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戲劇

巴西戲劇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原有居民為印第安人。16~19世紀初,巴西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黑人奴隸被輸入。20世紀初,又有大批移民從歐洲各國遷入。因此巴西的民間戲劇是多種民族戲劇經過數百年的同化和演變之後而形成的一種混合體。

發展歷程

巴西戲劇巴西戲劇
16世紀時,巴西的印第安民族曾經在葡萄牙傳教士的指導下,演出慶祝節日的宗教劇。但是直到18世紀以後,才有巴西出生的作家撰寫劇本。薩爾瓦多·德·梅斯基塔用拉丁文寫作古典神話題材的詩劇;若瑟·博爾吉斯·德·巴羅斯撰寫宗教題材的喜劇;貢薩洛·拉瓦斯科曾經演出過3出聖禮劇。以被葡萄牙宗教裁判所處死的劇作家A.J.da西爾瓦的悲慘命運為題材的浪漫主義詩人D.J.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萊斯(1811~1882)創作的悲劇《安托尼奧·若瑟,或詩人與宗教裁判所》,被認為是巴西民族戲劇的第一座里程碑

19世紀初巴西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帶動了民族戲劇的發展,許多詩人和小說家,同時在戲劇的領域發揮他們的創作才能,如詩人 A.貢薩爾維斯·迪亞斯(1823~1864)、小說家 J.M.de阿倫卡爾(1829~1877)。後者的《家裡的魔鬼》(1864)提出了巴西的家庭問題,以風俗主義的手法進行善意的諷刺。

19世紀巴西民族戲劇的第一個重要劇作家是M.佩納(1815~1848)。他的喜劇《鄉村里正義的和平》(1842)和《靈魂的弟兄》(1847)是他的代表作,以諷刺、幽默而帶著人情味的風格再現了當代城鄉的生活場景。

同樣以喜劇聞名的是J.M.de馬塞多(1820~1882),他的《白色幽靈》(1856)和《加利福尼亞來的表兄》(1858)均以浪漫主義手法譴責了金錢的關係和世俗的偏見。

19世紀末,巴西戲劇偏重於風俗主義,見之於A.阿塞維多(1855~1908)和J.J.de佛蘭薩(1838~1890)的作品中。後者以輕鬆的喜劇《候選人》(1881)和鬧劇《女博士》受到觀眾的歡迎。

20世紀初,巴西戲劇繼續風俗主義的潮流,題材集中於里約熱內盧等大城市裡中產階層生活中各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愛情以及關於愛情的道德觀。1932年,J.卡馬戈(1898~1973)演出了《願上帝報償你》,顯示出社會批判的傾向。G.費蓋雷多(1915~ )和奧塔維奧·德·法里亞(1908~ )都以現代主義的風格進行戲劇創作。

巴西戲劇N.羅德里格斯
40年代以來,比較重要的劇作家有:N.羅德里格斯(1912~ ),他的悲劇《新娘的衣服》(1943)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真正具有現代革新傾向的劇作。J.安德拉德(1922~ )和 D.戈梅斯(1922~ ),也以現實主義和風俗主義相結合的風格進行創作,探索巴西社會的現實問題。前者以人物塑造和心理分析見長,後者則深刻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希望和失望。阿里亞諾·蘇阿蘇納(1927~ )的戲劇主要以東北部地區的鄉村為背景,吸收了義大利藝術喜劇的一些手法。而O.林斯(1924~1978)則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豐富想像,把這個地區的許多民間傳說戲劇化了。

50~60年代,巴西戲劇的實驗性傾向加強,各種不同風格的嘗試在各種範圍內進行,尤其是一種把音樂、舞蹈和歌唱結合進戲劇結構的作法,更為令人注目。除了出現許多實驗劇團、業餘劇團和獨立劇團之外,還在聖保羅和其他中心城市建立了戲劇學校。在這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戲劇家有A.博亞爾、小埃米洛·博爾巴以及維塔爾·桑托斯等人。

巴西劇作家

巴西戲劇博亞爾
博亞爾,A. Augusto Boal (1930~)

巴西劇作家、導演、當代戲劇改革家。1953~1955年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戲劇。回國後,於1956年加入聖保羅的“沙場劇團”,以撰寫巴西黑人生活的劇本開始戲劇創作。他運用B.布萊希特演劇思想,注重具有社會意義、反映當前現實問題的戲劇(稱為“新聞戲劇”)。著名劇本為《南美洲的革命》(1960)。後來放棄社會題材,開始描寫歷史、傳說和神話。與基央佛蘭塞斯科·瓜尼埃里合作,寫成《尊比》(1971)和《拔牙者》(1972),以神話般的風格,塑造巴西歷史上這兩位農民革命家的形象。這兩部劇本演出時,採用街頭劇或廣場劇的形式,一部分扮演農民民眾的演員,雜在觀眾中間,帶動觀眾,進入劇情,參加演出。尊比和拔牙者被描寫為降生於人間的神,他們為了帶領人們擺脫殖民統治和奴隸制度的桎梏而作出了犧牲。由於思想激進,博亞爾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寫成《托克馬達》一劇,揭露巴西監獄中對待政治犯的暴力行為。

阿倫卡爾,J.M.de José Martiniano de Alencar (1829~1877)

巴西戲劇阿倫卡爾
巴西小說家、劇作家。生於塞阿拉州。在里約熱內盧完成中國小學業後,進入聖保羅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做過律師和新聞記者。1856年在擔任《里約熱內盧日報》主編期間,撰文評論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良斯以印第安人為題材的長詩《塔莫約人的聯盟》,開始引起巴西文壇的注意。曾四次當選為塞阿拉州的議員,出任過法務部長。後因不同意佩德羅二世皇帝的政策而離開政界,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的小說多以印第安人為題材。作品常常出現身披艷麗羽毛的武士,使用歐洲騎士的語言。作者以清麗的筆觸描繪巴西的森林瀑布河流草原風光,富有詩意。一些文學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是“歐洲浪漫主義程式和新生的美洲主義的混合物”。他的小說《伊拉塞瑪》(1865)是象徵主義的作品,寫一個葡萄牙征服者與印第安姑娘伊拉塞瑪的愛情悲劇。另一部小說《瓜拉尼人》(1857),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其他作品有小說《五分鐘》(1860)、《盧西奧拉》(1862)、《銀礦》(1862)、《加烏喬》(1870)、《伊佩樹的樹幹》(1871)、《黃金夢》(1872)、《馬斯卡特人的戰爭》(1873)、《烏比拉雅拉》(1875)、《腹地人》(1875);劇本有《聖若昂之夜》(1857)、《家鬼》(1858)、《天使之翼》(1860)、《母親》(1862)等。
巴西戲劇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良埃斯
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良埃斯,D.J. Domingos José Gonalves de Magalhes(1811~1882)

巴西詩人、劇作家。生於里約熱內盧。1832年在里約熱內盧醫科大學畢業,前往法國攻讀哲學,深受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837年回國,曾在佩德羅二世學校任哲學教師。曾當選為南里奧格蘭德州國會議員。1844年被封為阿爾瓜雅子爵。曾擔任巴西駐美國和梵蒂岡的特命全權公使。他的詩歌創作模仿法國夏多布里昂和拉馬丁。第一部《詩集》(1832)還帶有古典主義的風格,但在《詩意的嘆息和思念》(1836)中卻已顯示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1836年在巴黎與其他旅法的巴西人共同創辦《尼特羅伊》雜誌,發表浪漫主義詩歌,成為巴西浪漫主義詩歌流派的先驅。長詩《塔莫約人的聯盟》(1856)試圖表現印第安人的內心世界,對巴西後期浪漫主義詩人有很大影響。其他作品有詩集《烏拉尼阿》(1862)、《葬歌》(1876),劇本《安東尼奧·若澤或詩人與宗教裁判所》(1839)、《奧爾吉阿托》(1848),論文集《人類精神種種》(1858)、《靈魂與頭腦》(1876)等。

相關詞條

阿富汗戲劇 阿根廷戲劇 阿拉伯戲劇 愛爾蘭戲劇奧地利戲劇 澳大利亞戲劇 巴基斯坦戲劇

世界戲劇

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繫。無論是歐洲的戲劇,還是東方某些國家的民族戲劇,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