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丁學名: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
中文別名:小尖羊肚菌
分類地位: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
形態特徵
子囊果中等大,高6-12cm。菌蓋錐形或近圓柱形,頂端一般尖,高4-6cm,粗2.3-5.5cm,凹坑多呈長方圓形,淡褐色至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交織,邊緣與菌柄連線一起。菌柄乳白色,近圓柱形,長5.5-10.5cm,粗1.5-3cm,上部稍有顆粒,基部往往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形,128-280μm×15-23μm。子囊孢子單行排列,20-26μm×13-15.3μm。側絲基部有的有分隔,頂端膨大,粗8-13μm。
生態習性
生雲杉、冷杉等林地上大量群生。
經濟用途
羊肚菌是一種很珍貴的天然補品,含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20多種胺基酸,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子實體較小或中等,屬重要的野生食用菌。有助消化,益腸胃,理氣的功效。可以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1983年作者在西藏南迦巴瓦峰海拔4000m 處的冷杉林帶發現分布較多。
營養成分
不同產地來源的黑脈羊肚菌營養成分差別不大,黑脈羊肚菌中富含蛋白質、粗纖維、多種常量和微量元素,是一種集營養、保健、藥用功能於一體的優質資源。
製備方法
目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尚未成熟。黑脈羊肚菌屬於羊肚菌中的高檔品種。其菌株的篩選和菌種製作更為嚴格。只怕是目前不好找到這類技術。
生物學特性
PDA培養基作為黑脈羊肚菌菌絲的營養基質效果最好;其次是PDA綜合培養基;黃豆芽培養基效果較好;MYG培養基和YGA培養基較差。可溶性澱粉和麥芽糖為較好碳源,其次是蔗糖和葡萄糖,甘油和甘露醇是黑脈羊肚菌菌絲不能很好利用的碳源。硝酸鉀和硝酸鈉是較好的氮源,而尿素、蛋白腖、硫酸銨和硝酸銨則較差。適宜黑脈羊肚菌菌絲生長的碳氮比為20:1~30:1,最佳碳氮比為25:1,此時茵絲長速最快,為11.03mm/d。適宜黑脈羊肚菌菌絲生長的培養條件為:20~25℃;pH6.0~7.0,最適pH值為6.0;黑暗條件。在一定時間內,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黑脈羊肚菌菌絲的生長曲線呈現出鋸齒狀的特點。菌株Mc02的比生長速率μ=0.28d~(-1),平均倍增時間或是一個世代的時間g=2.48d。黑脈羊肚菌菌絲體的培養特徵、菌核培養特徵和菌落特徵具有多樣性,因不同的培養基質或不同菌株而不同。
菌物界(五)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
盤點質控菌株(一)
要搞好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質控,必須保存有一批標準菌株,作為對儀器、培養基、染色液、試劑和診斷血清的質控菌株,也可作為從事細菌檢驗的工作人員熟悉某些菌株的教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