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莊村[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常家莊村]

常家莊村[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常家莊村]

常家莊村隸屬於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位於昌邑市區北10公里,小龍河南岸,東與提子村為鄰,西與西付村相連,北於柳疃鎮區接壤,南接前梁村。全村轄區總面積66.66公頃,其中耕地23.33公頃,企業占地33.4公頃。全村地處濰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主要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植被面積13.33公頃,覆蓋率40%。境內交通便利,昌灶(昌邑至灶爐)公路穿境而過,北與辛沙公路為鄰,向南10公里是煙濰206國道。現有675人人

基本信息

概況

明洪武年間,常路兩姓遷此立村,1942年稱常路家莊。1949年改名為常家莊。

常家莊村位於昌邑市區北10公里,小龍河南岸,東與提子村為鄰,西與西付村相連,北於柳疃鎮區接壤,南接前梁村。全村轄區總面積66.66公頃,其中耕地23.33公頃,企業占地33.4公頃。

全村地處濰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主要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植被面積13.33公頃,覆蓋率40%。

境內交通便利,昌灶(昌邑至灶爐)公路穿境而過,北與辛沙公路為鄰,向南10公里是煙濰206國道。

2000年, 全村共有185戶,總人口67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現有常、梁、路、高、付、姜、范等8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只有幾萬元, 1978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5億元,人均純收入4000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7億元,全村純收入800萬元。

該村是全市經濟強村之一,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前列。1992年9月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文明村莊”稱號,1992年12月被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鄉鎮企業明星村” 稱號,1994年6月被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994年6月被濰坊市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村”“五好村黨組織”稱號,1997年3月被濰坊市委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村”稱號。

柳疃鎮常家莊村1994年工農業總收入2.23億元,人均所得2500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15億元, 實現利稅1500萬元, 全村公共積累達1.8億元, 分別比1991年增長537%、66.6%、250%、167%和320%。1993年度被評為全國村辦企業500強之一。 村辦企業發展速度快、檔次高。1984年以來,該村創辦了“常家莊實業總公司” ,下轄紡織廠、印染廠、染織廠及1個合資公司,從業人員1500人,固定資產1.5億元。 其中紡紗1萬紗錠,年生產能力1000噸;織布機180台,年生產能力400萬米;印染定型流水線3條,年染色整理3500萬米。1992年,與香港先進化工有限公司合資組建濰坊昌進織造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美元,分別從日本、德國、瑞士、義大利、香港引進噴水織機80台,以及拉幅定型機、平網印花機、高溫染色機、沙洗柔軟機、予縮機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 農業生產實行土地規模經營。 全村540畝耕地,集中由16個農戶耕種,集體設有農機服務隊,為農戶提供耕、播、收、運、澆等各項服務,統一解決良種、化肥和農藥。 每戶每畝每年向村委交275公斤小麥和適量秋糧,一部分保證國家任務,一部分解決務工和經商戶的口糧。自1985年以來該村以工補農資金總額達到450萬元, 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1994年實現糧食總產23.6萬公斤,比1991年增長15%。 村莊建設標準高, 規模大。 自1988年開始, 集體投資750萬元建設高標準“三明兩暗”住宅,民眾只拿5000元錢就可分得一套房子。村內主要街道全部建成柏油路,石砌下水道。一座商業小區即將建成。 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健全,建有幼稚園、敬老院、醫療室、圖書室等,被評為濰坊市“文明單位”。

大事記

1945年,成立中共常家莊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常效希任支部書記。

1950年,姜其文組織部分村民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72年3月,成立副業組,開始搞紡織。

1984年4月,組建常家莊紡織印染廠。

1985年5月,投資7萬元建成常家莊村幼稚園,敬老院。

1986年4月,投資25萬元建成紀念堂。

1985年, 投資475萬元進行村莊規劃, 統一新建村民住宅, 每戶135平方米,1990年規劃完成,共208戶。

1991年7月,在昌邑市區北開始建立濰坊昌進織造有限公司,1993年6月投產。

1995年5月,建成5000平方米沿街商貿樓。

1994年3月,投資60萬元,建立常家莊村文化活動中心。

1997年6月,投資100萬元,在村內主要道路鋪設柏油路。

是年6月,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視察昌進織造有限公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 1950年2月姜其文回響黨中央號召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挖井12眼,購進抽水機1台和3部新型水車。基本保障了當時的水澆條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87年糧食單產6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00公斤。

1985年,農業實行集約化經營,全村土地集中到28個種田專業戶手中,耕、種、收由集體承擔並實行以工補農,免除農業稅,種田戶只負責管理、收穫。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麥種(魯麥23)進行更新換代。在管理方面,實行五統一(耕、播、收、打、灌) 。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6萬公斤。2000年糧食單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到500噸,實現農業總產值1800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第二產業以工業為主,始於高級社時期。當時建起織布廠、塑膠廠各1處, 從業人員40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抓住機遇,於1978年先後投資1200萬元建起常家莊織布印染廠。1984年又上了48台寬幅織機和一條染色線,具備了年織布250萬米, 印染2800萬米的生產能力。1992年籌集資金1600萬美元與香港先進化工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濰坊昌進織造有限公司,從日本、德國、瑞士、義大利、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進80台噴水織機、拉幅定型機、平網印花機、高溫染色機、砂洗柔軟機、預縮機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年產“昌進牌”仿真絲30餘個品種2 00多個花色,1000多萬米,產品出口南韓、香港及東南亞各國。1998年又進一步加快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 並在全鎮率先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 企業效益大幅提高。1996年7月企業被評為農業部大型1檔企業, 連年被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評審為AAA級信用企業,被評為“山東省三資企業500強”。2000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500人,實現銷售收入29596萬元, 利潤2958萬元, 上交稅金400萬元。 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4862萬元人民幣。

第三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常家莊緊靠昌灶公路有利條件,自1990年起先後投資800萬元, 建起5000平方米的商貿樓。建成後,租賃給20多戶經商,辦幼稚園、賓館、紡織原料經銷經營食品、維修、鋁合金加工等業務,年創收30餘萬元。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0餘人,實現總產值3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000餘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前兒童入學率占3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5年,投資1萬元,建起了常家莊國小。1970年投資2萬元,對國小進行了擴建, 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4年投資60萬元,辦起了文化活動中心,配套了各項文體娛樂設施,其中圖書館藏書6000餘冊。多年來對文化科技事業不斷投入, 村里辦起了農民夜校,投資6萬元購進了兩台彩色電視機、 兩台錄放機以及各種類型的電教片100餘盤,訂閱報刊30多種,聘請兼職教師16名。先後派300多人到青島、北京、濟南等院校、科研部門參加培訓,有3人獲得高級職稱, 10人獲得中級職稱,180人獲得初級職稱。幾年來,全村先後有6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10人,大專30人。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糧食僅4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 人均純收入32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90元,1982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 人均年末存款餘額1萬元,多數村民已過上小康生活,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120輛,其中個人擁有98輛,各種機車150輛。全村統一安裝了程控電話,擁有彩色電視機180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建國後,逐漸被磚石結構代替。70年代後大多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1984年投資45萬元,建起了高標準村委大院。1985~1990年間,村集體統一規劃, 建起208戶標準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先後開通村內3條大街1200米, 並逐步實現了硬化、美化和綠化,安裝了路燈,有2名專職環衛人員負責街道衛生。 1992年投資110萬元在昌灶路西建房50間, 招商引資, 實行租賃經營。1992年9月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文明村莊”。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始,幼兒免費入園, 對考入中專或高中者每年獎勵100元,考上大學者每人每年獎勵50 0元,還有一條規定:村裡的光棍漢,誰給說上媳婦,獎紅娘1000~2000元,結婚時再補助光棍漢1000~2000元。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村集體對全村老黨員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對原退休職工幹部實行最低保障金制度。村衛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3月, 日軍侵占柳疃,全村處在白色恐怖之下,黨組織的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5年春,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常效希任書記。解放戰爭時期,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15名青年參軍參戰,50餘名民工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昌邑等戰鬥、戰役的支前隊伍。1950年,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0中共地方組織全部公開,全村共有黨員11名。1951年,梁欽照任村支部書記;1953年常學增任村支部書記;1973年,高廷倫任村支部書記;1977年付乃貴任支部書記。1992年成立中共常家村黨總支,付乃貴任黨總支書記。1998年成立中共柳疃常家莊村黨委,付乃貴任黨委書記。多年來,黨委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15年被評為濰坊市、 昌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連續4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精神文明單位”稱號,2000年,黨委下屬昌進織造有限公司、常家莊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常家莊村3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全村共有黨員42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1年1月, 昌邑民主政府成立後,建立常家莊村農民協會。之後,村青救會、農救會、婦救會、職工會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姜言禮任大隊長, 後陸正倫任該職,下設2個生產小隊。1968年9月成立常家莊革命委員會。1983年8月建立常家莊村民委員會, 設委員5人,梁京海任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常家莊委員會由5人組成, 主任梁京海,自1980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10年被評為濰坊市、昌邑市模範村民委員會。

人物簡介

常化譜(1917~1948年) 1947年7月參加昌邑獨立營,作戰勇敢,多次受到了部隊首長的表揚。1948年初,隨部隊升級到第二野戰軍,任排長。1948年泰安戰役,他隻身炸毀敵人碉堡,使戰鬥取得了勝利,被記二等功。同年在另一次戰鬥中,光榮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付乃貴 1947年1月生,1968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文化。1971年從部隊轉業,197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他帶領村民走企業強村富民之路,先後成立了塑膠紡織廠、織布印染廠、紡織印染廠,並組建了全鎮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濰坊昌進織造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到2000年, 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35億元, 集體固定資產2.7億元。 他本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廠長(經理)”“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濰坊市優秀共產黨員,連續15年被評為昌邑市優秀共產黨員。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