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opera highlights
戲曲行話
折子戲--顧名思義,它是針對本戲而言的,它是本戲裡的一折,或是一出。要演出全本戲,既費時費人又費事,所以到後來慢慢就不演全本戲,只演其中相對完整而集中突出,還能展示演員水平的幾齣折戲。流傳至今的以折子戲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從內容上看,好的折子戲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其思想觀點有較強的人民性;而在結構安排上,往往別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緊緊抓住觀眾。從形式上看,京劇折子戲集中而突出地體現了京劇的藝術特徵,即生、旦、淨、醜的不同行當,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當然,大多折子戲不是全面對其藝術特徵的體現,而更多的則是側重於京劇行當或四功的某一方面,從而成為這一方面的代表作。第三,與形式上體現京劇的藝術特徵相聯繫的,有些折子戲經過京劇藝術大師的精心創造,賦予個人在表演藝術方面鮮明特色,逐漸成為京劇藝術流派的代表劇目。這應當說是京劇折子戲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它久演不衰、得以流傳的最重要的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京劇的歷史,就是一部各個流派孕育、形成、發展的歷史;京劇大師各自在代表性劇目上,匠心獨運,精益求精,才使整個京劇舞台百花齊放,絢爛多姿。而京劇折子戲作為其中藝術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繼承和發展,久演而不衰。
折子戲雖然是整本傳奇的一個部分,但它大多是戲曲中的精彩片斷,是那部戲曲全劇的中心或靈魂,有很強的獨立性,情節濃縮,人物個性鮮明,如《牡丹亭》中的《驚夢》、《西廂記》中的《拷紅》、《玉堂春》中的《蘇三起解》、《白蛇傳》中的《斷橋》等。
歷史發展
“折子戲”之名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才出現的。“折子戲”歷來的稱謂,有“摘錦”、“雜劇”、“插—出”、“零出”、“散出”、“散劇”、“集戲”等名稱,意同名異,顯露著歷史的遺風,揭示出“折子戲”之名演變的軌跡。詮釋“折子戲”,必須對“折”加以解釋,予以定義。劃分演唱場次的單位,稱之為“折”,但它又不同於現代戲劇的一場或一幕。“折”是音樂曲調上自成一“套”,為同宮北曲聯套,故事情節為一個段落,是為一“折”。“折”的定義,應是一個套數,即同宮曲套,由旦或末主唱,也就是所謂的“旦本”、“末本”,加上有關的“賓白”,表現一個完整故事的片段段落,是為一折。所以“折子戲”是指一場或幾場組成的、有獨立體系、或析出全本大戲的一出、幾齣的別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小戲。
任何客觀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當整本戲看熟了看膩了的時候,觀眾的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必然產生變化;折子戲獨立出來之後,—些有事業心的演員,為了鑄造自己的代表作,形成自己表演上的獨特風格,進一步在觀眾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們從劇本到表演不斷地進行革新,以提高折子戲的思想藝術質量,使之成為精品。在故事情節方面,為了使觀眾看懂這折戲的來龍去脈,他們不著痕跡地進行必要的交待。如湘劇《打獵回書》從整本《白兔記》中提出來單演,它通過李三娘對小將軍的訴說,加上修寫“血書”的情節,觀眾對此前發生的事情就都明白了。更重要的是在人物性格的開掘、藝術感染力的增強、形式美的創造等方面深下功夫。《霸王別姬》是梅派戲的經典劇目。這戲最初名《楚漢爭》,是楊小樓的劇目,和梅蘭芳本無關。一次有人議論,說楚漢相爭並無是非可言,倒霉的是老百姓;可憐的是虞姬,死得冤枉!梅是善於聽話的人,決定改編《霸王別姬》 ,以古鑒今。改編完的本子,虞姬成為一號人物,但和《楚漢爭》一樣,也要連續兩場才能演完。梅大師請內行、票友、親友來看非正式演出。白天看前場,夜間看後場,大家全無異議,惟獨一位既非內行,也非票友的聽蹭戲的人在倒抽涼氣。梅大師趕忙過來請教。那人說連看兩場實在累人,還說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一場,觀眾是否也要倒抽涼氣?梅大師認為言之有理,決定縮寫《霸王別姬》。壓縮後的《霸王別姬》確實洗鍊得多,博得彩聲一片,梅大師應該知足了。但在一場演出中,他發現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者連連搖頭,不以為然。梅大師下場之後就說他要去拜訪老先生。轉天梅大師登門了,幾句寒暄過後,這就照直問來。這位老人姓朱,深諳劍術,就說你的舞劍路數和尚小雲的舞劍路數完全一致。尚小雲是武生的底子,他舞劍剛勁十足,你怎么比得了?再說虞姬是賢惠的女性,應以柔勝剛,整個路數都要改。梅大師連聲道謝,回去之後另起爐灶,重新編排,這才形成現在的路數。梅蘭芳的成名不是偶然的,他有句從藝名言:“一師二友三觀眾。”《霸王別姬》的三改,就是最好的說明。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折子戲的艱苦磨練過程。
折子戲的滋生、形成及嬗演,原因諸多,而最根本則是傳統戲曲求新除舊與進取深化的結果。折子戲是深化表演藝術的產物,有利於表演藝術流派的產生,古代藝人文化水平受到自身的制約,加上師承習藝、師授徒學的傳授方式,給產生流派提供了新天地。傳統劇目代代相傳,塑造出同名多樣化的藝術形象,使表演藝術累積、滋生、發展。據《揚州畫舫錄》所載,行當十二種,可以清理出當時揚州崑劇藝人的各行和流派師承。師承流派,常以折子戲的表演藝術作為傳承的主要內容。在師承之外,深化、發展、創新,從而更上一層樓,有所創造。“折子戲”之所以常演不衰,常演常新,這也是原因之一。
這種口頭的非物質的藝術遺產,多半保存在演員特別是名老演員身上,如果不及時搶救繼承。一朝仙逝,珍貴的遺產也帶走了。那時候,豈止追悔莫及.可能還會遭子孫的唾罵。
劇本印出來,表演攝下來,乃至製成光碟,這固然是一種保護與繼承,但就繼承而言這是一種靜止的繼承。最實在最生動最理想的繼承,是發動、幫助青年演員直接向老師去學,通過口耳相傳,青年演員不但能學到老師的拿手戲、代表作,還能學到老師演這齣戲的體驗、表現人物的經驗,以及領會戲的神韻和筋骨所在。
潮劇精品折子戲藝術比賽的舉行,就是要讓從事潮劇工作的領導者和廣大演職業人員,認識傳統劇目特別是折子戲流失的嚴重性,這不僅是一個如何正確對待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也關係到一個劇種生命力的延續,從而提高思想認識,採取切實措施,發動、幫助青年演員,認真刻苦學習,繼承優秀的折子戲。青年演員還要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知識,再認識,再創造,使潮劇藝術進一步發展,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經典曲目
四郎探母
霸王別姬
紅燈記
鎖麟囊
空城計
蘇三起解
釣金龜
貴妃醉酒
鍘美案
清官冊
梁祝
大探二
紅鬃烈馬
珠簾寨
沙家浜
趙氏孤兒