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韋君靖本屬陝西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安史之亂後,他趁著時局動盪,攻占了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使,以“節度使”的名義當起了一方霸主,並在今天的北山上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堡壘——永昌寨。
韋君靖打了一輩子仗,殺人如麻,可能是因為受佛教思想影響,擔心自己曾大開殺戒死後會下地獄。於是他在北方來的難民中招募了一批畫師工匠,由他個人出資,開始以龍門石窟為藍本,結合地方因素和個人色彩,在大足北山開始較大規模的造像。恰在此時,大足民間“紅爐打鐵”造就出的龍水五金,使這裡的匠具生產頗聞名於世,它特別適合在本地摩崖上鑿刻。大足北山被淹沒在滾滾的鑿石聲中。
892年5月的一天,當韋君靖率領他的工匠們在大足北山崖壁上打下“毗沙門天王”像第一錘時,這個為了贖罪的武人,不會想到,他拉開了中國石窟藝術繼雲岡、龍門之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毗沙門天王”造像,是大足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毗沙門天王名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護持北方的護法神,有趣的是,這尊造像雖說有著一個印度神的名字,身上卻披著中國古代武將的鎧甲。它和韋君靖時代已流行開的一個傳說有關。
據傳,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番兵圍困,唐朝邊將表請救援。但因路途遙遠,救兵難到,唐玄宗即讓不空和尚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出現,番兵大敗。玄宗聞奏大悅,敕令諸道節度所在州府於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供養。此後,毗沙門天王被軍旅視為保護神,韋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為唐之毗沙門王之意。
以大足北山的毗沙門天王為代表,中國化的佛教人物形象成了大足石刻的一個重要特點。佛和菩薩,他們都長著中國人的面孔,有著中國人的裝飾。大足石刻完全擺脫了域外佛教雕刻藝術對中國早期石刻造像的影響,創造出了一種純中國式的石窟雕刻風格。
大足石刻興起之初,也就是八世紀中葉的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幾次逃到四川避難,國家社會政治活動中心一再南移。北方中原佛教沒落,失去了大規模開窟造像的條件,而四川巴蜀之地相對來說政治穩定、物資充實,加之五代以後,前後蜀王極端崇佛,佛教造像便鼎盛一時。
相關信息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1期載王滔韜、雷娟先生對《韋君靖碑題名韋君靖的“節度使”身份提出質疑韋君靖“並非什麼靜南軍節度”,“乃顧彥朗一部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