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是我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紮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

信息

時間:2006年

http://www.ccnh.cn/zjfy/fymr/minsu/

類別:民 俗
編號:Ⅹ—51
申報地區或單位: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簡介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
秀山花燈表演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十六以後叫"厚臉燈"。秀山花燈的傳統表演,場地不限,院壩、堂屋、街頭巷尾,只要有一個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於各地花燈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風格、表演內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場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燈",就需要傳統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張,表演的二人在幾張桌子重疊高度的桌面上進行花燈二人轉表演。花燈小戲,需要"搭台子",簡易布景,一般是在壩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腳樓上表演。
歷經數百年的發展,秀山花燈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起源

秀山花燈它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是一種集歌、舞、戲劇和民間吹打於一體的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秀山花燈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其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秀山花燈,是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韻白為一體,並以打擊樂、琴弦樂為伴奏的綜合藝術。據歷史記載,它起源於元代的"跳團團"(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載歌載舞,連說帶唱),明代又融入採茶戲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燈"之稱。後來,又發展為搭花台、花燈單邊戲和現代花燈劇。

表演程式

秀山花燈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式,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

秀山花燈

在秀山花燈中,設燈堂是帶有濃厚傳統儀式的表演活動。花燈班在出燈前,都要設燈堂,供奉"金花小姐"、"銀花二娘"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燒紙錢敬奉花燈神,祈求、保佑跳燈人諸事順利,平安吉祥。祭拜儀式後,就在燈堂又唱又跳。由燈師傅先領唱《安位》、《唱位》、《開光》,其後,齊唱《起燈調》,並將要演出的曲調唱一遍。請燈儀式結束後,花燈班就可外出跳花燈了。
跳燈,是秀山花燈的主要演出活動。花燈班都是在接燈人家的堂屋、院壩跳。先唱《觀燈調》、《祝賀調》,臨走時唱《謝主調》。
辭燈,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燈班就在河邊壩子舉行辭燈儀式,祭拜神靈,演唱《送燈調》,由掌調燈師傅領唱一遍春節期間所有演唱的花燈曲調(稱收調)。然後焚燒花燈及神位,並將跳燈人的衣服從火上拋過,祈求跳燈人一年平安。

表演形式

經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有:花燈二人轉(兩人表演的單花燈)、雙花燈(四人表演的雙花燈)、花燈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燈)、花燈戲(劇)等。

秀山花燈

表演中,演員演唱的歌詞叫花燈詞。花燈詞濃郁的鄉土氣息,陳述內容,表達情節,抒發情感,吸引觀眾。其中,有些花燈詞吸收了漢族的一些民間小調以有採茶戲、花鼓戲等地主戲曲原唱詞。
除花燈戲外,表演只有一旦一醜兩個角色,旦角叫么妹子,丑角叫賴花子或別的名字。跳時,么妹子頭梳長辨,身穿大襟羅裙,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著丁丁步,載歌載舞,表演天真活潑、詼諧、潑辣的角色。賴花子則把頭巾紮成"半邊月",身穿對襟衣,腰系紅綢帶,手拿大蒲扇,踩著矮樁步,用"風擺柳"的動作圍著么妹子轉,表演滑稽、詼諧的角色,唱詞句型靈活,可長可短,既可長篇道上演唱,台下幫腔,演員與觀眾互相交流,融為一體。
1、花燈二人轉
這是秀山花燈的主要表演形式。從表演中么妹子和賴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於全國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轉",而是具有地地道道二人跳"門斗轉"的特點;是對"跳團團"的繼承,是男的圍著女的轉、醜的圍著美的轉、矮的圍著高的轉。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雙腳並立回正身",保留著明顯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特點。
2、雙花燈
即由二男二女(二醜二旦)同時歌舞演唱。主要用來表現熱鬧、喜慶等較大場面,如《雙採茶》、《大鬧紅燈》、《鬧華堂》等,就是用雙花燈形式來表演的。有的地方在表演中加入了"花子打岔"、"翻廠子"等表演和民間雜技藝術,從而增添了熱烈氛圍和樂趣。

秀山花燈

3、花燈群舞
是從"花燈二人轉"發展而形成。是近30多年來專業文藝工作者辛勤研究探索的結晶,是人民民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也是與新時代銜接得最密切的一種表演藝術。其表演形式是由二女二男、四女四男、多女多男來進行表演的較大型的花燈歌舞,演出要有專業舞台。
4、花燈戲
秀山民間傳統的花燈戲,又稱"單邊戲",也稱"花燈歌舞戲"、"花燈小戲"。一般無布景,演員裝扮也簡單,情節簡單,演出時間短。有生、旦、丑三種角色,內容多以表現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說劇目為主。

音樂特徵

秀山花燈以歌曲鏇律優美、節奏明快、風格獨特而膾炙人口,廣泛流傳。著名的花燈歌曲《黃楊扁擔》、《一把菜籽》等,就登上了全國的大雅之堂,享譽國內外。
秀山花燈音樂,除外來的音樂成分外,還融合了當地的民歌、山歌、小調、戲曲等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當地民族風格、風情的音樂形態,鏇律優美、轉調新穎、結構規範、節奏鮮明,富有舞蹈性,給人以詼諧風趣、喜慶歡樂之感。

意義

在長時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燈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戲劇性、模擬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式性、民眾性等特徵,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搶救、保護秀山花燈,對於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土家族民俗音樂舞蹈藝術及其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