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二笑三話白

一哭二笑三話白

一哭二笑三話白,京劇諺語,架子花臉的表演藝術,架子花臉演員表演哭最難,表演笑的難度也很大,僅次於哭,再次是念白。

解釋

《斬馬謖》 譚元壽飾諸葛亮 景榮慶飾馬謖(銅錘花臉)《斬馬謖》 譚元壽飾諸葛亮 景榮慶飾馬謖(架子花臉)

“一哭二笑三話白”,此語是指架子花臉演員表演哭最難,表演笑的難度也很大,僅次於哭,再次是念白

在這裡把念白列為第三位,並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實際上,在架子花臉的表演中經常是念多於唱,而且有的戲念韻白(如《法門寺》的劉瑾),有的戲念方言白(如《審李七》的李七),有的戲念韻京結合的風攪雪白(如《李逵探母》的李逵),所刻畫角色的性格反差也較大,所以架子花臉的念白難度很大。架子花臉的表演與老生、青衣、銅錘花臉等行當相比,生活氣息較為濃厚,因而架子花臉的哭、笑也要富於生活氣息。而生活中的哭與笑常常是人縱情任意而發,因而在聲音上也常常缺乏控制而無美感。架子花臉的哭笑既要符合人物性格,要表現出生活氣息,又要表現出聲音的美,因而其難度比念白更大。

表演藝術別具情采的袁世海

《李逵探母》袁世海飾李逵《李逵探母》袁世海飾李逵

京劇架子花臉的表演難處有三,即:一哭二笑三話白。在《李逵探母》中,袁世海同志就碰上了花臉最難表演的哭。而這一“哭”又出自鐵牛李逵之口,豈不更難!他知難而進,牢牢掌握了“這一個”李逵的關鍵所在,不僅在“見娘”與“葬母”哭的表演中,刻畫出各不相同的心情,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而且在“葬母”的[二黃]唱段里淚化於聲,悲從中來,獲得了感染觀眾的強烈效果。直到1980年,年近古稀的世海同志還對此劇進行了整理加工,精益求精。他刪削了“李鬼剪徑”的情節,把第一場[沽美酒]崑曲改為[西皮流水]板腔;“葬母”的[二黃原板],又改成了傳統戲中淨行角色從未唱過的[反二黃三眼],更突出了哀悼亡母的悲痛心情,而且婉轉動聽更富韻味兒。至於第一場的[西皮流水]唱腔,世海同志根據李逵粗獷、單純的可愛性格,巧妙地運用了唱中加念、念中加笑,和“噫嘻”、“喲嗬”等口語夾白的手法,使曲調顯得格外歡快詼諧,流暢自然,從而以濃郁的生活氣息,著力渲染了母子闊別多年即將重聚的歡樂氣氛和喜悅心情。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