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褐粘褶菌
拉丁學名:Gloeophyllum subferrugineum (Berk.) Bond & Sing.
分類地位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粘褶菌屬
形態特徵
子實體小至中等。菌蓋半圓形、扇形、無柄、木栓質,或基部小,2-5cm×2-10cm,厚5-9mm,常覆瓦狀或相互邊緣連線,銹褐,漸褪為灰白色,表面有絨毛漸變光滑,有寬的同心棱帶,邊緣薄而銳。菌肉茶色至銹褐色,厚1-3mm。菌褶寬2-6mm,間距1mm,往往分散,並不相互交織,褶緣薄變至鋸齒狀。菌絲淺褐色,壁厚,粗2.5-5μm,不分枝,無橫隔。孢子短圓柱形,光滑,無色,6.4-8.9μm×2.6-3.5μm。
性狀
性狀鑑別子實體無柄。菌蓋扇形或半圓形,基部狹小,長徑2-10cm,短徑2-5cm,厚5-10mm。表面銹褐色或灰白色,有或無細絨毛,具較寬的同心性環帶,邊緣薄而銳。菌肉銹褐色或茶色。菌褶寬2-6mm,有分叉,褶緣薄或呈鋸齒狀。木栓質。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
同屬植物籬邊粘褶菌含麥角甾醇(ergosterol),麥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麥角甾-7-烯-3β-醇(ergosta-7-en-3β-ol),羽扇豆醇(lupeol)及脂肪酸。
密粘褶菌含纖維素,糖類降解酶類,螯合的金屬絡合物(chelate-metalcomplex)即低分子量的鐵結合化合物(ironbindingcompound)和甲殼質。
生態習性
夏、秋季在冷杉、鐵杉、松、雲杉倒腐木上群生。
分布地區
福建、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海南、廣西、吉林、安徽、甘肅、西藏、台灣、廣東、雲南等。
經濟用途
此菌屬木腐菌,常導致針葉樹木材、原木、木質橋樑、枕木木材褐色腐朽。據試驗抗癌,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80%。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順氣;抗腫瘤。主治風濕痹痛;胸悶脅脹;癌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菌物界(五)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