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病菌

大豆疫病菌

大豆疫病菌是典型的土傳病害,是大豆上的毀滅性病害,所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在感病品種上可造成損25%-50%以上,個別高感品種損失可達100%,被害種子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該病是中國對外檢疫性一類有害生物,廣泛分布於10多個國家,每年使全球大豆業損失約10億美元。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1

大豆疫病學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ler f.sp.glycinea Kuan&Erwin,異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ler var.sojae Hildeb.,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英文名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Phytophthora rot of soybean,(病原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是大豆上的毀滅性病害,被列為中國進境植物檢疫-類危險性有害生物,也被列入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

分布情況

大豆疫病菌主要分布於主要分布於日本、俄羅斯(列寧格勒)、匈牙利、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規模種植大豆的國家,除中國外,大豆疫霉還是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A2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土耳其和巴西也將大豆疫霉列為檢疫性有害生物。

傳播情況

其主要由混在大豆中問的土壤顆粒和病殘體作遠距離傳播。是大豆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該病菌主要通過土壤、病殘體及種子表皮內的卵孢子進行傳播,在大豆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並造成危害,發生很嚴重的地塊,導致顆粒無收。 由於大豆疫黴菌寄生專化性很強,已知可侵染的有大豆(Glycine max)、羽扇豆屬(Lupinus spp.)、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豌豆(Pisumsativum) 。大豆疫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Klein(1959)報導,在收穫過程中發現混雜在種子樣品中的土壤(粒)帶有活的疫黴菌病土是病原菌在田間傳播的重要途徑,孢子囊和遊動孢子是田間傳播的重要形式。
大豆疫病卵孢子在土壤存活期的研究資料較少,有的資料報導可存活1年以上,據Schmitthenner報導,發病田休閒4年沒有消除這種病原菌。大豆疫病罹病種子在病原菌傳播尤其是遠距離傳播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成熟的種子裡,病原菌呈休眠狀態並具有活力。

危害情況

(圖)大豆疫病菌的危害情況大豆疫病菌的危害情況

大豆細菌性疫病主要侵染大豆的、莖蔓、豆莢和種子,以危害葉片為主。一般在葉片的葉尖或葉緣始發,初生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擴展後為不規則形暗綠色斑或暗褐斑,晴天中午可見病葉反卷、枯萎、最後變黃,病斑相互合併大塊組織變褐枯死,一旦遇到陰雨天,可迅速擴展到整個田塊。

生物特徵

(圖)大豆疫病菌大豆疫病菌

大豆疫黴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菌落形態均勻,氣生菌絲緻密,幼齡菌絲體無隔多核,分枝大多呈直角,在分枝基部稍有縊縮,菌體老化時產生隔膜,並形成結節狀或不規則的菌絲體膨大,膨大呈球形,橢圓形,大小不等。菌絲體寬3~9μm,最適生長溫度24~28℃,最高35℃,最低8℃,可以產生厚垣孢子。本菌在利馬豆培養基和自來水中可以形成大量孢子囊,孢囊梗單生。無限生長,多數不分枝,孢子囊頂生,倒梨形,頂部稍厚,乳突不明顯,新孢子囊在舊孢子囊內以層出方式產生,孢子囊不脫落,23~89×17~52μm。平均58×38μm,遊動孢子在孢子囊里形成,卵形,一端或兩端鈍尖,具2根鞭毛,茸鞭朝前,尾鞭長度為茸鞭的4~5倍。此菌在胡蘿蔔或利馬豆固體培養基上,生長1周后可大量產生卵孢子,為同宗配合。雄器側生,偶有穿雄生,藏卵器壁薄,球形至扁球形,直徑29~46μm,一般至40μm以下。卵孢子球形,壁厚,光滑,有內壁和外壁,壁厚1~3μm,卵孢子直徑19~38μm,卵孢子大小和孢子囊大小及乳突均受培養基和培養時間的影響而有所變化。

檢驗方法

(圖)大豆疫病菌大豆疫病菌

首先需進行常規的洗滌檢驗。大豆霜霉病的卵孢子也可以產生在豆粒的表皮,卵孢子在種子上的數量往往很多,且肉眼也能見到一層白色霉層在豆粒表皮上。大豆霜霉病在我國東北地區常有發生,檢驗時必須嚴格區分疫黴菌和霜黴菌兩種卵孢子。大豆疫黴菌以卵孢子和菌絲體存在於種皮內部,種子檢驗時應檢查種皮里是否帶有疫黴菌卵孢子,其檢驗方法,是將豆粒放在10%KOH或自來水中浸泡一夜,取出後剩下種皮,在解剖鏡下製片,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即可見到大豆疫霉卵孢子。大豆疫黴菌卵孢子的活性檢查,可採用染色法,用0.05%MTT(噻唑蘭)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卵孢子,被染上蘭色的為休眠後可以萌發的卵孢子,玫瑰紅色的表示處於休眠中的卵孢子,黑色的和未染上顏色的表示已死亡的卵孢子。疫黴菌分離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細菌和其他真菌如鐮刀菌、腐黴菌的染污而使疫霉生長受到抑制,現在一般分離病組織內的疫黴菌是採用PARP選擇性培養基,即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中加入以下抗菌素和藥劑,培養基中有效成份最終濃度為:匹馬黴素10ppm,安比西林250ppm,利福黴素10ppm,五氯硝基苯100ppm,惡霜靈50ppm.

防治方法

大豆疫病菌大豆疫病菌

1.抗病品種防治:對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主要依靠種植抗、耐病品種。
2.殺菌劑防治技術:在品種抗性降低的情況下或對無抗病品種可選用時,通過藥劑防治措施也可以減輕田間病害損失。甲霜靈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有效的殺菌劑,種植耐病品種時輔以施用甲霜靈,具有明顯的防病效果。將甲霜靈和甲霜靈錳鋅通過種子包衣處理,能夠在播種後的較長時間內於植株體內形成強殺菌活力,完全抑制病原菌對感病大豆品種的入侵,其防病效果較其他藥劑顯著,在生產中具有較好的套用價值。但是由於甲霜靈作用位點單一,大豆疫黴菌容易對其產生抗藥性。為降低大豆疫黴菌抗甲霜靈菌株的出現頻率,可以選擇保護性殺菌劑與甲霜靈復配使用。
3.農業栽培措施:由於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發生、傳播與土壤水分密切相關,因此,凡是能夠控制土壤水分的措施對於病害預防都是有效的。例如,平整土地以減少低洼地在降雨後形成積水;建立良好的田間排水系統,及時排出積水採用壟作減少連作等。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解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可能途徑之一,它比化防對環境更好、更安全。但這方面進展較慢,還不能在生產上套用。

檢疫規定

大豆疫病是中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一類危險性病害,並且是中俄(中方提出)、中南植檢植保雙邊協定規定的檢疫性病害。在我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禁止進境物名錄》中規定引進來自疫區的大豆種子,須經特許審批,經入境口岸嚴格檢查。必要時隔離試種。

分類社區自然生物

中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草

時刻牢記外來入侵生物的危險性,知曉它們的習性,為減低危險做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