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太后塔

薄太后塔

薄太后塔又名香積寺塔。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5公里薄太后村的香積寺內。寺毀塔存。塔建於唐代(公元618~907年)。磚結構,全用青磚砌築,磚縫黃膠泥,平面正方形,七層,高約36米,空心樓閣式,占地面積39.5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薄太后塔薄太后塔
薄太后塔第一層塔身較高,素麵無裝飾,正、背兩面開拱形券門。自第二層以上,各層塔身四面均砌出磚柱和平座、欄桿。每層塔檐均以疊澀磚挑出,檐下出斗拱。第一層到第四層相錯開拱形券門,五層以上則四面開券門。四角攢尖頂。可以看出設計人對防止垂直裂縫的出現,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塔內有樓梯,可登臨眺望。此塔造型雄偉,秀麗別致,在我國古塔建築中獨具風格。薄太后塔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罕見;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雲塔影,使遊人讚嘆不已。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薄太后塔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薄太后塔是陝西省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雲”;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的白雲也蕩漾於腳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無愧於“九級雲梯攀到頂,一天星斗喜垂肩,關心海島千山雨,放眼齊州幾點菸”的詩讚。

設計風格

薄太后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五十餘米,塔基為雙層須彌座,上面有許多小龕,龕內刻有佛禮故事,及山川、流水、松柏、祥雲、佛塔、寺廟、神獸、人物等等,栩栩如生。尤其是須彌座上部的笙、簫、琴、瑟、雲板、銅鑼、鼓、等全行樂器及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吉祥八寶圖案精美絕倫,惟妙惟肖,那雲板上繫著的絲帶形如浪逐,似隨風飄動,令人讚嘆,假如靜心側聽,可以感到那玄音妙律或佛號經聲,如在耳際,絲絲縈繞。須彌座之上為三層仰蓮花瓣拱托塔身,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因年代久遠,額上的字跡雖已模糊,仍可見“薄太后塔”四個字。但其他三面匾額上的字已不能看清。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均已嚴重風化,有些泥塑都露出了木芯,儘管如此,仍可領略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曾經供奉鎦金銅佛312尊。在上個世紀80年代,銅佛還在,但是今天已經一個都看不到了。塔身四面雕券門,四面設券窗,門窗兩邊塑金剛神像,塔身八角雕盤旋飛龍。神像神形各異,威武雄渾;飛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浞,現已殘蝕不堪。佛塔層層密檐上懸掛著的風鍾,與天際邊的那抹白雲,相應相喚,微風中“叮咚”聲聲,分明是遙遙的心儀之音。塔下,有一老者,面善目慈,白髮蒼髯,長須輕飄,懷揣“阿彌佗佛”誦經音樂盒,圍繞佛塔緩緩轉走,每至佛塔的一面便駐足垂首,雙手合十,口頌佛經。其經聲,此佛音,那鐘響,悠揚傳送,裊裊盤旋於大地,迴蕩於心中。聞著經聲、佛音、鐘響,不僅讓人想起泉城千佛山興國禪寺山門楹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歷史傳說

薄太后塔薄太后塔
薄太后塔相傳漢文帝劉恆為紀念他的母親薄太后而建的。現已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香積寺,原來很興盛早已廢毀。還有薄太后曾經居住過的行宮——紅覺院,已於1972年拆毀,夷為平地。禮泉縣人民政府1992年5月在寺院原址旁為“望母塔”和薄太后行宮遺址立碑兩塊。這裡流傳著許多接近正史的關於薄太后、魏豹、劉邦劉恆的傳說故事,妙趣橫生、耐人尋味。相傳,秦末楚漢相爭的諸候王魏豹率十幾萬大軍入關中。當時他的妃子薄姬即後來的薄太后也隨軍。曾在魏村屯兵養馬。這裡涇河水清,糧草豐茂,地勢險要。魏豹、薄姬在這一帶練兵,在村南山崖洞中駐守,易守難攻,山洞中至今有魏豹兵卒養馬的遺址。魏豹在白靈宮的行宮經常居住。這裡原有魏豹行宮遺址,現成為茂盛的蘋果園。相傳魏豹叛漢,劉邦削平項羽後,削平各個割據者,御駕親征魏豹,駐兵在薄太后村東八里,魏村之南的一個叫范寨的村子裡。這裡至今有一處斷壁殘垣,自古稱為“皇城”。劉邦削平魏豹後,納薄姬於宮中,劉邦為薄姬在北蟒山以北五十里(即鹹陽市以北)建一座行宮,居住十多年,一是避呂后(呂雉)的暴虐,二是觀察朝廷風雲變幻。薄太后篤信佛教,這座行宮也取有佛教意義的名稱,曰“紅覺院”。相傳漢文帝劉恆就生在這裡,紅覺院後的一座土丘,原是土坯砌的窯洞,坍塌成為土丘。土呈紅黃色,草長年金黃色,冬天雪落而化。行宮前有一塊磨盤大的很古老的隕石,相傳薄太后逝世,星墜於此。按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第十九》載:薄太后名姬,是江蘇省吳縣人。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魏王后裔魏豹被封為魏王,薄姬為魏王妃。使魏豹和薄姬的命運發生傳奇性變化的是因一個算命先生許負給薄姬算命,說薄姬“當生天子”、“大福大貴”。而魏豹因之“叛漢”、“與楚聯合”。而劉邦削平項羽之後,命曹參等削平魏豹,魏豹降,稍後被周苛等殺掉。將“薄姬輸織室”,當了鹹陽“皇家紡織廠”女工。後又被劉邦納入漢宮為妃。以後她的兒子劉恆當了皇帝,為漢文帝。母親薄氏被尊為太后,也稱薄太后。台灣作家柏楊在《皇后之死》中說這是“許負先生的預言應驗啦”。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看似贊成相面算命的“應驗”,實則是“曲筆”,折射出漢文帝劉恆實則是魏豹的兒子,不過司馬遷不能明言,而以此來隱晦地告訴後人。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所說魏豹是漢王四年五月被殺,而劉邦“幸”薄姬亦在同年,而“歲中”也就是半年後就生下了劉恆,這是一般有常識的人都明白的。再則,生個王子一般都在史書上記載他的出生地,而劉恆沒有載出生地。這一切的謎都怎樣解呢?司馬遷一因漢文帝是明君,二則武帝是文帝孫,不能直言。原來,薄姬因入漢宮前就身懷有孕,入漢宮後,受劉邦寵幸,大臣陳平原是魏豹從兄魏咎部下,後歸霸王,又歸劉邦,他千方百計保護薄姬及魏氏後裔。因為薄姬原來和魏豹十幾萬大軍就住在魏村一帶,和這裡人民魚水情深。所以,薄姬住在徐章村,劉邦為她建造的行宮“紅覺院”內,認徐章村為她娘家,為第二故鄉。徐章村的後人都稱薄姬為薄太后姑婆。以後劉恆登基,徐章村就改名為薄太后村,魏村、白靈宮等村也因而得名。薄姬在徐章村居住,呂后經常派親信、侄子呂祿等追殺。而陳平等報告劉邦,劉邦也特命親信小心保護,呂后未能殺害。原先這裡人不會務棉,薄姬生在東南沿海,將種棉、等技術帶來傳播,她白天在田間教村民務棉,夜晚教村婦、姑娘紡織、刺繡等。冬天,北風凜冽,薄姬又教村民在行宮前的池塘里染布。一次呂后親自擺著幾里路長的鑾駕隊伍來徐章村,而薄姬仍在池塘旁教村婦染印。呂后看了說:“真是個織女而已”即離去。以後,劉恆當了皇帝,為了滿足他舅家的人們懷念薄太后的願望,就御賜一副鑾駕給薄太后村,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是薄太后的誕辰,人們總要抬著薄太后的鑾駕遊行。薄太后在徐章村,不但教村民務棉、紡織,而且教子劉恆讀書,薄太后教子有方,遠近聞名。薄太后得病,村民們爭先恐後在田野里採藥送來,村民要煎藥,感動了六七歲的劉恆,他流著熱淚從舅舅、哥哥們手裡接過藥物去熬。熬好後,劉恆還親自嘗藥熱冷。這對村民影響很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帝嘗湯”故事。在這裡大人如果有病,就特意讓孩子煎藥,效仿“文帝嘗湯”的孝敬父母之風,世代相傳,夫妻一方有病,對方煎藥,相敬如賓。由於受母親的影響,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堅持以農為本,鼓勵耕種。使曾經飽受戰亂之苦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為了紀念鄉鄰的恩德,文帝劉恆詔令更原村名為“薄太后村”視為舅家,又修磚塔一座,名曰“望母塔”。可惜的是,隨著歲月流逝和戰火兵災的破壞,舊塔早已毀損。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唐代文宗皇帝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大興佛教之時在原地所建。睹物思人,雖然漢代舊塔已不復存在,但薄太后和望母塔的故事卻一直在當地廣為流傳。

文化積澱

薄太后塔薄太后塔
薄太后塔是漢文帝劉恆為紀念他的母親薄太后而建的,這裡流傳著許多接近正史的關於薄太后魏豹、劉邦和劉恆的傳說故事,妙趣橫生、耐人尋味。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薄太后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