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outhern bean mosaic sobemovirus,簡稱SBMV
異名 Bean mosaic virus
英文名 Southern bean mosaic virus
分類地位 屬南方菜豆花葉病毒組(Sobemo-viruses)。
分布
熱帶、亞熱帶、溫帶均有發生,歐、亞、美、非、澳各大洲都有報導。發生的國家有印度、捷克、匈牙利、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奈及利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和巴西。
寄主
寄主範圍很窄,多為豆科植物,自然寄主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豇豆Vigna sinensis,人工接種寄主為大豆、綠豆、赤小豆、紅花菜豆、棉豆、豌豆、蠶豆、草木樨等約12個屬23種植物。
生物學特性
病毒粒體為等軸對稱多面體,直徑約 28~30nm,分子量6.1~6.6×106,擴散係數1.34×10-7cm2/秒,等電點pH3.9~6.0,隨毒株而異。部分比容為0.69~0.700。電泳移動率在pH7.0和離子強度為0.02時,一種毒株的電泳遷移率為-4.0× 10-5cm2/秒/伏。260nm吸收值(1mg/ml/cm光程):5.85。260/280比值:1.6。沉降係數為25S。
在寄主植物中病毒濃度較高,可以用系統感染的大豆、菜豆、豇豆作繁殖寄主,提純比較容易獲得純化的病毒製劑。病毒汁液的穩定性,南方菜豆花葉病毒在菜豆和豇豆汁液中,病毒的致死溫度為90~95℃,稀釋終點為10-5~10-6,體外存活期(18~22℃)為20~1.65天。
株系
(1)典型的菜豆株系(B株系)系統侵染大多數菜豆品種,在另一些菜品種上產生局部斑,能侵染部分其他豆科植物,但不感染豇豆和易感染豇豆株系的其他豆科植物;
(2)嚴重的菜豆花葉株系,或稱墨西哥株系(M株系),在普通菜豆上比典型株系引起的症狀更嚴重,為局部壞死和有壞死的系統症狀,也感染豇豆;
(3)豇豆株系(C株系)系統感染大多數豇豆品種,也能侵染其他豆科植物,但除侵染菜豆Pinto品種不產生症狀或接種葉出現明顯局部斑外,不侵染普通菜豆;
(4)加納豇豆株系(C株系)系統侵染很多豇豆品種,也可以侵染部分菜豆栽培品種,引起局部壞死斑或系統侵染,但不表現症狀。
(5)抗碎色株系是從一些系統感染抗B株系的菜豆栽培品種上分離出來的。
傳播途徑
汁液接種最易傳毒。種子帶毒傳毒,菜豆種傳率1~5%,豇豆種傳率比較高,一般為5~40%。如果種子發芽,其幼苗與感病的汁液接觸或種植在靠近感病植物附近的土壤中也可傳播病毒。
花粉粒外壁可污染病毒。
傳播介體為菜豆葉甲(Ceratoma trifurcata)和Epilachna variveris,在奈及利亞的株系是由另外一種葉甲Oothcca mutabilis傳播的。
檢驗方法
接種鑑別寄主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有的品種產生系統症狀,多為斑駁、花葉。也有皺縮和沿葉脈變綠,但無局部症狀,有的品種為局部壞死症狀,而無系統花葉、斑駁症狀。有的症狀很輕微,易於忽視。如接"Pinto",接種後3~5天,單葉出現2~3mm局部壞死斑,斑多時可成片枯死,也可出現脈壞死,在葉柄基部與主莖相連處有紫褐色條紋,長約1~1.5cm。大豆(Glycine max)系統斑駁,症狀輕重取決於品種,如"猴子毛"品種,接種後5~7天,單葉褪綠,有時出現1mm斑,再後5~10天,幼葉斑駁。豇豆(Vigna sinensis)有些品種發生小型壞死性局部病斑,繼後無系統感染,其他品種產生局部褪綠斑,隨後呈現顯著的斑駁,粗縮花葉或沿脈變綠。昆諾阿藜(Chenopodium 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ansa)不侵染。
血清學檢測
瓊脂雙擴散,適於檢測有症鑑別寄主的病汁,植檢實驗所的抗血清適宜稀釋度為1/100~1/400.SPA-ELISA適宜檢測大量樣品,第1抗體用 1/6000稀釋度的抗血清,第2抗體用1/3000,待檢病汁稀釋1/50或1/100。
免疫電鏡
具體檢驗步驟:樣品滅蟲→播種或植插→用SPA-ELISA檢測全部樣品,分組進行(按5、10或20株為一組)→陽性反應組的各單株再用 SPA-ELISA測找出陽性單株→將陽性反應單株接鑑別寄主→陽性症狀的單株,再用瓊脂雙擴散或同時用免疫電鏡檢證。凡多種方法為陽性者,經分析判斷出帶毒樣品。
有關檢疫規定
南方菜豆花葉病毒是我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二類危險性病毒,應嚴格限制從疫區引進傳毒寄主植物種子。必須引進的需由輸出國出具檢疫證書,引進後需在核定的隔離檢疫圃內試種檢查。
中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草
時刻牢記外來入侵生物的危險性,知曉它們的習性,為減低危險做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