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大足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縣縣城東北14公里的寶頂鎮,地處寶頂山大佛灣右後側。
歷史變遷
聖壽寺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於公元1178年始建的一座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寺院規模浩大,勢振朝
![大足聖壽寺](/img/8/c5d/nBnauM3XyQjNyYTM3ADMyQDN0MTM0MDO5MTMwADMwAjMxAzLwA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據《重修寶頂山聖壽寺碑》記載: 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七月有四日,有曰趙智鳳者,命工首建聖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發宏誓願,普施法水,息災捍患,遠近莫不皈依。山之前岩後洞,琢諸佛像,建無量功德。
明代為寶頂全盛時期。至明永樂十六年(1418)蜀王命慧妙禪師“葺其榛莽”而始重建。現殿堂基址,皆明代遺蹟。聖壽寺住持由蜀王任命,並造萬佛樓以示紀念。明末兵亂,寺又毀,清康熙甲子(1684)性超禪師重建。乾隆二十三年(1758)慧心住持,寺得中興。同治九年(1870)小寶頂德芳法師捐銀六千八百兩,修葺殿宇莊嚴法相,使寶頂得續香火。
![趙智鳳](/img/5/097/nBnauM3XwETOwcTN3ADMyQDN0MTM0MDO5MTMwADMwAjMxAzLwA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而今,該寺已基本形成把保護佛教文化珍貴遺址,開展正常教務和海內外聯誼活動,從事僧才培養與佛教學術研究,滿足不同層次人士的信教需求,提供優質對外服務等溶為一體的建設格局。
聖壽寺屬禪宗臨濟派法脈,現任住持為釋大果法師,系重慶市重點開放寺院,乃渝州十二景之一。以佛國聖境而蜚聲中外,是中國西南著名的佛教文化勝地。
寺廟介紹
概況禪寺現存寺院為明、清建築,古建築群占地面積五千平方米。
![聖壽寺](/img/1/6fc/nBnauM3X0QzN4ADM5ADMyQDN0MTM0MDO5MTMwADMwAjMxAzLwA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寺內刻有大佛灣造像雛形,當是大佛灣造像藍本。天王殿
天王殿,毀於十年浩劫。靈霄殿,中龕坐帝釋,左龕坐關羽、文昌,右龕坐川主、火神。帝釋背後韋馱像,手持寶杵,身披甲冑,威武莊嚴,乃重慶老藝人楊北海於1984年新塑。天井中兩株古桂、翠柏,顯得分外幽雅清靜。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中奉毗盧如來,背後供奉接引佛像,為佛教四眾誦經拜佛之處。上殿供三世佛。此殿舊名“經殿”,即藏經殿。出三世佛殿沿石級而上為燃燈殿。再上為維摩殿,即寶頂。
![維摩殿](/img/d/d03/nBnauM3XwUjN2YTO5ADMyQDN0MTM0MDO5MTMwADMwAjMxAzLwA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燃燈殿側有一殿,名“小佛灣”,系趙智鳳創寶頂石刻的藍圖,也是他當年修持密法的道場。內刻佛菩薩像,數盈千尊。並有法身塔,塔上遍刻《蜀藏》經目。殿外石牆圍繞,牆上歷代詩人題韻甚多。出山門左邊是靈官殿,殿下即大佛灣摩岩造像。
維摩殿維摩殿內有一尊石刻維摩詰居士臥像,俗稱“睡摩佛”。《維摩詰經》說他精通大乘佛法,連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對他的智慧辯才也佩服之至。殿前尚存明永樂年間(1403-1424)慧妙禪師所植古柏十餘株和一株罕見的黃金樹,皆枝繁葉茂,大可合圍。
旅遊資訊
交通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內,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速公路從境內通過,從縣城沿一條寬暢的柏油路乘車二十分鐘即達寺區。
從重慶菜園壩汽車站坐車到大足縣,早上9:10分有一班,兩個小時到達大足汽車站,車費是35元/人。到達大足縣後,由於在大足有兩個汽車站,一個是長途汽車站,即從重慶過來車輛都到達此站,另一個是縣內的汽車站,即是前往景區的汽車站,因此到達後,可以搭人力車(2元錢)前往另外的那個縣內的汽車站,搭乘由大足前往寶頂的車前往景區(每半小時一趟車),票價是3元人/人,時間為二十分鐘。
1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