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物
淨土寺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元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淨土寺塔在黃巖區西潮濟鄉瑞岩,建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系樓閣式磚塔,五層六面,以菱角牙子疊澀出檐。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各級各面設壺門,塔剎已殘。此塔為縣誌所佚載,按塔磚上有“瑞岩院僧了性造”,並有至元癸巳年等字,初定為元至元癸巳,即元世祖三十年(1293年)建。瑞岩塔後原有寺,始建於唐,名瑞岩淨土寺,清同治年廢。明代初年,有日本僧人居此。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基用方石交錯疊成,第一層高2.38米,各面設壹門。二層以上設平莊,各面設佛龕。腰檐及塔頂用菱角牙子磚疊澀出跳。淨土寺塔是我省少數幾座元代樓閣式磚塔之一,對研究古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修繕的塔傾斜依舊,但色彩卻是嶄新。斜塔呈傾斜狀卻是結實得沒有安全之虞,在陽光下槢槢生輝,似乎向來臨的每一位路人傳遞著一個古老的信息。淨土寺塔所在的位置離現今的瑞岩寺大殿尚有一段距離,但傳說這塔之所在就是過去寺院放生池之附近。
淨土寺塔在塔身的前邊立有一塊青石石碑,上刻“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瑞岩淨土寺塔浙江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七月公布”,原來由朱老先生撰寫的“黃巖縣文物保護單位瑞岩淨土寺塔黃巖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立”的石碑,雖然字型蒼勁有力,但卻已斜向斷成二截,靠在了塔腳的另一面。朱幼棣先生在《夕陽山外山——瑞岩寺鉤沉之二》中介紹,陳順利老先生曾於1967年文物調查中,攀上過斜塔並發現上面有文字,從而考證出此塔是建於元代。
根據朱先生在文中所提出來的疑問,瑞岩寺是曹洞宗的名剎,但是這寺塔的名字卻叫淨土寺塔,曹洞宗與淨土宗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流派,而在曹洞宗的瑞岩寺前,命名一個寺塔為淨土寺塔,估計暗藏著什麼歷史事件,也未可知。但遺憾的是,史實記載也都缺少這方面的內容,很難考證其真實的因由。
江蘇文物
淨土寺塔又稱東門寶塔,位於高郵城區東南的蝶園歷史風貌區內。建於明朝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系高郵知州衷時章所建。距今400年。塔身七級,塔高約30米,為磚砌仿樓閣式建築,磚砌結構,呈八角形1906年,塔以雄偉見長,挺拔而秀頎。清光緒年間,曾大修過一次。195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高郵中學學生朱光榮等攀上塔頂,從中取出明代萬曆年間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四十餘卷,後交南京博物院保存。淨土寺塔有兩大亮點:
一、在全國現存佛塔中,磚砌仿樓閣式七級八面塔,在類似磚塔中算保存較好的一座。同名的塔全國有二座,另一座在浙江台州。
二、見證中國軍隊對日寇最後一戰——高郵戰役。1945年高郵城第一次解放時,塔身東南角遭炮火襲擊毀壞一角,次年修復。2005年維修該塔的工人又先後從塔身的東南角發現並取出三枚未良好的炮彈,並確認了該炮彈就是抗戰期間,我軍高郵戰役中新四軍攻城時所留下的。
淨土寺塔發現的炮彈為榴彈炮的炮彈。彈長28厘米,直徑6.8厘米,兩枚炮彈之間相隔約50厘米,一枚斜插在牆體內,只露出彈尾,另一枚彈體半截沒入牆體,兩彈均在東南角第2級牆體內,距離地面約10米高度。據當年參加高郵戰役的老人介紹,60年前的高郵戰役中,有一隊偽軍駐守在淨土寺塔制高點上,拒絕投降,新四軍開炮轟擊,因為古塔結構牢固,未能將其擊倒,炮彈可能就是當年攻塔留下的。
高郵市文保單位著手對地處琵琶路東的淨土寺塔(俗稱東門寶塔)進行了修繕,修繕完畢後,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市民和遊人可登上塔頂鳥瞰高郵新貌。
對於淨土寺塔的保護,需要相關部門就民眾的積極配合:
1、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意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文明素養,是推動旅遊發展,貫徹落實國家《文保法》及浙江省文物保護《條例》的要求。深刻明確保護文物的歷史責任和法律責任,將文保的法律觀念轉化為保護文物的實際行動。
2、制定科學保護規劃。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物保護的總體規劃。二是做好各文物的專項保護規劃。三是與城市總規和城鎮總規做好銜接,以免相互“衝撞”。
3、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領導。加強領導,首先要發揮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的指導、協調作用,尤其是在增強“文保”意識,形成全社會“文保”工作合力方面,文保委員會要有所為,有所威;其次,政府要加大文保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措並舉的投入機制;再次,要依法行政,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執法力度;最後,要建立一個專事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的工作機構,具體負責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