。③自娛性舞蹈。在節日和其他喜慶活動中的集體舞蹈,如戛光舞、象腳鼓舞、依拉恢等。④儀式性舞蹈。如宮廷舞、臘條舞、祭祀舞、扇子舞、兒童舞、戛界等。⑤歌舞。如十二馬、戛喃燕等。傣族舞蹈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為孔雀舞和戛光舞,它們概括了傣族舞蹈的風格、韻律、舞姿造型和動作的組合規律,是傣族舞蹈的精華,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審美特徵。孔雀舞傣語稱“戛洛擁”、“戛朗洛”、“煩諾”,譯為“跳孔雀”或“跳公主雀”,統稱孔雀舞。西雙版納等傣族地區孔雀很多,被傣族人民視為吉祥的象徵,他們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此舞多在盛大節日或隆重的集會時跳。在雲南省的瑞麗、孟連、耿馬、孟定等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有很多跳孔雀舞的能手和專職藝人。各地區的孔雀舞既有統一風格,又有不同特色。瑞麗、孟連、孟定的孔雀舞,以跳、轉、翻等動作技巧和優美的舞姿造型,表現孔雀下山、林中窺視、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以及拖翅、曬翅、開屏、飛翔等。表演時,始終保持屈膝半蹲和顫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點伴奏,並有較完整的鼓譜。潞西縣的孔雀舞通過手的內曲動作和滑翔、鏇轉、飛跑等舞姿,以及飛跑中腿部的屈伸,細膩地表現了孔雀的優美形象。西雙版納一直保持雙人孔雀舞的形式,表現雌雄孔雀對舞。
基本步法為碎飛步和戛光步,舞步柔和輕盈;手部動作有平擺翻腕、內曲,單手轉腕等。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召樹屯與楠木娜》的故事。景谷、滄源地區為民族雜居區,因受各族文化的影響,孔雀舞別有特色。特別是與漢族文化交流的地區,其形式已演變為載歌載舞的雙人孔雀舞,舞者手持手帕和扇子,腳步以戛光步為基礎,手由外向里繞8字花。舞蹈內容多為表現民間傳說。孔雀舞的重要特徵,是它特有的服飾與道具,過去民間表演孔雀舞,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褲。單人表演時,戴女性假面具,雙人表演時,戴男女假面具,身挎用竹、綢製成的孔雀架子大道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專業舞蹈工作者表演時,一般不戴假面和道具,而著飾有孔雀圖案的衣褲和長裙。現在民間表演孔雀舞時,也有不戴假面和道具的,表演者也不限男女。孔雀舞的伴奏樂器,主要是象腳鼓、鑼、鑔,專業歌舞團體表演時,大多加上了管弦樂器伴奏。
戛光舞是集中在鼓的周圍跳的自娛性舞蹈。“戛光”即“跳鼓”之意。
其伴奏樂器用象腳鼓、鑼、大鑔等。它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每當節日、慶豐收或其他集會的日子,不拘形式,不拘場合,男女老少均可參加。舞者隨鼓聲屈膝半蹲並均勻顫動,手臂為“三道彎”的後輪翻腕、內屈或由後向前掏轉。表演中有時全蹲,有時跳躍,不時發出歡呼聲。德宏地區青年跳戛光舞,不強調顫動,步法為錯步或點步。舞姿活潑、歡快,瀟灑自如,被稱為“新戛光”。此外,還有的由兩人挑著大鑼,邊舞邊敲;或加上兩人伴唱,民眾持手巾、花束起舞、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雙版納和德宏都建立了專業文藝團體,培養了傣族舞蹈人才,對傣族舞蹈進行了全面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傣族民間舞蹈資料叢書和傣族舞蹈教材,使傣族舞蹈得到很大的發展。許多廣場上表演的舞蹈,經加工後搬上了舞台,如《孔雀舞》、《雙人孔雀舞》、《水》、《金色的孔雀》以及一些舞劇。
演變與發展
流傳於雲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幹挖空,蒙上牛皮製成,形如象腳。鼓有長短之分,長者1.7米左右,中長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長象腳鼓舞端莊瀟灑,舞步緩慢,擊鼓方法多變,鼓點節奏豐富;中象腳鼓舞穩重紮實,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有甩鼓、轉鼓、掖腿等技巧動作,短象腳鼓以靈活騰躍著稱,有斗鼓、賽鼓等競技內容。象腳鼓舞是雲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節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腳鼓領舞。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西雙版納被稱為孔雀的故鄉,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間舞蹈。在歡度潑水節期間,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屆時,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優美的孔雀舞,歡度節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種化裝舞蹈,演員頭戴菩薩金冠,臉覆金剛面具,腰間綁著用彩紙或花布紮成的孔雀,兩手用線牽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隨著鑼鼓的節奏做出各種優美的孔雀動作。後來,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腳鼓、芒鑼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非常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跳得較出色的。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如今只在盛大的節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花環舞中的花環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紮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於花環的變化。並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花環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大鵬鳥舞: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裡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丟包:丟包不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傳統娛樂活動,也是它們選擇對象、尋覓情侶的一種方式。每當傣歷新年來臨之際,姑娘們就精心地用花布條拼製成一種多菱形的布包,包內裝滿綿籽,四角綴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繩,包上還繡有各色花紋。這就是姑娘們的愛情信物——花包。丟包時,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廣場的兩邊,用包互相扔擲。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罰,男的接不到,把袋裡的錢輸給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飾物輸給男方,男的取到了勝利品,排到家裡陳列著,但並不就據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還給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請賓客丟包盛會。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極盡妍麗的裝飾了來到廣場上,總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著一個棉籽包,由一個年長的做領隊,提了一藍鮮花,外客帶著許多銅幣到廣場上應戰,兩陣對立,中間間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們不等你陣腳扎穩,五六十個棉籽包便紛紛地投過來,當然大半數是落在地上,於是輸了,一群女將爭上來領賞,每人發給銅元三枚。再對陣,客方照樣把棉包丟過去,她們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鮮花。
這樣,待銅元都輸光了,鮮花也散完了,方始滿足地放你會赴席。潑水:傣族的浴佛節約當漢地的清明前後,又稱為潑水節是一個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日。潑水節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樹枝,攜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裡,擔清水來浴佛。浴畢,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濺潑為戲,等到遍體淋漓,然後相偕擔水遊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濺之,被濺的不論是土司頭人或漢宮,都只報之以笑臉。在這一天被潑水在身上是一種吉利,所以人們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讓青年們戲潑,如瘋似狂的嬉戲,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盡興而歸。賽龍舟:每年端陽這一天,傣族都舉行龍舟競渡,比賽時,用平時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駕駛,在江而上作速度競賽,數百里內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兩岸圍觀,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優勝者會得到獎品。火燈:火燈傣語叫“貢菲”。潑水節的夜晚,人們可以看見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燈放入天空。放火燈是潑水節期間的一項傳統活動,傳說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時,與原始宗教爭奪傳教權,佛教用火燈與原始宗教
放高升比賽誰升得更高。 比賽結果,火燈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勝利,火燈便流傳開來。後來,放火燈卻變成傣家人的一種精神寄託,人們把錢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燈底部,讓火燈把這些東西帶到天上,同時把人們死後的靈魂也帶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賦予放火燈新的內容,它是帶著傣家美好的理想和願望飛向天空。火燈是用棉紙糊成的,一盞火燈要幾百張棉紙才能做成。火燈的底部不糊,用幾十斤重的棉線繞起來做燈芯,燈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燈時,先用竹竿把未充氣的火燈撐開,然後點燃燈芯。燈芯點燃後,熱的氣流就把乾癟的紙袋式的火燈漲得鼓鼓的,成了一個橢圓形的氣球,這時,只要抓住火燈底部的手一放開,它就像氫氣球那樣徐徐上升上。質量好的火燈,可以連續在空中運行幾天幾夜,從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精神傳承
莊子採用寓言形式行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氣勢磅礴。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大鵬”之名首見於《逍遙遊》。“鵬”由“鯤”化,大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在這裡,大鵬是一種體背宏巨,狀若泰山的大鳥;它舒展雙翅,則如烏雲蔽日;大鵬可乘鏇風直飛九萬里高空,遏絕雲端,氣沖霄漢。成語“鯤鵬展翅、鵬程萬里”皆由此出。晉朝的阮宣子,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後代,家境貧窮,四十歲才找到老婆。他喜歡讀《易經》和《莊子》,寫了一篇《大鵬贊》,文筆非常優美,全詩是這樣的: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鷽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唐朝的李白從青年時代開始,就以大鵬自比。二十來歲的李白曾經寫過一首《上李邕①》,表現了壯志少年的豪放氣概。詩歌是這樣寫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②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寫完這首詩歌不久,二十四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又在湖北江陵拜訪了司馬承禎③,司馬承禎夸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就寫了一首《大鵬遇希有鳥賦》來記述這次會面,中年以後,李白將這首詩歌修改成《大鵬賦》,描述了“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他將司馬道士比作大鵬,將自己比作和大鵬心靈相通的希有鳥。描用寓言的形式記述了他和司馬承禎這次心靈相契的會晤。李白62歲死於安徽當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寫出“大鵬飛兮振八裔”的詩句。這種逍遙自在,曠達豪放的大鵬性格貫穿了李白的一生,後世尊稱他為“詩國大鵬”。在古代印度神話中,也有一種大鵬金翅鳥,是一種性情猛烈、類似鷲鷹的巨鳥,梵語叫"迦樓羅",又稱“蘇缽剌尼”。大鵬金翅鳥降生之時,身光赫奕,各路天神誤認為它是火天而頂禮膜拜。成年的大鵬金翅鳥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如意珠,身長八千由旬⑤,左右翅各長四千由旬。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它在空中飛翔,巡視大海中應死的龍,發現龍時,用翅膀煽開海水,成為兩半,龍見這個陣勢,嚇得發抖,就失去知覺,等著被吞食,大鵬金翅鳥於一日之間可吃掉一個龍王及五百個小龍。佛教的一些流派還認為,大鵬金翅鳥是梵天、毗紐天、大自在天的化身,也是釋迦牟尼的老師文殊菩薩的化身,代表著智慧和勇猛。
漢代以後,佛教在中國各地得到廣泛傳播,印度神話中的大鵬金翅鳥的故事也在華夏各民族中傳播開來。它那神奇的智慧和無邊的力量,成為各民族崇拜的偶象。在漢族地區,人們認為民族英雄岳飛是大鵬金翅鳥轉世。在傳奇小說《說岳全傳》中,是這樣記述的:宋徽宗在元旦祭祀上天,祭表是寫給“玉皇大帝”的,但在抄寫祭表的時候,誤將‘玉’字上一點寫在‘大’字上去了,成了‘王皇犬帝’。玉帝看了大怒,說:‘王皇可恕,犬帝難饒!”就派遣赤須龍下界,降生於金國,成為金國老狼主第四個太子金兀朮,玉皇大帝要讓金兀朮攪亂中原,以報“犬帝”之恨。西天釋迦牟尼佛恐怕赤須龍下界以後,沒有人能夠降伏,就派遣專門吃龍的大鵬鳥下界,轉世為岳飛,保全宋室江山。岳飛表字“鵬舉”,正應大鵬轉世之意。在雲南白族地區,也有關於大鵬的傳說。著名的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明史的標誌,崇聖寺三塔的頂上各鑄有一支大鵬金翅鳥。據《萬曆雲南通志》記載,崇聖寺三塔“各鑄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大理是白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古代頻頻發生水患,百姓認為這都是邪龍作怪所造成,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龍,可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於是就有求大鵬鳥伏龍治水。只要塔和塔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就會減少了。至今,大理三月街民族節還用大鵬金翅鳥做標誌性圖案。藏族是一個信仰佛教的民族,大鵬金翅鳥在藏民族有著崇高的地位。在西藏結邦拉山口以南,藍色的仰桑河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石頭的形狀,很象神話傳說中的大鵬金翅鳥,相信佛教的藏族人和門巴人,把它看成神鳥,看成守護世外仙境的聖靈。這塊石頭的名字叫"甲金欽勒",意為"大鵬金翅鳥聖地"。在西藏的佛教塑像中,所有忿怒相⑥的佛像頂上都飛有大鵬金翅鳥。很多藏族人都會隨身佩帶大鵬金翅鳥的像章,他們相信這樣可獲得吉祥。在藏族人眼中,大鵬鳥是一切智慧忿怒的部主,是承辦事業的銳利武器;他們認為,大鵬金翅鳥可以幫助自己消除一切障礙,增長福、祿、壽、財和智慧。
注釋
①李邕,唐代行書大家,風格雄渾遒麗,代表作品有《嶽麓寺碑》和《李思訓碑》。②宣父,指孔子,《論語》有“後生可畏”之句。③司馬承禎(646-735),唐代道士,河南溫縣人,茅山宗十二代宗師。主要著作有《坐忘論》《天隱子》。④天龍八部:指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大鵬金翅鳥)、乾闥婆、緊那羅、摩侯羅迦。為佛教中的守護神。⑤由旬:為古代印度計算里程之單位,指公牛拉車行走一日之旅程。一由旬大約可換算為四十里。八千由旬為三十二萬里,四千由旬為十六萬里。⑥忿怒,西藏佛教塑像有靜態之慈悲相和動態忿怒相之分。忿怒相的佛像多作嗔目、舉腕之形,呈現忿怒威猛狀,足部之形狀、樣態顯現多種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