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兩下鍋是不同戲曲在同一舞台演出的一種演出形式,除了在一些隆重的有紀念意義的場合外,一般演出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
京劇初期就經常會有和其他劇種兩下鍋的演出。在同一個戲園子裡,同一天演出很多場折子戲,有京劇的,也有崑曲的,等等,就叫兩下鍋。也有三四種或更多劇種同台演出的,就叫三下鍋、四下鍋等。還有另一種形式的兩下鍋:同一出《劉公案》,前關部用河北梆子,後半部用京劇,也叫兩下鍋。
歷史演變
所謂幾下鍋,是指在一場演出中既有京劇也有其它劇種,或者幾個劇種合演一齣戲在中國戲曲的歷史上,這種“兩下鍋”的演出形式由來已久,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種重要手段。許多劇種在“兩下鍋”中,演變出新的劇種。元大都時期的北京是雜劇的一統天下,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眾多劇作家和《竇娥冤》 《西廂記》等一批著名的劇作。明永樂年間由南京遷都北京後,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隨之而來。為適應新的環境,南曲和雜劇實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優長,形成了新的崑山腔、弋陽腔。而雜劇則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今天的京劇也是二百多年前漢劇與徽劇“兩下鍋”的產物。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與漢劇藝人“兩下鍋”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劇的二簧腔和漢劇的西皮腔為基礎,形成了一種新的“皮簧戲”。此後,皮簧戲又從崑曲、梆子腔等劇種中不斷吸取營養,漸漸成為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到了清末民初,京劇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不僅成為京城戲曲舞台的主流,而且開始向全國傳播。這一時期,由山陝梆子演變而成的河北梆子(時稱秦腔、直隸梆子)和由“蹦蹦戲”發展起來的評劇,都曾與京劇“兩下鍋”演出。清光緒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戲曲活動家田際雲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開梆子、皮簧同班“兩下鍋”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觀眾歡迎,許多班社紛紛效尤。一時間,京城內外,京梆“兩下鍋”的演出紅紅火火。許多京劇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也“二科生徒幾乎無一不習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馬連良氏,亦曾習《取洛陽》之小王子”。在與京劇“兩下鍋”的演出中,許多河北梆子演員,如:荀慧生、於連泉(小翠花)、趙桐柵(芙蓉草)等,後來都改唱了京劇,成為著名的京劇演員。
近年來,在舞台和電視上,時常出現不同劇種的演員同演一齣戲的情況。如:在紀念梅蘭芳誕辰百年時,年愈八旬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與京劇梅派傳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過《穆桂英掛帥》。
關棟天笑談戲曲“兩下鍋”
關棟天表示,舞台藝術需要不斷出新,與時俱進,如今的京劇藝術就是200多年前漢劇與徽劇“兩下鍋”的產物。四大徽班進京後,與漢劇藝人“兩下鍋”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劇的二黃腔和漢劇的西皮腔為基礎,又從崑曲、梆子腔等劇種中不斷吸取營養,漸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皮黃戲京劇。就在這樣的“兩下鍋”、“三下鍋”、“四下鍋”過程中,許多優秀梆子演員如荀慧生、小翠花、芙蓉草等,後來都改唱了京劇,成了著名的京劇演員。
談起戲曲“兩下鍋”,關棟天如數家珍:京評“兩下鍋”著名的有白玉霜與趙如泉合演的《武松殺嫂》,新鳳霞與麒派弟子合作的《秦香蓮》等。擅長京梆“兩下鍋”的是劉玉玲,她的歌劇也很有名,是繼郭蘭英後最出名的“白毛女”。紀念梅蘭芳百歲誕辰,豫劇名家馬金鳳曾與梅葆玖同演《穆桂英掛帥》。還有楊春霞與蔡正仁的京昆合演《桃花扇》,李宏圖與李仙花的京漢合演《蝴蝶夢》。最感人的是裴艷玲花甲之年還在京梆“兩下鍋”的新戲《響九霄》中反串仙女,再演哪吒。
在關棟天看來,不同劇種的演員同演一齣戲,是一種優勢互補與藝術交流。像央視戲曲晚會曾出現京劇、豫劇、龍江劇和河北梆子演員合演一台《花木蘭》,還有他和秦建國、孫徐春曾在電視上扮演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同唱一曲《飲酒歌》,引起了觀眾很大興趣。關棟天說,他不在乎爭議,也不關心別人的評價,只要有利於自己藝術的提高,他都願意演一演、試一試。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