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木刻套印畫
在國安寺石塔第三層塔心方形室內發現一幅北宋《蠶母》套色木刻版畫。其殘寬約19厘米、高21厘米,陽文刻版,以濃墨、淡墨、朱紅及淺綠四色印在質地柔軟的紙上。同室石碑年代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版畫的年代應為北宋元祐或稍早,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畫,現藏於溫州市博物館。《蠶母》版畫的發現,把我國套色版畫的歷史提早了近兩個世紀。
畫面左上方的長方形字框內刊有直書“蠶母”二字。左側為蠶母立像,頭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頰豐滿圓潤,白皙而帶紅暈;柳眉清秀,雙目深沉,容光照人。身著寬袖對襟鞠衣,肩搭淺綠色帛巾,雙手平舉,姿態落落大方。帛巾隨風飄動,曲卷上升,間襯飄浮狀蠶繭兩顆,以示衣著來自蠶絲。
該版畫用刀穩定、準確,衣紋、帛巾線條剛勁。在色彩運用上,以黑、朱、綠三色為主調,頭髮用浸潤濃墨,效果輕柔鬆軟,光澤細膩;衣紋用細勻淡墨,轉折處若斷若續,富有節奏感;帛巾、對襟的淡綠色調,則用吉祥開框圖案。畫中蠶母高髻、鞠衣,造型豐滿,神態悠然,衣紋飄逸,妝飾與唐、五代婦女相近,線條流暢,顯現出嫻熟的刻版刀法技巧。其造型的風格特徵,與唐、五代刻印的木刻佛像極為相似。畫面以蠶母、蠶繭和吉祥等圖案為主,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時期蠶神的形象和蠶繭豐收的情景。
蠶母即是江浙一帶蠶農奉祀的蠶神。溫州歷來是蠶桑業發達地區。南朝宋鄭緝之《永嘉郡記》載“永嘉有八輩蠶”,即溫州養蠶一年八熟。北宋溫州蠶桑業已成為重要手工業部門。
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設計結構
國安寺石塔為八角13層密檐實心磚塔(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層密檐,稱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秀美端莊,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邊角鑲石的三層平台,上層是雙層須彌座,雕有精美的蓮花座台。須彌座上部雕刻有笙、簫、琴、瑟等古代樂器,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但由於
雕刻
最早用千佛形式表達教理的是石窟寺,俗稱“千佛洞”。如開鑿於東漢末年的克孜爾石窟、北魏的莫高窟等。千佛套用塔上,一般在磚石塔出現以後,俗稱“千佛塔”,亦稱“莊嚴劫千佛寶塔”、“賢劫千佛寶塔”。而位於大羅山東麓北宋時期的國安寺千佛塔,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座。國安寺千佛塔,亦稱國安寺塔或國安寺石塔。它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東麓國安寺前,系樓閣式青石仿木構建築。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1987年落架大修時,發現塔內北宋元祐庚午(1090)、癸酉(1093)紀年造碑記,可佐證,該塔建於1090年至1093年。千佛塔史籍未有記載,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國安院,在華蓋鄉,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緒《永嘉縣誌》僅記載:“國安寺,在膺符鄉,唐乾符間建。”均未述及此塔。
描述
長年的風化,現在已經模糊不清,很難辨認。塔身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拱券門上的匾額分別是:南面“國安寺石塔”,東面“鎮靜皇圖”,北面“真慈洪範”,西面“輝騰日月”。每層有佛龕24個,原供奉銅佛312尊。門窗兩側塑有金剛力士像,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處布滿磚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嚴重風化,但仍可辨出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在古代,把鈴鐺掛在寺廟的屋檐上主要是為了驅邪。國安寺石塔檐角原掛有風鈴3000多枚,站在塔下仔細聆聽,由於風的強弱、長短、方向的變化,鈴聲也隨之產生微妙的變化,清脆悅耳,仿佛在演奏一場多姿多彩的交響樂。國安寺石塔塔頂為鎦金蓮珠塔剎。由下至上仰望玲瓏塔,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塔身穩固美觀,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時曾對慈壽寺塔進行過精心的修繕,以至寶塔可以矗立至今。1957年10月,慈壽寺塔被定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明代單層密檐塔的代表作,是仿北京天寧寺塔而建,故與天寧寺塔並稱為“姐妹塔”。國安寺石塔北立有兩塊萬曆年間的石碑,左側為紫竹觀音像(也有九蓮菩薩像一說),右側為魚籃觀音像和關帝像。魚籃觀音取材於佛經《感應傳》及《法華持驗》。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玲瓏塔所存的一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昆玉河畔西八里莊,有個玲瓏公園,公園裡的國安寺石塔已經有400多年歷史。
故事傳說
有傳,古時候,西海龍王把一條吃人的蛟龍給鎖在海眼裡了,並告訴它等到鐵樹開花的時候才能出去。打那以後,蛟龍天天盼鐵樹開花。一眨眼過去了幾千年。這個海眼慢慢變成了一口深井,井水既透又甜,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喝這井裡的水。據說,能強身健體,比藥還靈呢。單說有一天,有個從外地嫁來的小媳婦到這井邊挑水來了,覺著耳朵旁的一朵絨花要掉,就伸手把花摘了下來,擱到井沿上。真怪,花剛放到井沿上,就看見井裡水翻開花了!眨眼的工夫,井水就冒過了井沿,向四外漫開了。小媳婦嚇傻了,撒腿就往村里跑。井水流出井外,眨眼就沒到腳面。這事驚動了村裡的一個老秀才,他跑出屋一瞅,有點明白了。他趟著沒腰的水,朝井邊走去。到井邊一看,呀,井裡伸出一個長滿綠毛的大爪子,爪子上還捏著一朵絨花,井裡還有鐵鏈子晃動的嘩嘩響聲。
這工夫,他就聽見井裡一個聲音像打雷一樣響,說:“西海龍王在哪?”老秀才更明白了,他趕忙說:“西海龍王在這!”怪了!老秀才剛喊了兩嗓子,井裡好像靜多了,井裡一個聲音說:“鐵樹開花了,我要出去!”老秀才趕忙搶過那朵絨花,朝井裡喊:“那是姑娘的絨花,不是鐵樹開花,你要再不回去,今天就把你殺了!” 蛟龍聽了這話,沒法子,大爪子就縮回去了,井水也不冒了。老秀才這才擦了一把冷汗,對村裡的人說:“打這往後,誰也不許把花擱在井沿上。”後來,老秀才聽說石塔能鎮住海眼,就聯名寫了個萬民書,請縣官在這井上修了一個六邊形石塔。說也奇怪,自打修了這塔,還真沒鬧過事。
概況
國安寺石塔建於唐乾符(874~879)間,塔系青石仿木結構,樓閣式,平面呈六邊形,9層實心。塔殘高17餘米,頂早毀。台基雕“九山八海”紋;須彌座上下果刻仰復蓮,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塔身每層面為青石板,上均浮雕多尊佛像,分二排跏跌坐於壺門內蓮花座或須彌座上,井雕有身光和垂慢。個拱粗壯,拱瓣清晰。1987年大修時,發現塔建於北宋元裕五年(1090)。國安寺石塔在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皇岙,屬於瑤溪風景名勝區一部分。國安寺建於唐乾符(874~879)間。原九進,計大小百間,木石結構,現存三進,為清中期改建。石塔位於寺院的東首,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因塔身浮雕佛像1026尊,亦稱千佛石塔。塔系青石仿木結構,樓閣式,平面呈六邊形,9層實心。塔頂早毀,殘高17餘米,台基雕“九山八海”紋,須彌座刻仰復蓮,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塔身每層面表石板上均浮雕多尊佛像,分排趺坐於壺門內蓮花座或須彌座上,並雕有身光和垂幔。1988年6月7日浙江省文物局批覆國安寺石塔塔剎、副階復原設計。1989年12月12日被列為第三批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景觀
國安寺石塔的四周修建了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等建築,到了1368年,寺院遭雷焚毀,直至明天順元年,但規模已大不如前。目前天王殿、意珠心鏡殿、東配殿和北側廂房內都有文物、史料展出,天王
殿為“佛殿瑰寶展”,意珠心鏡殿為“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東配殿及北側廂房為“國安寺石塔”,此外,寺院內還藏有一些元、明、清時代的唐卡、佛像、匾額等。主要建築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配殿廊廡、鐘鼓樓等。自下而上,依山勢而築。正覺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對稱而典雅美觀。由此可拾級登上國安寺石塔。國安寺石塔為藏式喇嘛塔,高35.9米,塔身呈寶瓶形,上部為兩層銅質傘蓋,頂上設鎏金寶珠塔剎,下築折角式須彌塔座。塔內藏有喇嘛經文、衣缽和兩顆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緻的善因殿。瓊島的西面有悅心殿,殿後有慶霄樓。西北面有閱古樓,樓記憶體放自魏晉至明代的法帖340件,題跋210多件,刻石495方。內壁嵌存的摹刻故宮中的《三希堂法帖》,堪稱墨寶,為清乾隆年間原物。附近還有琳光殿,延南熏亭和山腰中的“銅仙承露盤”。瓊島的東北坡古木參天,這裡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景物如畫,美不勝收。據《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塔頂到山下都會燃燈,並請喇嘛舉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在塔前的高台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海佛,在國安寺石塔東還有兩塊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國安寺石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運來的。國安寺石塔西的悅心殿是皇帝臨時理政之所,殿後的慶霄樓為冬日觀景的佳處。整個國安寺石塔建築群從山頂的白塔開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雲積翠橋跨過水麵,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
旅遊價值
國安寺石塔作為名勝更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風貌,從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來觀瞻的人,並為之讚嘆不已,留連忘返。國安寺石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風頭。國安寺石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溫州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塔基和塔身上所雕鑄的龍、雀等圖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為點綴北固山風光名勝的一大奇觀。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在此遊玩,並題有“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的詩句。乾隆皇帝的題詩不但為北固山增添了幾分色彩,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北固山的非凡之氣。相傳春秋時吳國的伍子胥一家遭楚王猜忌,全家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他從楚國逃出後,後有追兵,前有長江天塹,使他感到萬分發愁,以致連頭髮也愁白了。所以直今仍留下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少年頭”的歇後語。塔原是佛教建築藝術的一種,但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塔底蘊豐厚,神韻獨具,種類齊全,異彩紛呈,不但為美麗的古城增添了無限的風采,同時也更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狀況
國安寺石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石頭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國安寺石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溫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採光。國安寺石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國安寺石塔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