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縱向上,浪漫主義文學是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理念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僵化的法國古典主義的有力反撥;在橫向上,浪漫主義文學和隨後出現的現實主義共同構成西方近代文學的兩大體系,造就19世紀西方文學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面,對後來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浪漫主義通常包含兩個涵義:一個涵義指一種創作方法,他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並存,即按照生活應該有的思想化的樣子去描繪生活;另一種涵義是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各國的文學藝術思想。

基本信息

定義

以現實為基礎,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像和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簡析

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
以現實為基礎——現實文學創作的土壤,浪漫主義的創作源泉和靈感都來自於現實,並非脫離現實。
熱情奔放的語言——浪漫主義抒發感情的文字特點。浪漫主義文學的字句極其考究,力求完美,因為此特點,浪漫主義文學許多作品成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作。
絢麗多彩的想像——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義文學常用比喻象徵等手法。
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浪漫主義文學通篇看似脫離現實,因為其塑造的形象極其誇張,但仔細品讀,會發現自己身邊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目的。“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實就是希望社會更美好,所以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目的和其他文學創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與其他文學創作方法相比,並無優劣之分,只是表現手法不同而已。

分類

傳統政治分類

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在傳統分類中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
積極浪漫主義——具有強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消極浪漫主義——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上分發明顯不科學,但從作品的感情抒發的方式不同,積極和消極的概念仍可保留,不過需要重做定義:
積極浪漫主義——以直白宏大的語言表達感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如雪萊、屈原、普希金
消極浪漫主義——以含蓄內斂的語言表達感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如英國湖畔派、中國新月派

作品表現形式

浪漫主義以作品表現形式分類可以分為兩類:有神浪漫主義與無神浪漫主義。
有神浪漫主義——以傳說或自創的“神”的形象為載體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如泰戈爾屈原但丁
無神浪漫主義——以自然或社會現象為載體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如應該湖畔派、中國新月派
文學作品各類本身並無優劣之分,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積極浪漫主義文學並不比消極浪漫主義文學更優越,無神浪漫主義文學也不比有神浪漫主義文學更先進。之所以對文學作品分類,只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與品讀,除此之外並無實際意義。

介紹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一樣,作為一種文學觀念和一種文學的表現方式,在世界民族文學發展的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作為一種文學思潮,一種文學表現類型,以及作為一個明確的文學理論概念,卻是後來逐漸形成的;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如果說浪漫主義文學最基本的特點是以充滿激情的誇張方式來表現理想與願望的話,那么,可以說,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學活動中,就已經存在這種形態的文學了。例如各個民族都有的遠古神話、中國先秦文學中的《楚辭》,都有這樣的特點。表現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學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學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浪漫精神是文學的一個重要源頭,文學從一開始就和浪漫主義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不過,明確地把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學精神來倡導、來鼓吹,以至於形成了一個波瀾壯闊文學運動和文學思潮,在西方則始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30、40年代這個時期。其最先形成於德國,而後波及到英國法國俄國,在短短的十多年裡,迅速發展成為一場風靡歐洲文學運動,相繼產生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文學理論中所說的浪漫主義主要指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學類型,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從文學本身的發展來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盛行是反對古典主義文學的產物。所以在西方文學批評史上,人們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對立模式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以此說明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和運動產生的原因。韋勒克指出,“浪漫主義的意思簡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傳統寫出的詩歌。”並指出這是一種“根據'古典的'與'浪漫的'之間的對立說法而建立的類型論。”這種對立或區別具體的含義是“指那種與新古典主義詩歌相對立並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啟發並以此為榜樣的詩歌”。

產生背景

大背景

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革命和戰爭頻仍,動亂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構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這種社會情緒反映在文學創作領域,就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

相關因素

社會和歷史因素
在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浪漫主義思潮是法國大革命直接催生的產物。法國大革命不僅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也給整個歐洲文化帶來了新的思潮。新興的城市工商業資產階級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對舊的封建文化秩序產生了毀滅性的衝擊。在法國,執政府時期出現了自由主義思潮,主張保證個人自由獨立性,這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思想。浪漫主義作家往往從個性受到壓抑,個人才能得不到發展,個人願望和抱負得不到實現等角度,表現人物在這種矛盾狀態中的感情、行動和悲劇。浪漫主義文學熱衷於描寫個人失望與憂鬱的“世紀病”,並頌揚以個人與社會的徒勞的對立為表現形式的反抗。
此外,大革命摧毀了舊的社會秩序,勢必導致不同階層的人們心態的變化。城市中的資產者追逐自由競爭,幻想在這種“平等”的社會氛圍中達到權力和財富的頂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貴族階層逐漸落魄,於是悲觀頹唐、人生虛幻的情緒滋生,對神秘彼岸的嚮往也成為流行的思想。這種種社會圖景和人生境遇都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盛行提供的土壤。
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德國的圖賓根,為了慶祝攻陷巴士底獄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種下自由樹,德國的文化刊物也紛紛追隨法國革命思想,開始對自由、平等、人權等政治理念的討論。英國湖畔派詩人無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響,華茲華斯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進行產生的,只不過它的好處推遲到來”,騷塞則公然自稱自己是共和派。過去的批評家曾依照作家們對革命的態度而強分“消極浪漫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兩派,這是一種偏頗的做法,已經很少提及。
哲學和文化因素
德國古典哲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兩大理論來源。
康德的形上學區分了本體和現象,認為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人是自然法則的制訂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質和神秘性質。其追隨者費希特認為現實只是人的一種創造,強調天才、靈感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的心靈提高到客觀世界創造者的地位。謝林認為世界中搬演著悲劇,整體中存在不和諧,人們必須從自然出發,超越這種不和諧,尋求自我。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提出社會的真理在於其歷史中,而人的精神是歷史。人是自在的和自為的,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人才是絕對的、自由的、無限的。具有顯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國古典哲學為浪漫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從另一個角度為浪漫主義提供了視角。法國的聖西門和傅立葉揭露資本主義的貧困現象、民主自由的虛偽、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奪的殘酷,並提出建立未來理想國度的前景。在理想國度里,全體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分。英國的歐文則更具改良意識,寄希望於仁慈的統治者身上,強調階級調和、階級互愛,以此化解尖銳的社會矛盾。在很多浪漫主義作家身上都能看到顯著的烏托邦意識,就是受空想社會主義影響的結果。
文學與藝術因素
儘管浪漫主義文學直到19世紀才蔚為大觀,但實際上“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創作傾向古已有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曾聲稱:“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與必然率可能發生的事。”這就是對古代文學中浪漫主義手法的概括。《荷馬史詩》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都大量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至於中世紀的騎士傳奇,則與浪漫主義有直接淵源。18世紀英國的傷感文學實際就是浪漫主義的雛形,法國啟蒙文學家盧梭主張回歸自然也是浪漫主義在近代的濫觴。
橫向上看,浪漫主義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文學思潮,而是涵蓋了藝術的其他門類。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就曾創作過許多驚心動魄的浪漫主義繪畫,表達自己對風雲變幻的社會環境的理解;蕭邦李斯特等音樂家風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劇熱情奔放,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典範。文學和藝術各門類之間彼此影響,共同構成了聲勢浩大的19世紀浪漫主義文藝風潮。

發展概況

浪漫主義文學的鼎盛時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即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之所以會在這個時期獲得蓬勃發展,是因為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專制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這個偉大的歷史事件震撼了整個世界,在歐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於是,表現理想、推崇英雄、充滿激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也就必然地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學主流。

基本特點

概述
從這裡可以看出浪漫主義文學類型的基本特點:與“新古典主義對立”,是說浪漫主義力主表現個性與感性,不像古典主義文學那樣強調理性以及對社會、國家整體的服從;“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得到啟發”,是說浪漫主義在題材與主題的表現上富於傳奇性、奇特性。這些特點都使浪漫主義文學有了與西方傳統文學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過,即使在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那裡,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特點和面貌,德國的、法國的和英國的浪漫主義不盡一致,早期的和以後的浪漫主義之間也有區別。但是這些民族的、時代的特殊性,並不意味著浪漫主義文學沒有統一的特徵和性質。正如韋勒克所說:
“如果我們考察一下整個大陸上自稱為'浪漫主義的'具體文學的特點,我們就會發現全歐都有著同樣的關於詩歌及詩的想像的作用與性質的看法,同樣的關於自然及其與人的關係的看法,基本上同樣的詩體風格,在意象、象徵及神話的使用上與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截然不同。”
關於這些共同點,韋勒克總結為:“就詩歌觀來說是想像,就世界觀來說是自然,就詩體風格來說是象徵與神話。”也就是說,浪漫主義文學以強調想像來突出文學的目的在於表現理想和希望,以強調自然來突出文學應偏重於抒發個體的主觀感受情緒,以強調象徵與神話來突出文學的隱喻性、表現性和誇張、奇特的藝術表現方式。這些特點,是浪漫主義文學共有的特徵。韋勒克指出浪漫主義的世界觀是一種自然觀,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說明,即自然觀的世界觀是什麼意思。浪漫主義所謂的自然是針對古典主義而言的。他們認為,古典主義對理性的強調實質上是對秩序、規律的強調,其違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義把一切原始的、質樸無華的和天真無邪的事物視為自然的。從這裡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間的一系列對立,如浪漫主義強調感性,古典主義強調理性;浪漫主義強調對大自然的表現,古典主義強調對人類創造物的表現;浪漫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古典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分離;浪漫主義強調自由、個性、個體,古典主義強調服從、共性、整體。等等。而這一切從世界觀上講,則體現了對世界對自然的看法。由於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理性主義認為世界、自然有如一架精緻的機器,一個完美的幾何模型,世界與自然的運作受可知的規律的支配。而浪漫主義則把自然視為一個未知世界,是神秘的,值得敬畏的,不斷演化的。
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成就主要體現在最適於感情抒發的詩歌方面,浪漫主義作家重視中世紀的民間文學,是對統治文壇二百年之久的古典主義的反撥。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對大自然的歌頌。

文學精神

浪漫主義文學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於對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現,力圖用文學給人類展現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國作家席勒的話說,浪漫主義“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 。所以,浪漫主義並不像現實主義文學那樣注重對生活對象的如實摹寫,強調文學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是竭力表現理想,表現主觀願望,表現嚮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學創作中,浪漫主義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則,只要能表現理想的與希望的生活,文學塑造的形象即使違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也無關緊要。浪漫主義文學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因此常常會改變生活原有的形態,在感情和理想的強烈作用下,大膽地、人為地創造出虛構的甚至是變形的意象、人物或環境。浪漫主義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應有的樣式,按照作家主觀的感情邏輯去想像和創造藝術世界。可以說,浪漫主義文學創造的藝術世界不是模擬現實的"鏡像世界",而是一個想像的、超現實的、主觀化了的世界,通過塑造這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縱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表達主觀的願望。
雖說表現主觀情感是各種文學類型共有的特點,但是我們要注意,在對情感的抒發上,浪漫主義有自己的特點。如果和現實主義比較一下,可以說在處理感情和生活的關係上兩者之間有這樣的區別,浪漫主義是由情生物,為情造物,對生活的表現受主觀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義塑造的藝術形象往往不同於生活形象;而現實主義則是由物生情,融情於物,主觀感情的表現要受所描寫的生活內容的制約,把主觀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繚綾》中也抒情,“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昭陽殿里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表現了對織女的同情,但是這種情感的表達是在陳述事實、對比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可是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對景色的描寫,卻是在激情中的想像:“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為表現希望和激情,浪漫主義文學尤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並常常以強烈的對比來強化和表現主觀情感的傾向性。

遠離現實

在理想主義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義文學更多地採用了遠離現實生活的神話傳說、奇異故事等作為自己的表現對象,以富於幻想的方式創造出想像的和虛構的藝術世界。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喬治·桑曾說:浪漫主義藝術“不是對於現實世界的研究,而是對於理想的真實的追求”。因此浪漫主義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往往帶有幻想的特點,在虛構的特殊的環境中,描寫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為和能力的形象。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為了純潔自由的愛情,可以死而復生;《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雨果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以他的人格、道德,可以感動一切人,可以做到一切事,可以使從不說謊的修女,也為之違反教規。所有這些形象顯然不是現實生活種可能有的,而是充分體現了作家的希望,富於理想色彩的人物或英雄。正如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所說,在最狹義最本質的意義上說,浪漫主義就是人的靈魂的內在世界,他的心靈的隱秘生活。在人的胸部和內心裡,潛伏者浪漫主義的秘密源泉。為了表現理想和激情,浪漫主義常常以強烈的對比色彩來強化和突現主觀傾向。如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就是以美與醜的對比、外表與內心的巨大反差,表現了作家愛憎分明的情感。

崇尚自然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崇尚自然的特點,強調以自然為對象和表現人性的自然本質。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及,浪漫主義文學尤為重視自然。這個“自然”既是指那個與社會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現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義文學所以關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號,是因為對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違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業文化的失望。浪漫主義認為,人性原有的純樸與自然,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都因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因為物質欲望的瀰漫,而逐漸喪失了。因此,對大自然的嚮往,對自然人性的歌頌,也就成了浪漫主義文學的主題和表現對象,從而為歐洲文學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正如美學家李斯托威爾所說:“自然這塊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細緻的發掘。拜倫雪萊華茲華斯歌德,是他們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巒帶進了他們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浪漫主義文學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來表現人的自主能力和奮鬥精神。以此來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表現方式

浪漫主義文學在表現方式上具有大膽幻想、構思奇特、手法誇張的特點。浪漫主義在藝術表現上不求“形似”,不像現實主義那樣追求細節的真實,而是依據主觀感情邏輯和表現理想的需要,充分發揮想像、誇張、虛構、變形、比喻、象徵等非再現性的藝術手段,致力於理想的藝術世界的創造,從而體現了浪漫主義文學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的特色。浪漫主義文學經常使用異常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傳奇式的故事情節,華麗的語言形式,把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自然奇觀和異域風情揉合起來,以表現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現出雄奇瑰偉的浪漫氣勢。現實主義創作的冷靜刻畫和細節真實在浪漫主義作品中是極少見的,即使是寫實的場面,浪漫主義也把筆墨用在對奇異新鮮事物的表現上,盡力表現主觀感覺和思想感情。

根本特點

注重主觀感情和理想的表現是浪漫主義的根本特點,因此,由於理想的性質與取向不同,浪漫主義也就有了所謂的“積極”和“消極”之分。所謂的積極浪漫主義,是指那種表現了與社會歷史發展趨勢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學;這種浪漫主義因為有積極進取的特點,它表現的理想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並以這種理想來批判一切醜惡的現實。而所謂的消極浪漫主義則是指那種把已經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為理想的文學,這種浪漫主義因為對現實的不滿而把目光投向過去,已經被歷史所遺棄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極浪漫主義常常流露出一種感傷的情緒,其藝術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態的氣息。但是要注意,這並不意味著消極浪漫主義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動的。因為被歷史發展所遺棄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並非都是毫無可取的,歷史的發展有時候也會以美好事物的喪失作為代價。

主要特點

總體特點

浪漫主義文學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創作風格上,以想像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徵。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個激動人心的特定時期。這個時代是歐洲社會人的精神和個性大釋放時期。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競爭的新局面,遺蹟啟蒙理想的破滅,使這一時期的人處於憧憬與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釋放並表現自我成為一股潮流,浪漫主義即是這股文學潮流的折射。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代替了古典主義,成為遍及歐洲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思潮。作為一種思潮,浪漫主義遠不只限於文學範疇,它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民主運動以及民族自覺、解放運動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對舊傳統、舊制度的否定過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同時,它帶來了文學形式和表現內容的全面解放。作為一種有著特殊歷史背景和特定哲學思想基礎的文學思潮,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個人主義和批判意識。浪漫主義文學家的創作氣質主要表現為反對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壓制個性,要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否定藝術家遵循任何規則,他們的文學主張和文學實踐都是對人本主義的高揚。在縱向上,浪漫主義文學是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理念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僵化的法國古典主義的有力反撥;在橫向上,浪漫主義文學和隨後出現的現實主義文學共同構成西方近代文學的兩大體系,造就19世紀西方文學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面,對後來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浪漫主義原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最早見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它源自歐洲中世紀的希伯來文學,這些作品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浪漫主義作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格格不入,它包含了更多主觀、空想的因素。

思想特點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文學突破描繪現實的範圍。雨果指出:“浪漫主義,只不過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而已”,其目的“只求帶給國家一種自由,即藝術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主義在發展過程中,與古典主義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古典主義主張只能描繪貴族和上層人物,排斥民間文學;戲劇創作規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風格等等,已成為束縛文學發展的桎梏。浪漫主義終於衝破了這道頑固的樊籬,在創作自由的口號下開闢了文學的新天地。個性解放是他們高舉的旗幟,以反對社會對人的精神束縛和壓迫,這是他們宣揚的時代精神。
(2).從民主主義的立場,或者從迷戀舊制度的立場,抨擊封建制度或資本主義的罪惡現象。浪漫派可分為帶有資產階級傾向和貴族傾向的兩類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熱情,揭露現實的黑暗和不合理現象,對未來社會充滿美好的理想。後者以懷舊的態度去抨擊資本主義。但是,這兩類作家批判現實的武器都是人道主義,他們一般都同情下層人民的痛苦生活,並以此去構築理想的社會圖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以往的歷史,從司各特開始,到雨果、大仲馬等浪漫派小說家,大多以歷史題材為描寫對象。古典主義貶斥中世紀的歷史和文學,把它看成漆黑一團;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的同時,也把這段歷史作為描寫的內容。但浪漫派並不注重是否反映歷史的本質面貌,他們往往只擷取歷史的一個小插曲,這個小插曲在歷史上語焉不詳,可以憑作家自由馳騁,因而有時不顧主人公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大仲馬的小說就是如此,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的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種神秘力量或某種精神境界的象徵。華茲華斯認為,自然的珍寶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們寄憂思於自然,用自然美來對照社會的醜。他們不僅歌詠本國自然之美,而且樂於描繪異國風光,強美洲的叢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國,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哥德式的建築,古代的廢墟等等。

藝術特點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浪漫派作家認為古典主義宣揚的理性束縛了文藝,於是把抒發情感置於首要地位,對內心世界進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發現了“自我”,糨成為對人和世界的新視野的源泉。費希特的論斷是他們遵循的原則:“從你周圍的一切掉轉目光,朝向你的內心王國吧,這是哲學向他的信徒們道出的第一個要求。你身外之物沒什麼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問題。”浪漫派認為愛情是人最強烈的情感之一,通過愛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因而愛情便成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現的對象。他們把愛情作為人的內心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來看待。他們進一步發展了對夢境的探索。夢境既有現實生活的折射內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現。浪漫派對內心世界的挖掘與20世紀文學直接相通。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就是從蒐集民間文學開始的。浪漫派從民歌民謠、民間傳說中擷取題材,學習表現手法,採用民間口語、民歌韻律創作,大大豐富了文學表現手法,在當時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壇的情況下,無疑帶來了清新、活潑、健康的新氣象。拜倫首創的詩體長篇小說,是在詩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視野廣闊,將歐洲各國的社會生活融於一爐。這種新形式擴大了詩歌反映現實的範圍,對長篇小說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此外,浪漫派對語言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發掘,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為日後的巴那斯派和象徵派開闢了道路。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重視醜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雨果是對比藝術的倡導者和藝術大師。他提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他把這種對照原則運于于小說、詩歌和戲劇創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經懂得醜在美學上的重要價值。丑角在小說中起著襯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對醜的美學價值的認識給予後世文學以重大影響。浪漫派尋求強烈的藝術效果,追求異乎尋常的情節,描寫異乎尋常的事件,刻畫異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獨的叛逆形象,大大發展了傳統的誇張手法。他們把想像視作“各種才能之母后”,為了取得驚人的效果,他們充分發揮想像,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愛好。斯塔爾夫人說過:“憂鬱的詩歌是最能與哲理相一致的詩歌。,憂鬱較之其他心靈狀態更深地進入人的性格和命運。”憂鬱是浪漫派作家與周圍現實不相協調而產生的精神狀態,有貴族傾向的作家以此表達不滿時代潮流的態度,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資產階級作家對現實深感失望時,同樣流露出憂鬱感傷的情緒,也表現出世紀病的症狀。

發展

浪漫主義的理論策源地在德國,但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卻是英、法兩國。歐洲的浪漫主義在發展歷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這一時期是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創作的高峰期,法國的夏多布里昂和史達爾夫人開始引介德國的浪漫主義理論。第二次高潮則從英國詩人拜倫開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間風靡歐洲,雪萊和濟慈緊隨其後。這一時期法國文壇相對沉寂,但也有拉馬丁和維尼等才華橫溢的詩人。此外,義大利的白爾謝、曼佐尼以及德國的霍夫曼等人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三個高潮發生在法國,約從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維克多·雨果為代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思潮也波及俄國、東歐和美國,在美國產生了梅爾維爾、惠特曼等浪漫主義大師。1848年以後,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基本結束,但是浪漫主義思潮卻並沒有銷聲匿跡,一直持續發展到今天。

英國

英國是最早出現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不滿於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歸隱自然的傾向。18世紀中後期的詩人羅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萊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們在英語詩歌文體和語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彭斯從蘇格蘭民歌中吸取養料,其《蘇格蘭方言詩集》擅長抒情和諷刺,語言通俗;布萊克的《天真之歌》、《經驗之歌》則具有象徵意義和神秘色彩,在20世紀大放異彩,影響了整個現代英詩。
然而,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為“湖畔派”的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繆爾·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譎的意象。然而華茲華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則是長詩《序曲》。騷塞的詩歌極富古之幽情,與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於英國西北湖區,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溫婉清麗的代表。
喬治·拜倫(1788年-1824年)和雪萊(1792年-1822年)兩位詩人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品更具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致雲雀》等音韻鏗鏘,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遊歷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閱,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為“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並最終因傷寒而死於希臘戰場。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1795年-1821年)。他的創作生涯只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鶯頌》和《希臘古瓮頌》,沉醉於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創作小說為主,《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

德國

德國是浪漫主義思潮的發源地。政治經濟的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的浪漫主義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施萊格爾兄弟是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理論奠基人,他們以《雅典娜神殿》為陣地,闡述個性解放、藝術無目的論的浪漫主義理念。在施萊格爾兄弟的影響下,德國出現了包括諾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內的一批早期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的《夜的頌歌》歌頌“神聖的、不可言傳的、神秘的”夜,並讚美死亡的美妙感覺。蒂克則著有《民間童話集》三卷,開創了童話小說的新題材。1805年以後,德國出現了“海德爾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萊門斯·布侖塔諾(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爾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詩《催眠歌》具有民歌風味,詩情濃郁。兩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蒐集收錄了德國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他們編成《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稱為世界童話作品中的精品。約瑟夫·封·艾爾興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將夢幻與現實混合起來,充滿神秘情調。
1809年以後,德國浪漫主義在德國形成另一個中心。克萊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劇《破瓮記》抨擊普魯士官場和司法制度的腐敗,充滿民間喜劇的幽默諷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貓穆爾的人生觀》展示一個爾虞我詐、男盜女娼的市儈世界,想像和構思奇特。大詩人海涅早年也是一個浪漫派詩人,後來轉向現實主義。
總體上看,德國的浪漫主義特徵並不明顯,風格變化也比較多。到後期,逐漸融入強大的現實主義文學潮流。

法國

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達爾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早期代表。前者帶有貴族傾向,《基督教真諦》主張復興中世紀禮教,但其作品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富於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濫觴。他的小說《勒內》和《阿達拉》都描寫世俗愛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惻纏綿。而史達爾夫人則具有民主傾向。她的《論文學》和《論德國》致力於傳播浪漫主義理念,不遺餘力的抨擊法國的古典主義傳統。法國浪漫主義中期的代表包括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年-1869年)和阿爾弗萊·德·維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長寫抒情詩,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對照和象徵筆法;後者則以哲理詩著稱,《古今詩集》和《命運集》宣揚孤傲堅忍精神,表達悲天憫人的思想。
1830年以後,維克多·雨果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對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國。在詩歌和戲劇領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語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筆法,極大的豐富了法語詩歌的修辭技巧,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雨果逝世的時候,全歐洲共有逾200萬人來到法國參加他的國葬。
和雨果同時代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還包括女作家喬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創作拓展了浪漫主義文學陰柔的特性,尤其擅寫女性問題小說和田園小說。代表作《康素愛蘿》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小說,充滿詩情畫意和真摯情感。她也曾是音樂巨匠蕭邦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曾和喬治·桑有過短暫戀情的青年詩人阿爾弗萊·德·繆塞(1810年-1857年)是這一時期法國詩壇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組詩》具有夢幻般的色彩。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第一次將“世紀病”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義小說創作中。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年-1855年)的抒情詩奇詭深邃,形式精美絕倫,對20世紀現代詩歌影響深遠。大仲馬(1802年-1870年)創作了大量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將通俗小說的發展推向極致。

俄國和東歐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1812年拿破崙入侵失敗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革命之後出現的。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以詩歌為主,富有強烈的戰鬥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俄國軍營的歌手》歌頌軍人的愛國壯舉,讚美俄羅斯民族偉大的復興。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創辦《北極星》,宣傳浪漫主義思想。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後來轉向現實主義。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國最堅定的浪漫主義詩人,長篇敘事詩《童僧》和《惡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說《當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餘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說的先驅。
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波蘭的亞當·密茨凱維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徵是和反對異族奴役、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結合起來。密茨凱維奇的《先人祭》抨擊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殺,揭露賣國貴族的行徑。裴多菲則以《民族之歌》和《自由與愛情》等詩作歌頌為爭取自由的鬥爭。

美國

由於美國和歐洲在歷史、文化上的種種不同,以歐洲通行的文學流派的概念來衡量美國文學的發展實際上並不十分準確。但由於美國文學也是整個西方文學的一個部分,因此通常人們也將美國文學史放入整個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內來研究。美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深受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9世紀上半葉,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高漲,擺脫英國文學的束縛、重視人的精神創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驗主義蔚為大觀,至此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
愛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羅(1817年-1862年)是超驗主義理論家,最先提出浪漫主義的主張。他們強調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覺的意義,認為自然界充滿靈性,人應該回歸自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美國前期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華盛頓·歐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庫柏(1789年-1851年)和愛倫·坡。歐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在他的小說中,“美國文學”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國文學的拘束。庫柏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了以《皮襪子故事集》為代表的邊疆傳奇小說,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後一個莫希乾人》。愛倫·坡主張藝術要使讀者獲得刺激而達到靈魂的升華,他的小說大部分以死亡、兇殺、復仇為題材,揭示人的幻覺狀態和變態心理,他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共同被尊為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
美國後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1864年)、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1891年)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對“隱秘的惡”進行挖掘,《紅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統治的黑暗以及教會的虛偽和不公,象徵手法運用純熟。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長的黑面紗》中永遠蓋在教長臉上的黑面紗,都是一種象徵物。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細膩。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經歷編纂、擴充詩集《草葉集》,歌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鼻祖。梅爾維爾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長描寫航海奇遇和異域風情,代表作《白鯨》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之一,小說中的“白鯨”已經成為一種超然的、對人類懷有敵意而又難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圖騰。
此外,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1807―1882)的《海華沙之歌》(1885)描述印第安傳說中的西風之子海華沙的業績,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

影響

浪漫主義文學是西方近代文學兩大主流體系之一,對整個西方文學產生的影響是勿庸置疑的。縱向上看,浪漫主義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徹底摧毀了統治歐洲文壇幾千年的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是西方文學在近代歷史上的又一次“文藝復興”。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義文學蛻變、演進的結果。很多現代主義者自稱“新浪漫派”,可見浪漫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之間密切的聯繫。在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看,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思潮和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如此密切的結合。浪漫主義文學是近代歷史上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浪漫主義顛覆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許多浪漫主義者重視對民歌、童話等民間文學的整理和蒐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並發揚了西方文學的民間傳統。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就是從蒐集民間文學開始的。浪漫派廣泛從民間傳說、神話、童話中擷取題材,極大的豐富了文學的表現手法,為現代主義文學題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作家作品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
雨果——法國——《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雪萊——英國——《西風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海涅——德意志——《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大仲馬——法國——《基督山恩仇記
拜倫——英國——《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唐璜
史蒂文森——蘇格蘭——《誘拐》、《金銀島

中西文學流派

1. 凡優質版本,則獎勵50百科幣,編輯超過5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60個百科幣,編輯超過10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80百科幣。2. 所有參與本任務的智願者,依據完成有效版本數量、完成詞條內容質量排名,任務結束後,前三名分別給予300、200、100百科幣的獎勵 3. 所有參與任務編輯協作的智願者,凡完成有效版本數量5個以上,給予20百科幣獎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