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戲劇

波蘭戲劇

波蘭戲劇始於13世紀,與宗教有著密切聯繫。16世紀波蘭的世俗戲劇得到發展。17世紀,波蘭戲劇活動可分為宮廷戲劇、平民戲劇、學校戲劇和教會戲劇。宮廷戲劇以外國劇團演出為主。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波蘭戲劇在創作和表演方面呈現出繁榮景象。

發展歷史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波蘭戲劇始於13世紀,與宗教有著密切聯繫。古代波蘭的戲劇取材於聖經故事,由神職人員演出。克拉科夫是宗教戲劇的中心。1253年前產生的《掃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宗教劇,在以後的3個世紀中,它成為波蘭各地教會經常演出的劇目。後來的宗教劇大多描寫耶穌的事跡,由信徒或演員扮演。劇本也由單本劇發展到連台劇。克拉科夫的多米尼加教堂一次演出耶穌受難的連台劇就持續了4天。現存的古代宗教劇本約有80部,以描寫基督誕生的內容為最多。其中有些劇本曾得到17世紀波蘭作家的潤色加工。16世紀初,波蘭還出現了演出宗教劇的木偶劇團。

16世紀波蘭的世俗戲劇得到發展。劇本多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當時的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是世俗劇的一個中心,在它的帶動下,世俗戲劇活動遍布全國,不少作者還從民間的雜耍藝人那裡吸收了幽默風趣、插科打諢等手法,創作出喜劇、鬧劇和諷刺劇。

這一時期,一些詩人也寫作劇本,如M.雷伊(1505~1569)寫作了《約瑟夫的一生》等。其中以 J.科哈諾夫斯基(1530~1584)的《拒絕希臘使者》一劇影響最大。該劇初演時,曾模仿義大利的舞台布景,豪華壯麗。

17世紀,波蘭戲劇活動可分為宮廷戲劇、平民戲劇、學校戲劇和教會戲劇。宮廷戲劇以外國劇團演出為主。最初是義大利的歌劇和英國的話劇。嗣後,法國劇團占據了宮廷舞台。宮廷中有時也演出波蘭作家編寫的劇本,如巴里卡的《出身農民的國王》。S.H.魯博米爾斯基(1642~1702)的劇本在宮廷中演出受到好評。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平民戲劇具有世俗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多由鄉鎮教師、行吟詩人和江湖藝人創作,對社會上的種種惡習進行嘲諷和揭露,形式活潑輕快。以阿爾貝杜斯為劇中主人公的一組諷刺喜劇最受歡迎,學校戲劇寓教於樂,由學校師生自編自演,多以聖經內容為題材,間或演出以希臘神話為素材的劇本。教會戲劇在城鄉文化生活中仍占主導地位,劇中除上帝和聖徒外,開始出現罪人的形象。到17世紀末,波蘭宗教劇目達200餘種。

18世紀初,波蘭宮廷舞台由義大利、法國和德國的劇團所占領。18世紀中葉,民族戲劇開始擺脫外國的影響,走上獨立創作的道路。W.熱烏斯基(1706~1779)的悲劇《茹凱夫斯基》(1758)和《瓦爾明城下的符瓦迪斯瓦夫》(1760),取材于波蘭歷史,歌頌了波蘭國王和大臣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戰。F.博霍莫萊茲(1720~1784)一生編寫的20多部劇作對波蘭啟蒙運動戲劇起了開拓作用。

1765年是波蘭戲劇史上劃時代的一年,華沙建立了第一座公共劇院──民族劇院,使戲劇擺脫了教會和權貴的控制。

18世紀下半葉喜劇成就最大。F.M.扎布沃茨基(1754~1821)的 《求婚的紈袴子弟》(1781)、《貴族至上主義》(1785)和《迷信者》(1781),對貴族的保守落後、自私自利和傲慢自大進行了鞭撻。J.U.聶姆策維奇(1757~1841)的 《議員返鄉》是波蘭最早出現的一部政治喜劇。著名戲劇家還有W.博古斯瓦夫斯基,他擔任民族劇院院長達20年,建立了波蘭第一所戲劇學校,對波蘭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1772年,波蘭遭到俄、普、奧的三次瓜分後,文學藝術的發展受到阻礙。19世紀初葉,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波蘭文學藝術進入浪漫主義時期。詩人A.密茨凱維奇的詩劇《先人祭》,以飽滿的愛國激情和獨特的結構聞名於世。J.斯沃瓦茨基的《科爾迪安》、《瑪麗亞·斯圖亞特》、《巴爾拉迪娜》、《法塔齊》等劇,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貪婪兇殘,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Z.克拉辛斯基(1812~1859)的《非神曲》和《伊里迪翁》在波蘭文學史上也頗有名聲。前者反映勞動民眾與貴族階級之間的殊死鬥爭,後者取材於古羅馬歷史。兩劇都流露出作者對貴族階級的同情和對革命的不滿。作家A.弗雷德羅另闢蹊徑,把現實主義喜劇創作推向高峰,寫出了像《夫妻》、《少女的誓言》、《報復》等名作。1833年華沙大劇院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波蘭歌劇的繁榮。著名音樂家莫紐什科創作的歌劇《哈爾卡》、《凶宅》,至今還是受到觀眾歡迎的保留劇目。這時期的戲劇活動雖受到俄、普、奧三國統治者的種種限制,但在奧占區仍較活躍,里沃夫成立了“大劇院”,克拉科夫擴建了原來的“老劇院”。波蘭作家的作品大多在奧占區最先上演。在俄占區,華沙的戲劇活動受到俄國統治當局的嚴厲控制。俄國人擔任大劇院的經理,禁止演出密茨凱維奇、斯沃瓦茨基等波蘭愛國詩人的作品。19世紀50年代開始,民族壓迫加劇,各占領區的戲劇活動倍受遏制。普占區一切專業劇院和劇團被取締,奧占區的波蘭劇團被德國劇團取代,華沙的劇院也被查封。

19世紀下半葉由於外族統治者的嚴格審查,波蘭戲劇創作發展受到限制。主要劇本有 J.納齊姆斯基(1839~1872)的《不是笑話的喜劇》和A.希溫托霍夫斯基(1849~1938)的三部曲 《不朽的靈魂》等。這時期的喜劇繼承了弗雷德羅的傳統,針砭封建餘孽和市儈風氣,如E.盧博夫斯基(1831~1923)的《偏見》、《蝙蝠》和《升官記》,K.查萊夫斯基(1849~1919)的《婚禮之前》、《阿弗爾夫婦》等。M.巴烏茨基(1837~1901)和J.布列津斯基(1827~1893)是這個時期最傑出的喜劇作家,前者通過常見的生活現象來反映社會問題,其代表作有《顧問先生的顧問》、《獵取丈夫》、《單身漢俱樂部》、《大魚》。後者揭露金錢的腐蝕作用,其主要作品有《達馬齊先生》和《崩潰》。隨著愛國思想日益高漲,德國劇團的影響在縮小,波蘭戲劇受到了重視。克拉科夫劇院除上演W.莎士比亞J.W.von歌德等外國名家的劇作外,還演出了不少波蘭作品。在導、表演方面追求整體性和自然,形成戲劇上的“克拉科夫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波蘭戲劇在創作和表演方面呈現出繁榮景象。創作方面,有帶象徵派色彩的劇作家S.韋斯皮揚斯基(1869~1907)的《婚禮》、《華沙歌》、《列列維爾》和《十一月之夜》,現代派作家S.普日貝舍夫斯基(1867~1927)的《為了幸福》、《金羊毛》、《母親》和《雪》,新浪漫派作家雷德爾(1870~1918)的《著魔的圓圈》,都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外有從印象派發展到表現派的劇作家米琴斯基(1873~1918)的代表作《帕托金公爵》和《靈魂的敵人》。帶有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傾向的作家有基謝烈夫斯基(1876~1918)、弗·裴金斯基(1877~1930)。其中G.扎波爾斯卡的影響最大,她的喜劇《杜爾斯卡太太的道德》、《瑪麗切夫斯卡小姐》和《他們四個人》都是波蘭劇院的傳統劇目。演出方面,克拉科夫和里沃夫的劇院在T.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卡達爾賓斯基的領導下,取得了新的突破。他們確立了導演的重要地位,在導、表演方面追求演出完整性,並把象徵派、表現派的一些手法套用到表演和舞台設計上。此外他們不但積極扶持現代戲劇,還重視上演19世紀浪漫主義戲劇。這時期導演和演員齊弗曼、索爾斯卡、卡敏斯基、L.索爾斯基、維索茨卡,舞美設計家弗里茲等,都是蜚聲劇壇的名家。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1918年波蘭獨立,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劇院,戲劇創作繁榮,各種流派並存。其中有著重刻畫心理的Z.納烏科夫斯卡(1884~1954)的《婦女之家》和《他回來之日》,J.沙尼亞夫斯基(1886~1970)的《黑人》、《輕浮的人》、《鳥》、《水手》和《律師與玫瑰花》;有採用象徵和表現派手法的 К.Н.羅斯特沃羅夫斯基(1877~1938)的《反耶穌》和《意外》;L.H.莫爾斯廷(1886~1966)以古希臘婦女為題材的《保衛克桑蒂帕》、《珀涅羅珀》歌頌了美和人的尊嚴;S.I.維特凱維奇(1865~1939)是波蘭先鋒派和荒誕派的戲劇代表,他的作品《小莊院》、《皮鞋匠》對西歐現代派戲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這時期的戲劇演出也十分活躍,其中首創“十三排劇院”的導演奧斯特爾瓦、探求“雄偉戲劇”的導演席勒爾、採用新現實主義方法的裴扎諾夫斯卡都是新秀。舞美設計除了傳統的布景外,還大膽採用了建築型的舞台以及嶄新的燈光和色彩,出現了像普諾納什科、達舍夫斯基等著名舞美設計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遭到德國法西斯的蹂躪,劇院遭到破壞,戲劇活動完全停止。戰後戲劇事業得到很大發展。70年代末,波蘭擁有67座劇院和25個木偶劇團。戲劇創作方面,40年代的著名作品有沙尼亞夫斯基的《兩個劇院》(1946)、L.克魯奇科夫斯基的《德國人》(1949)。5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描寫現實的“生產戲劇”,反映波蘭當時的生產建設和社會生活,但大多流於概念化和簡單化。1956年以後,波蘭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戲劇創作也發生了新的轉折,傳統的戲劇結構被突破,出現了多種流派。老作家克魯奇科夫斯基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寫出《自由的第一天》(1959)和《總督之死》(1960)等名作。一批青年劇作家,如T.卡爾波維奇、J.伊雷登斯基、S.格羅霍維亞克、B.德羅茲多夫斯基、J.克拉辛斯基、T.魯熱維奇和S.姆羅熱克等,繼承了波蘭先鋒派的傳統,汲取了西歐荒誕派戲劇的經驗,表現出怪誕、諷刺、幽默、隱喻、恐怖等特點。其中魯熱維奇的《卡片集》最有代表性,劇本結構零碎、鬆散,被稱為“積木式”結構。它通過夢境和回憶表現波蘭人的片斷經歷,被視為波蘭當代戲劇的經典之作,被選為中學生讀物。60年代末期,出現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戲劇流派,前者以雷姆凱維奇為代表,主要作品有《別了猶大》,後者以E.布雷爾為代表,主要作品有《十一月事件》。70年代起,戲劇創作中夢幻或幻景的成分加重,如海·卡伊扎爾的《訓斥》、魯熱維奇的《老婦人久望》。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在演出方面,戰後初期波蘭劇院以演出古典戲劇為主。50年代初期則以演出現代戲劇和俄蘇戲劇為主。1956年以後,波蘭劇壇曾相繼出現B.布萊希特J.-P.薩特F.迪倫馬特和荒誕派戲劇熱。導、表演方面,既有老一代的導演如席勒爾、奧斯特爾瓦、弗里茲、費什曼,又有在40年代嶄露頭角、以導演現代劇聞名的阿克賽爾、科熱涅夫斯基等。50年代後期湧現出一批有才華勇於探索的導演,他們突破舞台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界線,一反舞台布景中的自然主義傳統,採用象徵手法,突出集體的表演技巧。其中斯維納爾斯基、雅羅茨基和J.格洛托夫斯基等,為探索新的導、表演方法進行了可貴的實驗。50年代後,大學生劇團異常活躍,他們的演出帶有先鋒派戲劇的特點,其中如格但斯克的桌球劇團、華沙的諷刺劇團在西歐戲劇界都有一定聲譽。

波蘭著名啞劇大師克洛斯尼

波蘭戲劇克洛斯尼
啞劇是世界上流傳最廣、歷史最悠久的表演藝術之一,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啞劇藝術家們用深刻的臉部表情,生動的肢體語言,再現了各類人物的生活。動作風趣、幽默,表情細膩、逼真、形象生動、活潑,是啞劇的特色。但啞劇雖很討人喜歡,卻不容易表演,這一不用台詞而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它要求演員有高超的形體語言,去表達戲劇思想和意蘊,不但如此,演員還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外國的啞劇都是演員自己創作的,作品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因此,啞劇演員也被稱為“沉默的詩人”。

來自波蘭的Ireneusz Krosny(克洛斯尼)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啞劇表演藝術家,他被稱為波蘭的“啞劇大師”,他的演出不僅富有幽默感,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對人生真諦的思考。克洛斯尼說,啞劇絕非簡單的逗人發笑,而是真正的幽默藝術。

克洛斯尼1968年生於波蘭,14歲開始學習表演啞劇。1982年至1992年,克洛斯尼用十年的時間豐富自己的舞台表演經驗,他先後同三支業餘的啞劇團合作,自編自導自演了大量啞劇小品。1992年,對克洛斯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從這一年,他開始了職業的單人啞劇表演生涯。1995年至1996年期間,克洛斯尼在波蘭參加了三次大型且專業的“滑稽戲劇節”,贏得了所有的大獎。他的表演被製作成專輯在電視上反覆播出。1997年,克洛斯尼為波蘭最著名的戲劇學校的學生開設了“啞劇表演工作室”。

波蘭戲劇克洛斯尼
1998年,克洛斯尼首次參加“卡塔瑞尼爾滑稽戲劇節”並一舉獲得最高榮譽,從此,克洛斯尼開始向海外開拓自己的表演道路。從斯洛伐克到立陶宛、從俄羅斯到德國再到美國,克洛斯尼用自己精湛的表演水平征服了當地挑剔的觀眾,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美國,權威雜誌《芝加哥讀者》評論說,“哪怕最苛刻挑剔的批評家,也會對克洛斯尼的表演讚不絕口”。如今,克洛斯尼已經勿庸置疑地成為波蘭最著名的啞劇表演大師。其原創的內容、不拘一格的形式和簡捷清楚的表達贏得了世界人民對他的青睞。克洛斯尼表演的啞劇能夠給人以震撼的力量,這一方面源於他卓爾不群的創造力,在他的啞劇里不僅能找到歷史的蹤影,更能折射出現實生活的種種景象。每一齣戲中都有畫龍點睛之筆,讓觀眾在驚訝中領會克洛斯尼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另一方面,克洛斯尼獨特的表現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他很少藉助道具,也從不化妝,只是無聲的手勢和豐富的神態,便勝過政治家的雄辯。更獨樹一幟的是,克洛斯尼總是身著黑色的演出服,在舞台的中心,一道白色的頂光直射下來,神秘又充滿誘惑。

人性的表達,充滿靈活善變和創造性的智慧,最具想像力和激情的演出,這就是克洛斯尼舉手投足之間帶給我們的精彩。

波蘭劇作家

弗雷德羅,A. Aleksander Fredro (1793~1876)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波蘭劇作家。出生於大貴族家庭。1809~1815年曾參加波蘭軍隊,在巴黎駐留期間接觸到法國喜劇。1815年回國後一直住在利沃夫。弗雷德羅早年以寫作詩歌為主,後轉向喜劇創作。1818~1835年是他劇作的高峰時期。以後因受到民主派的尖銳批評而長期擱筆。50年代又寫了多部喜劇,但生前均未能發表,它們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均較前期作品遜色。1876年逝世於利沃夫

弗雷德羅繼承了波蘭啟蒙運動的傳統,把現實主義的喜劇推向高峰。他在1818~1835年期間出版《喜劇集》5卷,總計12部多幕劇和8部獨幕劇。其中以《哥德哈布先生》(1818)、《夫妻》(1822)、《外國化》(1824)、《少女的誓言》(1832)、《報復》(1834)、《終身使用權》(1835)最為著名。

《哥德哈布先生》嘲笑了地主、資產階級的自私和勢利眼。《夫妻》揭露了貴族階級道德的墮落和虛偽。《外國化》則刻畫了一個迷信外國、一切按外國方式行動的貴族,結果鬧出許多笑話。《終身使用權》塑造了一個貪婪的高利貸者的形象。

《少女的誓言》《報復》是弗雷德羅最優秀的兩部喜劇。前者描寫一對表姐妹對男人萌生厭惡之感,發誓決不嫁人,後來愛上她們的青年巧施計謀,使她們放棄了誓言,最終締結了婚約。後者描寫御膳官和書記官為爭奪莊院而結仇,最後捐棄前嫌、結成兒女親家的故事。作者善於把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矛盾衝突的展開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這兩部喜劇問世以來,一直是波蘭各地劇院經常上演的劇目,並被譯成10多種文字

密茨凱維奇,A. Adam Mickiewicz (1798~1855)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波蘭詩人、劇作家、民族解放運動活動家。生於小貴族家庭。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活動,1823年因參加波蘭愛國學生運動被捕入獄,翌年被流放到俄國內地。1829年流亡西歐。1855年俄土戰爭期間,密茨凱維奇為組織波蘭志願軍去土耳其,不幸染上瘟疫而逝世於君士坦丁堡。

密茨凱維奇早期詩作《詩歌集》1822年出版,開創了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新紀元。次年出版的第 2部《詩歌集》,內收詩劇《先人祭》第2、第4部。1832年寫出《先人祭》第3部。

密茨凱維奇用法文寫過劇本《巴爾同盟》和《雅庫布·雅辛斯基》。前者只留下前兩幕,後者只有手稿片斷。《巴爾同盟》描寫18世紀末期波蘭貴族反對俄國侵略的鬥爭,1873年在克拉科夫劇院上演,曾受到好評。

《先人祭》由詩劇第2、第4和第3部組成,第2、第4部一般稱“維爾諾《先人祭》”。第3部只留下片斷,又稱“德勒斯登《先人祭》”。第 2部通過民間祭祀亡魂的儀式,揭露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迫,第4部描寫青年古斯塔夫失戀之後的痛苦,帶有反封建的意義。第3部的主題完全不同,是一部反映1823年沙俄審訊和迫害波蘭愛國青年的政治詩劇,熱情歌頌了波蘭青年的團結友愛、不怕犧牲精神。在這部作品中幻想和現實場面交替出現,顯示了浪漫主義戲劇的特點。詩劇語言富於民歌風格,充滿激情,受到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讚賞。《先人祭》被沙俄統治當局查禁,長期未能上演。1901年克拉科夫劇院上演了由劇作家韋斯皮揚斯基改編的《先人祭》,獲得好評。20世紀30年代出現新的演出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各劇院先後演出《先人祭》,1955年華沙“波蘭劇院”在紀念詩人逝世 100周年時的演出和1973年在克拉科夫劇院由希維納爾斯基導演的演出影響較大。

斯沃瓦茨基,J. Juliusz S owacki (1809~1849)

波蘭戲劇波蘭戲劇
波蘭詩人、劇作家。1809年9月4日生於克熱米耶涅茨一個教師家庭。曾在維爾諾大學法律系學習。1830年參加華沙起義,發表《自由頌》和《悲歌》等詩篇。起義失敗後僑居國外。1849年4月3日在巴黎去世。

斯沃瓦茨基一生寫有大量的長詩和詩劇。詩劇有取材於立陶宛歷史的《明多維》和取材於英國歷史的《瑪麗亞·斯圖亞特》。他的代表作《科爾迪安》(1834)描寫科爾迪安由一個多愁善感的青年成長為組織刺殺沙皇的革命者、最後失敗的過程。《巴爾拉迪娜》(1839)和《里拉·維涅德》(1840)取材於古代波蘭的傳說,具有反封建的意義。《馬澤帕》(1840)揭露豪強的專橫,而《法塔齊》則歌頌波蘭和俄國革命者的友誼。19世紀40年代初,斯沃瓦茨基的劇本《莎樂美的銀夢》《馬列克神父》反映了他受神秘主義思想影響的傾向。

斯沃瓦茨基的戲劇善於把幻想和現實、抒情和敘事結合在一起,語言優美華麗,想像豐富奇特。他的劇作生前未能在波蘭上演,但死後成為波蘭劇院經常演出的古典劇目。

相關詞條

加拿大戲劇 高棉戲劇 寮國戲劇 羅馬尼亞戲劇 馬來西亞戲劇 美國戲劇 蒙古人民共和國戲劇 孟加拉國戲劇

世界戲劇

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繫。無論是歐洲的戲劇,還是東方某些國家的民族戲劇,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