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鈴蟾
基本資料
中文正名:東方鈴蟾
別名:火腹鈴蟾、臭蛤蟆、紅肚皮蛤蟆
中文屬名: 鈴蟾屬
同物異名: Bombintor orientalis Boulenger, 1890,
分布信息
國外分布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在我國主要分布於:
主要分布省份:內蒙古 遼寧 黑龍江 江蘇 山東 吉林 河北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長白山 老禿頂子 老禿頂子 白石砬子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香山 千山
形態特徵
體長45毫米左右;頭扁平、長寬幾相等;吻圓,無吻棱;鼻孔在眼與吻端的中央;眼間距等於鼻間距而略小於上眼瞼的寬度;無鼓膜;舌圓,周圍與口腔黏膜相連;有犁骨齒。前肢短,指端圓,指短,指長順序3、4、2、1,基部微有蹼;無關節下瘤,掌突三、均顯著。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僅相遇或略重迭;趾短而扁;雄性全蹼;雌性的蹼略遜,蹼間缺刻深;無關節下瘤,僅有小而圓的內蹠突。皮膚粗糙,頭、軀及四肢背面滿布大小不等之刺疣,刺黑色;體側之疣一般排列規則成行,較緻密;腹面咽部胸部有少數小的刺疣;其餘部分皮膚光滑無刺。顳褶不清晰。
生活時背部呈灰棕色,肩部有綠色花斑,或背為綠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面的花斑醒目,為黑色與朱紅色或桔黃色,掌蹠及大腿腹面亦有之。受驚擾時,手腳翻起,在背面即可看到鮮明的色彩。液浸標本為黑棕色、朱紅色或桔黃包部分成白色。
雄性前肢粗壯;前臂內側、內掌突及內側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刺。無聲囊。
生活習性
棲居於池塘或山區溪流石下。5-7月繁殖,卵多成群或單個貼附在山溪石塊下或水坑內的植物上,每次產卵約百餘枚。成體受到驚擾時則舉起前肢,頭和後腿拱起過背,形成弓形,腹部呈現出醒目的色彩。這種對險情的反應(預感反射),可能是向捕食者暗示它的皮膚有毒的一種信號;德國人稱它為警蛙。鈴蟾。比較原始。肩帶弧胸型;有3對短肋;椎體後凹型。
現有6種。在歐洲和亞洲東部,從寒溫帶至熱帶北緣,呈斷裂分布。
中國有4種,其中東方鈴蟾分布最廣,包括華北、蘇北、東北等地區;以及朝鮮和蘇聯東部。其餘 3種分別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廣西;以及越南北部。
本屬動物,舌呈圓盤狀。蝌蚪口部周圍有唇乳突,有角質齒,每排由2~3行小齒組成,出水孔位於腹中部;屬於有角齒腹孔型。背麵皮膚極粗糙。吻端圓而高,瞳孔心形或圓形。整個腹面顏色極為醒目,橘紅或橘黃與黑色相間,掌部橘紅色。多棲息于山溪、沼澤及其附近。在繁殖季節進入水塘或泥坑。成蟾行動遲緩,多爬行。當受驚擾或遇敵害攻擊時,將頭和四肢向背面翹起,顯露出醒目的橘紅和黑色斑塊,作假死狀。2~3分鐘後恢復原態逃逸。每年5~7月產卵。
東方鈴蟾的卵產于山溪水涵內石下;的卵產於沼澤地水凼或泥塘內,卵群成串懸於水內枯枝或水草上,有的單粒沉於水底。蝌蚪適於底棲,頭體短圓,尾弱,尾鰭高。歐洲產的紅腹鈴蟾可生活20年。
系統發生上與滑□蟾科最為接近,原始性狀明顯。分布區現多限於古北界,僅個別屬例外。
相關資料
北京分布於香山櫻桃溝附近,系1927年劉承釗先生由山東煙臺采200餘只到北京,分別放養在北京大學校園的水溝和西山臥佛寺旁的山溪內,在香山、櫻桃溝等地繁衍至今。在香山、櫻桃溝附近的山間溪流、水塘、水井中生存,能夠見到。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