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江一帶,廬劇民間社班唱戲大多沒有唱本,基本不唱定本戲,頂多是在死口詞的基礎上“兌水”,最普遍的是唱活口詞的“水詞戲”,講求“三秒鐘發揮”的“放水”功夫。
導演說了戲和分配角色之後就要上台,演員要能夠根據劇情的變化隨時編出唱詞,對唱的時候銜接時間很短,三板響過就要開口唱出來。在民間廬劇班社裡,演員與劇團之間是契約制,基本上每幾個月就要換一次演員,這樣演戲才有人看,所以演員之間並沒有長期的合作基礎。在這種藝術環境中,一個好演員不僅要口齒清、技巧熟、音調準、反應快,而且唱出來的詞還要細膩、貼切、“出戲”,唱得時間長,還能叫觀眾愛聽,沒有功夫唱不出來。以唱晚輩敬長輩為例,水平一般的演員只能唱出來我要好好地孝敬,而水平高的演員就能唱出孝敬的具體內容,而且能聲情並茂。這樣水詞戲的時間長短伸縮很大。劇團到一個村子演出,一般是臨時和觀眾代表商量好唱什麼戲,以及唱幾個小時。在民間班社中,所謂“連台本戲”的“本”也不是指依本唱戲,一齣戲連唱多少個下午和晚上,就叫幾本戲。
一般的國有正規劇團和有身份的戲曲理論家對“水詞戲”多有微詞,指其藝術品味不高,演唱中時有插科打諢、甚至有“調情”、“罵大會”的不雅之辭和不雅之舉。但是,民間班社的演員們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民間廬劇藝術的水很深,有兩百多種唱腔,男女、悲喜各有不同,“水詞戲”的唱法是廬劇藝術的正宗,國有正規劇團改革的本戲過於呆板,演員沒有了藝術發揮的空間。他們都以能“兌水”引以為自豪,因為會唱水詞戲的演員一般都能唱定本戲,但是能唱定本戲的演員不一定能唱水詞戲。“會唱的糊行,不會唱的糊洋”,內行人還是喜歡看“水詞戲”。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