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塔坐落在廣濟寺內,在歷史也被稱作“白塔”、"舍利塔"。現存的廣濟寺殿宇是清道光年間重建的,
而廣濟 寺塔自遼清寧三年(1057年)建成以來,後世很少修繕,基本保持原貌。簡介
廣濟寺塔原高63米,存高57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底部為高大的須彌座座,每邊8.6米,束腰由蜀柱、壺門及角神組成。蜀柱上雕刻著人物、花卉、瑞獸等圖案,壺門內置坐佛一座。束腰之上為構欄平座,裝飾著萬字花紋,平座之上是一 個巨大的仰蓮承托著塔身,第一層塔身的各面設圓形倚柱,券頂佛龕,龕內有一尊坐佛。各面的坐佛除正面的著冠外,其他均為螺發高髻。佛龕的兩側各有一尊立佛。上方有飛天,四周裝飾著吉祥的雲紋。廣濟寺,又稱“弘慈廣濟寺”,座落在北京市阜城門內的西四,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廣濟寺初名西劉村寺,創建於宋朝末年。據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學士萬安所撰《弘慈廣濟寺碑銘》記載:都城內西大市街北,有古剎廢址,相傳為西劉村寺。莫究其興廢由,另清初余賓碩所作《喜雲慧大師傳》中稱:“按宋末有兩劉家村,在西者為西劉家村。村人劉望雲。自謂天台劉真人裔孫,得鍊氣法。一日,有僧號且住者過之,望雲出迎,求其說法。因為之建寺,曰西劉村寺。”這就是史書關上關於廣濟寺緣起的記載。元朝時,西劉村寺改稱報恩洪濟寺,元朝末年毀於戰火。到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年),村民耕地時,發掘出陶製佛像、供器、石龜及石柱頂等物,才知是古剎遺址。天順(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圓洪等法師雲遊至此,在這裡募集資金,於廢址上重建寺廟。在當時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監廖屏的資助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營造了一座莊嚴佛剎。廖屏還將此事奏聞憲宗皇帝,請賜寺名,憲宗於成化二年(1466年)下詔命名為“弘慈廣濟寺”。這以後,廣濟寺僧人不斷進行修復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士殿、伽藍殿、祖師殿、鐘鼓樓、齋堂、禪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壯觀,富麗輝煌。清朝初年,恆明法師將廣濟寺改為律宗道場,在此設立戒壇,開壇傳戒。從清順治五年(1648年)起,還請玉光律師在寺內開堂傳成,歷時十三年。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遊歷廣濟寺。清朝政府對廣濟寺十分關注,多次進行修繕和擴建,但基本保持著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階和尚任廣濟寺住持,在寺中興辦了弘慈佛學院,學僧逾百人。當時,廣濟寺在京都還擁有幾個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現為北京圖書館分館),德勝門內有蓮花寺,後海有廣化寺,西直門內有彌勒院,龍鬚溝有龍泉寺等,盛極一時。1931年,廣濟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燒殆盡。1935年,住持現明法師在吳佩孚等人的資助下,按明朝格局進行重修,建築規模比以前更加壯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由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會址設在廣濟寺。1972年和1976年,廣濟寺進行了兩次維修。設計構造
廣濟寺塔原高63米,存高57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底部為高大的須彌座座,每邊8.6米,束腰由蜀柱、
壺門及角神組成。蜀柱上雕刻著人物、花卉、瑞獸等圖案,壺門內置坐佛一座。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 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四面,均隱出直欞窗形。廣濟寺塔,塔的底層是近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磚砌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往上,各級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再上層就是塔剎。在維修過程中,人們發現自第七層至第九層及塔頂塔剎部,穿過一根直徑約40—50厘米的木製剎桿,同時還發現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在外壁中部、塔門廊下兩至三層磚處,都有平行八角邊的臥木,直徑約為30—40厘米,在門廊處又有一臥木,通向塔心柱與之拉結。臥木就是木筋,相當於今天的鋼筋,增強了外壁之間及外壁與塔心柱連線,使塔成為一個整體,極大提高了磚塔在平面內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該塔的復修勘探中,還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砌築工藝:塔的外壁外牆有一層石灰砂漿砌築、糯米汁石灰膠泥勾縫的外殼,與外壁內部磚砌體不相結合,就好像給塔穿了一件外套,這與其它地區磚塔構築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使塔體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緩衝和抵消震力的作用。文物收藏與價值
廣濟寺塔內,在佛像的安奉和經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陳設和寺院的布置與管理方面,都遠勝前代。使古
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勝。廣濟寺占地35畝,坐北朝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觀音殿)和多寶殿。東西兩側除鐘樓和鼓樓外,還有整齊的配殿。寺廟的西北隅,有一座建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壇殿和漢白玉砌成的戒壇,至今保存完好,這是廣濟寺保存的最古建築物,今稱三字堂”。寺內西路四合院為中國佛教協會各部門的辦公場所。三學堂後為《法音》編輯部。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整齊對稱,寺中有院,錯落有序,曲徑通幽,莊嚴寂靜。廣濟寺供奉著不少明清時期的佛像,寺內還收藏不少珍貴的佛教經卷、碑刻等文物。在大雄寶殿有一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鑄造的青銅寶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鑄有佛教八供(輪、螺、傘、蓋、花、瓶、魚、結)等花紋,造型古樸大方,工藝精湛,是珍貴的藝術珍品。大雄寶殿後壁懸掛著一幅《勝果妙因圖》,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畫師傅雯用手指所畫,高5米,寬10米。畫面上,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講經說法,周圍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聽。有趣的是,聽眾中,還有中國的歷史人物關羽、關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多寶殿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殿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鑄造的銅佛像,兩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櫃中陳列著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印尼、越南、美國、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區佛教界來訪人士贈送的珍貴禮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廣濟寺珍藏的佛教經典十分浩繁,僅圖書室就有23種文字、10多萬冊佛教經典、著作,僅收藏的《大藏經》就有12種版本,是研究中國佛教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內還有172l一1753年甘肅臨潭縣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經》,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貴文本。景區特點
廣濟寺塔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罕見;二是根深蒂固,
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和廣濟寺塔一般;三是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雲塔影,使遊人讚嘆不 已;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廣濟寺塔是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雲”;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的白雲也蕩漾於腳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無愧於“九級雲梯攀到頂,一天星斗喜垂肩,關心海島千山雨,放眼齊州幾點菸”的詩讚。相關詞條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