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甲蟲

馬鈴薯甲蟲

馬鈴薯甲蟲屬鞘翅目,葉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毀滅性檢疫害蟲。原產在美國,後傳入法國、荷蘭、瑞士、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東歐、美洲一些國家,是中國外檢對象。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屬,其中栽培的馬鈴薯是最適寄主,此外還可為害番茄、茄子、辣椒、菸草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鈴薯甲蟲,是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原發生於北美落基山區,為害茄科的一種野生植物Solanum rostratum(中文名:刺萼龍葵)。隨著美洲大陸的開發,當馬鈴薯的栽培向西擴展到落基山區時,立刻遭到這種甲蟲的嚴重為害。此後,這種甲蟲又向東擴散,速度很快。現已知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都有發生。成蟲體長10毫米,卵圓形。橘黃色,頭、胸部和腹面散布大小不同的黑斑,各足跗節和膝關節黑色,每鞘翅上有5個黑色縱條紋,相當艷麗。成蟲在地下越冬。在春季馬鈴薯出土時,越冬成蟲出現,產卵於葉子反面,每雌產卵300~500粒。老熟幼蟲入土化蛹。一年發生1~3代。除對馬鈴薯造成毀滅性災害外,還為害番茄、茄子、辣椒、菸草等茄科植物。

分布

馬鈴薯甲蟲是世界上著名的毀滅性檢疫害蟲,原發現於北美洲落基山脈,最初為害野生茄科植物具角茴
(圖)馬鈴薯甲蟲馬鈴薯甲蟲

,19世紀初,隨著新大陸的開拓,向該地移民的增多,貿易渠道形成,該蟲開始在美洲傳播。1817年,智利的栽培馬鈴薯引入北美。1855年發現馬鈴薯甲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嚴重為害馬鈴薯。1860年至1880年,馬鈴薯甲蟲在美國的發生面積激增到400萬平方公里,占據了美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的9/10。1877年馬鈴薯傳播到德國的萊茵河以北的謬里豪森市。1878年蔓延傳播到荷蘭、波蘭等國。

1920年傳播到法國,在法國開始蔓延為害,到1938年蔓延到法國全境,並擴展到法國的四鄰國家的比利時、西班牙、瑞士等國。1943年-1948年傳播擴展到義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家,到達蘇聯邊境地區。1949年在蘇聯的烏克蘭的里沃夫首先發現了此蟲,在烏克蘭為害蔓延到1968年,每年擴展速度達到120公里,傳播到白俄羅斯,每年擴展速度達到150公里。在60年代的後半葉,擴展到了烏拉爾斯克地區,至此該蟲占據了幾乎蘇聯的歐洲部分地區,俄羅斯遠東的阿穆爾州曾有過發生馬鈴薯的情況報導,近年來在俄羅斯濱海邊區也有發生。現已廣泛分布於歐美和亞洲的40多個國家。

為害特點

為害特點 種群一旦失控,成、幼蟲為害馬鈴薯葉片和嫩尖,可把馬鈴薯葉片吃光,尤其是馬鈴薯始花期至薯塊形成期受害,對產量影響最大,嚴重的造成絕收。

馬鈴薯甲蟲是一個分布最廣、為害最甚的馬鈴薯害蟲。成蟲和幼蟲貪食,常常將馬鈴薯的葉子全部吃光。在許多國家,造成馬鈴薯減產30-50%,最嚴重的地方甚至減產90%。該蟲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1)是自然傳播,包括風、水流和氣流攜帶傳播,自然爬行和遷飛。(2)人工傳播,包括隨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輸工具攜帶傳播。來自疫區的薯塊、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均有可能攜帶此蟲。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9-12mm,寬6-7.6 mm。短卵圓形,體背顯著隆起。淡黃色至紅褐色,具多數黑色條紋和斑。頭頂的黑斑多呈三角形。複眼二方有一黑斑,但通常被前胸背板遮蓋。口器淡黃色至黃色,上顎端部黑色,下顎須末端色暗。觸角11節,第1節粗而長,第2節短,第5、6節約等長;觸角基部6節黃色,端部5節膨大而色暗。上唇顯著橫寬,中央缺切錢,著生前緣剛毛;上領有齒4個,其中3個明顯;下顎的軸節和莖節被剛毛,下顎須短,末節端部呈截形,短於其前一節。前胸背板隆起,長1.7-2.6mm, 寬4.7-5.7mm;基緣呈弧形,後側角稍鈍,前側角突出;頂部中央有一“U”形斑紋或2條黑色縱紋,每例又有5個黑斑,有時側方的黑斑相互連線;中區的刻點細小,近側緣的刻點粗而密。小盾片光滑,黃色至近黑色。鞘翅卵圓形,黑著隆起。每一鞘翅有5個黑色縱條紋,全部由翅基部延伸到翅端。翅合縫黑色,條紋1與翅合縫在翅端幾乎相接,條紋2、3在翅端相接,條紋4與3的距離一般情況下小於條紋4與5的距離,條紋5與鞘翅測線接近。鞘翅刻點粗大,沿條紋排成不規則的刻點行。足短;轉節呈三角形;腿節稍粗而側扁;脛節在端部方向放寬,跗節5節,假4節,第4節極短;爪的基部無附齒。腹部第1-5腹板兩側黑斑,第1-4腹板的中央兩側另有長橢圓形黑斑。

雄蟲外生殖器的陽莖呈圓筒狀,顯著彎曲,端部扁平,長為寬的3.5倍。
雌雄兩性外形差別不大。雌蟲個體一般稍大;推蟲最末腹板較隆起,上面有一縱凹線,雌蟲無凹線。
卵 長卵圓形,長1.5-1.8mm, 寬0.7-0.8mm,淡黃色至深橘色。

幼蟲 1、2齡幼蟲暗褐色,3齡開始逐漸變鮮黃色、粉紅色或橘黃色;頭黑色發亮,前胸背板骨片以及胸部和腹部的氣門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蟲背方顯著隆起。頭為下口式,頭蓋縫短;額縫由頭蓋縫發出,開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後呈一鈍角分開。頭的每側有小眼6個,分成2組,上方4個,下方2個。觸角短,3節。上唇、唇基及額之間由縫分開。頭殼上僅著生初生剛毛,剛毛短;每側項部著生剛毛5根;額區呈闊三角形,前緣著生剛毛8根,上方著生剛毛2根。唇基橫寬,著生剛毛6根,排成1排。上唇橫寬。明顯窄於唇基,前線略直,中部凹緣狹而深;上唇前緣著生剛毛10根,中區著生剛毛6根和毛孔6個。上顎三角形,有端齒5個,其中上部的1個齒小。

1齡幼蟲前胸背板骨片全為黑色,隨著齒的增加,前胸背板顏色變淡,僅後部仍為黑色。除最末兩個體節外,蟲體每側有兩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氣門骨片和上側骨片。腹節上的氣門骨片呈瘤狀突出,包圍氣門。中、後胸由於缺少氣門,氣門骨片完整。

4齡幼蟲的氣門骨片和上側骨片上無明顯的長剛毛。體節背方的骨片退化或僅保留短剛毛,每一體節背方約有8根剛毛,排成兩排。第8、9腹節背板各有一塊大骨化板,骨化板後緣著生粗剛毛,氣門圓形,缺氣門片;氣門位於前胸後側及第1-8腹節上。足轉節呈三角形,著生3根短剛毛;爪大,骨化強,基部的附齒近矩形。

蛹 離蛹,橢圓形,體長9-12mm,寬6-8mm。橘黃色或淡紅色。

生活習性

美國年生2代,歐洲1-3代,以成蟲在土深7.6—12.7cm處越冬,翌春土溫15℃時,成蟲出土活動,發育適溫25—33℃。在馬鈴薯田飛翔經補充營養開始交尾把卵塊產在葉背,每卵塊有20一60粒卵,產卵期2個月,每雌產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蟲取食葉片,幼蟲期約15—35天,4齡幼蟲食量占77%,老熟後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後出土繼續為害,多雨年份發生輕。該蟲適應能力強。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嚴防人為傳入,一旦傳入要及早剷除。(2)與非寄主作物輪作,種植早熟品種,對控制該蟲密度具明顯作用(3)生物防治,目前套用較多的是噴灑蘇雲金桿菌(B. t.tenebrionia亞種)製劑600倍液。(4)發生初期噴灑殺蟲畏、磷胺、甲萘威等殺蟲劑,該蟲對殺蟲劑容易產生抗性,應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5)用真空吸蟲器和丙烷火焰器等進行物理與機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來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蟲效果可達80%以上。

防治案例

新疆馬鈴薯甲蟲的發生與危害
1993年馬鈴薯甲蟲傳入新疆後僅在邊境地區霍城、察布查爾、伊寧、塔城4個縣(市)危害。1995年已分布到伊犁、塔城兩地的13個縣(市)。1996年6月疫情形勢出現重大變化,馬鈴薯甲蟲越過伊犁、塔城盆地天然屏障,首次出現在烏蘇市郊。至此,該蟲進入天山北坡無屏障地帶,沿著馬鈴薯種植帶迅速東進。1999年到達烏魯木齊。2002年馬鈴薯甲蟲擴散前沿到達木壘縣。目前,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博樂、奎屯、石河子、昌吉、巴音郭楞和烏魯木齊市11個地(州)、師的35個縣(市)、258個鄉(鎮、團場)發生分布;發生行政轄區總面積29.72萬km2,耕地面積發生範圍2073.4萬(667m2),其中,馬鈴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發生面積50萬(667m2),局部地區的馬鈴薯、茄子和番茄受害嚴重。農作物及草原地帶生態區野生寄主雜草天仙子染疫突出,發生範圍100萬(667m2)。野生寄主雖屬零星發生,但分布範圍大。自傳入的10年間,馬鈴薯甲蟲向東擴散了930km,平均每年向東擴散速度約100km。疫情地距甘肅交界的星星峽僅600km,直接威脅甘肅省以及全國的馬鈴薯等安全生產。

馬鈴薯甲蟲的成幼蟲均取食馬鈴薯葉片或頂尖,通常將葉片取食成缺刻狀。危害嚴重時,莖稈被取食成光禿狀。大齡幼蟲還可以取食幼嫩的馬鈴薯薯塊。失控的種群,可在薯塊開始生長之前將葉片吃光造成絕產。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30%~50%;嚴重時減產90%。而且能傳播馬鈴薯其它病害,如褐斑病環腐病等。

新疆馬鈴薯甲蟲防治現狀
從1993年首次傳入伊犁開始,目前已東擴至木壘縣,擴散距離達到900多km,但可喜的是仍將害蟲有效地控制在局部區域,而且通過檢疫手段,形成並實施了以“捕,誘,毒,餓,治”為方針的馬鈴薯甲蟲封鎖與控制技術,僅在1994~2002年間就累計推廣套用22.5萬hm2,挽回經濟損失14.6~20.5億元,而且對保護全國1600萬hm2的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安全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治措施

1、化學防治
馬鈴薯甲蟲繁殖能力強,生態可塑性高。針對馬鈴薯甲蟲對有機磷與菊酯類殺蟲劑抗藥性增強的現狀,先後試驗了多種類型藥劑的防治效果。2007年自治區植保站組織專家對7種殺蟲劑對馬鈴薯甲蟲的防治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使用較少的氟蟲腈類殺蟲劑(銳勁特)和啶蟲脒類殺蟲劑(鬼斧)防治效果最佳,但為了防止馬鈴薯甲蟲產生抗藥性,也應將氟蟲腈類殺蟲劑啶蟲脒類殺蟲劑有機磷類殺蟲劑(樂斯本)、吡蟲啉類殺蟲劑(艾美樂)以及其他類型的殺蟲劑交替使用。

2、秋翻冬灌
破壞馬鈴薯甲蟲的越冬場所,可顯著降低成蟲越冬蟲口基數,防止其擴散蔓延。

3、輪作倒茬
在馬鈴薯甲蟲發生嚴重區域,實行與非茄科蔬菜、作物輪作倒茬,中斷其食物鏈,達到逐步降低害蟲種群數量的目的。

4、人工捕殺
利用馬鈴薯甲蟲的假死性和早春成蟲出土零星不齊、遷移活動性較弱的特點,從4月下旬開始進行人工捕殺越冬成蟲和捏殺葉片背面的卵塊,降低蟲源基數。

5、集中誘殺
在馬鈴薯甲蟲發生嚴重的區域,早春集中種植有顯著誘集作用的茄科寄主植物,形成相對集中的誘集帶,便於統防、統治;此外可以適期晚播適當推遲播期至5月上中旬,避開馬鈴薯甲蟲出土為害及產卵高峰期。

馬鈴薯甲蟲國外防控主要措施
作為世界著名的檢疫性害蟲,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很多國家已經將其定為“重點檢疫對象”,近百年來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化學藥劑防治害蟲最早的實例就是1865年巴黎綠在馬鈴薯甲蟲上的套用,隨著科技水平和人們環保認識的不斷提高,馬鈴薯甲蟲的防控措施也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當前更注重生物防治及綜合防治技術的套用,A.Randall Alford等早在1987年就提出檸檬鹼具有對馬鈴薯甲蟲的拒食活性。在生物防治的過程中,歐美等國家不但套用天敵對馬鈴薯甲蟲的捕食作用,篩選了二點益蝽等天敵種類,還大力發展生物製劑,人工合成一種色素桿菌分泌的毒素進行拌種或者土壤處理,可對馬鈴薯甲蟲進行有效的毒殺防治,而且對於藥理的作用過程及作用效果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馬鈴薯甲蟲防控關鍵
嚴格執行調運檢疫程式,加強疫情監測。對疫區調出、調入的農產品尤其是茄科寄主植物,按照調運檢疫程式嚴格把關,防止疫區的馬鈴薯塊莖、活體植株調出。對來自疫區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裝材料按規程進行檢疫和除害處理,防止馬鈴薯甲蟲的傳出和擴散蔓延。

加強馬鈴薯甲蟲在中國適生地的預測預報工作。準確判斷適生地的範圍,提早加強防範檢測工作,切斷害蟲的各種傳播途徑,尤其是要做好高危適生地區的檢疫防控工作。借鑑國外先進的農業物理生物及化學防治等技術的綜合利用,避免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從而可以延緩該蟲抗藥性的發展。同時,加強該蟲的田間抗藥性監測,套用各種檢測技術準確判斷其抗性發展變化,使其對中國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中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草

時刻牢記外來入侵生物的危險性,知曉它們的習性,為減低危險做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