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簡介
外匯是指進行外匯貨幣之間的兌換。外匯保證金實際上是指占用保證金的方式進行外匯交易的總稱。那么作為平均日交易量達1.5萬億美元的市場,而在2010年4月達到每日交易量達4萬億美元的市場。外匯市場的規模是全球期貨市場總合的46倍. 正因於此,外匯市場是全世界資金流動性最強的市場。
概括地說,外匯指的是外幣或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
外匯保證金
外匯保證金是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它是以其一定比例的資金在外匯市場以各種貨幣為買賣對象,對匯率波動的方向,進行擴大百倍以至數百倍的增值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稱槓桿式外匯。保證金外匯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外匯保證金具有期貨的特徵,又稱貨幣期貨。是以外匯為基礎工具的期貨契約,是金融期貨中最先產生的品種。主要用於規避外匯風險,也即匯率風險。
外匯保證金交易又稱契約現貨外匯交易、按金交易、虛盤交易,指投資者和專業從事外匯買賣的金融公司(銀行、交易商或經紀商),簽定委託買賣外匯的契約,繳付一定比率(一般不超過10%)的交易保證金,便可按一定融資倍數買賣10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外匯。因此,這種契約形式的買賣只是對某種外匯的某個價格作出書面或口頭的承諾,然後等待價格出現上升或下跌時,再作買賣的結算,從變化的價差中獲取利潤,當然也承擔了虧損的風險。由於這種投資所需的資金可多可少,所以,近年來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參與。
外匯保證金的優點和優勢:
1.採取保證金方式進行交易,充分利用槓桿原理做到以小博大。
2.外匯保證金交易可以雙向操作十分靈活。投資者既可以看漲也可以看跌,這樣貨幣的匯率在一天之內會有一定的起伏,基於雙向操作的原理,投資者不但可以在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中獲利;也可以在高價先賣出,然後在低價買入而獲利。 這兩個特點和期貨交易非常相似。
3.24小時和T+0的交易模式,外匯保證金交易可以24小時不間斷進行(除周末全球休市)。而且加上T+0的模式也使得投資者的交易變得非常隨意便捷。投資者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段都能進入外匯市場進行買賣,投資者可以隨意進出市場改變投資策略。
4.外匯保證金交易沒有到期日,因此投資者可以無限期持有頭寸,當然投資者首先要保證賬戶上有足額的資金,否則當資金額度不夠時,會面臨強行平倉的風險。
5.投資者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時選擇的幣種種類豐富,所有的可兌換的貨幣都能成為交易品種。
外匯保證金交易以契約形式出現,主要的優點在於節省投資金額。以契約形式買賣外匯,投資額一般不高於契約金額的5%,而得到的利潤或付出的虧損卻是按整個契約的金額計算的。外匯契約的金額是根據外幣的種類來確定的,具體來說,每一個契約的金額分別是12,500,000日元、62,500英鎊、125,000歐元、125,000瑞士法郎,每張契約的價值約為10萬美元。每種貨幣的每個契約的金額是不能根據投資者的要求改變的。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定金或保證金的多少,買賣幾個或幾十個契約。一般情況下,投資者利用1千美元的保證金就可以買賣一個契約,當外幣上升或下降,投資者的盈利與虧損是按契約的金額即10萬美元來計算的。
所謂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是指通過與指定投資銀行簽約,開立信託投資帳戶,存入一筆外匯保證金做為擔保,由投資銀行設定信用操作額度。投資者可在額度內自由買賣同等價值的即期外匯,操作所造成之利益或者損失,自動從上述投資賬戶記憶體入或扣除。讓小額投資者可以利用較少的資金,獲得較大的交易額度,和全球資本一樣享有運用外匯交易作為規避風險之用,並在匯率變動中創造利潤機會。
當然,如果不願意花時間再去學習相關的投資知識,也沒時間一直坐在電腦前盯盤,也可以加入一些優秀的喊單平台,在這些平台上往往聚集了一批國內外頗有交易經驗的交易高手,通過平台技術,可以將他們的交易單同步到你的賬戶里。如國內較為知名的“交易家”,便是一個專注於全球外匯市場的線上喊單平台。其通過用戶簡單的註冊即可以策略師或投資者的身份入駐,然後各司其職,“策略師”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交易賬戶中的交易單;而“投資者”也可以在設定了跟單規則後,便可離開計算機,“交易家”將會把“策略師”分享的交易單直接推送到“投資者”的交易賬戶中,實現兩者之間的完全同步。在“交易家”,我們通過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使投資者能夠輕鬆的接收來自策略師分享的交易單。同時,為了幫助投資者找到滿意的策略師,“交易家”設定了全面的排行系統,投資者可以根據包括“收益率”、“勝率”、“日均單量”等欄位來對策略師進行排序,然後投資者也可以進入每個策略師的單獨主頁查看其交易統計信息。“交易家”建立了一個完整利益共享機制,策略師通過分享自己的交易單,根據投資者跟單的次數可以獲得相應的現金收入,而投資者根據交易高手分享的交易單,也可以獲得交易收益。
動態含義
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的貨幣,並利用國際信用工具匯往另一國,藉以清償兩國因經濟貿易等往來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係的交易過程。
靜態含義
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這種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幣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價證券,如:銀行存款、商業匯票、銀行匯票、銀行支票、外國政府庫券及其長短期證券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定義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表示方法
國際上常用三個英文字母表示某國貨幣。如:英磅GBP歐元EUR美元USD日元JPY瑞士法郎CHF 加拿大元CAD 澳大利亞元AUD港幣HKD 等。表示時強勢貨幣在先,弱勢貨幣在後。如GBP/USD=2.0000而不能表示為USD/GBP=0.5000,一般我們把匯率高的貨幣放在前面,例如在外匯保證金中我們常見貨幣對是:歐美、鎊美、美日、美瑞等。
外匯符號
貨幣 | 美元 | 日圓 | 英鎊 | 歐元 | 瑞士法郎 | 加元 | 澳元 | 紐西蘭元 |
符號 | USD | JPY | GBP | EUR | CHF | CAD | AUD | NZD |
外匯匯率
我們對國內貿易都很熟悉。當你去商店買米的時候,你會很自然地支付人民幣。當然米店也很樂意接受人民幣。貿易可以用人民幣進行。在一國之內的商品交換相對講來是簡單的。但是,如果你想去買一台美國造的電子計算機,事情就複雜了。或許你在商店支付的是人民幣,但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作用,最終支付的還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幣。同樣,美國人如想買中國商品,他們最終支付的則是人民幣。這樣,我們就由國際貿易引進了外匯匯率的概念:
外匯匯率就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
例如,目前人民幣外匯比率是:100美元=630元人民幣。
標價方法
目前,國內各銀行均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來確定匯率,通常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標價方式。
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稱價格標價法。是以該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一般是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幣能夠折合多少該國貨幣。該國貨幣越值錢,單位外幣所能換到的該國貨幣就越少,匯率值就越小;反之,該國貨幣越不值錢,單位外幣能換到的本幣就越多,匯率值就越大。
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升降和該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反比例關係:本幣升值,匯率下降;本幣貶值,匯率上升。大多數國家都採取直接標價法。市場上大多數的匯率也是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如:美元兌日元、美元兌港幣、美元兌人民幣等。
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稱數量標價法。是以外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該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一般是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幣能夠折合多少外國貨幣。該國貨幣越值錢,單位本幣所能換到的外國貨幣就越多,匯率值就越大;反之,該國貨幣越不值錢,單位本幣能換到的外幣就越少,匯率值就越小。
在間接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升降和該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正比例關係:本幣升值,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匯率下降。前大英國協國家多使用間接標價法,如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市場上採取間接標價法的匯率主要有英鎊兌美元、澳元兌美元等。
標價實例
直接標價法
USD/JPY=134.56/61、USD/HKD=7.7940/50、
USD/CHF=1.6840/45。
間接標價法
EUR/USD=0.8750/55、GBP/USD=1.4143/50
AUD/USD=0.5102/09
上述的標價方法有兩層含義:
1) A貨幣/B貨幣:表示1單位的A貨幣兌換多少B貨幣;
2) A數值/B數值:分別表示報價方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對投資者來說,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差價(點差)越小,交易成本也越小,獲利機會就越大。
3.外匯匯率中的“點”(基本點)指的含義
指匯率變化的最小單位。按市場慣例,外匯匯率的標價通常由五位有效數字組成,從右邊向左邊數過去,第一位稱為“X個點”,它是構成匯率變動的最小單位;第二位稱為“X十個點”,如此類推。
歐元對美元從1.1010變為1.1015,稱歐元對美元上升了5點
美元對日元從120.50變為120.00,稱美元對日元下跌了50點。
匯率種類
在外匯買賣中,跟據買賣立場的不同,交割期不同,匯兌方式不同,計算方不同,外匯管制的寬嚴不同,外匯資金的性質不同和交易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各種不同的匯率。
1.根據買賣立場不同,匯率可分為買價和賣價。
2.根據匯兌方式不同,分為電匯匯率、信匯匯率、票匯匯率和現鈔匯率;電匯匯率是電報匯款使用的匯率。由於電報付款迅速,所占外匯買賣比重很大,電匯匯率就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基本匯率。
3.根據交割期的不同,可分為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即期匯率是即期外匯買賣使用的匯率,電匯匯率即是即期匯率。遠期匯率是遠期外匯買賣所使用的匯率,是一種預約性質的匯率。
7.根據交易時間的不同可分為開市價和收盤價。開市價即當天開市後第一次報價,而收市價是指當天最後一筆交易的交易價格。
匯率決定
是什麼經濟原則決定外匯匯率,又是什麼使之改變的呢?這必須從分析外匯市場入手。外匯交易市場,顧名思義,是不同國家貨幣交換的市場。匯率就是在這裡決定的。外匯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主要由兩大因素決定,一是貨幣的供給和需求,二是各國貨幣的價格,這種價格是以各國自己的單位標定的。
儘管外匯市場上有如此種種不同的交易,但匯率決定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許多經濟學家傾向於用供給和需求關係來解釋外匯市場的活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用供給和需求曲線來分析外匯匯率的市場決定。他用的例子是英鎊和美元之間的雙邊貿易。美國對於英鎊的需求,是由於英國向美國提供商品、服務和投資等等。美國需用英鎊來支付這些商品和服務。英鎊的供給則取決於美國向英國提供的商品、服務和美國在英國的投資等。外匯交換的價格,即匯率,就定於供給和需求取得平衡的那一點。
外匯交換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決定了貨幣的匯率。這種外匯的供給和需求存在於每一種貨幣,於是供給和需求就來自世界的四面八方,這個多邊的交換決定了整個世界的匯率。
匯率體系
固定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是指匯率的制定以貨幣的含金量為基礎,形成匯率之間的固定比值。這種制定下的匯率或是由黃金的輸入輸出予以調節,或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該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幅度,各國官方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而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浮動匯率
浮動匯率可以分為自由浮動(Free Floating)和管理浮動(Managed Floating)兩種。自由浮動是指政府對外匯市場匯率的浮動不採取干預措施,匯率隨市場供求變化自由漲落;管理浮動是指政府對市場匯率進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預,以使匯率向有利於該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變化。在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下,各國實行的都是管理浮動。
單獨浮動
它是指一國貨幣不與其他國家的貨幣發生聯繫,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供求狀況實行單獨浮動。目前,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國家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
聯合浮動
指某些國家組成某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建立穩定貨幣區,對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定出固定匯率及上下波動界限,共同維持彼此間匯率的穩定,定出固定匯率及上下波動界限,共同維持彼此間匯率的穩定;而聯合體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貨幣匯率,則由外匯市場供求關係影響而自由浮動,聯合體不加干預。這種在共同體成員之間實行縮小了的匯率波動,也稱蛇形波動(Snake Float),其匯率又稱為洞中的蛇(Snake in the Tunnel)。這種聯合浮動的典型當數歐洲共同體的匯率管理形式。
管理的浮動匯率
這種匯率是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是浮動的,不是固定的;但受國家巨觀調控的管理。國家根據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匯率,允許在規定的浮動幅度內上下浮動。在穩定通貨前提下,中央銀行可以進入市場買賣外匯維持匯率的合理和相對穩定。
市場特點
如果從外匯交易的區域範圍和周圍速度來看,外匯市場具有空間統一性和時間連續性兩個基本特點。
所謂空間統一性是指由於各國外匯市場都用現代化的通訊技術(電話、電報、電傳等)進行外匯交易,因而使它們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整個世界越來越聯成一片,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外匯市場。
所謂時間連續性是指世界上的各個外匯市場在營業時間上相互交替,形成一種前後繼起的循環作業格局。
交易特點
外匯保證金的具體特點是:
1、交易時間最長。全天24小時。由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洲三個地區,各個時段分段交易相繼在一起。因此,外匯市場已經消除了國界和地域的局限,實現了全球一體化。是一個無形的市場;
2、靈活、方便、快捷。T+0即時成交;
3、風險可控.。風險完全由操自己把控。系統設有止損、止盈工具。相對於股票這是最大的優點。外匯交易可以事先設定風險指令,避免人性的弱點(僥倖、貪婪、恐懼等)所導致的不必要虧損;
4、雙向獲利。無論漲跌,都可獲利。牛熊皆宜;
5、易受各國匯率政策和政治因素和其它重大事件的影響;
6、保證金制度。以5%-10%的資金,則可作全額交易。以小搏大;
7、有價差。不同的貨幣有不同的點差。即買價與賣價之間的差額。而不同的交易平台又有著不同的差別。而這個點差就是交易商的利潤或交易者的費用。一般3-4個點。
參與者
一般而言,凡是在外匯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的人都可定義為外匯市場的參與者。但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大體有以下幾類:外匯銀行政府或中央銀行、外匯經紀人、顧客和投機者。
1.外匯銀行。外匯銀行是外匯市場的首要參與者,具體包括專業外匯銀行和一些由中央銀行指定的沒有外匯交易部的大型商業銀行兩部分。
2.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外匯市場的統治者或調控者。
3.外匯經紀人。外匯經紀人是存在於中央銀行、外匯銀行和顧客之間的中間人,他們與銀行和顧客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4.顧客。在外匯市場中,凡是在外匯銀行進行外匯交易的公司或個人,都是外匯銀行的顧客。
5.投機者。在外匯市場中,有一類人對外匯沒有實際的需求,他們通過預測匯率的漲跌趨勢,利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差異,低買高賣,賺取投機利潤。
國際市場
目前具有國際影響的外匯市場基本上都在西方工業已開發國家。世界主要外匯市場有:倫敦、紐約、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東京、香港和新加坡等。除以上八大市場以外,還有巴林、米蘭、阿姆斯特丹、蒙特婁等外匯市場,它們的影響也較大。
外匯交易
即期外匯交易和遠期外匯交易即期外匯交易又稱現匯交易,指交易雙方以當天外匯市場的價格成交,並在當天或第二個營業日進行交割的一種外匯業務。
遠期交易又稱期匯交易,指外匯買賣成交後,根據契約規定,在約定的到期日,按約定的匯率辦理收付交割的外匯交易。常見的遠期交易主要是30天遠期、90天遠期和180天遠期。
調期交易和期貨交易調期交易是指在外匯交易中,一筆交易同時包含即期外匯交易和遠期外匯交易,也就是說,在買進或賣出即期外匯的同時,賣出或買進遠期外匯。這種交易通常是銀行為抵補已從客戶購入或向客戶出售的某種外匯所可能發生的風險而進行的。有時調期業務包含兩筆交易,稱為遠期對遠期調期業務。
外幣期貨交易是在固定場所進行外幣期貨契約的買賣的一種外匯交易業務。與其他一般商品期貨交易類似,外幣期貨交易也是在將來一定日期,按照協定價格,買賣固定數量外幣的交易活動。
遠期升水和遠期貼水遠期升水是指一種貨幣的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
遠期貼水是指遠期匯率低於即期匯率。
如是遠期升水和遠期貼水相等則稱為遠期平價。
遠期交易價格、即期交易價格和升貼水的關係:
遠期交易價格=即期交易價格+升水(或“-”貼水)
外幣期權和看漲期權外幣期權實際上也是一種契約,買方買進一個權利,可以在契約期日或在此之前按規定的匯率執行契約的權利。契約持有人稱為買方,出售期權者稱為賣方。
看漲期權就是給予外幣期權契約的購買者也就是外匯的購買者。因此,我們又把它稱作買進期權、多頭期權或敲進。看漲期權賦予期限權購買者在未來某一日或某一日期以前按敲定價格買進某種商品的權利,而不是義務。
買入期權和賣出期權買入期權是期權外匯買賣術語。買方買入一種權利,根據這種權利,可以在協定的將來某一天以預訂的協定價買入一種外匯,同時賣出另一種外匯。買方買入這種權利後須於交易後第二天工作日向交易對方銀行支付一筆期權費用,除此之外,無須承擔任何義務。
賣出期權是買入期權的對稱。期權的賣方,把一種權利賣給對方,對方有權利根據協定價在期權到期日,從賣方買進某種外匯。賣方由於賣出了期權,因此,可收到一筆買方支付的期權費用。
空頭、多頭、斬倉和軋空頭空頭,作為名詞,又稱賣空者,是指在外匯交易中,賣出契約或準備買進現貨的人;作為動詞,又稱賣空,即不是為了對沖而進行的外匯期貨或現貨契約賣出的活動。
在外匯交易中,因買入或賣出方向錯誤,造成賬面上的損失,為不使損失擴大而平倉止損,稱為斬倉。
多頭即多餘頭寸的意思,在外匯買賣上,指買進了某種貨幣,因而多了那種貨幣的頭寸,又稱為長盤。
軋空頭是指由於市場供應不足而迫使價格上升的情形。
影響匯率的長短期因素影響匯率的長期因素基本上都是一些基本面因素,而短期因素則很多,包括經濟數據、經濟新聞以及中央銀行對市場的干預。其中經濟數據有時可以改變基本面因素,因為數據本身就是基本面的反映。而隨著匯市交易量的不斷增長,中央銀行的干預也越來越頻繁,手段也多種多樣,但是效果卻大不相同。
現在有許多證據表明,貨幣當局經常使用沖銷干預,但它們這樣做時,僅取得部分成功,以致外匯市場干預經常對貨幣市場產生溢出效應。由此看來,外匯市場干預在減少外匯市場波動性方面可能有效。外匯市場干預並沒有完全為貨幣當局所沖銷。將德國和日本基礎貨幣的變動,分別與馬克/美元和日元/美元的匯率進行比較,我們發現,在德國,美元匯率和德國基礎貨幣的變化明顯呈反向關係,特別是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反向關係並不明顯。這種現象的解釋是,當美元價值在1970年代期間下降時,歐洲和日本的貨幣當局為了減緩美元的貶值而一直在進行干預。這些干預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基礎貨幣。在1980年代前期,當美元升值時,則出現相反的情況。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這種現象在德國比較明顯。在1970-1973年和1977-1979年期間,美元兌馬克的匯率迅速貶值。結果,也引起德國貨幣供給迅速膨脹。1980年代前期,則出現相反的情況。美元出現升值,德國貨幣增長率則明顯下降。儘管不是很顯著,日本也有相同的趨勢。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現象不是很明顯。這種情況的出現或者是由於干預較少或者是由於沖銷干預一直比較成功。
前面現象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利率一直相關。從美國、德國和日本政府債券的收益率來看,兩個事實比較突出。第一,美國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從1960至1980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德國和日本。第二,與我們的分析更加相關,德國的年度利率變化趨向於美國利率的變化。日本也是這樣,只不過程度低些。第三,在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期間,利率的共同變化似乎沒有出現較大的差別。以日本為例,固定匯率期間的利率共同運動似乎一直少於浮動匯率時期。
從前面的實際觀察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下列結論。主要國家的貨幣當局(日本和德國)經常大量干預外匯市場,儘管它們避免這些干預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但它們並沒有經常取得成功。其結果看似矛盾,在浮動匯率時期,這些國家的貨幣當局一直遵循“遊戲規則”,即當對該國貨幣存在超額需求(美元超額供給)時,擴張國內貨幣供應量;當國內貨幣存在超額供給(美元存在超額需求)時,收縮貨幣供應量。這種政策反映應該有利於穩定美元匯率。然而,外匯市場上的這類干預在穩定匯率的長期偏離方面明顯無能為力。為什麼貨幣當局難以影響匯率較大和較長時期的變化,儘管干預經常伴隨著正確的(即穩定的)貨幣政策?換句話說,為什麼非沖銷干預難以發揮穩定匯率的作用?
答案與貨幣當局自身對特定的目標匯率缺少義務相關。換句話說,目前可以利用的證據顯示,外匯市場上的非沖銷干預不足以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匯率。為了使這類干預政策發揮作用,干預必須同時有對特定匯率(匯率區間)的明確義務。為什麼義務對穩定匯率如此重要?運用“近似理性”的模型,我們可以對此作出解釋。由於極端的不確定性,當基本面在預測將來匯率的權重較低時,影響基本面的政策效應較小。經濟代理人不能評價這些政策對於匯率的重要意義。匯率將繼續為向後看的規則(BACKWARD-LOOKINGRULES)所驅動,偶爾也為一時的觀點所驅動。這將導致匯率持續偏離經濟模型所預測的均衡匯率。匯率的這種偏離不可能輕易地為貨幣當局所阻止,即使它們奉行改變一些重要基本面的政策。只有對特定匯率承擔義務,才能打破使匯率偏離的這種機制。可信的義務可以作為將來匯率預期的穩定器。沒有這種穩定器,經濟代理人在預測將來匯率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非常大,以致這些代理人在預測將來時,又回到向後看的規則。如果這種義務在可信度方面是成功的,經濟代理人沒有理由再使用向後看的規則來預測將來。貨幣當局的義務穩定了經濟代理人的預期。其結果是,自1970年代以來主要貨幣非常典型的真實匯率的無目標運動將會消失。
近似理性行為理論也說明,傳統的沖銷干預與非沖銷干預的區別可能只有有限的實際意義。傳統理論告訴我們,沖銷干預不起作用,而非沖銷干預有效。近似理性行為理論認為,兩種干預之間的區別可能並不重要。理由是,當經濟代理人不知道引起匯率變動的真正重要的模型和基本面變數,改變經濟基本面變數的干預可能不比沒有改變經濟基本面變數的干預有效。用近似理性預期的觀點來看,只有存在保持匯率接近某個目標的義務時,干預才會有效。
交易時間
外匯不像股票,外匯從周日下午開始每天可以進行24小時的貨幣交易,到每周周五下午的規定時間結束。每周的貨幣交易可以持續5天半,在這期間每天都會至少有一個外匯交易中心對公眾開放,事實上,在此期間,一些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交易市場會持續到很晚。由於很多地方的外匯交易時間重疊,所以貨幣就會持續不斷地被交易。換句話說,外匯交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雖然外匯市場每天是24小時對外開放的,但每個時段的交易量有很大的不同。當幾個國家在同一時間進行外匯交易的時候,此時的交易量會變得非常大。當貨幣的交易市場變得非常活躍的時候,交易者就有可能從中獲取更的更多的機會來獲得更多的利潤。許多的外匯市場的開放時間基本是在當地時間的早8點到下午4點。因此,如果你想從中取得更大的利益你就需要對市場的活動周期有很好的了解。
以下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的市場開放時間:
我們可以從這個圖表中很容易的發現各個市場的貨幣的交易活躍期:上午8時至12時(EST),悉尼和東京:從晚上7點到凌晨2點,倫敦和東京,從3時至凌晨4點。
在這些市場活躍的交易時間段,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貨幣交易呢?歐洲和美國市場在上午八時至中午12點(美國東部時間)是十分活躍的,在市場的活躍期,交易者可能從歐元/美元,英鎊/美元和美元/瑞郎這些貨幣對中獲得更大的利益,歐洲市場和亞洲市場活躍期是東部凌晨1點到凌晨3點,當亞洲與澳大利亞市場在7:00-10:00的貨幣交易期重疊的時候,他們的交易量也會變得很大。
央行干預
干預目標
自從浮動匯率制推行以來,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來沒有對外匯市場採取徹底的放任自流的態度,相反,這些中央銀行始終保留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外匯市場進行直接干預。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價格出現異常大的、或是朝同一一方向連續幾天劇烈波動時,往往會直接介人市場,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外匯買賣,以試圖緩解外匯行市的劇烈波動。對於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原因,理論上可以有很多解釋,為大多數人所按受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匯率的異常波動常常與國際資本流動有著必然聯繫,它會導致工業生產和巨觀經濟發展出現不必要的波動,因此,穩定匯率有助於穩定國民經濟和物價。現在國際資本跨國界的流動不但規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為障礙很小。工業國家從70年代末開始放寬金融方面的規章條例,進一步為國際資本流動提供了方便。在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外匯市場的價格浮動。如果大批資本流人德國,則德國馬克在外匯市場的匯價就會上升,而如果大批資本流出美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價必然下降。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們都期待某一國貨幣的匯率會上升,資本就勢必會流向該國。資本流動與外匯行市變化的相對性變化對一個國家的國比經濟產業配置和物價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國家的資本大量外流,導致該國貨幣匯價下跌時,或者當人們預計該國貨幣的匯價會下跌,導致資本外流時,這個國家的產業配置和物價必然出現有利於那些與對外貿易有聯繫的產業的變動。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從對外貿易角度來看,可分為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和無法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兩種。前者如製造業,生產的產品可出口和進口,後者如某些服務業,生產和消費必須在當地進行。當資本流出貨幣貶值時,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部門的物價就會上升,如果這一部門工資的上漲速度不是同步的話,追加這一部門的生產就變得有利可圖,出口因此也會增加,但是從國內的產業結構來看,資本就會從非貿易產業流向貿易產業。如果這是一種長期現象,該國的國民經濟比例就可能失調。因此,工業國家和中央銀行是不希望看到該國貨幣的匯價長期偏離它認為的均衡價格的。這是中央銀行稈該國貨幣持續疲軟或過分堅挺時直接干預市場的原因之一。資本流動與外匯行市變化的相關性對國比經濟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在於,大量資本流出會造成該國生產資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資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壓力,影響長期資本投資。美國從80年代初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美元匯價逐步上漲,而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聯儲會)在1981年至1982年間對外匯市場又徹底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西歐國家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在歐洲貨幣的匯率不斷下跌時,被迫經常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並一再要求美國的聯儲會協助干預。
第二,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是為了國內外貿易政策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外匯市場的價格較低,必然有利於這個國家的出口。而出門問題在許多工業國家已是一個政治問題,它涉及到許多出口行業的就業水平、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選民對政府態度等許多方面。任何-箇中央銀行都不希望看到該國的出口因為該國貨幣的匯率太高而受到阻礙,也不希望看到該國外貿順差是由於該國貨幣的匯率太低而被其他國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銀行為這一目的而干預外匯市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中央銀行為了保護出口,會在該國貨幣持續堅挺時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那些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比重的國家來說,這樣做就更有理由。1992年4月以前,澳元一路看漲,而且漲勢平緩。但是,在3月30日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漲到0.77美元時,澳大利亞中央銀行立刻在市場上拋澳元買美元。又如,德國是世界製造業出口大國,70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馬克的匯價隨著德國經濟的強大而一路上揚,為了維持其出口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德國政府極力主張實行歐洲貨幣體系,以便把馬克與歐洲共同體其他成員國的貨幣固定在一一個範圍內。
從國際外匯市場發展史來看,利用該國貨幣貶值來擴大出門是許多國家在早期經常採用的政策,它被稱為"乞鄰政策"(beggar-thy-neghbor policy),在經濟不景氣時,常引起兩國的貿易戰。由於現在非關稅貿易壁壘名白繁多,這一人為干預外匯市場的政策已很少採用,而且也會明顯地引起其他國家的指責。
第三,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是出於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的憂慮。巨觀經濟模型證明,在浮動匯率制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價長期性地低於均衡價格,在一定時期內會刺激出口,導致外貿順差,最終卻會造成該國物價上漲,工資上漲,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在通貨膨脹已經較高的時候,這種工資一物價可能出現的循環上漲局面,又會造成人們出現未來的通貨膨脹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貨幣當局的反通貨膨脹政策變得很難執行。此外,在一些工業國家,選民往往把該國貨幣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作為政府當局巨觀經濟管理不當的象徵。所以,在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許多工業國家在控制通貨膨脹時,都把該國貨幣的匯率作為一項嚴密監視的內容。英鎊自80年代以來的波動,很清楚地說明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的關係。70年代,幾乎所有工此國都陷入兩位數的通貨膨脹,英鎊也在劫難逃。在整個80年代,美國和西歐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把反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或重要日標,美國、德國等都取得明顯效果,而英國則效果較差。歐洲貨幣體系在1979年成立後,英國在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出於政治等因素的考慮始終不願加入,在抑制該國通貨膨脹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頂了10多年後的1990年,英國終於在梅傑任首相後宣布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首要原因就是希望通過歐洲貨幣體系,把英鎊的匯價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使英國的通貨膨脹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可是好景不長,1992年歐洲貨幣體系出現危機,外匯市場猛拋英鎊、里拉等,終於導致義大利里拉正式貶值。同樣是基於反通貨膨脹的考慮,英國政府花了60多億美元在市場干預,德國中央銀行為了維持英鎊和里拉的幣值,也花了120多億美元在外匯市場干預。在英鎊繼續大跌,英鎊在歐洲貨幣體系內貶值的呼聲很高的情況下,英國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而絕不正式將英鎊貶值,同時宣布仍要繼續執行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手段與效益
關於什麼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有一個較為正式的定義。80年代初,美元對所有歐洲國家的貨幣匯率都呈升勢,圍繞著工業國家要不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1982年6月的凡爾賽工業國家高峰會議決定成立一個由官方經濟學家組成的“外匯干預工作小組”,專門研究外匯市場干預問題。1983年,該小組發表了“工作組報告”(又稱“傑根森報告”),其中對干預外匯市場的狹義定義是:“貨幣當局在外匯市場上的任何外匯買賣,以影響該國貨幣的匯率”,其途徑可以是用外匯儲備、中央銀行之間凋撥,或官方借貸等。其實,要真正認清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實質和效果,還必須認清這種干預對該國貨幣供應及政策的影響。因此,在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手段上,可以分為不改變現有貨幣政策的干預(stehlized intervention,又稱“消毒的干預”)和改變現有貨幣政策的干預(non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稱“不消毒的干預”)。所謂不改變政策的干預是指中央銀行認為外匯價格的劇烈波動或偏離長期均衡是一種短期現象,希望在不改變現有貨幣供應量的條件下,改變現有的外匯價格。換言之,一般認為利率變化是匯率變化的關鍵,而中央銀行試圖不改變國內的利率而改坐該國貨幣的匯率。中央銀行在進行這種干預時可採取雙管齊下的手段:
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時,同時在國內債券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債券,從而使匯率變而利率不變化。例如,外匯市場上美元對日元的匯價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根行想採取支持美元的政策,它可以在外匯市場上買美元拋日元。由於大量買進美元拋出日元,美元成為它的儲備貨幣,而市場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貨幣供應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趨勢。為了抵消外匯買賣對國內利率的影響,日本中央銀行可在國內債券市場上拋債券,使市場上的日元流通量減少,利率下降的趨勢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債券和國際債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銀行不改變政策的干預就越有效果,否則就沒有效果。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通過查詢匯率變化情況、發表聲明等,影響匯率的變化,達到干預的效果,它被稱為干預外匯市場的“信號效應”。中央銀行這樣做是希望外匯市場能得到這樣的信號: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將要發生變化,或者說預期中的匯率將有變化等等。一般來說,外匯市場在初次接受這些信號後總會作出反應。但是,如果中央銀行經常靠“信號效應”來干預市場,而這些信號又不全是直的,就會在市場上起到“狼來了”的效果。所消改變政策的外匯市場干預實際上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種轉變,它是指中央銀行指接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而聽任國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朝有利於達到干預目標的力向變化。例如,如果馬克在外匯市場上不斷貶值,德國中央銀行為了支持馬克的匯價,它可在市場上拋外匯買馬克,由於馬克流通減少,德國貨幣供應下降,利率呈上升趨勢,人們就願意在外匯市場多保留馬克,使馬克的匯價上升。這種干預方式一般來說非常有效,代價是國內既定的貨幣政策會受到影響,是中央銀行看到該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離均衡價格時才願意採取的。判斷中央銀行的干預是否有效,並不是看中央銀行干預的次數多少和所用的金額大小。從中央銀行干預外匯的歷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第一,如果外匯市場異常劇烈的波動是因為信息效益差、突發事件、人為投機等因素引起的,而出於這些因素對外匯行市的扭曲經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根行的干預會十分有效,或者說,中央銀行的直接干預至少可能使這種短期的扭曲提前結束。第二,如果一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高偏低是由該國的巨觀經濟水平、利率和政府貨幣政策決定的,那么,中央銀行的干預從長期來看是無效的。而中央銀行之所以堅持進行干預,主要是可能達到以下兩個目的:首先,中央銀行的干預可緩和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跌勢或升勢,這樣可避免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對國內巨觀經濟發展的過分衝擊。其次,中央銀行的干預在短期內常常會有明顯的效果。其原因是外匯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這種突然出現的政府干預。這給中央跟行一定的時間來重新考慮其貨幣政策或外匯政策,從而作出適當的調整。
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所反映的根本問題是,既然在市場經濟和浮動匯率制條件下,外匯匯率應由市場本身來決定。如果相信市場的供求關係會自動調節外匯的長期匯率,中央銀行的直接干預充其量只有短期效應,或緩和猛烈的漲勢或跌勢,而從長期來看是徒勞的。要真正控制外匯匯率,對中央銀行來說只有實行固定匯率制。而固定匯率制在目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下是否行得通,是經濟學研究的另一個問題。但是,對外匯市場的投資者來說,認清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原因、途徑、效果和規律,對提高投資效益是很有意義的。
發展展望
外匯保證金雖然在全球範圍內屬於個人理財理財產品中的頂級產品,在國外是很成熟的投資理財產品。但由於國內還沒有建立完善規範體系,由於銀監會監管問題,還有銀行自身服務問題,從07年6月份開始國內的工商,民生,建設三個銀行曾經分別推出過低倍槓桿的試運行業務,但均已在今年6月暫時叫停。從我們的角度分析,認為目前該業務對普通散戶的吸引力和殺傷力巨大,如果不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規範的管理,將迅速吸引目前國內家庭存款在股市、房市等各方面資金投入,相應之下會導致國內金融商業結構的失衡,而且目前三行推出的試運行業務在國家稅收等方面也均無明確規範。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快則3年之內,慢則5-10年),外匯槓桿式交易一定會正式在國內開放,並迅速成長為國內家庭理財投資中的生力軍。也是我致力於幫助中國人通過國際間匯率波動獲取穩定的投機收益,對沖全球一體化的金融體系以國內通脹等諸多不利因素給家庭資產帶來的侵蝕。
區別
實盤保證金
資金運用: 100%保證金(押金、按金)
方式: 電話為主 交易平台
可操作性: 受到一定限制 自主性強
盈損計算: 按百分比計算 以點值為基礎計算
操作方向: 不能雙向交易可雙向交易
投資成本: 點差大 小點差+佣金
保證金
所謂外匯保證金交易,是指通過與(指定投資)銀行簽約,開立信託投資帳戶,存入一筆資金(保證金)做為擔保,由(投資)銀行(或經紀行)設定信用操作額度(即20-200倍的槓桿效應)。投資者可在額度內自由買賣同等價值的即期外匯,操作所造成之損益,自動從上述投資賬戶內扣除或存入。讓小額投資者可以利用較小的資金。
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是投資者以銀行或經紀商提供的信託進行外匯交易。它充分利用了槓桿投資的原理,在金融機構之間及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進行的一種遠期外匯買賣方式。在交易中投資者只需支付一定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100%額度的交易,使得那些擁有少額資金的投資者也能參與到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交易。按照國外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來看,一般的融資比例維持在10-20倍以上。換言之如果融資比例在20倍,那么投資者只要需要支付5%左右的保證金就能夠進行外匯交易了。即投資者只需要支付5000美元就能進行100,000美元的外匯交易。
另外要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必須對整個流程了解清楚並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對於新手而言不建議參與外匯保證金交易,前期不要投資,因為MT4可以申請模擬賬戶,什麼時候你模擬得有感覺了,再去投資。一般來說要先學習基本知識,多看相關書籍,多去相關論壇和大家多交流,如匯客外匯論壇等,不要急於投資。要把把外匯保證金交易當成理財,不要當成投機。
特點
外匯保證金交易是以小博大的市場,內含許多套利技巧以及獲利技巧,現在國內非常多的交易者開始採用技術分析,通過配對交易從市場中開始獲利。
1、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市場是無形的和不固定的。所有交易都在投資者與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沒有類似證券交易所這樣的專門機構;
2、外匯保證金交易不像期貨一樣涉及交割日、交割月的概念,它沒有到期日。交易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無限期持有頭寸,但需請算隔夜息差;
3、外匯保證金交易的規模巨大,參與者眾多;
4、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幣種十分豐富,任何國際上可兌換的貨幣都可能作為交易品種;
5、外匯保證金交易的交易時間是24小時的;
6、外匯保證金交易要計算各種貨幣之間的利率差,金融機構要向客戶支付或者從客戶保證金中扣除。
風險
外匯保證金存在的風險,外匯保證金交易雖然能有效的控制投資者的損失額度,也能放大投資者的收益率,充分體現了其以小博大的槓桿效應。但是正因為這種高槓桿性,也使其具有較高風險性。由於保證金交易的參與者只支付了一個很小比例的保證金,這樣外匯價格的正常波動都被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這種高風險帶來的收益和虧損都是驚人的。但是很多投資者都盲目地被其高盈利性所蒙蔽,忽視了保證金交易同時也會擴大風險的本質,一味地追求投機獲利。在國內保證金交易時一種比較新型的投資產品。即使在比較發達的國家,外匯保證金業務也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具有投機性很高的、高風險的產品。
其次在外匯市場上,各國經濟政策的變化都會導致貨幣匯率頻繁的大幅度波動,而且外匯保證金交易通常會涉及到多種貨幣的波動,因此這項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投資者自身素質的要求。根據銀監會調查顯示,雖然國內銀行開辦此項業務均能盈利,但參與這項業務的普通投資者虧損比例卻很高,當前80%甚至90%的投資者都處於虧損狀態。 同時還有些銀行在提供這種新型產品服務的時候涉嫌一定的違規操作。在一般的發達金融市場上,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槓桿倍數維持在10到20左右,但是據了解目前國內有些銀行的槓桿倍數居然達到30-50倍,遠遠超過了國際上銀行普遍所能接受的槓桿倍數,也超出了銀行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另外為了拓展客戶,有些銀行還擅自降低客戶準入門檻,未能有效的選擇客戶或向客戶推薦合適的產品。最終導致整個外匯保證金業務出現了高虧損、低盈利的局面。
基於以上種種,出於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同時促進銀行的穩健發展和風險管控,近日銀監會發布檔案正式叫停了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
入門技巧
無論是投資國內市場,還是投資國外市場,不論是投資一般商品,還是投資金融商品,投資的基本策略是一致的,在更為複雜的外匯市場上尤為如此。各人投資的策略雖有不同之處,但有一些是基本的,如下面的策略總結,是筆者多年從事外匯投資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各種投資者來說,外匯保證金交易入門與技巧都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一、以閒余資金投資
如果投資者以家庭生活的必須費用來投資,萬一虧蝕,就會直接影響家庭生計的話,在投資市場裡失敗的機會就會增加。因為用一筆不該用來投資的錢來生財時,心理上已處於下風,故此在決策時亦難以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
二、知己知彼
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容易衝動或情緒化傾向嚴重的人並不適合這個市場,成功的投資者大多數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且有嚴謹的紀律性,能夠有效地約束自己。
三、切勿過量交易
要成為成功投資者,其中一項原則是隨時保持3倍以上的資金以應付價位的波動。假如閣下資金不充足,應減少手上所持的買賣契約,否則,就可能因資金不足而被迫”斬倉”以騰出資金出來,縱然後來證明眼光準確亦無濟於事。
四、正視市場,摒棄幻想
不要感情用事,過分憧憬將來和緬懷過去。一位美國期貨交易員說:一個充滿希望的人是一個美好和快樂的人,但他並不適合做投資家,一位成功的投資者是可以分開他的感情和交易的。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總是自己。
五、勿輕率改變主意
預先訂下當日入市的價位和計畫,勿因眼前價格漲落影響而輕易改變決定,基於當日價位的變化以及市場訊息而臨時作出決定是十分危險的。
六、作出適當的暫停買賣
日復一日的交易會令你的判斷逐漸遲鈍。一位成功的投資家說:每當我感到精神狀態和判斷效率低至90%,我開始賺不到錢,而當我的狀態低過90%時,便開始蝕本,故此,我會放下一切而去渡假數周。暫短的休息能令你重新認識市場,重新認識自己,學好外匯保證金交易入門與技巧更能幫你看清未來投資的方向。
入門學習
新手可以了解了解,學習入門的幾點建議:
1.基礎知識是必要的,
建議看看《炒黃金炒外匯入門》《日本蠟燭圖曲線》《超短線大師》《炒外匯A-Z》也可以在資料FXSOL環球金匯的免費電子書的下載專區下載裡面有免費這本書和其他外匯技術免費電子書
2 要選一個主流的平台(受FSA監管或者NFA監管,說明他們操作和資金流轉上都是否的規範和認真,保障了我們的安全.英國FSA監管最嚴格,一般FXCM,FXSOL知名度比較高
3 選一個好的代理商 最好是一級代理商。正規一級的,口碑是慢慢沉澱的,所以操作都很正規。不加佣金和其他手續費,服務及時和素質專業,對你的資金安全也有保障
4 交易的時候要設好止損 控制好倉位,這點很重要。
5 保持好的心態 盈利很正常。(備註:你本人也需懂得一些基本的外匯知識.)對了。如果你是新手可以FXSOL環球金匯註冊外匯模擬賬戶先免費註冊個玩玩。看看模擬炒黃金外匯是這么炒的,慢慢你就懂了。
投資法則
A、買入法則:
1、在市場確認升勢後,任何回落時候都是買入時機。
2、在市場未確認下跌之前,任何下跌時段都是買入的時機。
B、賣出法則:
3、市勢確認是跌勢,任何上升時都應該賣出,趁反彈平倉。
4、在市場未確認升勢之前,任何上升都是賣出的時候,升勢未確認,上升只是虛火假象,趁高拋出為上策。
C、警告法則:
5、市勢未確認上升時,任何下跌都不可以買入。因為後市可能會跌得更慘。
6、在市勢確認下跌之後,不可以買入,千萬不要執拗或自以為可以抄底。
7、在大市未被確認是下跌趨勢之前,任何上升日子都不可以賣出,直至大市確認下跌為止,或就由它上升,賺到盡頭。
8、當市勢被確認是升勢後,千萬不可以賣出或者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