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廣南文筆塔
文筆塔——又稱雁塔,位於廣南縣城南13公里的壩灑東側三台坡之顛,與蓮城遙相對望。建於清道光末年。塔共有11層,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筆形。台基呈六方,條石砌築,高1.8m,每方寬4.8m;塔體青磚砌築,底層內空直徑4.8m,壁厚1.48m,塔的每層前後有圓拱裝飾假窗,唯七、十兩層前窗內較深。該塔結構嚴謹挺拔,曾被稱“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筆塔塔身為磚木結構,高48.38米,七級八面,各級有四個拱門,中有鏇梯環繞而上,遊人登臨塔頂,全城一覽無餘。“文筆夕照”為常州名景之一。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筆,又稱文筆塔,被常州文人視為筆魂。塔寺歷經興廢,宋代詩人楊萬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陽惟照一塔孤”的詩句。現塔為美籍華人劉璧如等資助,於1982年11月修復對外開放。塔高48.38米,磚木結構,7級8面,中有鏇梯,登塔遠眺,令人賞心悅目。塔區內另有文筆樓、塔影山房、筆架山等建築景物。
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傳說每當塔頂有強光出現,常州地區必有文人中狀元。北宋大觀年,常州一地中進士53名,占1/5強,據說皇帝下令改太平講寺塔為文筆塔,因此,該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筆魂,每次上京趕考前一定要登塔祈禱。自從此塔建成後,常州先後出現了皇帝、狀元和進士,還湧現出了一大批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因而就成為常州文化的象徵。這也就是文筆塔的來歷,文筆塔歷經滄桑、幾度廢興,一九八一年在愛國人士劉國鈞先生的遺孀劉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資助下,古塔修建一新。這就是文筆塔的來歷和變遷。
廣東惠州文筆塔
是惠城區三塔之一。與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並列。 樓閣式八邊形5層磚塔,建於清初的文筆塔為樓閣式五層磚塔、正八邊形,高20.29米、基座邊長2.5米,塔內不能登臨。塔身的8個壁面上,第二層開方形明窗作為點綴,第三層南、北兩面辟有圭形門,四、五層則僅在南面辟門。塔剎的建築頗有特色,由剎座、復缽、寶蓋、寶珠等層組成,比例協調、裝飾性突出。塔身底層較高,達3.05米,以上各層次第減低,面積也層層縮小。
合江樓旁築塔以勵志,起名“文筆塔”。花朝月夕,流年如飛,已有400年歷史的文筆塔,上下曾長滿荒草,如今已修整平復。據史書,取名“文筆塔”,寓意是希冀藉此塔保佑當地讀書人能夠功成名就,青雲直上。基於這種寓意,塔下的東城基還被稱作為“青雲路”。
在通往文筆塔的“青雲路”上,惠州博物館館長袁學軍說,街道兩旁散見的一些“紅砂岩”,有可能是合江樓毀壞之後的殘留,如今都被當作尋常百姓家門前的階石。文筆塔背後,原是惠州太守府東堂庭院,蘇東坡就是在那裡品嘗到荔枝名品“陳家紫”,並寫下了兩首<食荔枝>詩,其中之一就有廣為傳誦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
合江樓旁,西枝江與東江匯流處,有重修的東新橋,原橋是“四十舟為二十舫,鐵鎖石碇,隨水漲落”的浮橋,是溝通惠州府、縣兩城的重要橋樑,為蘇東坡謫居惠州時協助道士鄧守安所築,現在則變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橋下的宋碼頭遺址,據說近年來共出土了各個朝代的錢幣10萬枚,直接影響到廣州古幣市場的行情漲落。
雲南永德縣文筆塔
文筆塔建造於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共有七層,高8米,是十戶(今班卡鄉)大叢魯光榮統領班卡眾姓老幼,集資118兩文銀,請劍川石匠師傅趙文政、趙文盛用了兩年功夫建造的。文筆塔的建造,為增添聞之水秀山清,偏雅之境,人傑地靈,皆稱仁里之鄉的班卡姿色,使山村更加文雅秀麗。文筆塔建造後,其塔頂長有一棵四季青樹,經多年的成長後,樹根纏繞於塔身,形成了樹包塔、塔包樹之景觀。 由於塔頂青樹樹根已墜地,長速迅猛,加之歷次地震和大樹枝葉的重力影響及風向作用,致使文筆塔重度向西傾斜。根據這一情況,為保護這一古蹟,1992年,曾用鋼架加以固定,但也無法控制其向西傾斜之趨勢。2002年,鄉黨委、政府作出了重修文筆塔的決定,在上級的扶持下,投資18萬元,將塔身校正,加固了塔的基礎部分,搬遷了三戶農戶,將塔四周築起圍牆,修建了大門,進行花園式管理,同時在文筆塔範圍內開辦了文化站,使之成為集文筆古塔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好去處。
文筆塔建造原由的傳說至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的是後人根據文筆塔、青龍橋和甘龍潭的建造,把它們合起來進一步形
傳說之一:“懾服石虎”。據傳建文筆塔是因魚塘村小箐丫口安信槽山有一隻石虎,面對班卡,抬頭仰望,虎視眈眈,被認為是壓制(吃)班卡。而當時班卡人又怕安信槽人,班卡人經幾次較量都難以取勝,因此,對石虎吃班卡的說法深信不疑,無奈之下還偷偷地把石虎的下巴打掉。為了扭轉這一局面,而建造文筆塔,以此來懾服石虎對班卡的威脅。 傳說之二:以懾服石虎為由,鼓動民眾集資。據傳因當時的十戶把總魯光榮,受外界文化的影響,他為了發展班卡文化,構想要修建文筆塔,但憑一個人的力量又建不起來,所以,就以石虎吃班卡為由,來鼓動眾姓老幼集資,實現建造文筆塔振興班卡文化的目標。
傳說之三:因文筆塔建造後,續建了青龍橋和甘塘(一個圓池塘),人們又把文筆塔比喻為“箭”和“筆”,把青龍橋比喻為“弓”,把甘塘比喻為“硯”。稱之為“弓橋箭筆”,有“筆”有“硯”。以啟示人們團結一致,奮發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