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馬龍山,摩崖造像群離縣城東南百里許。現今保較完整的有圓雕石像92尊,摩崖造像186龕631尊。最大的一龕長40餘米,最小的一龕直徑0.57米。她的發現為研究四川石刻藝術及其發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在中國石刻巨佛的大家庭中,最年幼的就要算馬龍山臥佛了。臥佛坐落在馬龍山東起第一峰太陽坡北側山頂上。數里之外,就可見碩大的像身橫臥山崖。其長36米;頭長9米,面闊5.4米;胸闊7.5米;手掌長3.8米。臥佛頭東腳西,背南面北,側身而臥,左手臂直伸至胯。它頭飾螺髻,雙目微閉,神態安詳。臥佛的雕鑿因材施藝,比例適當,注意表現佛像的神態和內涵。匠人巧妙地採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對它的頭和面部,精雕細琢,而把整個軀幹部分大刀闊斧寥寥幾“筆”帶過,達到了以虛托實的的藝術效果。同時,還大膽取捨,將膝以下的肢體部分,隱沒崖內,造成“意隱雲霞落山崖”的深邃莫測的意境。臥佛的上方刻有一群天女浮雕像,身前則是“九曲天河”及十弟子虔誠跪拜的石像;佛首下方還有“九龍浴太子”造像,涓涓清泉從九條翹首張嘴的石龍口中流出,清澈甘甜,終年不斷。首、膝處各站立一個8米高的護法神像。這布局和大足寶頂山臥佛相似,故稱為“新寶頂”。
馬龍山摩崖造像
摩崖
造像群在馬龍山第二峰木魚坡也有較集中的表現,在200餘米的石廊上,刻羅漢像500個,男女老少無所不有,喜怒哀樂無所不具,千姿百態,表情豐富,故事性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猶如一個大千世界的縮影。
據考證:馬龍山摩崖造像系民間藝人向民眾募化錢財,集資修造。開鑿的年代是1930年至1932年。她如今剛逾花甲之年,堪稱石刻大佛中的“小字輩”了。但她的個頭,僅小於71米的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並列第二。如果以臥佛而論,它就比大足和安岳臥佛要長4、5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