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戲劇

阿根廷戲劇

阿根廷戲劇在1919年又成立了阿根廷演員協會,阿根廷的民族戲劇19世紀末產生於馬戲團,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新舊兩代人的衝突以及迅速發展中的大城市裡的種種問題。

阿根廷民族戲劇在本世紀初專業化戲劇演員作家出現之後開始迅速發展。1910年,第一個戲劇家協會成立,1919年又成立了阿根廷演員協會。阿根廷聯邦政府文化主管機構始終有一個專門的處負責指導全國戲劇創作和普及。

發展歷程

阿根廷戲劇阿根廷戲劇
18世紀初在教堂和修道院裡有慶祝節日的西班牙聖禮劇演出。到18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建立了永久性的劇場。1789年,演出了J.拉瓦爾登(1754~1810)的3幕悲劇《西羅波》,這是第一部阿根廷出生的作家以阿根廷歷史為題材所寫的戲劇。

19世紀初,獨立革命勝利以後,阿根廷劇場的節目主要為歐洲劇作家的古典戲劇。

阿根廷的民族戲劇19世紀末產生於馬戲團。1886年,著名的馬戲團演員兼劇作家J.波德斯塔(1858~1935)演出了啞劇《胡安·莫雷拉》,後來發展成為兩幕悲劇,其主要人物是傳說中的一個劫富濟貧的草原加烏喬英雄,於是加烏喬戲劇從馬戲團進了劇場,吸引了各個階層的觀眾,形成為一股民族戲劇的潮流。

加烏喬戲劇的重要劇作家為馬爾蒂尼亞諾·萊吉薩蒙(1858~1935)和奧羅斯曼·莫拉托里亞(1859~1898)。前者的《卡蘭德里亞》和後者的《胡安·索爾達奧》都曾轟動一時。

觀眾對民族戲劇要求的逐步提高,促使劇作家和導演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使戲劇傾向於重複日常生活景象的自然主義,另一種是講究結構的奇巧和場面的華麗,傾向於情節戲劇。 但是烏拉圭出生的劇作家 F.桑切斯(1875~1910)使傳統的加烏喬戲獲得了現實的和時代的意義。他的戲劇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新舊兩代人的衝突以及迅速發展中的大城市裡的種種問題。他的《我的博士兒子》《外國姑娘》阿根廷連續演出近10年。其追隨者有G.de拉費雷雷(1867~1913)和羅培爾托·帕伊羅等人。

1910年以後,阿根廷政府制訂了支持戲劇發展的法令滑稽劇在全國各地風行一時。20年代以後,嚴肅戲劇由於阿爾曼多·迪斯塞波洛(1887~1971)、佛蘭西斯科·德菲利比斯·諾伏亞(1899~1930)、羅培爾托·阿爾特(1900~1942)以及S.埃契爾巴姆(1894~1967)等劇作家的努力,逐漸恢復聲勢。他們的風格各有不同。迪斯塞波洛的《斯蒂法諾》(1928)和《鐘錶匠》(1934)以較高的藝術結構和較深的社會內容深化了滑稽劇。德菲利比斯·諾伏亞傾向於誇張和嘲諷,如《我看見了上帝》(1930),同時也寫《傻瓜馬里亞》(1927)這樣的象徵主義作品。埃契爾巴姆的《貓及其叢林》(1936)繼續走問題戲劇的道路,反映當前的社會現實,然而加深了人物的心理分析。阿爾特的《鐵的節日》(1940)和《荒野進了城》(1942)利用了萊奧尼達斯·巴萊塔創建的“人民劇團”的有利條件,走上實驗戲劇的新路。

1931年創建的人民劇團是阿根廷獨立戲劇運動的開始。其後,“胡安·布斯托劇團”、“親切劇團”等相繼成立,獨立戲劇運動一直延續到50年代。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還有“研究劇團”、“新劇團”、“弗雷·莫卻民眾獨立劇團”以及“獨立者劇團”等。一批優秀的導演和演員湧現出來,同時也培養出一批新的民族戲劇的劇作家,為民族戲劇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阿根廷戲劇阿根廷戲劇

C.戈羅斯蒂薩(1920~ )以作品《橋》(1949)而成名,他使用新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映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的生活。1958年他導演的《瘋狂的麵包》則使用新的技巧製造境遇和衝突。卡洛斯·卡利諾(1910~ )的《命運的土地》和《拉·比溫達》(1953)都是以農村中新舊勢力的衝突為題材。阿古斯丁·庫塞尼(1924~ )則採用了古典的題材及象徵的手法,以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前者如《一磅肉》(1953),後者如《中鋒在黎明前死去》。撰寫諷刺鬧劇的則有恩里克·古斯塔維諾(1895~1954)、圖利奧·卡雷亞(1912~ )和奧雷利奧·費雷蒂(1907~1963)。他們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阿蒂利奧·貝蒂(1923~ )的鬧劇《善良的貪吃者》(1957)除了強烈的諷刺外還帶有一定的抒情性。貝納爾多·卡納爾·費伊霍的《胡安的案件》(1954)等劇本採用了阿根廷歷史題材。O.德拉貢(1929~ )則把歷史題材的範圍擴大到希臘,如《美洛斯來的瘟疫》(1956),擴大到南美洲大陸,如《圖帕克·阿馬魯》(1957)。他強調歷史的現實和教訓,後來又寫了反映當代生活矛盾的《舊市場的奇蹟》(1964)。安德雷斯·利薩拉加(1919~ )的劇本也以歷史為題材,他的獨立革命三部曲:《三位長久沉默的法官》、《上秘魯》、《美洲的聖胡安娜》,均於1960年上演,洋溢著爭取獨立,爭取自由的愛國主義熱情。1959年,“赤腳劇團”演出了胡安·卡洛斯·季亞諾(1920~ )的3幕悲劇《納西莎·加拉伊,哭泣的女人》,顯示了阿根廷民族戲劇中滑稽劇傳統的復甦。另外,恩里克·魏爾尼克、阿爾貝托·羅德里格斯·穆涅斯也力圖把現代戲劇的技巧與傳統的滑稽戲風格相結合。

60年代出現的“絕望的現實主義”則繼續走著實驗的創新道路,其中主要的劇作家兼導演有埃杜亞爾多·帕夫洛夫斯基和G.岡巴羅(1928~ )等。

阿根廷戲劇家

阿爾特,R.C. Roberto Codofredo Arlt (1900~1942)

阿根廷戲劇家、小說家。生於歐洲移民家庭,從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貧民窟和郊外窮苦人民中生活,熟悉下層社會的種種苦難和不幸。他是依靠自學而獲得成就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上受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影響。作品中的人物大多為遊蕩於社會底層的歹徒、瘋子、妓女強盜,借這些人物傾吐他對社會的不滿與抗議。主要劇作有《非洲》(1938)、《三萬萬》(1932)、《鬼怪製造者》(1936)等。主要小說有《狂暴玩偶》(1926)、《七個瘋子》(1929)、《噴火器》(1931)、《妖術的愛》(1933)、《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銅版畫》(1933)、《小駝子》(1933)等。

波德斯塔,J. José Podéstá (1858~1935)

阿根廷戲劇波德斯塔
阿根廷演員、戲劇家。生於烏拉圭蒙德維的亞,卒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少年時期即參加馬戲團,扮演丑角。後來曾加入美國的馬戲團,在美洲各地演出。回阿根廷後,自組班子,經常巡迴於阿根廷、烏拉圭兩國,自編自演啞劇,穿插於各種馬戲和雜耍節目中間。

1886年,波德斯塔根據當時流行的埃杜亞爾多·古蒂埃雷斯所著小說《胡安·莫雷拉》,改編成啞劇,在各地演出,塑造出這個傳說中的邦巴斯草原上著名的加烏喬英雄的形象。由於深受觀眾歡迎,逐漸加上對白,豐富情節,最後發展成為兩幕戲劇《胡安·莫雷拉》,為拉普拉塔河兩岸的民族戲劇運動開了先河。從此以後,以加烏喬故事為題材的加烏喬戲劇在阿根廷和烏拉圭兩國形成一股潮流,各劇團競相編演,波德斯塔一家從而也成了這個戲劇運動中的一個戲劇世家受到廣大觀眾的尊敬。

桑切斯,F. Florencio Sánchez (1875~1910)

阿根廷戲劇桑切斯

阿根廷演員、戲劇家。1875年生於蒙德維的亞,1910年2月23日卒於義大利米蘭。出身貧寒,1897年革命後,參加無政府主義者的政治活動。他在作品中使新舊兩代的衝突和時代交替所產生的矛盾充分戲劇化,反映出拉普拉塔河兩岸當時的社會狀況,推動了烏拉圭、阿根廷兩國民族戲劇的繁榮。最著名的劇作是《我的博士兒子》(1903),表現保守的宗法觀念和新興資產階級思想之間的衝突。寫莊園地主奧萊加里奧之子胡利奧,假期從大學回老家,與其父的養女赫蘇莎相愛。奧萊加里奧要他們結婚,以維護家庭名譽。但胡利奧不顧女方已懷孕,棄之而去。奧萊加里奧臨終時將其子召回,胡利奧重見赫蘇莎,產生了真正的愛情,終於成婚。該劇表現了舊式莊園地主的宗法保守思想在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自由的世界觀衝擊下土崩瓦解的事實。劇本打破了加烏喬戲劇的古老傳統,將原先具有英雄主義的加烏喬,刻畫為一個老朽固執無能為力的老人。

桑切斯其他重要作品有:《外國姑娘》(1904),描寫老式地主的地產喪失於義大利移民手中,不得不讓兒子與義大利姑娘結婚,以保全自己晚年的生活;《每下愈況》(1905)也是反映宗法制舊式家庭在社會條件變化中發生的分裂。他的劇本也有以城市生活為題材的,如《家庭內》(1905)、《死者》(1905)、《我們的孩子》(1907)和《健康的權利》(1907)等,都提出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兩極分化而發生的各種社會問題。

桑切斯劇作以細緻入微的觀察,提出了新舊交替時代的敏感問題。既具有地方性特色,又含有普遍性的藝術意義。

相關詞條

烏拉圭戲劇 西班牙戲劇 希臘戲劇 新加坡戲劇 紐西蘭戲劇 匈牙利戲劇 伊朗戲劇 印度尼西亞戲劇印度戲劇

世界戲劇

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繫。無論是歐洲的戲劇,還是東方某些國家的民族戲劇,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