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InnerMongolianPlateau)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中國北部,中國第二大高原。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一般海拔1 000~1 200米,南高北低,開闊坦蕩,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平均每平方千米僅3人。為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漢族等各族人民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的地區。

基本信息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概述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內蒙古高原又稱北部高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全部、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的廣大地區,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西至馬鬃山,南界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西長約二千多公里,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內蒙古高原上既沒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沒有雲貴高原上的峽谷,其地勢起伏微緩,是一個可千里馳騁的高平原。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 000~1 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洼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乾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內蒙古高原夏季風弱,冬季風強,氣候乾燥,冬季嚴寒,日照豐富。高原無較大河流,無流範圍廣大。內陸河順撓曲作用形成的碟形窪地發育,多為間歇河,春季成乾谷,雨季有洪流。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僅有達賚湖和貝爾湖(中蒙兩國共有)。額吉諾爾是著名鹽湖。
東部邊緣屬森林草原黑鈣土地帶,東部廣大地區為典型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地區為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最西端已進入荒漠漠鈣土地帶。
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植物種類以多年旱生中溫帶草本植物占優勢,最主要為叢生禾草,次為根莖禾草,雜類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
內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僅3人。為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漢族等各族人民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的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前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業生產十分落後。20世紀50年代以來,牲畜頭數迅速增長。但因種種原因,草原的載畜量日漸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海拉爾市是呼倫貝爾盟公署駐地,高原最大工業中心,市區之南的伊敏河煤田是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是中國北部邊境城市。

形成原因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是一個向北漸降的碟形高原。邊緣地帶最高。這種地形對高原上的乾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壓,自然無雨;夏季高原轉熱,成為低壓區,吸引南風吹上,阻於邊緣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為雨影區
除邊緣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乾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邊境的黃河。河川對高原的切割不顯著,給風力吹颺提供了條件,這裡一般風速每秒可達9米,飛沙走石不僅在岩石地面挖出溝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
在草地被破壞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礫石“戈壁”;在流沙積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內蒙古高原的顯著地貌特色。
內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質歷史時期里,地殼不斷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過程中,一方面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另一方面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寬淺的大盆地,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從盆地邊緣到中心,幾百公里的路程,高差僅二三百米,在地形類型上屬堆積—剝蝕高平原。

地理分區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西南部。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

1)呼倫貝爾高原位於內蒙古高原東北部,地形四周高中部低,外緣山地環抱,為起伏不大、山頂渾圓、山坡平緩的丘陵地,海拔在800~900米之間。中部地勢低平,海拔500~700米,湖泊眾多,呼倫湖附近海拔540米以下,是本區最低部分,湖中魚類資源豐富。較大河流有海拉爾河、烏爾遜河等,曲流發育,河中沙灘與牛軛湖很多,濕地、沼澤廣布。草原廣闊,牧草豐美,是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馬產地。

2)錫林郭勒高原位於陰山以北,大興安嶺以西,集二線以東。海拔大部在900~1300米。東北部降水量較多,內陸水系較密,流水的侵蝕與堆積作用較活躍,有很多湖泊與濕地;中部為高原和熔岩台地,其中以阿巴嘎火山玄武岩台地最大,台地上火山錐分布廣泛,總計200多座。海拔多在1100~1250米之間,相對高度40~100米,呈現崗阜渾圓的丘陵狀。丘陵中寬廣的乾谷甚多,並有古河床遺蹟。東南部為小騰格里(渾善達克)沙地。

3)烏蘭察布高原位於集二線以西,陰山與中蒙邊境之間,地面寬闊平坦,主要由第三紀砂岩、砂礫岩和泥岩組成。海拔多在900~1500米之間,由五級高度不等的原面構成。由於河流的切割,高原上形成許多南北或北東向的窪地,切割深度一般在30~60米,是地下水儲積和埋深較淺易於開採的地區,多為牲畜放牧的集中地帶。

4)鄂爾多斯高原在內蒙古南部伊克昭盟境內。黃河三面環繞。海拔1100~1500米左右,從西北向東南微微傾斜,地面起伏和緩。高原上河流稀少,鹽鹼湖眾多,風沙地貌發育,無流區與內陸區面積很大,地下水儲量豐富,便於開採。東部多草原,西部、北部和南部多沙漠。西北部有庫布齊沙漠,南部有毛烏素沙地。

5)阿拉善高原位於內蒙古高原的西部,西起馬鬃山,東至賀蘭山,南界合黎山龍首山,北至國界。海拔多在1000~1500米,北部降至900米左右,最低處居延海附近為820米。流沙、戈壁廣布,為一乾旱荒漠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等。
6)黃河流經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緊縮,成為峽谷;有的地方河谷寬展,泥沙堆積成肥沃的沖積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稱,這是勞動人民在這裡修建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結果。

地貌特點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
內蒙古高原是一個向北漸降的碟形高原。邊緣地帶最高。這種地形對高原上的乾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壓,自然無雨;夏季高原轉熱,成為低壓區,吸引南風吹上,阻於邊緣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為雨影區。除邊緣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乾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邊境的黃河。河川對高原的切割不顯著,給風力吹颺提供了條件,這裡一般風速每秒可達9米,飛沙走石不僅在岩石地面挖出溝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壞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礫石“戈壁”;在流沙積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內蒙古高原的顯著地貌特色。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乾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見呼倫貝爾草原)等。

地質特徵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洼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範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乾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質歷史時期里,地殼不斷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過程中,一方面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另一方面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寬淺的大盆地,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從盆地邊緣到中心,幾百公里的路程,高差僅二三百米,在地形類型上屬堆積—剝蝕高平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高原西部氣候乾燥,大部分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較稀疏,草場也較零散,有不少草灘分布在沙丘間的湖盆之中。由西向東,隨著降水量的逐漸增多,牧草也長得越來越好。氣候比較濕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別肥美,這裡出產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綿羊等良種牲畜馳名國內外。

氣候與水文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占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內蒙古高原夏季風弱,冬季風強,氣候乾燥,冬季嚴寒,日照豐富。年均溫3~6℃,西高東低,1月均溫-28~-14℃,極端最低溫可達-50℃。7月均溫16~24℃,炎熱天氣很少出現。牧草生長期10℃以上活動積溫2000~3000℃。太陽年總輻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時,是全國日照時數較多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分布東多西少,介於150~400毫米,6~8月焦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際變率大。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多地區之一,年平均風速4~6米/秒,從東向西增大。8級以上大風日數50~90天,冬春兩季占全年大風日數的60%左右。風速6~7米/秒即可發生明顯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數達10~25天。風多而大對牧業生產不利,但卻為高原上重要動力資源。
高原無較大河流,無流範圍廣大。內陸河順撓曲作用形成的碟形窪地發育,多為間歇河,春季成乾谷,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為無尾河,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閭湖。除尾閭湖外,有風蝕湖河跡湖和構造湖。內蒙古高原是中國湖泊較多的地區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淺,面積小,或為雨季湖。面積在5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僅有達賚湖和貝爾湖(中蒙兩國共有)。額吉諾爾是著名鹽湖。

土壤與植被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的東部邊緣屬森林草原黑鈣土地帶,東部廣大地區為典型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地區為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最西端已進入荒漠漠鈣土地帶。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牧場,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屬歐亞溫帶草原區的一部分。植物種類以多年旱生中溫帶草本植物占優勢,最主要為叢生禾草,次為根莖禾草,雜類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組成、高度、覆蓋度、產量和營養成分也呈東西向變化。森林草原帶的牧草高大茂密,種類多,草層高度50~60厘米,覆蓋度65~80%,以雜類草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每公頃產鮮草3~4.5噸,適宜飼養牛和馬。典型草原帶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蓋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優勢,蛋白質含量顯著增高,每公頃產鮮草1.5~3噸,是中國最大的綿羊及山羊放牧區。荒漠草原帶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層高10~15厘米,覆蓋度15~25%,種類貧乏,旱生、叢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高,每公頃產鮮草0.75~1.5噸,適於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帶以小半灌木占絕對優勢,草層高度15~50厘米,覆蓋度一般5~10%,牧草質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帶刺含鹽的特點,每公頃產鮮草0.75噸以下,是中國駱駝主要產區之一。

人文概況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公里僅 3人。為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漢族等各族人民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之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前牧民過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業生產十分落後。50年代以來,牲畜頭數增長3倍多。但因種種原因,草原的載畜量日漸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海拉爾市是呼倫貝爾盟公署駐地,高原最大工業中心,市區之南的伊敏河煤田是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是中國北部邊境城市。

自然資源

在內蒙古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和無窮無盡的礦藏資源。據估算,全區近300個大小城鎮國有土地資源產量在2000億元以上,全區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

內蒙古現有耕地549萬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有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乃至中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梁、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
礦產資源中稀土、鐵的儲量具有優勢。白雲鄂博稀土礦占全國重要地位,是世界其他各國總儲量的5倍。鐵 礦儲量居全國第九位,煤炭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銅、鉛、 鋅、鋁等有色金屬和螢石、瑪瑙、鹽等非金屬亦十分豐富。煤、石油和貴金屬為優勢。鐵、稀土、煤、黃金及鹼、芒 硝、石墨等豐富,

相關詞條

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不僅有著雄偉廣袤的高原,縱橫綿延的高山,茫茫無垠的沙漠,更有巨大富饒的盆地,極目千里的平原,以及崗巒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種地形相互交錯,但又井然有序,真是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中國的四大高原

高原名
簡介
青藏高原 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達45O0米,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OOO多個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中國第一大鹹水湖,湖中的鳥島馳名中外;納木湖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湖泊。高原上還有很多的盆地
內蒙古高原 海拔10OO米左右,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內蒙古高原開闊坦蕩,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
黃土高原 是世界四大文化發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面上覆蓋著5O~8O米的黃土層。
雲貴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異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透的洞穴、忽隱忽現的地下河流。高原上有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從57米高的陡崖上直飛“犀牛潭”,氣勢磅礴,是中國最大的瀑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