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人文

巴渝人文

巴渝人文距今有約4000年,積澱久遠,博大精深,包含政治軍事文化,宗教文化等。

政治軍事文化

三建國都,四築渝城

巴國首都、大夏國首都和抗戰陪都等三個時期的制度文化和物態文化,及秦相張儀、蜀漢李嚴、南宋彭大雅、明初戴鼎四築渝城,逐步形成了巴渝文化的物態中心及文化中心,巴渝文化以之為依託逐漸凝聚成型。

巴渝地區歷代兵家之爭

巴國時期,《左傳》中記載:桓公九年巴楚與鄧鄾之戰,莊公六年巴楚伐申之戰,莊公十八年巴人叛楚伐那處之戰,文公十六年,秦巴楚滅庸瓜分之戰,哀公十八年巴伐楚圍鄾之戰,楚宣王九年楚奪巴黔中郡之戰;漢魏六朝時期:東漢巴郡板凳蠻起義,劉備入川、伐吳戰爭,王浚自巴郡伐吳之戰,李特李雄流民起義戰爭,桓溫滅成漢國之戰,南梁蕭紀蕭繹爭帝位之戰,西魏南梁之戰,北周陸騰鎮壓冉令賢、向五子王之戰;隋唐時期:楊素自永安東下滅陳之戰,李靖自夔州滅蕭銑之戰,涪陵韓秀升反唐之戰,昌州韋君靖平叛之戰;宋元時期合川釣魚城及川東山寨抗擊蒙古戰爭;明末張獻忠與明軍的戰爭,秦良玉伐奢崇明平樊籠之戰,夔東十三家抗清戰爭;民國時期陪都抗日戰爭等。這些戰爭的性質、正負影響及留下的寶貴經驗和歷史教訓,從而構成了巴渝文化的重要內容。

文物和遺址

巴國軍事關隘有漢中沔關、奉節江關、黃草峽陽關;城堡山寨有白帝城、釣魚城、涪陵三台寨、南川龍巖城、忠縣皇化城、萬州天子城、雲陽磐石城、巫山天賜城、忠縣石寶寨等;陵墓有涪陵小田溪巴王墓群、七星崗巴蔓子墓、忠縣烏楊鎮嚴顏墓、萬州甘寧墓、彭水長孫無忌墓、忠縣陸贄墓、江北嘴明玉珍睿陵、銅梁張佳胤墓、石柱秦良玉陵園、巴南楊滄白墓、潼南楊闇公墓、北碚張自忠墓、紅岩烈士墓等;其他還有忠縣漢闕、雲陽張飛廟、奉節八陣圖、法國水師兵營鄒容烈士紀念碑、張培爵紀念碑、解放碑及陪都抗戰遺址等。這些文物遺址的歷史價值以及如何保護、恢復、有效地展示和開發等,需要深入研究。

政治軍事雄傑

巴國巴郡籍貫有楚相春申君黃歇、巴國將軍蔓子、漢廷尉扶嘉、漢巴郡太守嚴顏、蜀漢大臣董和董允、東吳大將甘寧、晉散騎常侍文立、成漢王李雄、丞相范長生;抗元將帥王堅、張珏(此二人非重慶人但在此建奇功);明代重慶籍鬍子昭、江淵、李文進、張佳胤、蹇達趙可懷劉時俊、陳新甲、王應熊、程源等10個兵部尚書,蹇義、白勉、聶賢、劉春、劉岌、夏邦謨、羅洪載、喻茂堅、李養德、倪斯蕙、高倬等11個五部尚書,蔣勉、李實、邵仲祿、劉世曾、楊芳、高啟愚、胡世賞、喻思恂8個侍郎及女都督少保秦良玉;清代吏部尚書張鵬翮、兵部尚書周煌、兵部侍郎周興岱、工部侍郎韓鼎晉、刑部侍郎王汝璧、生擒張格爾的總督胡超、清廉按察使李宗羲、甲午勇將徐邦道、抗俄將軍程德全;近現代有中共早期領導人趙世炎,開國元帥劉伯承聶榮臻等。

宗教文化

巫教

巫山是中國原始巫教最早的發祥地。《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載巫鹹等“靈山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海內西經》所載巫彭等6巫,“操不死之藥以距之”。“靈山”即巫山,“不死之藥”即丹砂和中草藥,今巫溪寶源山即在五大藥山之中。原始巫教孕育了後代的宗教、禮儀、醫學、風水術、文學、藝術等等,故巴蜀文化專家任乃強教授說:“十巫既是神巫,又是醫方和製鹽、煉丹的祖師。”(《巫師、方士與山海經》文史雜誌1985年創刊號)十巫、巫臷國所開創的巫文化的意義、與白虎巴人廩君氏族的關係、與東漢道教和鬼國豐都的淵源關係,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內容。

道教

東漢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曾任巴郡江州令的張陵在四川鵠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後世道教尊為天師道。道教繼承了巫教信鬼傳統,並融合黃老道而成,故《後漢書·劉焉傳》和《華陽國志·漢中志》均稱之為“鬼道”。另一五斗米道首領巴郡人張修號“五斗米師”,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巴郡領導黃巾起義(《後漢書·靈帝紀》注和《三國志·張魯傳》注)。足見道教之興與巴郡巫教關係密切。西晉末巴人道教徒李特李雄流民起義,建成漢國,丞相是黔江人范長生,亦天師道首領。成漢亡後,李氏道徒李弘、李八百、李阿、李真多、李意朝、李常等,成為巴蜀早期神仙道的重要人物。道教對巴蜀政治、文化、風俗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豐都

鬼國幽都──豐都的形成與巫教、道教發祥於巴渝直接相關。原始巫教本信鬼,商朝稱西南地區的大方國為“鬼方”、“鬼國”。《蠻書》卷十引《夔城圖經》:“夷事道,蠻事鬼。”晏殊《類要》:“白虎事道,蠻與巴人事鬼。”道教繼承巫教信鬼,故稱“鬼道”。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陰長生、王方平在平都山學道白日飛升成仙。西晉時平都山已有道觀,唐初平都山被列為道教72福地之一,唐代稱豐都道觀為仙都觀,並留下了宰相李吉甫、段文昌、道士杜光庭等人撰寫的10塊仙都觀碑刻。南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將道教神仙分為七階,每階設一大帝,第七階就是“豐都大帝”;而《歷代真仙通鑑》又載張道陵打敗了八部鬼帥,命蜀中六天鬼王歸於北豐。“北豐”又叫羅豐山,即豐都。五方鬼帝中的北方鬼帝張衡(張陵子)、楊雲就治羅豐山。再加上佛教於南朝就在此建佛寺,輪迴報應之說融入其中,故自南宋以後,豐都就有“地獄”傳說,又將陰、王二姓訛傳為“陰間之王”的“陰王”,再經明清小說的渲染,豐都就成為“鬼國幽都”了。“鬼都”的成因及其在中國乃至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和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素有“豐都鬼城”之說,現為重要旅遊聖地之一。

巴渝著名道教人物

東漢張修,五斗米教首領之一,後為張魯所忌襲殺,又因回響黃巾起義,故後世道教典籍中名位不顯。范長生,黔江人,後遷青城山為天師道長,助李雄糧餉破成都,拜成漢國丞相,封天地太師、西山侯。後人在青城山立廟,祀為“長生大帝”,黔江也有范公祠。翟法言,唐代著名道士,字乾佑,雲陽人,曾為唐代宗開啟六甲殿門,賜號“通靈大師”。陳摶,五代宋初道士,《宋史》謂亳州真源(今河南鹿縣)人,但《四川通志》、《銅梁縣誌》說他是普州崇龕(今屬潼南)人,著有《太極圖》、《先天圖》解釋宇宙本源,對北宋理學影響很大。兩次拒絕宋太宗任官,隱居華山、峨眉山。

道觀遺存

除豐都鬼城外,尚有自漢唐以迄明清道觀雲陽棲霞宮、南岸塗山寺(真武寺)、老君洞、涪陵法雨寺、銅梁玄天宮、江津清源觀、渝中區東華觀、銅梁安居鎮元天宮、渝北龍藏寺、沙坪壩區文昌宮、江津石蟆鎮清源宮、綦江白雲觀、萬州北山觀、永川東嶽廟、沙區寶善宮、天成宮、綦江南華宮、萬天宮、奉節天仙觀、彭水萬壽宮等數十座。

佛教

江津妙勝寺、開縣大覺寺均建於東漢建安(公元206、219年)。石柱西沱鎮南城寺傳為“漢唐古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建大足西禪寺,並先後在縉雲山建了縉雲、白雲、大隱、石華、復興、轉龍、紹龍、溫泉八寺,今存縉雲、溫泉二寺。南朝時在平都山共建27座佛寺,潼南明禪院亦建於南梁。唐代在今重慶共建佛寺26座,今存沙區寶輪寺、南岸慈雲寺、銅梁巴岳寺、波倫寺、潼南獨柏寺、江津大聖寺、合川二佛寺、涪陵洪恩寺、彭水開元寺等。宋代在重慶建佛寺增至47座,今存合川淨果寺、渝中羅漢寺、江津崇佛寺、北碚塔坪寺、南岸覺林寺、報恩寺、潼南大佛寺、大足聖壽寺等。明代增至191座,今存華岩寺、石林寺、巴南紫雲寺、雲香寺、九龍寺、接龍寺、南川金佛寺、鳳凰寺、縉雲山紹龍寺、榮昌萬龍寺等。清代降為146座,今存雙桂堂、萬州慈雲寺、榮昌寶城寺、江津白雲寺、石蟆鎮寶頂山寺、銅梁鐵佛寺、永川回龍寺、渝中能仁寺等。

巴渝著名高僧

唐行滿,萬州人天台宗名僧,其弟子日本僧最澄,為日本天台宗開創者。宋趙智鳳,大足人,立柳本真派,為六代祖師傳密印,創寶頂山密宗道場,刻佛像萬尊。冉道隆,字蘭溪,涪陵人,宋淳祐六年(1246年)東渡日本達32年,傳弟子24人,為日本禪宗的開創者。清初破山海明,巴縣人,曹洞、臨濟二宗傳人,歷任四川八寺住持,創梁山雙桂堂,弟子遍布西南。嘯宗印密,巴縣人,破山弟子,成都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能詩善書,蜚聲國內外。此外墊江三山燈來、長壽山曉本皙、昌言、夔州瘦木等也頗有名。

其他宗教

伊斯蘭教元代傳入重慶,元末奉節已有清真寺,渝中穆斯林大廈建於明代,全市現有清真寺8座。天主教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傳入重慶,鹹豐八年(1858年)法國在重慶建天主教堂,現全市共有57處教堂和活動點。渝中區有基督教社交會堂,解放西路禮拜堂、江北福音堂等50多處。外來宗教對巴渝地區的社會發展、思想信仰、文化教育、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正負作用和影響,均需要進一步研究。

自然科學

古動物學與古人類學

1985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在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發掘出201-204萬年前“巫山人”化石,1997-2003年又兩次在此發掘出許多動物化石、數十件打磨石器、數塊204萬年前的巨猿化石,動搖了人類起源於東非之說,也證實了巫山是東方人類遠祖的搖籃。中科院院士賈蘭坡說:“巫山人的發現,是亞洲的一塊金牌。”2001年奉節雲霧鄉興隆洞出土了古人類臼齒化石和20多件石製品、數十件哺乳動物化石和3件有加工痕跡的動物牙齒,經“鈾系法”反覆測試,確定為距今14萬年前的“奉節智人”。此外豐都煙敦堡、高家鎮、井水灣、李子坪,奉節羊安渡、秀山扁口洞、合川涪江邊、銅梁張二塘村、九龍坡馬王場等處都發掘出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巫山大溪、跳石、歐家老屋,萬州涪溪口、大地嘴、王家沱,忠縣哨棚嘴、中壩、羅家橋,豐都玉溪、秦家院子,江津燕壩及合川沙梁子等處都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地理學、旅遊學

重慶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山多、河多、峽谷多、石林多、溶洞多、瀑布多、溫泉多。四周和中間長江沿岸皆為山,683.8公里的長江流經15個區縣,一二級支流流域超過5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364條,山川繚繞的澤國水鄉和大小三峽等60多條縱橫峽谷,僅已開發的溶洞就有43處,張關溶洞為亞洲之最,被譽為“天然洞穴植物博物館”,芙蓉洞形成史有100多萬年,被譽為“世界最優美的溶洞之一”,奉節天坑地縫、雲陽龍缸均為世界之最,武隆仙女山七個天坑群居世界第二。萬盛石林成於4.5-6億年前,為“中國石林之祖”,石柱、酉陽、南川、萬州、九龍坡等地均有千姿百態的石林。重慶是瀑布之鄉和溫泉之都,僅四面山就有100多掛瀑布,最高的152米,號稱“神州第一瀑”,萬州青龍瀑布為亞洲之最;除潼南外,39個區縣都有溫泉。此外有20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市級森林公園,6000多種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27種,重慶特有植物47種,有10多種屬珍稀植物活化石。南宋巴縣人稅安禮是著名的地理學家,曾遍游名山大川,作《禹貢指掌圖》,學者宗之,又著《春秋列國圖說》。

天文學

西漢巴郡閬中人落下閎,著名的天文學家。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創造了中國第1部有文字記載的《太初曆》和中國第1台渾天儀,對張衡有直接影響。晚清女天文學家江蕙,江津人,著有《心香閣考定中星圖》附圖26幅,並配有“中星歌”,有重要的天文學價值。

其他

近代的中醫學家如黔江程琪芝、巫山冉雪峰、巴縣吳棹仙與孫健民、江津王文鼎、萬縣余仲權、方藥中、陳治恆、江津任應秋、永川凌一揆等;黔江程紹迥則是世界知名的畜牧獸醫專家,我國畜牧獸醫學奠基人之一。西醫如江津曹仲梁、忠縣王順清、重慶詹承烈、楊光華、吳仕孝、永川周秀坤等較為著名。近代微生物學家永川人陳文貴、植物學家忠縣方文培、植物遺傳學家江津人李先聞、西農土壤學家侯光炯、化學家墊江人陳榮悌、計算機專家江津人夏培肅、材料學專家巴南人塗銘旌等。

文學

巴渝籍貫的作家作品

古代巴渝神話,如靈山十巫和巫臷國神話、廩君英雄神話、大禹導江神話、巫山神女神話、縉雲仙佛戰鬥神話、豐都仙鬼神話等。先秦有歌詩4首、《鶡冠子》文19篇,兩漢民歌9首。晉代文立存文3篇、唐代詩人李遠存詩41首、文賦5篇,五代辛寅遜存詩3首,文1篇。宋代馮時行《縉雲文集》4卷,存詩294首、詞13首、文70篇,楊甲《隸華館小集》1卷,度正《性善堂文集》15卷,陳德榮《雲山翁詩集》等。明代江朝宗《紫軒集》、《蜀中人物記》,李實《出使錄》1卷,鄒智《立齋遺文》5卷,劉茝《秋佩文集》,劉春《鳳山集》,劉台《是賢集》,羅洪載《滸溪文集》5卷,張佳胤《居來山房集》65卷,蹇達《鳳山堂集》,向偉《向偉詩文集》,王應熊《涵園集》20卷,李養德《秋英墅集》13卷,劉道開《自怡軒詩文集》、《痛定錄》等。清代破山海明存詩100多首,傅作楫《雪堂》、《南行》、《西征》、《燕山》、《遼海》等詩集,劉慈《鷺溪集》,龍為霖《松蔭堂文集》10卷、《橐駝集》2卷,周開封《詩影》、《詩鑠》,王恕《樓山詩集》6卷,王汝璧《銅梁山人詩集》23卷,胡超《軍余紀詠》1卷,王清遠《修竹堂文集》,李惺《西漚文集》,李世棻《天瘦閣詩半》6卷、《天補樓行記》、《同漚館隨筆》8卷,鍾雲舫《振振堂集》,陳景星《疊岫樓詩草》等。現代有白屋詩人吳芳吉、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李壽民、小說家陳翔鶴、文學家何其芳、馬識途及小說家沈起予、劉盛亞、巴波、諶容等,詩人沙鷗、方敬等,文學批評家蔣孔陽、王利器、楊明照、牟世金、程代熙等。

流寓巴渝的題材的作品

六朝以來寫樂府《巫山高》20多首。唐代楊炯2首,陳子昂8首,李白12首,王維4首,孟浩然2首,戴叔倫4首,李端3首,司空曙5首,杜甫470首,白居易112首,劉禹錫詩44首、文14篇,孟郊13首,張籍13首,元稹18首,韋處厚12首,李涉4首,張詁5首,許渾3首,項斯3首,李群玉5首,李頻7首,李鹹用4首,鄭谷8首,李洞3首,唐求3首。宋代三蘇巴渝詩數十首,黃庭堅20餘首,王十朋夔州詩300多首,陸游夔州詩60多首、散文《入蜀記》,范成大60多首、散文《吳船錄》,此外李復、周敦頤、邵雍、王延禧、宋肇、曾*、宇文虛中、郭印、張俞、晁公溯、項安世、李燾、閻蒼舒、朱熹、余 、程公許、李石、李曾伯、陳謙、汪元量等都有巴渝詩。元劉因、吳澄、趙孟頫、吳皋劉麟瑞;明宋濂、劉基、楊基、孫蕡、沈慶、王廷相、何景明、徐禎卿、楊慎、郭棐、傅光宅、鍾惺、曹學佺、劉綎、劉繪、朱嘉征、黃翼等,都有巴渝詩。現代陪都時期流寓重慶的如郭沫若、老舍、巴金、梁實秋、陽翰笙等大批外地作家及其作品,構成重慶抗戰文學和大後方文學系列。
以上兩類作家及作品構成了古代、現當代巴渝文學史的主要線索。

藝術

巴渝舞、唐代以降的竹枝詞

從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人”,到漢高祖“還定三秦”巴渝舞,內容與藝術形式都是十分豐富的。但它怎樣歌舞,還是一個謎,需要艱苦細緻的調研、挖掘、恢復再現和展示弘揚。從千人唱萬人和的“下里巴人”到融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竹枝詞”,從巴渝地區發展到各地,現已積累中華竹枝詞21600首,[19]但竹枝詞怎樣唱、舞也是有待深入揭示的謎。

佛教石刻藝術

大足石刻與萬餘尊佛像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合川淶灘二佛寺魔窟造像1613尊;潼南馬龍山臥佛名列全國第二,潼南大佛寺金佛為全國第五,金大佛第一,釣魚城臥佛為全國20尊大佛之一。此外還有江津石門摩崖大佛,潼南空明山摩崖造像1136尊,龍多山摩崖造像2000餘尊,羅漢寺古佛崖石刻佛像,南岸彈子石彌勒佛摩崖造像、附五佛殿內5尊佛像,榮昌路孔鎮萬靈村千佛石窟273尊,合川釣魚城千佛窟2772尊小佛像,江津登雲山千佛崖,永川東佛灣16尊摩崖佛像,北碚溫泉寺摩崖羅漢石刻等。需要對此作系統的綜合研究,梳理並編纂出巴渝石刻藝術史。

豐富多彩的地域民間藝術

川劇、梁山花燈、銅梁龍舞、秀山花燈、川江號子、酉陽儺戲、綦江農民版畫、榮昌摺扇和陶器、梁平年畫和竹簾、享有“中國兒童畫之鄉”的合川兒童畫、木洞山歌、大渡口堰興剪紙、九龍鎮楹聯、酉秀黔彭土家族擺手舞和苗族蘆笙舞;建築藝術有石柱新樂鄉土家族吊腳樓、渝中區湖廣會館、人民大禮堂,還有西沱、大昌、龔灘、寧廠、郁山、淶灘、沙磁、洪安、東溪、雙江、偏岩、龍潭、路孔等幾百年至2000年的古鎮建築和明清民居建築,白鶴梁、朝天嘴、龍脊石等地下水文題刻。

歷代藝術家

書畫家有釋破山、龔晴皋、饒其寅、釋竹禪、劉孟抗、陸石、朱宣鹹、羅中立等;音樂家有張孔山(川派琴家)、劉雪庵(作曲家)、陳濟略(琵琶演奏家)、馮光鈺(民族音樂理論家)、劉淑芳(女高音歌唱家)、陶孝純(單簧管女演奏家)、周亨芳(女高音歌唱家)、施光南(作曲家)、盛中國(小提琴演奏家)。戲劇家有冉樵子(川劇作家)、吳曉雷(川劇名淨)、趙循伯(戲劇作家)、東方髡(川劇名醜)、郭銘彝(川劇作家)、許音遂(川劇作家)、郭一萍(川劇舞美師)、黃志德(川劇作家)、夏陽(川劇導演)、鄒西池(川劇名生)、安民(川劇理論家)、廖靜秋(川劇名旦)、楊建中(川劇武生)、徐棼(川劇女作家)、鄧敬蘇(女話劇演員);影視家有孫瑜(電影編導)、鍾惦棐(電影評論家)、向雋珠(電影女配音演員)、賀小書(電影女演員)、劉曉慶、盧奇等;舞蹈家如胡剛果(編導)、楊風(演員)、王克芬(舞蹈理論家)、程代輝(編導)、胡德嘉(演員)、陳家烈(演員)、黃素嘉(編導)、張瑜冰(演員)等。魔術大王傅天正、雜技演員黃文霞等。也需要作個別的、類別的研究評價,編寫出各類藝術的專門史。

教育

官學

重慶地區古代教育比較落後。成都早在西漢武帝時就有“文翁教化”,今成都石寶中學就是西漢文翁辦的學校。而巴渝最早的官學建於唐代的只有開縣一處,是因為文學家韋處厚被貶為開州刺史所建。重慶州縣方誌所載教育志和選舉志,都是從宋代開始。宋代辦有州學縣學的也只是少數。如合川學宮是北宋仁宗嘉佑間所建,夔州學府是北宋慶曆間所建,銅梁縣學宮是徽宗元符中始建,永州縣學是南宋寧宗嘉定時所建;梁山、萬縣、巫山等縣是元末至正間所建;其餘長壽、涪州、綦江、璧山、榮昌、雲陽、奉節、大寧等縣均是明朝以後建。

書院

書院起於晚唐五代,至宋代全國各地已有很多著名書院。巴渝地區,宋代只有合州、涪州、忠州、夔州、銅梁、大足幾個州縣有書院,且有的短期即廢,大多數縣無書院。明代也只有重慶府、巴縣、銅梁、中州、夔州、萬縣有書院,其餘20來縣無書院。江津、永川、璧山、榮昌、綦江、長壽、江北、南川、墊江、梁山、奉節、巫山、雲陽、開縣等都是清代才有書院。

宋、元、明、清考中進士人數

宋代大足33人,合川三縣共69人,綦江21人,銅梁17人,榮昌16人,江津、永川各11人,巴縣、武隆各6人,璧山、梁山各4人,墊江、忠州各2人,夔州七縣共15人,其餘縣均為空白。總計225人。元代僅江津5人,夔州4人,大足2人,銅梁、璧山各1人,總計13人。明代進士最多:重慶府和巴縣112人,銅梁43人,長壽32人,江津28人,合州二縣41人,榮昌15人,涪州三縣27人,夔州七縣21人,忠州17人,永川11人,墊江9人,梁山7人,潼南6人,大足5人,綦江4人,總計396人。清代進士下降:重慶府和巴縣20人(含武進士2人),長壽14人(含武2人),墊江14人(含武2人),江津9人,涪州26人(含武1人),忠州8人,銅梁7人,梁山8人(含武1人),璧山5人,綦江4人,榮昌4人(含武2人),合州6人(含武3人),潼南5人(含武3人),永川3人,南川2人,夔州10人(含武4人),大足1人。總計文進士126人,武進士22人。另明清舉人:明代重慶府共1384人,忠州165人,涪州、夔州各138人;清代重慶府894人,忠州225人,夔州83人。
以上歷代教育狀況構成巴渝教育史綱,可為發展當代重慶教育提供借鑑。

移民文化

從秦代到解放後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共有7次大移民進入巴渝,帶來了五湖四海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今湖廣會館陳列了大量移民文化文物,沿江區縣也收集了一部分,為研究巴渝移民文化奠定了物證基礎。

民俗文化

包括十朝宴、月米酒、抓周、報喜、定生、拉乾爹、拜保保、栓胎、送燈等生養習俗;開庚定庚、相親擇期、請媒下聘、點額開臉、哭嫁坐斗、花轎迎娶、拜堂鬧房等婚嫁習俗;濮人懸棺葬、巴人船棺葬、石棺葬、做道場、買路引、燒紙錢、送河燈、打繞棺、跳喪等喪葬習俗;文昌會、觀音會、老君會、三月會、城隍會、豐都香會、關帝會、中元會、祭灶神、土地神、山神等祭祀習俗;重慶火鍋、重慶川菜、麻辣燙、白市驛板鴨、江北熊鴨子、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永川豆豉、皮蛋、沙田柚、梁平柚、涪陵榨菜、忠縣豆腐乳、奉節臍橙等飲食文化,構成了綜合性的巴渝民俗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