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設計背景
希特勒於1935年3月廢除《凡爾賽條約》後,德國軍方胃口大增,對尚在定型中的III號和IV號坦克不再滿足了。因為它們的裝甲防護相對國外坦克不占優勢,其平均裝甲厚度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裝甲厚度為40~60毫米,開發新式重型坦克的工作勢在必行。
1935年10月,供重型坦克用的小體積、大功率發動機首先開始研製。陸軍武器局委託亨舍爾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研製,序號仍為VI號,但名稱為“突破戰車”I型的坦克。亨舍爾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具體方案,總體結構和外形與當時的III號A型坦克相仿,但此方案基本就是IV號A型坦克的“現成貨”,1937年末制只造了1輛底盤,但炮塔未安裝。1937年4月2日,亨舍爾公司接到改進DW I的要求,即重33噸的DW II型,實際工作於1938年9月9日開始。它除改用IV號C型的炮塔外,又將車體裝甲改為整體式,另外在行走和傳動裝置上有細微變化。但以上兩種方案並沒有“突破”當時III號和IV號坦克的設計框架,但亨舍爾公司的確通過它們積累了製造重型坦克的經驗。
設計方案
VK3001(H)
VK3001(H)(VK意即“試驗型車輛”,數字前兩位表示“30噸級”,後兩位表示“第一種原型車”),它可以說是“虎”I的“老祖宗”,在亨舍爾公司內部,它被稱為“TigerCub”(虎崽)。研製命令於1939年末下達給保時捷、亨舍爾、賓士和MAN四家公司(後兩家因轉向開發VK3002、即V號“黑豹”而退出競爭),保時捷方案代號為VK3001(P),亨舍爾方案代號為VK3001(H)。
之後亨舍爾選擇在“突破戰車”方案上繼續改進,車體沒有大變化,只是正面裝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裝置明顯不同——每側7對負重輪以交錯方式排列,縱置式扭桿懸掛,履帶比“突破戰車”的寬120毫米,達到520毫米。負重輪交錯式的排列是陸軍武器局第六處(WaPruf 6,負責管理戰車設計與開發的部門)的“點子大王”——工程師克尼伯坎普(Kniepkampf)的發明(他在二戰後期主持了E系列坦克的開發)。這種布局除了能均勻分散車重,提高越野能力外,還有利於行駛平穩性和乘坐舒適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火炮射擊的後坐力。因此這種布局後來被廣泛套用於德軍的半履帶式車輛,以及所有後期開發的坦克上,形成德國獨特的“負重輪交錯排列情結”。
VK3001(H)共完共4輛底盤,到1941年5月工作轉向VK3601。VK3001(H) 的4輛底盤中2輛被改為牽引回收車,另2輛則搭載128毫米PaK 40 L/61反坦克炮,成為坦克殲擊車(1942年3月改裝完畢)。
VK3001(P)
斐迪南·保時捷博士在1939年9月3日獲命為德國坦克發展委員會首席,是希特勒在坦克發展上的首席顧問;該委員會由工程師和產業界代表組成,負責未來的坦克設計並對兵器局正在開發的坦克提供專業建議。保時捷博士在1939年底應該已經從委員會知悉克虜伯和亨舍爾廠正在發展新的30噸坦克的計畫,他自己也在斯圖加特的保時捷工廠設計新的同級坦克,不受兵器局根據戰訓所推演的技術性能要求,自由發揮他的設計才能(可能正因為如此,保時捷的許多設計雖然在概念上先進,但是多半不符合部隊需求,如外架的懸吊系統和電驅動概念)。
保時捷博士認為機械式的傳動裝置將無法適用於這樣重的坦克上,於是計畫使用電力做為車輛的動力,引擎產生的動力帶動發電機產生高壓電,電力傳送至兩具馬達驅動啟活輪和變換檔速,在當時此一概念至為先進,類似於自動排檔的設計。這款設計車身稱為100型(Type 100),或稱為VK3001(P)以別於亨舍爾的VK3001(H),代號為豹式(Leopold),在1941年3月獲得兵器局的契約,由位在維也納附近的尼伯龍根廠組裝車體,克虜伯生產裝甲部分,斯太爾生產引擎,西門子生產機電裝置和馬達。
1941年3月13日克虜伯提供105mm L/52與88mm L/56炮的穿甲性能表給保時捷博士,建議選擇其一作為VK3001的武裝。最後88炮中選,克虜伯也獲得契約設計炮塔,而一個月之後克虜伯就完成了炮塔的木製模型。但是在此同時虎式坦克的開發計畫開始,VK3001(P)的計畫也立刻受到直接的影響。
1941年下半尼伯龍根的保時捷工廠組裝了一輛軟鋼製、沒有炮塔的VK3001(P)車體,作為保時捷虎式的實驗車進行測試,之後該計畫便結束了。
VK3601(H)
在1940年入侵法國的作戰中,德軍雖然憑藉大膽的戰略謀劃、新穎的坦克戰術和優秀的軍隊素質素橫掃西歐諸國,但德國坦克在火力和裝甲防護上的弱點也暴露無遺。無論士兵還是最高統帥部,都對英國的“馬蒂爾達”和法國的“夏爾”B1重型坦克感到驚訝,III號、IV號的主炮很難將它們打穿。於是,裝備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起來。
在確定新式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時,希特勒和陸軍武器局發生了分歧。前者傾向於火炮口徑越大越好,而且裝甲儘量厚重;武器局則理智一些,他們對重量超過40噸的坦克不“感冒”,認為這會導致運輸和部署的不便,機動性也會因地形、橋樑和鐵路的限制大打折扣。
從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爾公司第三車間擴建,以便流水化組裝重型坦克。完工後,第六處就要求亨舍爾公司立即開發36噸級的第四代“VI號坦克”。要求是:裝甲正面厚100毫米,側面厚60毫米,最高時速每小時40公里,搭載的火炮可以在1400米距離上擊穿100毫米的裝甲。
為縮短研製周期、節省資金和避免技術風險,亨舍爾公司仍舊走漸變發展的道路――針對VK3001(H)進行改進。主要改動為:負輪的構造簡化並增大到直徑800毫米(每側再增加1對負重輪);取消托帶輪;增加了車體尺寸和裝甲厚度。1941年5月26日,第六處指示萊茵金屬公司為VK3601(H)設計炮塔。該公司搞了一個傾斜式裝甲的炮塔,即H2型(後來黑豹坦克炮塔的原型),其裝甲厚60-80毫米,主炮為75毫米KwKL/60 Waffe0725型錐膛炮(又稱錐形炮,是德國一種概念火炮,其身管基部直徑遠大於炮口,外觀成錐形。炮彈彈芯為緻密重金屬(鎢),彈芯外圍包裹軟金屬,射擊原理是由於炮口直徑小於炮彈直徑,在炮膛中向前高速地運動過程中,軟金屬不斷地擠壓,同時膛壓劇烈增大,使彈丸獲得高初速。
可亨舍爾公司好景不長。9月里壞訊息突然傳來:希特勒宣布錐膛炮不得裝備坦克。原因是錐膛炮的身管和炮彈都需要大量的鎢合金,而德國幾乎沒有鎢礦,戰時進口也不易保障。這樣,亨舍爾公司被逼上了絕路,要么退出競爭,要么丟棄VK3601(H),另搞一個可以搭載88毫米主炮的底盤,可此時距希特勒定下的最後期限只有半年時間了。
亨舍爾公司沒有放棄,但也沒有時間在底盤問題上“另起爐灶”了。設計組只能按老路數,將VK3601(H)進行了簡單的放大後裝上了88毫米炮,完成後車重恰好達到45噸,於是VK3601(H)也就改為了VK4501(H)了。
保時捷“虎”式
德國重型坦克在35年就開始計畫了,經過幾年的發展,亨舍爾在VK3601之後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個平行的計畫正在進行著,那就是保時捷廠自行開發的重型坦克。
當時,為了加快VK4501(P)的進度,VK3001(P)的零件被修改並且用在了前者上。VK4501(P)的懸掛裝置就是VK3001(P)懸掛裝置的改進型。它有六個負重輪,沒有托帶輪。每側履帶由109個履帶板組成,640mm寬,接地部分4175mm(4.175m)。虎(P)(保時捷“虎”式坦克)在車體的後部裝有兩台(氣冷)PorscheType101/1引擎,引擎可產生310馬力。引擎驅動發電機,發電機為兩台電力引擎提供動力,發電機出力275Kw。主動輪在車體後部而不是標準的前部。電傳動系統和VK3001(P)的相似。
兵器局第六科6月下旬詢問保時捷有沒有可能使用Flak 41(88mm L/71)做為主武裝,保時捷則在9月回復無此打算,於是克虜伯原來設計給100型的炮塔仍舊維持不變。1941年7月克虜伯獲得契約,生產100輛上部車身和炮塔供“保時捷”虎式之用,特別的是這個訂單是保時捷直接下的,沒有通過兵器局,可見保時捷博士的權力之大。
由於引擎設計出現問題,一直到3月問題才基本解決。4月10日負責生產引擎的西門子才將兩具引擎送到尼伯龍根。好歹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前完成了首輛保時捷虎式的組裝,於當天同亨舍爾虎式展示給希特勒。
亨舍爾和保時捷的原型車都在1942年4月19日運抵一個靠近拉斯滕堡的車站,然後在頻繁的機械故障中行駛11公里到拉滕斯堡。1942年4月20日早上 11:00,保時捷和亨舍爾原型車都在東普魯士的狼穴(拉滕斯堡)呈現給希特勒生日儀式。測試7月被制定,而且初步測試表明虎(P)離完美還很遠。儘管進行了改進,但是因為缺乏時間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問題被完全解決。
VK4501(P)和VK4501(H)都用強大的88mm KwK 36 L/56火炮,改進自88mm36 L/56高射炮。本來,克虜伯專門為保時捷的VK4501設計並且生產了炮塔,但是然後它被改裝給亨舍爾的VK4501。最初生產的八個炮塔側面較低,頂部平坦並且中間區域隆起,這樣可以增大坦克的俯仰角。
虎(P)的炮塔裝在車體前部,這樣使它在被包圍時會很危險。在1942年7月,兩輛原型在德國貝爾卡的戰車學校進行大量的測試。測試表明VK4501(P) 是失敗了,而亨舍爾VK4501(H) 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保時捷主要的失敗在於超前的動力和操縱系統易於損壞而且需要了連續的維護。虎(P)也比它的競爭者長,使它機動性較差。雖然保時捷使虎(P)安裝150mm KwK L/38 或 100mm L/70 炮成為可能,但是它從沒被成為現實。也有計畫利用88mm L/100炮但是它們同樣沒被採用。
保時捷虎式的設計實在還不成熟,在整個夏天廠商不斷修改引擎與機電設計,設法解決漏油、過熱以及耐用性的問題,但是還是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
尼伯龍根在6月送了第二輛車到庫馬斯多夫進行測試,但是行走100公里之後引擎突然熄火,兩具引擎各自消耗了85和55公升的汽油;經過測試,發現即使小心行駛,也有許多設計不良的地方迫使保時捷虎式拋錨。
這些問題使得保時捷虎式的生產一直受到阻礙,而希特勒卻已三令五申虎式開發無論如何要在9月前完成。而事實上尼伯龍根在9月前只完成6輛虎式的組裝,且引擎與懸掛系統問題仍未能完全排除,接著在9月與10月共組裝了4輛,總生產數為10輛,其中五輛在8-9月送到Dollersheim做為部隊訓練測試用車(該地是原奧地利陸軍的訓練場)。負責炮塔生產的克虜伯也收到通知,暫停炮塔的生產,等到11月的測試之後再決定後續。
11月上旬亨舍爾與保時捷虎式正式對決。兩廠的虎式都有機械問題,但是競技的結果卻沒有相關紀錄留下。當月下旬,希特勒下令將剩下的90輛保時捷虎式車身轉為突擊炮(也就是斐迪南坦克殲擊車),而為保時捷虎式所生產的炮塔也轉移給亨舍爾虎式使用。
最終只有一輛虎(P)(底盤號碼150013)在1944年的早期和中期作為陸軍653坦克殲擊營的指揮官霍夫曼·普林伯格的指揮坦克參加實戰,炮塔號碼003。
這輛虎(P)之所以參戰也是因為653營裝備的是象式坦克殲擊車(“斐迪南”的改進型),方便後勤維修。該車沒有具體的戰績紀錄;在同年7月的大撤退中損失。另外,也有記錄表明有一輛虎(P)在東線也參加過戰鬥,但駕駛虎(P)的並不是軍人,而是保時捷公司的員工。不過根據後來《被遺忘的士兵》這個採訪傳記中,德法混血士兵——服役於大德意志師的薩爾士兵曾回憶到自己所在部隊曾經接受過20多輛保時捷虎式的支援:它們在空場上熱車的發動機響聲讓你感覺就好像你身處在一個巨大賽車場一樣。
亨舍爾“虎”式
1939年,亨舍爾設計出了D.W.IA後,亨舍爾公司又製造出了D.W.2。D.W.2是一款戰鬥全重達32噸的坦克,乘員5人,主炮為75mm L/24坦克炮。在1940年,德軍統帥部要求研發一款新式的30噸重型坦克。之後,保時捷、MAN及戴姆勒·賓士三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而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方案則是以先前的D.W.2為基礎,該原型車編號為VK3001(H)。在軍方的要求下,製造了4輛用於測試。同時,保時捷博士的設計VK3001(P)也得到認可,並被要求製造原型車。之後,亨舍爾在次年的3月和9月製造了2到4輛原型車。但在當年11月俘獲了一輛T-34/76坦克後,對比下該坦克顯得乏善可陳,因此項目被取消。而同類的36噸坦克項目VK3601(H)也因為經濟原因而被取消。
1941年,德軍開始研製虎式坦克。1941年5月,亨舍爾公司和保時捷公司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案,VK4501(H)和VK4501(P)。它們均安裝了88mm KwK36 L/56坦克炮。有證據顯示它們都使用了先前研製的30噸級坦克上的一些成果。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虎式坦克的兩種原型車進行了性能展示。儘管保時捷的設計採用了汽油機,縱向扭力桿等很有特色的設計,但是在測試過後因為達不到要求,最後被亨舍爾公司較為常規的設計打敗。不過軍方為了防止意外,還是讓亨舍爾公司生產了90輛VK4501(P)的底盤(後來均改裝為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值得注意的是,虎I與所謂的T-34衝擊毫無關係。
德國在巴巴羅薩作戰中遇上蘇聯的T-34後,令現存的德國坦克顯得落後於時代。為此亨舍爾內的設計技師埃爾溫·阿德勒說出了“當知道蘇聯軍的坦克優勝過任何一輛國防軍的坦克時全部人都大吃一驚”這樣的說話。由於虎I的設計只是以當時為止的試作重型坦克基礎上擴大而成,與汲取了遭遇T-34後的作戰經驗及經過機械比較作為設計基礎的豹式完成不同,因此虎I沒有採用傾斜裝甲等革新的設計。不過卻使用厚重的裝甲以作彌補。
1941年中期,亨舍爾公司決定製造VK4501(H1)和VK4501(H2)兩種原型坦克。H1型裝88mmKwK36L/56炮,安裝Krupp為VK4501(P)設計的炮塔。H2型裝備75mmKwK42L/70炮,安裝一種新設計的炮塔——當時還僅有木製模型。1941年末,亨舍爾公司決定集中力量研製H1型。
交貨期限為於1942年4月20日,而當天樣車會受到希特勒的檢閱,因此所有工程必須在之前完成。但是引擎的完成及交貨日期卻在4月10日,為此兩家公司只好在鐵路運用途中拚命地在列車進行溶接工程,並僅僅在到達前完成,不過仍然不能夠最得滿意的結果。儘管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德國人最後選定使用亨舍爾的車輛。
亨舍爾在最初開發時其名稱為Pzkw VI Ausf. H,後來更改為Ausf. E。而制式編號剛為Sd.Kfz.181,別稱"Tiger I”並且開始批量生產。
命名變更
1942年8月15日,被賦予編號PanzerkampfwagenVI H (Sd.Kfz.182)。
1942年10月10日,斐迪南·保時捷賦予其Tiger I。
1943年3月,獲得編號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
1943年3月5日,獲得編號PanzerkampfwagenTiger (8,8cm L/56) (Sd.Kfz.181)。
1944年9月7日,獲得編號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 (Sd.Kfz. 181)。
建造歷程
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Ⅵ Ausf. E(六型坦克,E改型)批量生產開始於1942年8月。而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每月104輛。增長的頂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輛。(由於英軍轟炸機晝夜不停地對德軍的兵工廠進行轟炸,導致虎式坦克的產量下降了一半多)一般而言,它用了兩次生產期(前期型及後期型)生產虎I(PzKpfw Ⅵ)和同期的德國坦克一樣。當蘇軍的IS-2重型坦克出現於戰場上時,虎式已經沒有太大優勢,而且虎Ⅱ(Tiger Ⅱ Ausf B)開始在1943年12月生產,虎I遂逐步淘汰,於1944年8月末停產。
出口海外
1943年5月19日,德國武器局第6科通知亨舍爾公司準備向日本提供各種德制武器、裝備和彈藥的議案。日本指名要求得到虎式坦克的設計圖、樣車和特許生產權,實在得不到的話要"黑豹"也行。德國人基本同意,亨舍爾公司準備了一套完整設計圖和拍成微型膠捲的2份組裝說明書(正本1份+副本1份)。
1943年9月1日,AGK(德國軍需器材貿易共同體)代表德國軍方正式命令亨舍爾公司在供德軍生產計畫外準備1輛武器、彈藥和油料齊備的虎式坦克E型,並送到柯尼斯伯倫的馬克迪貝克陸軍裝甲兵站準備運往日本。德國決定於1943年10月10日從法國波爾多將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運往日本。在AGK的主持下,各開發商、生產商和武器局圍繞出口價格進行了秘密磋商並草擬了契約。
1943年9月底日本就已經在催促德國快些交貨。而德國方面正在為船運時虎式坦克的零件分割方案爭吵不休,最後得出的結論如下:
拆除炮塔和履帶的整車重量――36噸,拆除主動輪和行走裝置、但保留全部車內外裝備的整車重量――29噸,炮塔和火炮重量――11噸,
帶主動輪但不包括履帶的行走裝置重量――7噸,主動輪重量――1噸,戰鬥用履帶1套2根重量――6噸,運輸用履帶1套2根重量――5噸。
1943年10月1日,亨舍爾公司向AGK提交的報價單中,寫明1輛虎式坦克和92枚88毫米炮彈、4500發機槍子彈、192發衝鋒鎗子彈、Fu2或Fu5無線電機以及光學設備的總價為300000帝國馬克。經過AGK小算盤噼啪一打,10月7日交給日本的最終報價就變成了645000馬克,翻了一倍還不止。10月14日馬克迪貝克陸軍裝甲兵站將這輛虎式坦克(底盤流水號250455)送往波爾多。虎式於10月27日到達波爾多站,但是德國人宣稱由於坦克超過鐵路規定重量而不能傳送,需要"等一段時間"。實際上是在提醒日本:"日本佬!快付錢!"
亨舍爾公司提交的虎式坦克出口申請書原件
1944年2月28日,亨舍爾公司得到了“昭和貿易有限公司”交付的645000馬克貨款,具體分割如下:
引擎13000馬克
變速器8300馬克
車體54000馬克
炮塔(帶指揮塔和防盾)26000馬克
炮塔組裝工具一套20000馬克
車體組裝工具一套124000馬克
履帶2套4根7000馬克
88毫米火炮1門22000馬克
所有彈藥9000馬克
光學設備2900馬克
無線電設備3000馬克
MG34機槍2挺1100馬克
MP40衝鋒鎗1挺75馬克
除去進價300000馬克和包裝費用、運輸費和手續費33166馬克,德國人還有311834馬克的純利可賺。接下來就是分贓會議,經過一番爭奪分配如下:
德國軍方拿80%,即249467馬克。亨舍爾公司拿2.5%,即7795.85馬克,算是手續費。
還剩17.5%(54570.95馬克)分給虎式坦克的各開發商,為專利費用。這54570.95馬克分配如下:
引擎及傳動裝置開發商邁巴赫公司拿7.1%,即3874.54馬克。
火炮系統及炮塔開發商克虜伯公司拿22.7%,即12387.61馬克。
車輛結構開發商亨舍爾公司拿70.2%,即38308.81馬克。
結果日本還是沒有得到這輛虎式——1944年9月21日德國國防軍統帥部軍備司令兼預備隊總司令通過軍政局簽發了一份本部Ib(2)最高軍事密件"通知書No.11646/44號"指示"禁止向日本出口虎式坦克"。之後這輛虎式立即充公,書面稱"借貸給德國軍方"使用,它被編入國防軍部隊上了前線,德國人最後還是活活坑了日本人一把。至於日本人,連坦克都沒拿到,還白白付出了足夠買兩輛虎式坦克的錢款。
技術特點
武器系統
火炮
虎式坦克配備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炮塔有一個圓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 18 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系列高射炮(Flak 41 L/71)。是二戰時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德國人還為它配置了極為精確的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精準度驚人。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開火,而連續5發落在一個16英吋×18英吋的目標上。
彈藥
該炮可裝載四種型號彈藥:PzGr.39 被帽穿甲彈、PzGr.40次口徑鎢芯穿甲彈和Gr.39 HL型破甲彈、Sprgr.39曳光高爆彈。而虎I坦克曾在大於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不過這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1600米近的。在戰爭前期,虎式坦克能有效在戰鬥距離擊穿盟軍坦克的正面裝甲,但到了二戰後期蘇軍T-34/85、SU-100、IS-2、ISU-122/152,美軍M10狼獾、M36傑克遜、M26潘興,英軍的謝爾曼“螢火蟲”坦克先後投入戰場,虎式對付盟軍的部分坦克已力不從心,在1000-1500米外距離無法有效的打擊他們。
彈種
1.PzG.39被帽穿甲彈
2.PzGr.40鎢芯穿甲彈
3.Gr.39 HL空心裝藥破甲彈
4.Sprgr.39曳光高爆彈
彈種/項目 | 重量 | 初速 | 入射角 | 距離 | |||||
100m | 500m | 1000m | 1500m | 2000m | 2500m | ||||
PzGr.39 | 10.2kg | 773m/s | 30 | 120 | 110 | 99 | 91 | 84 | 80 |
PzGr.40 | 7.3kg | 930m/s | 30 | 170 | 155 | 138 | 122 | 110 | |
Gr.39 HL | 7.65kg | 600m/s | 30 | 90 | 90 | 90 | 90 | 90 |
參考資料
防禦裝甲
虎式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裝甲厚達135~150毫米(有資料稱可能是間隙裝甲),相較之下同時期的IV號坦克(G型)車身前方只有80毫米厚的裝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裝甲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尤其是來自正面的炮彈。
虎式坦克使用的是鎳合金鋼裝甲,這是德國在二戰質量最好的裝甲鋼,虎式其裝甲生產採用冷軋鍛造工藝而非鑄造。相對於鑄造鋼,冷軋鍛造鋼的強度特性高出不少,其緻密程度大約提高在6%左右。雖然虎式坦克的生產商在44年向軍隊建議:為節省工時,加快坦克生產速度,就必須改為鑄造鋼工藝,陸軍經過慎重考慮,以必須保證裝甲質量為理由,否決了這一建議。相比“黑豹”,虎式坦克在攻擊性作戰中綜合防禦能力更強。
虎式坦克大部分的裝甲是垂直與其它結構相連線的,並採用了咬合連線形式,使其獲得了良好的結構性能。同時咬合的裝甲塊之間都採用了焊接(而不是鉚接),焊縫質量很高,但焊接的車身和炮塔也大大增加了虎式的重量。
越野性能
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越野、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但虎式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提升火力和裝甲,適度犧牲機動性。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並非是沒有提高,而是和之前的Ⅲ號、Ⅳ號相同(虎式採用了更大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包括戰爭後期的M26潘興,因為在韓戰時被重新分為中型坦克)。
動力系統
虎式坦克的引擎最初是設計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邁巴赫HL210 P30汽油引擎650匹馬力(實際測為641匹,478千瓦),雖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動力不敷使用,這很快被升級了到HL230 P45 23公升700匹馬力(實際測為690匹,515千瓦),其最大時速可達38km/h。邁巴赫引擎為V型12缸排列,汽缸間角度約為60°,慣性啟動器安置在右側,也可穿過坦克後部的洞口透過鏈條驅動,引擎可透過車頂的艙口吊起。
牽引力公式 |
輪周牽引力公式:F=MR |
M-------------功率(單位:千瓦) |
R----------輪廓半徑(單位:米) |
虎式採用邁巴赫HL230 P45高速汽油發動機、最大馬力690(實際)匹,此時轉速高達3000轉/分,動輪半徑0.3米,牽引力有不足的問題
虎式坦克有兩個可對流隔艙,置於車體兩側,每個隔艙都有油箱、散熱鰭片、散熱風扇。邁巴赫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連結前方的齒輪箱,11噸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推動,即使如此,自轉一圈仍需要45秒。懸吊系統使用了十六組扭力桿,為節省空間,負重輪擺臂一側向前而另一側向後,每隻負重輪擺臂裝有三個負重輪,提供更好的乘駕。
懸掛
虎式坦克採用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著需要新的操控系統,衍生型的英國Merritt 布朗單齒輪系統被設計者使用,用於替代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剎車設計。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鏇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鏇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易於使用的。
虎式安裝了兩種履帶,520毫米窄履帶(行軍時用)和720毫米寬履帶(戰鬥時用)。為了鐵路運輸,每根輪軸上外負重輪都被拿下來,並且安裝運輸履帶。這樣虎式坦克就可以裝上軌道車並且能夠卸下來。這項工作主要是在能通鐵路的區域進行,但不常在野外運輸的過程中進行。而且德國人製造了鐵路平板車,以使運輸和卸載虎式更加快捷。一個經驗豐富的坦克乘員能夠在半個小時內更換履帶。餘下的時間要完成取下並裝上外板輪和側擋泥板,摺疊並展開外板部件和後擋泥板等工作。
車組和布局
虎式坦克車體前方是開放乘員組隔間,駕駛和無線電操作員分別坐於前方齒輪箱兩側。在他們後面地盤區繞著炮塔底部圍攏成連續的平實表面,這可以幫助裝彈手檢查放在履帶上方隔間內的彈藥。二個人坐在炮塔內,射手在炮的左邊,車長的後面,裝彈手坐在一個摺疊的位子在上,從炮塔底板到車頂僅有157公分高。總而言之,虎式的內部布局是——司機隔間、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隔間、作戰隔間(炮塔)和引擎隔間。司機隔間以及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隔間實際上是一個隔間,只不過是被變速器和最終驅動單元給隔開來了。司機通過轉向輪來控制坦克轉向,它控制著液壓轉向系統。為了防止故障,安裝了兩個手動轉向桿。轉向桿控制著轉向剎,同時也充當“手剎”的作用。
問題缺陷
虎式坦克的裝甲雖然厚重,但採用了傳統的垂直裝甲,沒有使用當時更為先進的傾斜式裝甲的設計,使得其防護能力,與重量並不相當。虎式坦克正面防護力並不盡如人意,正面防護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輕的多的豹式坦克。雖然虎式坦克,在41年、42年,都算的上是當時最強悍的坦克,但當1943年T34-85與IS-2逐步投入戰場後,虎式就變得對戰場有些力不從心了。這也就是44年之後,虎式停產的重要原因。
虎式坦克沒有採用後世坦克普遍採用的柴油發動機,而是使用了邁巴赫700馬力汽油發動機,平心而論,邁巴赫發動機也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發動機,功率非常強勁,比蘇聯、美國的同級別坦克的發動機都要強悍不少。但使用汽油發動機使得德國坦克往往比蘇聯坦克更容易被打著,加滿油可行駛里程也是大大低於蘇聯的坦克,不過這個顯然是無奈的情況,當時汽油機,還是坦克主流,如美國也是使用汽油機,而製造柴油機的稀有金屬材料,德國當時是相當缺乏,德國柴油產量不高,合成燃料也是汽油,選擇汽油發動機,可能是當時德國唯一能做選擇。
公平地說,虎式坦克的發動機、傳動和懸掛都是一流的,虎式坦克的越野能力並不算差。發動機是邁巴赫12缸汽油發動機,功率700馬力,單位重量功率是每噸12.5馬力,這自然比不上T-34的每噸19馬力和M4謝爾曼的每噸16馬力,但至少和IV號坦克一個水平。事實上虎式坦克的公路最高時速達每小時38公里,一點也不慢。問題出在油耗和重量。虎式坦克油耗驚人,公路上一箱油只能跑100—160公里,如果是越野行程至少減半。也就是說,一輛虎式坦克每推進兩、三個小時就得後撤加油,經常在戰鬥白熱化的時候不得不離開戰場,戰鬥效能大打折扣。在後勤運輸線遭到蘇聯紅軍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嚴酷的作戰環境面前,許多“虎”式重型坦克由於缺乏燃料而變成一堆廢鐵。
其次虎式坦克56噸的重量,在東線作戰時,蘇聯南部草原到處是窪地沼澤,對虎式坦克來說遍地都是陷阱,稍不留心就會深陷泥潭,蘇軍繳獲的第一輛虎式就是因為陷入沼澤而被俘獲。而當時歐洲絕大多數橋樑承重極限是36噸,因此虎式坦克所到之處,都必須有工兵在前開路,測試路面,加固橋樑。但由於虎式坦克對多數橋樑而言依然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這要求特殊的機制來透氣和冷卻。潛水需有30分鐘準備。炮塔和槍必須被固定於前方位置並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後部需高高升起一隻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輛虎I坦克裝有潛水系統,所有的後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兩米。
還有就是虎式坦克的懸掛,虎式的負重輪直徑為800毫米並且相互交錯,雖然行駛起來非常舒適,但如果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這經常發生)的負重輪,得一併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非常麻煩。同時,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後期維修困難,再耐用的懸吊系統也不堪如此使用。這複雜系統還有一個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因下雪或泥土因為結冰而無法動彈。一次蘇軍於凌晨的攻擊時,德軍坦克兵偶然發現此時虎式坦克的負重輪處於無法移動狀態。之後,新的全鋼製負重輪設計出來,橡皮胎制於內部,最終全面取代舊式負重輪。
邁巴赫發動機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一輛虎式坦克拖曳另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時,引擎經常過熱,這有時會導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為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來拖另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帶發生故障,經常需要兩輛虎式坦克拉拖動一輛。故障的履帶對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履帶是高度繃緊的,不能單靠移除履帶插銷來拆除履帶,有時甚至是用炸藥包來炸開幾段,或者不得不使用氧氣切割的方式來將其熔斷。單輛德國Sdkfz 9 Famo半履帶拖車無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輛Sdkfz 9 Famo 半履帶拖車才能拖曳一輛虎式坦克。
高昂的成本也是一直困擾虎式坦克的問題,這種坦克在製造時間、原材料和建造費用(帝國馬克)都非常昂貴,虎式坦克的成本相當於當時Ⅳ號坦克的兩倍(IV號的工時按Hartmut Knittel的書是兩千小時而且從未有資料給出過可信的虎式的工時)和Ⅲ號突擊炮的四倍,相當於T-34坦克的三倍和IS-2(史達林-2)坦克的兩倍。
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43年2月開始)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像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
性能數據
重量:56噸(早期)57 噸(後期)
車組:5 人(車長,炮長,司機,裝填手,無線電操作手)
發動機:Maybach HL 210 P30-12 65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後期)功率 700馬力
最大時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
行程:110-160 km(公路)80km(越野)
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 450L 越野 650L
油箱容量 540L
越壕寬 2.3m越障高 0.79m爬坡度 35°
全長:8.45m 炮管指向前方 8.451m 炮管指向後方 8.379m 不帶炮管車體長 6.280m
高:2.86m 火炮中軸線高度 2.195m 地面至底盤高 0.470m 帶車長指揮塔時炮塔高度 1.200m
寬:3.4-3.7m 用戰鬥履帶車體寬度 3.560m 到外側輪盤車體寬度 2.822m 戰鬥履頻寬度 0.725m(附:使用運輸履帶車體寬度 3.230米)
武器:2 X 7.92 MG34機槍和88mm KwK 36 L/56坦克炮 (早) 3 X 7.92 MG34機槍(後) 6 X NbK39 90mm 高爆榴彈發射器(S雷)
火炮俯仰角:俯仰角 +18°~-9°
火炮鏇轉方向:鏇轉方向 360°
彈藥:88mm——87發 7.92mm——4500-5700發
裝甲:(57噸型)
炮盾 135-150毫米 0度 鎳鉻錳高壓鑄鋼(非重疊部分)
炮塔正面 102毫米 9度 PP7182 鎳鉻錳鉬軋制鋼(被炮盾完全遮擋)
炮塔側面 82毫米 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炮塔背面 82毫米 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炮塔頂部 40毫米 9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首上 102毫米 9度 PP7182 鎳鉻錳鉬軋制鋼
車體首中 63毫米 8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首下 102毫米 -25度 PP7182 鎳鉻錳鉬軋制鋼(有時外掛附加履帶)
車體側上 82毫米 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側下 63毫米 0度 鋼種E22 鎳鉻錳軋制鋼(被負重輪遮擋)
車體後部 82毫米 -15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前頂部 40毫米 9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後頂部 25毫米 90度 E32 鉻錳軋制鋼
車體底部 25毫米 90度 E32 鉻錳軋制鋼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50%機率穿過率 高質量靶板
彈藥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彈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彈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無線電設備:超短波Fu.2接受器 超短波Fu.5發射器及接受器
瞄準鏡:卡爾·蔡司T.Z.F.9b瞄準鏡
改進改裝
虎式坦克只有兩種正式的型號——E型和H型,但在生產過程中,改進始終在進行。早期生產的型號炮塔上的射擊窗在中期生產的型號中改為了逃生艙口(也可用來上載彈藥);早期型炮手的兩個視窗的窗蓋的裝甲在中期生產時得到了加強,在後期又改為了一個;早期的兩個前燈在後期只剩了一個。後期生產的“虎I”的發動機也更換了。“虎I”裝備了兩種履帶:窄履帶,用於運輸;寬履帶,用於戰場。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運輸,加快裝卸速度,還生產了它專用的列車。但由於高昂的成本,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
改良詳細列表:
1942年8月 增加了偽裝掛鈎\煙霧彈發射架\工具箱。
1942年9月 增加了纜繩
1942年10月增加了後方天線。增加了鐵鍬。
1942年11月 安裝了空氣濾清器。加強了防護裝甲。增加了防護裙(履帶防護板)。
1942年12月 增加了緊急逃生艙蓋。增加了更多的防護裙(履帶防護板)。
1943年1月 增加了發射架。增加了行李容器。
1943年2月 引擎之間增加了透氣層。履帶外圍改變使用18個螺栓。
1943年 變更使用的過濾器。後方艙板使用了三角蓋。增加了指揮官用的潛望鏡增加。
1943年4月 增加了三個備用履帶。履帶外圍改變使用12個螺栓。增加了2個備用履帶支架。
1943年5月 更換引擎為700馬力 邁巴赫 HL230 P45
1943年6月取消了部分煙霧發射器。
1943年7月 修改了炮塔上的出入倉門。開始使用Zimmerit防磁塗層。
1943年8月 唯一的一個前車燈被替代成了雙重燈(左右各一個)。
1943年9月 頂部和後方增加了更多的支架。
1943年10月 徹底取消煙霧發射器。取消了履帶裝載箱。取消了空氣濾清器系統。
1943年11月 增加了外部的支架。
1944年1月 增加了20噸起重器。取消了鐵鍬。
1944年2月 原本是橡膠邊的輔助輪被鋼材所代替。移動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1944年3月 炮塔塔頂增加到40mm厚度。
1944年4月 燃料箱材料開始使用木製板。
1944年6月 增加了一個逃生艙蓋。
衍生車型
突擊虎(以虎I重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自行重迫擊炮(搭載380mm臼炮)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以“虎王”重型坦克為底盤為基礎的重型坦克殲擊車)
虎式火炮運載車(以“虎王”重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重型火炮運載車[*註:是作為運載使用不是作為自行火炮使用])
虎式坦克維修車(以“虎”式重型坦克為底盤為基礎的維修車)
“虎”式火力支援車(以“虎”式重型坦克為底盤,拆除炮塔,搭載一種類似於“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戰鬥室,加厚裝甲,僅存在於圖紙設計)
撞擊虎(以虎式為底盤的清障車)
到目前為止,倖存下來的虎式坦克只有6輛,使得虎式坦克更為珍貴。
美國阿伯丁坦克博物館(序列號250031)
英國巴溫頓坦克博物館(序列號250122),值得一提的是,這輛坦克經修復後,已經可以再次運行,它還參加了電影《狂怒》(2014)的演出,扮演電影裡唯一參加戰鬥的德軍坦克。
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序列號250247)
法國索米爾博物館(序列號251114)
法國福蒙蒂爾鎮(序列號251113)
俄羅斯利尼諾-塞納吉爾軍事歷史博物館(序列號251227)
服役動態
服役參戰
1942年3月德軍裝甲部隊開始裝備少量極初期型虎式。那時虎式坦克被介紹為世界上最強有力的坦克,它的88mm炮是非常強大的,它可怕的裝甲厚度可以使它幾乎不受進攻的影響及時抵達預定目標,最後它漸漸變的幾乎象神話一般的可怕。但它初次登場戰鬥卻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臨東線戰場蘇聯坦克的壓倒優勢,虎式坦克倉促定型投入生產。希特勒急不可耐要讓他的秘密武器發揮作用,不聽軍方的勸阻,將虎式坦克倉促投入戰場。
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寧格勒附近參戰,表現糟糕,其中一半因為機械故障退出戰鬥,還有幾輛陷進沼澤地里,甚至還被蘇軍繳獲了一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虎式坦克開始發威,為德軍奪回東線戰場坦克裝備的優勢地位。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揮了哈爾科夫反擊戰,裝備一營虎式坦克的黨衛軍第二裝甲軍擔當主力,這個營的三個坦克連分別配屬給希特勒衛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此役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幾乎是獨力全殲了波波夫機動軍團 。一次戰鬥中,兩輛虎式坦克向兩公里以外的蘇軍一個坦克集群猛烈開火,當場擊毀16輛T-34/76坦克,追擊過程中又擊毀18輛蘇軍坦克。虎式坦克的88毫米主炮威力如此巨大,有些中彈的T-34坦克整個炮塔都被掀掉,落到十幾米以外,德軍士兵戲諛地說,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脫帽致敬。
虎式坦克的防護能力也展露無疑,第503重坦克營的一個軍官發回戰報,在一次持續6個小時的坦克大戰中,他的坦克總共承受了227發反坦克步槍彈、14發45毫米穿甲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履帶、輪軸、懸掛系統嚴重受損,但乘員毫髮無損,戰鬥結束以後又開了60公里回後方修理。
1942年9月3日,德軍坦克團指揮官艾迪·埃特指揮的德意志近衛獨立重型坦克第72團,在列寧格勒附近的梅爾斯堡鎮上遭遇了一個旅的蘇軍重型坦克,隨後的長時間戰鬥中,虎式坦克擊毀擊傷蘇軍KV-1重型坦克總計130餘輛(擊毀和擊傷具體數字未知),而自己僅損失了2輛。德軍坦克手斯迪歐·皮德在此次戰鬥中大顯神威,僅他一人駕駛的第315號虎式坦克就獨自摧毀了25輛坦克。是役,虎式坦克的戰鬥力令蘇聯軍方震驚不已。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虎式坦克作為德軍的進攻先鋒進攻庫爾斯克防禦外圍,在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西亞附近,501重型坦克營的“虎”式坦克參戰,1943年2月14日的凱塞林山口戰役,在Sid Bou Zid戰役之中,501重裝甲營與第21裝甲師一道將美軍殺個大敗,美軍海濤爾部隊的數十輛謝爾曼坦克遭到了虎式坦克的大屠殺,使得美軍患上了“虎式恐懼症”。虎式坦克堅強的戰力就讓首次遇到它的英美盟軍大吃一驚,而在當時參戰的大英國協部隊中流傳有關它的可怕傳說:
有人說“虎”式坦克的裝甲由特殊鋼材製成,並具有“自我修復”功能,在同樣的厚度下,防護力提高數倍,每當被火炮擊中,便會冒出一陣青煙,隨即恢復正常;有人說“虎”式坦克的火控系統採用了德國最優良的光學技術,超高精度光學瞄準鏡與特種彈道計算機使其主炮命中精度極高;
有人說“虎”式坦克車內採用類似U艇的隔艙化設計與技術,使得乘員個人防護水平大增強,除非被徹底擊毀,否則休想使其失去作戰力能力......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這些傳言正是來自於在當時盟軍中蔓延的“流行病”:“虎式恐懼症”
在諾曼第登入中,虎式重型坦克的傳說達到了巔峰,武裝黨衛軍上尉米歇爾·魏特曼駕駛虎式坦克一次性把英軍25輛坦克吃掉,這裡包括英軍主力戰車克倫威爾坦克,還有裝備了先進的17磅炮和領先一個時代的APDS炮彈的謝爾曼·螢火蟲坦克以及大量輕型坦克,同時還摧毀了28輛半履帶車輛和卡車。同時,國防軍中尉奧托·卡爾尤斯也在東線(馬里諾沃小村)一場戰鬥中幹掉了11輛(也有資料稱4輛)T-34/85中型坦克和6輛(有資料稱17輛)先進的IS-1重型坦克(一說IS-2),當時這些蘇聯坦克正在小鎮空場上熱車,蘇軍車組完全沒有想到剛擊退的德國209步兵師(Northern land)。居然碰巧遇到了502重裝甲營2連的支援,而且這個連里居然有3個是德國虎式著名車組前五名中的。由於戰術優秀,兩台偵察進村的虎式坦克不到兩分鐘摧毀17輛還在熱車的蘇軍坦克。這裡可以從側面了解虎式坦克炮彈裝填的速度。
1944年後,越來越多能夠威脅虎式的坦克的出現。但在諾曼第戰役,虎式坦克對付盟軍的坦克仍有絕對的優勢,但在東線面對IS-2重型坦克卻漸漸力不從心,在1944年8月停產後,便被虎王坦克取代。1945年4、5月,最後的虎式參加了柏林的防禦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牆上畫它,會把二戰的盟軍新兵給嚇跑,足以見他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地位”。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畫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保時捷,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技術儲備不計算在內)“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制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44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國防軍第503坦克營的每個連隊第1排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第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3個排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3個排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儘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著名車組
奧托·卡爾尤斯
德國國防軍中尉,德國陸軍第一號坦克手(也是全二戰各國第一號坦克手),隸屬國防軍502坦克營,後轉赴國防軍512坦克營。1940年5月,卡利烏斯志願加入德國國防軍第104預備步兵營在完成一連串的兵科訓練之後,他被派往第20裝甲師第21團,在一輛38(t)輕型坦克上,擔任一名戰車裝填手。 1941年6月22日,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對蘇聯作戰。 8月,返德接受士官訓。
1942年春季返回原部隊擔任排長,並隨中央集團軍的指揮作戰。在東線作戰鍛鍊了一年後,再次返回德國,在著名的第500重戰車預備訓練營接受虎式戰車訓練。1943年4月,完訓之後被派往成立不久的陸軍502虎式重戰車營擔任第二連的排長,並投入列寧格勒防區的戰鬥,在這階段的作戰中,他擊毀4輛SU-85,並在不到50公尺的距離內擊毀10輛T-34。
1944年卡爾尤斯陸陸續續創立自己的戰績,在一次和SS第11裝甲擲彈師的合作作戰中,三日內由其率領的戰車排擊毀蘇軍共28輛戰車、5門戰防炮使得502營的總擊破數達500輛,但卡爾尤斯也在該場戰鬥中第五次負傷。
卡爾尤斯最輝煌的戰功發生在在1944年7月22日,當天卡爾尤斯中尉率領第二連8輛虎式坦克(初、中期型)向那裡維亞村(village of Malinava,在唐那伯格(Dunaburg)北方)前進以阻擋蘇軍軍攻勢,在抵達目的地之前,同僚約翰尼斯·鮑爾特中尉擔任先以小車偵察該村是否己先被蘇軍占領,結果,蘇軍裝甲部隊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村里並正作休息,主力部隊並未到達。卡爾尤斯見此情況,決定在敵主力部隊到達之前,拿下那裡維亞村。由於當時往村裡的路只有一條,為避免無謂損失,他決定只由自己及鮑爾特中尉的虎式戰車,先攻入村子裡。其它六輛則伺機而動。卡爾尤斯決定以快速、奇襲的方式來打亂蘇軍的隊形。當卡爾尤斯的217號車一進入村里,立刻被二輛T-34/85發現,對方立刻調轉炮塔準備攻擊,但立刻被緊隨後方150公尺的鮑爾特中尉的213號車摧毀,但在同一刻,卡爾尤斯則遇上了蘇軍新型重型坦克IS-1(一說IS-2)。遇上了和己方虎式坦克同級的怪物,卡爾尤斯雖然感到脊背發涼,但依然毫不猶豫的開火。戰鬥很快的在20分鐘內結束,2輛虎式坦克擊毀了21輛蘇軍坦克(其中17輛IS,4輛T-34/85,有資料稱一共17輛,11輛T-34/85和6輛IS,但不確定)。由於卡爾尤斯的策略成功,他這次戰果和魏特曼在1944年西線波卡基村的戰果可說是互別苗頭。
1944年8月,卡爾尤斯轉赴新成立的國防軍512重戰車營(裝備獵虎反坦克殲擊車),卡爾尤斯受命指揮第二連。1945年3月8日,卡爾尤斯攜512重戰車營開往齊克堡作戰。擊毀了50輛的美軍各型戰車,其中11輛為M4謝爾曼。 4月15日,卡爾尤斯和512營向美軍投降。
2015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2歲。
約翰尼斯·鮑爾特
德國國防軍中尉,德國陸軍第二號坦克手,隸屬國防軍502坦克營。1915年3月19日,豪普特曼·約翰尼斯·鮑爾特出生於魯爾河畔的米爾海姆市,1930年到1932年他成了一個建築工作者,作為水管工和屋頂工,但同時他也加入了德軍的青年衛隊旅,也進行了軍事培訓。1933年1月4日他已經能夠熟練的控制坦克,並且射擊和指揮的技能也日趨成熟。
在入侵波蘭的行動中,鮑爾特這批裝甲兵自然成了閃電戰的尖兵,並且被委以重任擔排長。鮑爾特駕駛著當年還不多的IV號坦克,向當時已有豐富經驗的波蘭裝甲部隊發起衝擊,在這次戰鬥中他擊毀了4輛波蘭坦克,並且消滅了幾個敵人的反坦克炮陣地。隨後的40年他又參加了入侵法國的軍事行動,並又在奧爾良周邊擊毀了7輛坦克,不過在6月19日戰鬥中他也被敵軍的手榴彈擊傷了左腳踝。在西線獲得成功以後,鮑爾特參加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從波羅的海一直推進到列寧格勒。
1941年9月8日他已經擊毀了10多輛蘇聯坦克,他在坦克上再次受傷,彈片損傷了他的左手食指。而同年他已經加入了榮耀的國防軍502坦克營,成為了排長同時也是教導員,在這裡他得以教導更多的後輩。1943年又一次嚴重的損傷使得他身上7處被彈片穿入,傷及他的左大腿和腹部,在野戰醫院躺了八天之後鮑爾特以他驚人的毅力得到了恢復。1944年10月他的耳膜被坦克炮巨大的聲響所損傷,同時他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而這一年他的戰績達到了89個。10月9日他作為第581個獲得橡野勳章的坦克騎士,從海德里希和希姆萊手中獲得榮耀。再接下來的戰鬥中鮑爾特顯得更加勇猛,將最後的戰績鎖定在了139輛,而他坦克手生涯的最後時光是在德軍坦克兵學校作為一名指導員。
在他的一生中還和傳奇的卡爾尤斯親密配合過,兩人在那裡維亞村(village of Malinava)的戰鬥中和其他乘員一起共擊毀17輛IS-1(一說IS-2)重型坦克和4輛T-34/85坦克(有資料稱一共17輛,包括11輛T-34/85和6輛IS,但不確定),讓德軍殺手名聲在外。最終他成為了國防軍第二位的坦克著名車長,而他也7次負傷,甚至在乘員全滅的情況下死裡逃生。戰後他投降了英美盟軍,並獲得了軍事法庭的寬恕,1987年9月16日,一代傳奇在家鄉米爾海姆去世。
米歇爾·魏特曼
德國武裝黨衛軍上尉,德國陸軍第三號坦克車長,隸屬武裝黨衛軍第101重裝甲營。他被後世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傑出的坦克指揮官之一,稱為一個傳奇。他從基層做起,指揮過各式各樣的車輛,直到他成為一位專職的虎式坦克指揮員。
諾曼第登入一周后的1944年6月13日,在盟軍的反覆空襲下,魏特曼指揮的武裝黨衛隊第101重型坦克營第2連從博韋到波卡基村時只剩下了4輛虎式和1輛IV號坦克。他們位於213高地附近,接到的任務是制止英國第7裝甲師(北非戰役時著名的“沙漠之鼠”)的前進(據信他們會穿過村子),保衛德軍的側翼(背後是“勒爾“裝甲師)和維持到卡昂的道路暢通。
早上8點,他的坦克連盯上了一個正在波卡基村附近一條下凹的公路上前進的英軍裝甲縱隊,魏特曼等到車隊離他不到100米時才開火,而且首先擊毀了第一輛和最後一輛車輛,堵塞了英軍逃離的道路。在一個小樹叢的掩護下,魏特曼先把英軍打頭的一輛半履帶車炸翻,然後是最後一輛,接著挨個用88毫米炮替一片混亂的英軍車輛“點名”。
在這緊張而刺激的短短5分鐘內,魏特曼的連將25輛第7裝甲師22裝甲旅第4倫敦團(外號“快槍手)的“克倫威爾”和謝爾曼“螢火蟲”坦克送上了天,還有28輛其他車輛(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布倫”機槍車),自己卻毫無損傷。同時,他指揮下的另3輛虎式和那輛IV號坦克在213高地上為他提供了火力支援,8輛來自第101重型坦克營第1連的坦克衝進了波卡基村攻擊英軍的另一個縱隊。在接下來的街道巷戰中,魏特曼的“虎”式履帶讓一門英軍的6磅反坦克炮(57毫米口徑)敲掉了,整個乘員組被迫撤離了坦克,在那場戰鬥中還有兩輛虎式坦克也毀於這種火炮。但到晚上時,波卡基村回到了德軍手中,英軍在這場戰鬥中共損失25輛坦克、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布倫”機槍車,還有幾百名士兵。第101重型坦克營在波卡基村損失了六輛寶貴的“老虎”,換來的是英軍在以後的進攻中都變得小心翼翼,看見任何被懷疑為“虎”式的目標就呼叫空軍。可以說魏特曼的進攻制止了英軍穿過波卡基村進攻卡昂的努力。
諾曼第之戰後,魏特曼所在部隊奉命對卡昂附近盟軍進行反擊,其帶領虎1坦克車組脫離主力部隊,孤車進入維萊博卡日鎮進行偵查。利用迂迴戰術,良好的射擊技巧,期間共擊毀英軍謝爾曼螢火蟲、克倫威爾中型坦克、補給車輛共50多輛,成為世界坦克史上的經典戰例。
而後在盟軍大舉進攻時,魏特曼率領他的虎式坦克營(只有3輛)前往桑托鎮幫助“裝甲梅耶”進行防守,魏特曼死於桑托鎮,關於他的死因有兩種說法:
1.螢火蟲擊毀說:這種說法由英國提出,英軍認為是他們的謝爾曼“螢火蟲”式坦克擊毀了魏特曼的虎式坦克。
2.加拿大軍的多輛謝爾曼近距射擊,此說也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3.“颱風”擊毀說:這種說法由一名法國農民提出,他認為魏特曼死於颱風戰鬥機的火箭彈襲擊。從車體殘骸的表象看來,巨大而沉重的炮塔都飛出去了,一定是猛烈的爆炸導致。此說法在《NO HOLDING BACK》一書完整地檢查了英國皇家空軍在戰役期間對地支援紀錄後已被徹底推翻。
照片上的就是著名的魏特曼車組,也就是S04號虎式坦克車組(從左至右):
武裝黨衛隊少尉米歇爾·魏特曼
武裝黨衛隊中士鮑比·沃爾
武裝黨衛隊裝甲兵瓦爾納·伊瑞岡(Werner Irrgang)
武裝黨衛隊裝甲兵賽普·羅斯那(Sepp Roesner0
武裝黨衛隊下士尤根·施密特(Euegen Schmidt)
炮管上畫的標記是當時他們擊毀的坦克數量,共88個白色的“死亡圈”,這是為了這張照片的拍攝而塗上去的。
其他著名車長
沃爾特·倫道夫:擊毀106輛坦克,火炮不詳。
阿爾博特·科舍爾:擊毀100輛坦克,火炮不詳。
赫爾慕特·文德羅夫:擊毀坦克95輛。
卡爾·布雷曼尼:擊毀92輛坦克,火炮不詳。
埃里希·雷茨克:擊毀76輛坦克,火炮61門。
海因茲·毛斯泊格:擊毀57輛坦克,火炮不詳。
庫爾特·肯斯佩爾:在指揮虎式時擊毀42輛坦克,總戰績為168輛坦克。此人曾經四次被提名授予騎士鐵十字勳章,但始終沒有得到這一應得的榮譽。
約翰尼·穆勒:第502營的第3小隊長,在1944年1月25日的北部戰線,該中隊3輛“虎”I一次戰鬥共擊毀41輛蘇軍坦克,其中穆勒車組“包辦”其中25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